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级业务架构设计:方法论与实践》是一本由付晓岩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9,页数:18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企业级业务架构设计:方法论与实践》精选点评:
●书有点薄,两小时读完了,学到一些概念和名词,体系搭建得很完整,但是讲业务的书确实容易虚,三星吧。
●中台算是今年很热门的关键词,哪儿哪儿都是这种新概念。这本书里恰好讲解了相关的知识,而且有落地项目配合,十足的热门弄潮儿,热点重点聚集,好上加好。
●很薄一本小书,企业级领域值得反复阅读。分享的东西多是干活,比TOGAF更接地气。部分地方点到即止,文锋不够犀利,还应该更深入一点。
●有时候,想做企业架构设计,却不知道怎么做,用什么工具辅助自己来完成。这本书一到手就让人爱不释手,想要知道的内容全都可以找到,不仅是全面介绍企业级架构概念的“百科”,更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实战工具箱,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用这句话来形容真是再贴切不过了。
●应该叫金融企业业务架构设计,前几章还可以,后面有点空洞无力,这个文章应该简化点发到期刊上,出书略单薄
●我在南京参加一个中台的会议,付老师签售这本书买单的,这本书真心不咋地,不知道为啥豆瓣上评论如此之高。大概是我并没有系统的阅读过企业业务架构的知识,亦或是我没有大型系统的架构经验吧。 感觉作者什么概念都提了提,点了下,然后就开始自言自语,偶尔还有点前言不搭后语。作者希望业务人员读了此书能搞业务建模,又希望技术人员读了也可以建模。用了不到200页泛泛而过,案例没头没尾,概念点到又没深入。如果说这本书是一本讲概念的书概念没讲清,如果说本书是讲实战和方法的书。书中的几个虚拟的架构,又不够具体。而且没有参照性。 浪费了自己的50多块大洋,顺便说下,尽量别买新书。!!!
●「企业级业务架构设计方法并非“银弹”,更不能简单照搬其他企业的架构套在自己身上。它更像一面镜子,镜子中照出的只能是你自己,而照镜子的过程也是一个“赋能”的过程,赋予你认清自己的能力,“自知者明”。没有这个过程,企业很难选出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和能力建设方向,更别提企业转型了。」
●要成为一位技术架构师难,成为一位业务架构师更难,因为学习技术快,但是深入了解业务却需要很多时间,作者将19年的金融行业的架构经验分享给我们,非常感谢。
●作者写的这本书,什么内容都是浅尝辄止的感觉,全书只看到坐着的一些感受,没看到能真正知道大家做架构的方法。
●以后不敢看新书了,还是等时间筛选完了再说吧。
《企业级业务架构设计:方法论与实践》读后感(一):不太看好这本书
作者写的这本书,什么内容都是浅尝辄止的感觉,全书只看到坐着的一些感受,没看到能真正知道大家做架构的方法。
作者写的这本书,什么内容都是浅尝辄止的感觉,全书只看到坐着的一些感受,没看到能真正知道大家做架构的方法。
作者写的这本书,什么内容都是浅尝辄止的感觉,全书只看到坐着的一些感受,没看到能真正知道大家做架构的方法。
作者写的这本书,什么内容都是浅尝辄止的感觉,全书只看到坐着的一些感受,没看到能真正知道大家做架构的方法。
《企业级业务架构设计:方法论与实践》读后感(二):太笼统了!
忍不住给差评,一颗星都不想给。也不知道是作者表达不出来还是不想表达出来?方法论很多内容都没有说清楚,方法论就是讲如何实践的,银行业务比较复杂,被作者这么一简化,一线的事实就模糊掉了,踩过的坑也没有很好滴展现出来(个人觉得应该有很多很多的坑),还有涉及过的一些方法也语焉不详,囿于篇幅的应该给一个附录注明出处让有余力的读者自己去找寻。存在的问题和痛点倒是说得很明白,当然痛点大家都有。最后附录B中的“积木式创新”更多的像一个脑子里突然冒出点子而不是经历过N多淬火锻造出来的方法论!方法论一定是可以落地的东西,企业架构这么大的话题,区区不足200页的小册子真的可以讲明白⊙ω⊙?
