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尔文之惑》三部曲》是一本由韦火著作,广州出版社出版的1050图书,本书定价:118.00,页数:2019-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达尔文之惑》三部曲》读后感(一):人类永恒探索之谜
人类对于生命的探索永无止境,一直很喜欢看那种对于宇宙或者未知生命探索的科幻电影,最近,被朋友安利《达尔文之惑》这本书,说是可以满足我对科幻电影的所有口味,是一本文字版科幻电影,极具故事性还有画面感,是值得一看的带有生命探索的科幻小说。人类的起源,进化,以及人类的未来,时刻都在变换的时代,人类的未来到底如何?
《《达尔文之惑》三部曲》读后感(二):开启科幻小说的大门
以前不怎么看科幻小说的我,近期被朋友疯狂安利这本达尔文之惑。她说整套分三本,从远古到未来,书中科幻的情节,几乎可以满足目前我们对于科技的无限幻想。AI技术,5D打印等等...这不仅是我们对于未来的想像和期望,我感觉更像一种信念和支撑,在科技这条路上帮我们点亮明灯。我赶紧上豆瓣,把这本书加入“想看”,速速搞起,迫不及待地想要快点搞清达尔文之惑到底有哪些惑?
《《达尔文之惑》三部曲》读后感(三):多领域探讨
他们说《祖先秘史》是各种科幻作品核心点子的集中式轰炸,很少能见到在一本书中横跨生物科技、人工智能伦理、星际殖民三个领域去探讨科技对未来的改变。这本书几乎每三章就有一个新的科幻命题被抛出来。未来城市猜想、生物科技滥用、月球殖民地变迁、深海探索、赛博格的分类、人工智能叛变等等。这些科幻内容虽然有的对剧情推动作用不明显,但是就如同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一样,确实这样科幻的大爆发让第一本书精彩纷呈。
(搬运自搜狐网)
《《达尔文之惑》三部曲》读后感(四):很不错的书《达尔文之感》
哈哈
这本书很不错,人类对生命的探索又不停息。这本书用科学加合理的想象给我们描绘了一个奇妙的世界。《达尔文之感》你值得一看。生命的奥秘总是迷人,而且人类对生物的了解还有很多未知。这是令我们好奇的事情。书名《达尔文之感》纪念了伟大的进化论提出者达尔文。海洋生物,陆地生物,庞大的,微小的。各种各样的不同物种共同生活在一起。这本书可以告诉你很多关于生物学的知识。是很不错的一本书。
《《达尔文之惑》三部曲》读后感(五):科幻#
真的是一本很不错的书哦,作为一个科幻迷,我觉得是真的很吸引我。
他们说《祖先秘史》是各种科幻作品核心点子的集中式轰炸,很少能见到在一本书中横跨生物科技、人工智能伦理、星际殖民三个领域去探讨科技对未来的改变。这本书几乎每三章就有一个新的科幻命题被抛出来。未来城市猜想、生物科技滥用、月球殖民地变迁、深海探索、赛博格的分类、人工智能叛变等等。这些科幻内容虽然有的对剧情推动作用不明显,但是就如同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一样,确实这样科幻的大爆发让第一本书精彩纷呈。 (搬运自搜狐网)
《《达尔文之惑》三部曲》读后感(六):搬运:媒体推荐
牧按:科幻圈业内评价还挺不错的,属于比较老派的硬科幻,但是缺点也有。看各个书评,平均评价应该是在四星水平左右浮动半星的样子。当然,鉴于这个帖子是搬运的【媒体推荐语】,打个全五星吧。
我是——————————分隔线—————————————嘿哈
人类的未来离不开科技的引领,《达尔文之惑三部曲》既是一部科幻小说,也是一幅畅想未来的科技蓝图,这样的作品值得一读。---中国工程院院士 钟世镇
科幻小说是文学盛宴中的一道特色菜,既要在“科”字上脑洞大开,又要有精彩的叙事情节,把握好二者的平衡性往往不易,尤其是长篇科幻。《达尔文之惑三部曲》在科学创意和故事设定上做到了兼顾,这是非常难得的。---《羊城晚报》副总编 温远辉
