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密关系:实操篇》是一本由[加拿大] 克里斯多福·孟著作,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页数:2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亲密关系:实操篇》精选点评:
●是一些在生活常常被忽略过的技能,可能没有经历虽然有点蒙,但读完最大的感触就是不要因为用自己的思想行为所付出的去操控别人要求别人计较得失,真正的目标是幸福就应该学会宽容理解不断的自省反思无论发生什么都应该和自己的另一半在同一战线面对问题而不是对立面。
●超级多颠覆我过去观念的观点,但是长久以来又觉得在冥冥之中确实领悟过的真理,终于有人总结出来了~所以吖~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对方真的很重要,当然前提是,那个人是值得被爱的~
●最后一章基本上是跳读的,也许是我太肤浅且太幼稚,反正通篇下来觉得就四个字——满纸荒唐。感觉这本书是门玄学,好多地方我实在不理解,甚至觉得作者在提倡只要在亲密关系中做圣母就好。比如作者提出的镜面理论:批评伴侣就是自我批评;不离开完全无视自己的伴侣是为了锻炼自己情绪走向成年,认识真实的自我…但有些理论还是很有道理的,比如:我们对伴侣的情感需求,其实是童年时对父母的那些求而不得的情感需求。
●这本书真的是宝藏,我觉得结合个人经历带入去阅读,可以更好的理解到作者想给我们传达的思想。于我而言,不只是两性关系,这本书给我的启发更多是在与父母关系中,以及对自我认知方面的。书中有一个核心观点我很喜欢,总结来说就是:很多时候人类的负面情绪不是别人给的,而是来源于自身,自我认知缺陷会让我们更加情绪化,而这种缺陷往往是长期某种需求不足导致的,这与我们的成长经历紧密相关。
《亲密关系:实操篇》读后感(一):寻找自我的旅程
婚姻里没有对错,没有读这本书之前,一直抱着期望寻求有人爱、受重视、被接纳的感觉,从来没有关注过自己内心的抱怨,让我一直在易怒 、怨恨、沮丧和悲伤的漩涡里,虚弱、无力的挣扎。
过于理想化是亲密关系痛苦的源泉,当现实不满足你内心的期待,“批评家”就会蹦出来,让真实的“我”变得盲目,忽略了对方身上的美好。
吵架时,双方都很快的启动了防御,这样痛苦也随之而来,都抱着想要去改变对方来迎合自己,精神紧张时,更不会去考虑对方给予了自己什么?自己有没有去赞赏过对方。
摘录:自以为是坚持对错只是你在自卫
---痛苦背后有东西等着你,那是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吵架就像赌博上瘾的家伙玩轮盘赌----这是一种难以拒绝的强迫行为。
---真正的幸福是,是内心的平静。
这个话题表面,当你试图证明伴侣是错的时候,你和他的感情就会渐渐疏远。如果抵制了“自以为是”的诱惑,卸下了心防,就能感觉到自己的弱点,充分意识到它,最终找到内心的平静、喜乐和爱---这些才是你真正的本性。
四章,45个案例分析与指导练习,更深的去挖掘自己,提升对自身情绪的认知个驾驭能力,同时也获得亲密关系、亲子关系中的情绪成长和美好关系。
《亲密关系:实操篇》读后感(二):救赎过我的书
这可能是我看的第一本正儿八经的心理学书籍。 在人生这段心碎而灰暗的日子里,它宛如一束阳光照亮了我的心灵, 拯救了濒临绝境的自己。 其所未有的平静和释然,或许就是书里所说的我收获了一点情绪成长,以前的我拒绝成长, 曾认为,任性,大哭大笑才是自己的真性情,活的才够热烈有滋味啊。 现在却发现或许平静是我能拥有的最大的幸福。 他说,人本质上来说是灵性的存在,生来就是自由的,只有当你摆脱依附,才能找回真正的自由。 一直以来,我依赖着,是否快乐是否幸福都由别人决定着, 同时我也束缚着对方,我们彼此都失去了自由。 于是在感情中,也只顾满足自我的需求,一味地需要别人给予被重视感和归宿感, 一旦失去,就变得痛苦,怨恨,而生命本身,你完全能自己给予自己这些机制,这份价值也能给予你的伴侣。 这本书告诉我:一切都能自己给予自己,无论对方是否能满足自己,心怀感恩,让爱包容一切,接受它,就是接受了自己,转而凭借内在力量满足自身需求。 