《企业级业务架构设计:方法论与实践》读后感(三):中台之上
2019年中台很火,写了《中台之上》的付晓岩老师出了一本被列入中台系列的书,原本只是讲业务架构设计的,因为中台,估计销量也很好,不知道付老师和华章对这个歪打正着的效果怎么看哈哈。
可能许多人跟我一样,在读《中台之上》的时候满脑子都是“中台”,没有真的理解“之上”的含义。中台的设计理念不是什么新东西,在传统软件设计的框架里都能找到原则和方法。难在于落地实践。
本书是付老师在建行体系内进行业务架构设计的总结和思考,跟中台关系不大,但这个领域由于层面比较高,相当于顶层设计,多数公司都不会搞。一方面因为业务变化快,人员流动也大,另一方面没有足够牛的专家,能够把业务抽象成为模型,当然建行不一样。限于保密要求,书里没有特别细的实操案例,有些人会感觉空泛,但我相信建行真的就这样进行了自顶向下的分解和设计。
金融体系相对封闭,有机会还要多跟各位老师讨教学习。
《企业级业务架构设计:方法论与实践》读后感(四):企业级业务架构
开源为架构和软件带来了新的成长方式,共享让思维发展得更快、普及得也更快。但是,软件架构本身却只是积累了大量的案例,依旧难以标准化、自动化,哪怕是同一个行业的企业,为这家开发的软件却不能简单移植到另一家,很多商用化了的系统软件也还是离不开各具独特个性的本地化改造过程。云计算带来的SaaS虽然让软件应用省去了许多部署过程,但是,依然难以改变这个行业个性化程度严重的局面。软件架构尚且如此,业务架构也就更不需要再继续纠结了。 对业务架构进行设计可能很快,也可能很慢。快无非出于两种情况:一是架构师自身的技术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设计能力超强;二是原有业务模型本身就已经很清晰了,可以快速分析业务变化,形成架构设计。我们更应该追求的是第二种情况,这也意味着首次建模,尤其是首次建设企业级模型,不要过快,对模型设计方法、业务流程分析、标准化过程,都要认真细致对待,只有基本功扎实了,才能有后面的“敏捷”。 企业级转型不可能是轻轻松松就能完成的,不少企业只是将企业转型当成一个项目,而忽视了对自身的调整。一个普通士兵要想变成一个特种战士,不是因为给了他一身价值高昂的装备,而是经过了地狱般的训练。上至最高管理者,下至普通员工,若人的思维不发生转变,则不会带来企业的转变。 为了推动企业进行真正的数字化转型,业务架构设计人员永远不要忘记,业务架构最重要的职责不是传递需求,而是藉由自身的努力,推动业务和技术的深度融合,业务架构最重要的职责是起到桥梁连通的作用。如果不能实现这一目标,也就不能真正实现一个快速响应内外部变化的企业级业务系统。 无论设计概念有多火热,客观地讲,一个优秀的架构设计人员是不会“迷信”于任何一种架构设计方式的,也不会执着甚至偏执于方法间的争论。没有哪种设计方式是完美无缺的,软件行业没有“银弹”,任何一种方法都需要长期坚持与灵活运用的结合,都需要通过长期的实践不断进行总结和改良。如果一个方法没有被坚持数年以上,那么它可能连入门都谈不上了。
《企业级业务架构设计:方法论与实践》读后感(五):纯阳书评第348期之《企业级业务架构设计》
生活中总有一些事不好做,也注定有一些书不好写,这本书就挺不好写。本书之所以不好写,就因为本书偏偏要写企业级业务架构和企业架构那些事。
企业架构心比天高,命比纸薄。一方面志向宏大,试图彻底理顺战略、业务、流程、制度和IT,让战略统摄业务和IT,让IT真正支撑战略和业务。表面上看起来这个思路没有任何问题,甚至还可以称得上相当高妙,然而往深里边走一层,我们就会发现这么做显然会把摊子铺得过大,企业架构是最终要落地到IT这个层面的,但是一杆子把企业战略、组织结构等复杂要素都划拉进来,事情的复杂度就大幅上升了。原来可能只是一个IT层面的问题,这么折腾以后有可能升级为一个战略问题,转变为一个组织问题。另一方面尽管工作复杂度升级了,但是其主要推动者并没有升级,既不是战略制定者,也不是业务管理者,还是IT管理者,显然后者是没有更多的能量足以搞定企业架构所带来的高难度问题的。所以企业架构自从出世以来就被人挂在半空中,得不到水土的滋养,长期营养不良,不能正常成长。所以就像要给一个发育不良的孩子拍一张美颜照相当考验摄影师一样,以企业架构为主题写一本书也是很考验作者勇气的。
但是作者就是在这个背景下,迎难而上,写出这本书,所以这本书要论看点的话,第一个看点就应当是作者的勇气和担当,很值得钦佩和学习。
第二个看点是作者对于企业业务架构的洞见和经验分享。
说实话,在当前的企业IT实践环境中,能从事或者参与EA实践的机会是很少的,很多人对于EA的认知和研究可能只能是停留在那几本经典的书籍和togaf等标准的参考文档上。而作者在建设银行参与企业级业务架构的设计和项目工作,所以才有机会把理论和落地实践结合起来,在获得实际经验和感悟以后再重新思考理论和框架,最终形成自己对于企业级业务架构的理解,因而作者的分享很有价值,具有较强的稀缺性。
第三个看点是作者在企业业务架构的语境下对中台的解读。
在作者看来,中台这个新概念火起来了,但是压根没有跳出EA的范畴。说实话,一方面我们必须称赞作者深刻的洞察力,中台确实是业务架构设计和规划的一个必然结果,这点丝毫没错。但是另一方面我们必须强调中台显然又没有落在企业架构那个半死不活的窠臼中。显然这一点就是中台高明的地方,它让自己从一出生就脚踏大地,深深扎根在泥土里,不断攫取生长的营养。如果说企业架构是设计学派,那么中台至少是设计学派加适应学派,是要讲究设计,但是更要讲究对实际问题的解决,对实际情况的适应。因为适应,所以能活下去,因为能活下去,所以才给设计创造了机会,设计也才能落地,也才能活下去。
总之,作者迎难而上,写了一本注定不好写的书,尽管有些读者抱怨写的内容略有单薄,有些地方不够细致,但是我们还是应该为作者点赞,毕竟物以稀为贵,人家这是近几年的独一份,作者肯写这本书,就很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