我曾经为韦火的科技史著作写过序言,读了他这套长篇科幻小说《达尔文之惑三部曲》更是感到惊喜,这也是他深厚的知识积累和奇妙思想见解的迸发,书中的大量技术内容和细节十分丰富且很有创意,应该算是所谓的“硬科幻”作品。科幻的内核是科技,作为科技传媒界的一名老兵,我希望今后能见到更多的科幻佳作。---资深媒体人 左朝胜
《达尔文之惑三部曲》的故事背景是历史上的真实,这部科幻小说构思精巧、场景丰富,既充满奇特的想象力,也不乏对人类发展前景的独到思考。作者将《祖先秘史》《拯救人种》《纠缠死神》三个故事巧妙贯穿为一体,却又不影响各自的完整与独立性,读到最后让人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我和我的研究生们读了都感到很有启发,我为这样的科幻作品点赞。---香港科技大学终身教授 温子龙
《《达尔文之惑》三部曲》读后感(七):搬运:媒体推荐
牧按:科幻圈业内评价还挺不错的,属于比较老派的硬科幻,但是缺点也有。看各个书评,平均评价应该是在四星水平左右浮动半星的样子。当然,鉴于这个帖子是搬运的【媒体推荐语】,打个全五星吧。
我是——————————分隔线—————————————嘿哈
人类的未来离不开科技的引领,《达尔文之惑三部曲》既是一部科幻小说,也是一幅畅想未来的科技蓝图,这样的作品值得一读。---中国工程院院士 钟世镇
科幻小说是文学盛宴中的一道特色菜,既要在“科”字上脑洞大开,又要有精彩的叙事情节,把握好二者的平衡性往往不易,尤其是长篇科幻。《达尔文之惑三部曲》在科学创意和故事设定上做到了兼顾,这是非常难得的。---《羊城晚报》副总编 温远辉
我曾经为韦火的科技史著作写过序言,读了他这套长篇科幻小说《达尔文之惑三部曲》更是感到惊喜,这也是他深厚的知识积累和奇妙思想见解的迸发,书中的大量技术内容和细节十分丰富且很有创意,应该算是所谓的“硬科幻”作品。科幻的内核是科技,作为科技传媒界的一名老兵,我希望今后能见到更多的科幻佳作。---资深媒体人 左朝胜
《达尔文之惑三部曲》的故事背景是历史上的真实,这部科幻小说构思精巧、场景丰富,既充满奇特的想象力,也不乏对人类发展前景的独到思考。作者将《祖先秘史》《拯救人种》《纠缠死神》三个故事巧妙贯穿为一体,却又不影响各自的完整与独立性,读到最后让人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我和我的研究生们读了都感到很有启发,我为这样的科幻作品点赞。---香港科技大学终身教授 温子龙
《《达尔文之惑》三部曲》读后感(八):搬运:来自华南理工大学张文清博士的简评
技术价值或将成为当代科幻创作的灵魂 ——简评长篇小说《达尔文之惑》
作者:张文清博士,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文:张文清 博士
3D打印技术近年来一直被世人热捧,人们都以为一个打印万物的全自动制造时代就要到来了,媒体甚至宣称已打印出了骨关节、心脏这样的活性器官,更是让人亢奋不已。然而,科幻小说《达尔文之惑》却通过故事叙述表明,这一切不会那么快到来。小说中把3D打印发展到4D打印、5D打印的未来历程,作出了一种想象中的描绘,预计到本世纪中叶以后才有可能取得关键技术的突破,打印万物也只有到那时候才能实现。
这一科幻推测犹如“醒脑剂”,无疑给当前的3D打印热兜头浇了一瓢凉水,能让科技界和公众有个更清醒的认识。更重要的是,作者对新技术走向的这种预判不是凭空想象,而是在长期科技实践中得出的前瞻性看法,因而具有现实合理性和可能性。我本人作为一名科研人员,基于对3D打印材料特别是生物材料技术的了解,对此也是大致认同的,而且从小说的具体叙述中受到不小启发,起码我也觉得打印活物在短期内不大可能变为现实。
