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零年》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21-02-18 03:59:3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零年》经典读后感有感

  《零年》是一本由[荷] 伊恩·布鲁玛著作,北京日报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页数:4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零年》精选点评:

  ●纵使1945年的男男女女的苦难终将化为灰烬 一如世间万物 但他们的憧憬和抱负在废墟上建立起了新世界新秩序 或许后来的巴以冲突,朝鲜战争,东欧剧变模糊了这个遥远的年份 但1945仍像一张白纸 开启了对新世界的向往

  ●这个题材的书居然读起来一点也不累,这本书里的内容对我来说真的很开拓视野,与其说开拓视野,不如说自己读的书太少了,书里的一些史料对我来说完全是“新鲜事物”,个人更喜欢前两部分,也许是因为对政治不太感冒,结尾跋是完美的结束语

  ●没有很深入的分析,仅仅当做是一堆二手三手的史料来阅读还不错。

  ●得到APP每天听本书分享:战争结束时,整个世界所处的状态。一方面,战胜国和被解放国家的民众彻夜狂欢。另一方面,战败的德国和日本正想尽办法讨好占领军们。而曾经的殖民地国家,则充斥着要求国家独立的呼声,整个世界都处在一片废墟之中。战后人们是清理战争废墟的方式:最主要在于如何处置德国和日本的纳粹还有军国主义分子。虽然处置的结果并不能得到所有人的满意,但许多人仍愿意相信,这些努力能让人们建设一个更美好的世界。为了不让历史重演,各国都做出了哪些努力。战争过后,人们普遍相信,为了避免战争的再次发生,一个拥有权威的国际组织,也就是联合国必须发生作用。本书,抛弃了关于二战的宏大叙事,用那些暧昧的、被遗忘的历史,为我们还原了一个复杂的1945年的世界图景。

  ●全视角,结构松而不散,似乎有春秋笔法,对于一些事件的描述虽平淡如水但又欲言他

  ●完美的作品,当人刚刚诞生时,是何种面貌

  ●世界归零,民主与和平,暗流与涌动,历史与人民。

  ●让人醍醐灌顶的一本书。真实的历史绝不是“王子公主过上了幸福生活”那样简单,我们学到的历史最好也是一个简单的“模型”,最差则是彻底的歪曲。 另,翻译得实在是太流畅了,以致于看不出是译作,大赞。

  ●犹太人真是喜欢美国

  《零年》读后感(一):民族意识形态重组的零年

  读完整本书慢慢理解了“零年”的含义。历史课本上一直说20世纪的主题是战争与革命,1945年似乎战争已经结束了,但是战争的结束并不意味着灾难的停止。亚洲和欧洲的大部分土地上,都是一片片焦褐的废墟,强奸、复仇、审判、饿殍遍野,活下去依旧是许多人最大的愿望。二战后的国家其实分为三大类,一类是自始至终一直在抵抗的战胜国,例如中国、英国,虽然常年的战争使得经济、生产完全被拖垮,但至少整个二战过程中,中国人民、英国人民的正义感甚至民族自豪感都得以提升,即使被大屠杀、即使随时都可能被饿死,但每个人都以悲壮的态度知道自己的民族曾经为了抵抗侵略付出了什么,他们知道无论如何一定是站在正义的一方;第二类是二战中投降被占领最终又被盟军解救的战胜国,例如法国、荷兰,在被占领期间,为了生存、又或是为了金钱、事业,大部分人都可能做出某种道德上的妥协甚至被判,荷兰被盟军解救以后曾面临这样的一个问题:这个国家在庆祝战争结束的时候,究竟是在庆祝什么?每个这样的国家似乎都需要一个或者一群民族英雄来修复在战争中丧失的民族自豪感,可是他们是被解救的,那种民族集体的压抑和自卑此时已经深植心底,即使是战后德国迅速深入人心的戴高乐政府,二战期间为战争所做的贡献也是微乎其微。第三类就是德国和日本这样的战败国了,相较于日本不承认南京大屠杀、慰安妇、生化部队等罪行,德国战后的表现就高级多了。在各种历史教科书里面深刻得复原纳粹罪行,甚至德国总理也在访问波兰时在犹太人殉难者纪念碑前下跪。为的是让德国的年轻人知道自己的先辈曾经犯下过如此反人类的罪行,虽然我对人类能够以史为鉴的想法比较怀疑,但如果不搞清楚历史,那我们又怎么能读懂当下。

