《梵高:画语人生》是一部由Andrew Hutton执导,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 / 杰米·帕克 / 艾丹·麦克阿德尔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梵高:画语人生》影评(一):关于恨嫁的呐喊
今天看见两天条十年和梵高的微博,想想十年前,我看了《渴望生活》之后就一直是梵高的迷妹。 那个时候我就想,如果有机会穿越回梵高还是个平凡的画商的时候,然后有幸成为他喜欢的那个妹子。我一定不拒绝他,和他生个孩子,不让他去矿区当牧师,不让他去巴黎左岸,想那些有的没的。(他会听你的?想太多
《梵高:画语人生》影评(二):Van Gogh Painted with Words
《Van Gogh Painted with Words》,2010,佳作。片中所有对话独白皆有出处,不是凭空臆想,这一点很棒,让观影者很有代入感,也体现了BBC的严谨。从梵高写给弟弟提奥的大量信件,发现梵高的文笔也很独特。想去普罗旺斯住上一阵子的愿望,有多少是因梵高而生的呢。
《梵高:画语人生》影评(三):很喜欢这个纪录片
纪录片里一直在强调一个词“孤独”,这个词好像也真的是梵高的真实写照,他一直给提奥写信,写什么都不重要,其实只是想寻找一些存在感,他知道自己的分量,所以这种存在感哪怕得到一点点回应,我想他都会很开心。我不知道自己懂不懂他,但我希望能懂他,哪怕一点点都好,因为他很想有人懂他吧……Loving Vincent…
《梵高:画语人生》影评(四):梵高的
一部了解梵高先生从出道到自杀的纪录片。艺术家的个性普遍都很强,梵高也不例外。那个年代艺术在没有商业化的介入,邻国间的作品传播多少也局限了艺术风格,并强化了艺术家们的排他性。如果说梵高出生在错误的年代,我觉得不如说出生在正确的年代做未来的艺术,作品超前了半个世纪,也恰恰因为这样才得以成名于后世,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梵高先生都占了,实在有点凄美。
《梵高:画语人生》影评(五):谢谢你,梵高
梵高︴画语人生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团火
《梵高:画语人生》影评(六):不想绝望
不知道说什么,整部电影我看的很压抑,也许梵高的一生就是这样充斥着压抑与绝望,从电影中但我也能看出他对画的热爱,这份热爱让他在压抑和绝望中继续前进着,然而电影也给我们留下了悬念,到底是梵高的热爱战胜了绝望,使其被杀,还是他的绝望,他内心柔软不想拖累他哥哥等等这些事情战胜了他对画的热爱呢。我们不得而知,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看法,我希望梵高是被杀的把,至少我不希望他内心全部充斥着绝望,内心的净土被污染吧。
《梵高:画语人生》影评(七):观后感
上周周末在学校电影院看了这部电影,超级震撼的!是为了纪念梵高125年诞辰而拍的。完全取材于梵·高的120幅原作和800封信件,通过30位绘画师以凡·高风格的油画再现,让梵·高的20位画中人对着镜头讲述画家的生平,试图探索梵高的精神世界与死亡之谜。整部动画,由56800幅油画构成,每秒12帧, 每秒12幅油画,整部片长80分钟,整部片制作花了三年多时间。可见他们为这部电影的付出代价,成果又是多么辉煌!
《梵高:画语人生》影评(八):艺术
最近狂恋上了梵高,多少人梦想着成为梵高一样伟大的画家,但有多少人甘愿放弃社交,放弃名誉放弃金钱,又能有多少人能有梵高对画画的热情,能把自己喜欢的画派的画不断地临摹不断学习不断创新,从最初的钢笔素描,到灰暗的色调,再到最后明亮充满生机的色彩,从照着风景画到凭着记忆画,从荷兰到巴黎再到法国某小镇,为艺术走火入魔到割下自己的耳朵。艺术,是用心去感受的,它是一种mutual understanding ,有美术家,有作家,有音乐家。
《梵高:画语人生》影评(九):死于孤独的大师
梵高大师并非死于精神错乱和饥寒交迫,而是深入骨髓的孤独。他种种“怪异”行为皆是因为与生俱来的情感充沛和精力旺盛。在他悲惨孤独的短暂一生里,唯有绘画带给他精神抚慰和内心安宁。他的画充满了视觉张力,扭曲的造型却显现出喷薄的生命力,令人过目不忘。可惜大师在世时,他的艺术理念不被认同,作品无人问津,只能依靠弟弟的接济艰难度日。讽刺的是,时至今日,大师的所有作品都成了全人类的瑰宝,每一幅画都价值连城。这到底是个什么世界?
《梵高:画语人生》影评(十):艺术是什么
摘自方力钧艺术的描述:
方力钧的艺术是一种充满智力的活动,是一种理解世界的知识形式,与哲学和物理科学理解世界的形式一样。艺术之所以区别其他知识形式,是因为它不仅跟往昔有关,重要的是通过往昔来理解和重新认识世界。那根基于艺术形式的智性魅力,是理解过去时代所发生的事情的欲望,心灵受到往昔的吸引。这种强烈的心理活动的动力和价值的产物就是艺术,它存在于使其具有特色的诚实之中。
觉得这描述里有艺术的共性——理解和重新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