人生最大的幸福是:平静。 以前可能觉得这些都是毒鸡汤,可毫无疑问这本书在我人生的现阶段治愈了我。 我疯狂迷上心理学的书籍,是麻醉也好,每天读一读它,我至少心能不那么痛了。 如果我能早一点看到这本书,我那个疯狂痛苦的时间段会不会短暂一点,熬过的夜是不是会短一点,流过的眼泪会不会少一点? 一些摘录: 1、拒绝是一种及其微妙的体验,具体过程是这样的: 你带着对受重视和归属感的需求进入一段亲密关系,你期望伴侣能满足你这些需求。如果你的伴侣没法满足你, 你只要继续深爱并接纳他,你就不会感觉遭到了拒绝,只有当你不肯去爱的时候,才会感觉遭到了拒绝。 2、去给予,爱一个人就是把对方从“满足我的需求”的责任中解放出来。 3、人通常会用以下是三种方式表达愤怒:攻击、退缩和被动攻击,不管用什么方式目标都一样的: (1)让别人产生负罪感,从而控制他的行为 (2)推开自己内心开始浮现的不适感 (3)使自己处于有利位置,从而远离不适感 3、婚姻中的重大危机通常都是围绕金钱、孩子、性生活和双方父母展开的。 4、吵架是一种强迫行为,包含三个特点: 一是拒绝出现的不适感 二是争夺权力和控制权 三是需要。 最后一点让你们关注争吵的细节,让细节看起来特别重要。 5、抵制住“自以为是”的诱惑,卸下了心防,就能感觉到自己的弱点, 充分意识到它,最终找到内心的平静,喜乐和爱,而这些才是你真正的本性。 6、亲密关系中都有美好的时刻,也有糟糕的阶段
《亲密关系:实操篇》读后感(三):我的第一本心理学书籍……度过了灰暗的时间段
这是我看的第一本正儿八经的心理学书籍。 在人生这段心碎而灰暗的日子里,它宛如一束阳光照亮了我的心灵, 拯救了濒临绝境的自己。 看完后前所未有的平静和释然,或许就是书里所说的我收获了一点情绪成长,以前的我拒绝成长, 曾认为,任性,大哭大笑才是自己的真性情,活的才够热烈有滋味啊。 现在却发现或许平静是我能拥有的最大的幸福。 书里说,人本质上来说是灵性的存在,生来就是自由的,只有当你摆脱依附,才能找回真正的自由。 一直以来,我依赖着,是否快乐是否幸福都由别人决定着, 同时我也束缚着对方,我们彼此都失去了自由。 于是在感情中,也只顾满足自我的需求,一味地需要别人给予被重视感和归宿感, 一旦失去,就变得痛苦,怨恨,而生命本身,你完全能自己给予自己这些机制,这份价值也能给予你的伴侣。 这本书告诉我:一切都能自己给予自己,无论对方是否能满足自己,心怀感恩,让爱包容一切,接受它,就是接受了自己,转而凭借内在力量满足自身需求。 人生最大的幸福是:平静。 以前可能觉得这些都是毒鸡汤,可毫无疑问这本书在我人生的现阶段治愈了我。 我疯狂迷上心理学的书籍,是麻醉也好,每天读一读它,我至少心能不那么痛了。 如果我能早一点看到这本书,我那个疯狂痛苦的时间段会不会短暂一点,熬过的夜是不是会短一点,流过的眼泪会不会少一点? 一些摘录: 1、拒绝是一种及其微妙的体验,具体过程是这样的: 你带着对受重视和归属感的需求进入一段亲密关系,你期望伴侣能满足你这些需求。如果你的伴侣没法满足你, 你只要继续深爱并接纳他,你就不会感觉遭到了拒绝,只有当你不肯去爱的时候,才会感觉遭到了拒绝。 2、去给予,爱一个人就是把对方从“满足我的需求”的责任中解放出来。 3、人通常会用以下是三种方式表达愤怒:攻击、退缩和被动攻击,不管用什么方式目标都一样的: (1)让别人产生负罪感,从而控制他的行为 (2)推开自己内心开始浮现的不适感 (3)使自己处于有利位置,从而远离不适感 3、婚姻中的重大危机通常都是围绕金钱、孩子、性生活和双方父母展开的。 4、吵架是一种强迫行为,包含三个特点: 一是拒绝出现的不适感 二是争夺权力和控制权 三是需要。 最后一点让你们关注争吵的细节,让细节看起来特别重要。 5、抵制住“自以为是”的诱惑,卸下了心防,就能感觉到自己的弱点, 充分意识到它,最终找到内心的平静,喜乐和爱,而这些才是你真正的本性。 6、亲密关系中都有美好的时刻,也有糟糕的阶段
《亲密关系:实操篇》读后感(四):在关系中找到自己
没有完美的亲密关系,在关系中总会遇到种种问题。有愤怒,有悲伤,想走出来,却无能为力,想改变对方,收获的是满满的失望。