  《零年》读后感(二):“纵然许多期待终将化为灰烬,一如世间万物”

  1945,二战终结,人类再次站在满目疮痍的大地上,四周皆是等待结痂的孤魂,和喘着粗气的复仇前奏里。上帝向山下望了一眼,两手一摊,无奈地转身离开。

  从欢庆的宿醉醒来,我们还未造出答案,在这历史之间的喘息角落,人性的与非人性的依旧在不断上演着。

  在德国已宣布投降后,由于荷兰兵力不足,德国军官依旧被暂时允许行驶指挥权,于是泄愤般地把两个反对纳粹的德国逃兵抓来,以“叛徒”的罪名草草处决。

  因长期饥饿与恐慌,对于食物和医疗救助效果并不理想的集中营幸存者们,送来一箱口红,仿佛一场及时雨,这让她们重新变成了人,而不是手臂上的号码,“是口红率先把人性还给了她们”。

  在饥饿的中国大地上,牵着年幼女儿的母亲来到美国军营哨岗前,提出把小孩送给美军,来换点糖果和香烟。

  一个波兰人默默担着绞刑的风险藏匿几户犹太家庭一年之久,直到战争结束,这20多个人幸存下来,几个月后他却死于一场司机醉驾的交通事故,而邻居们窃窃私语,认为是他帮助犹太人才遭了天谴。

  当世界在忙着把各种德国人关进监牢审讯并随意泄愤式虐待或枪决时,那些苦难最深重的犹太幸存者往往展现出惊人的克制,“他知道当囚犯是什么滋味”。在瓦尔德集中营等来解救他们的美国大兵时,刻有“各得其所”字样的大门已被涂上一行大字“绝不让历史重演!”

  对于一些人,人类只不过换个形式继续着另一种恶。那些在集中营里幸存下来的犹太人,却死在了被人劫杀的返乡路上。那些流离失所的战俘或难民被各国如烫手山芋般处置,许多归乡即是死,许多也死在了运送的路上。那些被一步步由不同的人推向毁灭的哥萨克人,似乎从未被后世足够知晓。

  人类也在努力从废墟中站起来,国际法庭增加了“反人类罪”的新条目,大国们促成了联合国的成立,对战败国摸索着各样的经济重建与政治重建,尽管谁不是揣着自己的算盘。

  在这段被人忽视的历史暗角,你依旧能看到人性混乱的恶与善、丑与美,裹挟着一个个体的一生或一个民族的覆灭。正如书中的结尾说道:“没有什么是永恒的,但这不是我们不向1945年的男男女女,向他们的苦难、憧憬和抱负致敬的理由,纵然许多期待终将化为灰烬,一如世间万物。”

  在人类逐渐再次走向互相仇恨与分离的今天,这段历史无疑是值得所有人反思的。

  《零年》读后感(三):读书笔记1586:零年1945

  

1945年,二战收官,对于盟军来说,面临两大问题,秩序的重建,复仇和审判,显然秩序的重建更为重要,人总要生活下去,于是复仇和审判慢慢就变得不重要了。

对于被占领区来说,见到盟军部队那一刻是癫狂的,人们急切的想忘记过去,恢复旧日的时光,性显然可以满足这一切,相比起帅气的美国加拿大大兵受到西欧姑娘们的主动投怀送抱,苏联大兵则更加残暴,无论是在德国还是中国的东北,他们都采取奸淫的手段狠狠报复他们曾经的对手,而斯大林则认为小伙子们吃了那么多苦,惩罚下敌人的女人也是理所当然,苏联的上级军官对此就算不是纵容,至少也没有做到严束军纪。相比起德国的逆来顺受,日本人马上在东北和本土建立起妓院,号召一部分女性牺牲自己以保护更多的姐妹。

民间的复仇持续的时间不长,部分变节者被羞辱,失去工作,但是随着国家的重建,这些人又恢复了往日的地位。无论是敌占区,还是在德国和日本,大量原政府的官员被重新任用,只有很少的一部分人上了断头台。

英国,荷兰更关心他们的殖民地,法国除了殖民地,还想把德国的领土咬一口下来,无法得逞的时候,又想把法国的价值观扣在德国人头上,苏联在东欧的改造要顺利一点,相对也宽松一点。美国则独占日本,试图把这些东方野蛮人彻底改变成基督徒,麦克阿瑟成为了日本的太上皇。初步的设想,德国和日本都将成为田园牧歌的农业国家,重工业将不被允许,但是1945年仅仅是二战的结束,冷战的大幕即将徐徐揭开,民族独立的浪潮也即将到来,国共内战,朝鲜战争,越法战争最终都让这个设想破灭。

二战的结束,对于欧洲殖民者是个噩梦,他们在东方和非洲的殖民地都一一失去,二战时期同盟和轴心国的对抗,大家为了胜利各自拉人,在战后这些势力也开始分化,民族主义者,社会主义者,保守势力各自为战,也让同盟国很是头疼。苏联和英美做了些势力划分,斯大林承诺不把手伸进西欧,英法美也逐渐切割他们在中东和亚洲的势力。联合国开始运转起来,欧共体也提上了议事日程。

作为犹太移民,作者尽量保持平静的口吻叙述那段历史,偶尔也会出离愤怒,整体节奏把握的非常好,非常有时对苏联有点恶意,中国部分内容有点少,还有就是篇幅有点意犹未尽。

  《零年》读后感(四):总有太阳照不到的地方

  1945是个复杂情感交织的一年,是奠定世界基调的零年,人们经历过苦难,憧憬着未来,最后无奈地回归现实。

  胜利,简单又庞大的字眼。1945年的夏天,全世界进入欢庆时刻,而欢庆的背后依然是苦难。

  对于战败国来说,饥饿和尊严沦丧让全民进入混乱状态。复仇不光是对战败国的审判,更多的是对战时通敌者的清算,人民的复仇情绪远远大于法治道德,纳粹有多残忍,此时的复仇就有多残忍。公平,道德,正义,这些理念在人性面前不堪一击。

  战争毕竟结束了,世界需要和平法治才能继续发展,对战败国的管理整治自然落到了美苏英法这些胜者肩上。多数领导人也的确是从世界和平发展的角度考虑,去制定管理思路,但既然考虑到了发展,审判也就没法彻底进行,因为对于战犯中的精英来说,战后的重建需要他们。如果把所有德国纳粹或者日本军国主义者都扔进监狱,那不光是监狱不够用,整个社会也会彻底垮塌,更遑论重建与发展。出于无奈,审判只能是象征性地满足人民对正义的追求。

  短暂的审判过去了,世界该向何方、和平如何永续,这是个重大议题,燃起了人们心中对未来的无限希望。

  战后的欧洲人民习惯了战时的人人平等,于是共产主义乌托邦思想席卷欧洲,以至于领导英国人民取得胜利的丘吉尔都被票选下台,工党更符合社会的期待。但终因财政问题而落败,资本主义重回统治地位。

  另一个热门思路则更重要,那就是成立一个由世界警察监督的国际政府,实现世界人民大团结。文明的力量在此刻尤为凸显,人内心的善良和正义促成了这一思潮。人权宣言的发布标志着联合国的诞生,全世界人民期盼已久的时刻终于来临了。然而,怎么组织,怎么衡量,怎么定义,大国与小国是否拥有同等话语权,这些问题太过模糊,虽然人们心中都渴望公平,正义这些光明的理念,但人性之恶却也随处滋生。法国殖民者不愿放弃过去的领地,苏联强硬要求特权,胡志明等人的独立要求未被满足,种种问题让美好愿望化为泡影,联合国只在形式上发挥着表面作用,仅靠飘在半空的和平理想在维系,毕竟谁也不会公开站出来充当恶人,所以联合国也就在无言默许中继续存在。