在亲密关系遇到有一个瓶颈时,看到了这本书。从原因,到指导建议,非常详实。这些建议也许并非对每个人来说都是灵丹妙药,但也不妨把它看作解决亲密关系问题的一种视角。
我是一个咨询师,共情过朋友,来访者,与情绪工作似乎已经成了本能。但可笑的是,我却几乎没有共情过自己的另一半,以及自己的父母。时间久了,我开始不确定我是不是爱我的男朋友。开始积累失望和愤怒,期待对方改变的更多。然而,当改变逐渐发生时,似乎在我眼中的他又变成了一个“工具人”,从满足情感需求,到安排好家庭的繁琐小事,只要做不到任何一点,都会让我愤怒,想要指责他没有能力照顾好家,照顾好我。我笃定他爱我,而我爱不爱他,我自己都不太清楚。
担心“我不够好”,“不值得被爱”,“没有能力”,才是我痛苦的根源,是我无法接受的自己,也是我无法接受的那部分他。每当我做出爱他的行为时,总想要得到完全等量甚至超过的回报,而爱的行为则成了交换的工具,时间久了甚至已经忘记了爱本身的感觉。
读完这本书,有一种平静。当我因为他想不到问题解决方法而再次愤怒的想要鄙视他低能时,同时思考,明明我想要帮他,却通过这种方式让自己站在道德和能力的制高点,那我究竟为什么要和他一起解决问题,为了让自己感觉“有能力”?为了得到他的“感激”?还是为了我们两个人更好更亲密?
同时,另一个困惑已久的问题也豁然开朗起来。自己一直不明白,为什么这么久以来,每次我妈想要给我一点生活的建议,我都会烦躁不安,想要爆炸。之前,我觉得是她不够相信我,不够接纳和理解我。而现在回忆起来,那些建议让我感觉到了自己在她眼中似乎是“无能”的,“不够好”的,甚至“不值得被爱的”。实际上,她也许只是想说出自己的想法而已。
我渴求无条件的爱,但现在发现我连爱自己都是有条件的,只有最开始遇到他时,爱他带来的只有满满的欣喜,那种爱让我笃定,我知道世间爱为何物。而现在,我想要相信每个生命都有其存在的价值,每个人都值得被爱,而从来没有一种悸动,让我发自内心的相信这句话是真实的。也许,这本书中的练习,能够帮我找到答案。
《亲密关系:实操篇》读后感(五):总结
亲爱的外面没别人,只有你自己。
婚姻的四种阶段:月晕、幻灭、没醒、启示
(1)月晕、光环效应
1.为什么要谈恋爱?
满足内心的需求:归属感、确认自身重要性
2.你想要吸引什么样的人,就会假装自己具有这方面的特质。
3.只有感谢才能换回爱
4.学会放手,不从伴侣身上寻求过高的期望。
(2)幻灭
1.幻灭是让我们不再犯错的礼物。
2.四种偏差行为:引起注意、权力斗争、报复、自暴自弃
3.争吵要比承受心碎要简单得多。
4.夫妻间吵架是牺牲对方来保护自己。
5愤怒三表现:攻击、情绪抽离(不说话,眼光秒杀)、被动攻击。
6.如何解决愤怒:最近的距离是面对内心早年的伤痛
(3)内醒(走出受害者牢笼)
左右为难模式:跟随真理
对家庭的死忠
牺牲心态:牺牲者伴随放纵者
依附心态
投射: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跳墙术)
1.要解决问题必须先跳脱问题的框架
2.所有的问题都是经过伪装的礼物和宝贵的经验
3.你所看到的事都是你内心深处的投影
4.每个人都必须100%的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5.自由并非来自答案而来自问题
6.没有什么问题是大到爱无法解决的
(4)启示
1.你想要到达那个地方最快的方法就是你已经在哪儿了
2.假如我现在是爱他的,我现在会怎么做?(爱是一个动词)
3.允许——随他去法、无可无不可、尽人事而听天命
“允许”是好好干事儿,尽人事。
两个相爱的的人在地球上创造了一个伊甸园,并开启了天堂之门。经验说,这是不可能的;爱说,事无好坏,诠释在人。
骄傲说,这太可笑了;爱说,事无好坏,诠释在人。
谨慎说,这太冒失了;爱说,事无好坏,诠释在人。
理性说,这不合理;爱说,事无好坏,诠释在人。
迷性说,这会带来霉运;爱说,事无好坏,诠释在人。
远见说,这没有希望;爱说,事无好坏,诠释在人。
当你说话时,要让你的话语发自于爱。
当你沉默时,要让你的沉默来自于爱。
当你骂人时,要让你的责骂发自于爱。
当你和伴侣相互保护时,要让这种保护也发自于爱。
让爱在你的生命里生根,美好的事就会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