  终于,最大的竞争来源于意识形态,其实早在战争结束之初,就有人预料到冷战的结果,毕竟这两个大国存在根本上的分歧。而局部战争也未曾停止过,直到今天,依然有人在为当初的人权宣言而战斗。

  零年初生的太阳普照大地,为当今的世界送来温暖,大家也都在忙着追寻自己的幸福。但纵使太阳之大,也总有它无法照耀的角落。

  《零年》读后感(五):1945 · 上个世界的建立

  没看过什么历史书,以为会像社会学理论的书籍那样难读,这本书看起来却意外的顺畅。目录非常清楚地说明了内容,解放心态、清理废墟、绝不让历史重演,但却很难总结,也没什么点睛总结的句子直接抄来。

  欢腾

  被压迫地、被殖民地、被解放地人民对于拯救他们的美国大兵、加拿大、英国人的狂热欢迎,妇女们解放的性欲,以及为了防止苏联人的日本慰安妇。

  对国家计划的态度

  二战那个时期,无论左派右派都不信任自由经济学,其被认为是导致周期性繁荣-萧条和高失业率的元凶。人们对于政府计划很是信任,认为通过计划创建完美社会是20世纪最宏大的信仰之一。

  莫内告诉戴高乐,国家计划是唯一有可能让法国再辉煌的办法,有比例利用所有法国人的团结一致,1945年光复后人们的爱国主义还在,尚未通过一项宏大工程得到展现。

  而丘吉尔信奉哈耶克的自由主义民主体制,说“工党是盖世太保”,把欧陆出现的极权主义归咎于中央计划,这也让他丢了首相。

  日本建立的伪满洲国,军政府严格控制着经济的运行,战时管理者为了效率一切皆可无视。

  改造心智

  起初想瓦解德国工业,把德国人改造成男耕女织的民族,当然这种计划无果而终。取代的是“三D政策”,去军事化、去纳粹化、民主化。

  改造德国也比日本简单,德国是西方文明的一部分,孕育了歌德和康德,大多数人是基督徒,人们相信这个国家底子还是好的。

  困难:1)缺乏符合条件的老师;2)教科书被焚毁

  日本没有被分而治之,一切都是美国人说了算,他们把现代性和西方世界联系在一起。

  联合国

  统一欧洲的梦想最早可追溯到9世纪的神圣罗马帝国。

  《大西洋宪章》,一心想在宪章里提出建设一个未来世界性组织的人,是丘吉尔。罗斯福在谈到对抗法西斯主义的原因时,引述了他向全世界宣布的“人类四大基本自由”:言论自由、信仰自由、免于匮乏的自由和免于恐惧的自由。

  联合国成立,阿根廷政府军这个对法西斯表示同情却受邀,二战的发源地波兰却没有,大国博弈的结果。

  战后世界秩序裂痕:加强联合国,各大国酒不可避免地要放弃一部分主权,还要放弃安理会的否决权。第一波鼓动国际主义的热潮似乎在倒向民族主义。

  去年深秋爱琴海的单向空间拆之前去了一次,看到这本书,嫌贵没买,后来电商网站上一直是缺货状态,直到618收入囊中。

  我们原以为这个世界,就此大步向前不断推进下去

  而在建立的时候,就满是伤痕

  为了理想牺牲生命的人,也可能沦为政客们的铺路石

  哪有完美,都是在摇摇欲坠中,还搭起梯子,求他立住

  可谁又知道哪阵妖风,就会吹倒这秩序呢。

  2020了,秩序真的要变了。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零年》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