实际上,科幻作品不同于玄幻的意义就在于,丰富的想象要有坚实的力量作支撑,它依托的内核归根结底是科技,而不是虚无缥缈的空想。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科幻创作的形式虽然各有特点,但科学和技术的进步始终是科幻的源头活水。科幻文学问世以来的200多年间,正是人类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革时期,只要从某一科学原理出发就可以天马行空描绘未来场景,对新技术也可以脑洞大开尽情构想,科幻想象描绘的许多事物后来都成功进入了现实世界,让人充分感受到了科幻的魅力。而且在此过程中,也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世界观,启迪了人们的智慧,从而使得科幻本身也在欧美等科技发达国家大受欢迎,并逐步发展成为一项独特的文化产业。
然而历史发展到今天,情况正在发生变化。一方面科学研究在最近半个多世纪内出现了疲软发展态势,原有的基础科学理论只是在修补中缓缓进步,科幻想象的源头越来越呈现出枯竭趋势,末日拯救之类的故事再多写也是大同小异,变着花样找理论新依据越来越难了。另一方面,科幻文学尝到了产业化带来的甜头,一天天朝着娱乐化方向过度倾斜,围绕着“票房”内核出现的离奇玄幻场景日益增多,这虽然不能说完全都是媚俗,却也大大削弱了科幻启智的本意。与二三十年前相比,欧美的科幻市场正在日益萎缩,这个迹象有点令人担忧。
我认为在这种状况下,科幻作品需要寻求新的引擎,或者说呼唤着新的创作灵魂。事实上,我们目前所处的飞速变革时代,得益于技术发展的引领,一项项“黑科技”正不断改变着社会生活的面貌。即使当代科学真的止步不前了,技术应用也还有着广袤的发展余地,科幻据此也有着丰富的想象空间。当然,将要走进人们生活的新技术不仅应该是科幻想象的要素、成为人类展望未来的追求,而且要在悉心研判具体技术价值的基础上打造内核,使之离现实的可行性不至于让人觉得太虚幻,这正是符合时代潮流的创作源泉。
《达尔文之惑》三部曲其实就是在做这样的尝试,整部作品在叙事中穿插描绘了诸多新技术的可能性和延展性,譬如5D打印机、生物源反应器、遁地飞机、药果培育、抬岛工程、混基质物种、智能新材料等等。这些科技新产品,既脱胎于我们当今时代的现有技术,又呈现出更为华丽、超越、高端的延展效果,作者对各种技术的评判让人感到有迹可循,可亲可信。可以说,这部作品就是当前热点科技硬核的集中式轰炸,很少能见到在一部书中横跨生物技术、人工智能、能源科技、智慧材料、深海开发、星际殖民以及科技伦理等多个领域,以多种视角去探讨未来世界的变化,这是该作品一个很突出的亮点。而且作者擅长用双声般的叙事,把各种技术的利弊展现出来,勾勒出新颖有趣又具有挑战性的场景。在想象中对技术价值进行合理评判,而不是一味地无限展望,这或许是当代科幻作品应当提倡的一种创作手法。(作者系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达尔文之惑》三部曲》读后感(九):搬运:科幻的风筝线要始终拴住科技 ——也评长篇小说《达尔文之惑》(作者:林国春博士)
科幻的风筝线要始终拴住科技 ——也评长篇小说《达尔文之惑》
科幻作品就像是科技本身放飞出来的一只只风筝,它的连线始终牵着科技,这既是比喻也是历史事实
文:林国春博士(丰硕投资公司总裁)
一个多月前有人闲聊猪肉涨价时,谈到一种未来的美食动物“猪头鱼”,让我注意到了新出炉的《达尔文之惑》以及媒体上的一些书评。最近这些天参加几个技术投资会议,又听科技界一些朋友聊到这部书,还有关于科幻的技术价值之类的问题,我刚好也看完了此书就跟着来说几句。
本人长期从事新技术产业的风险投资,对科幻作品知之不多,但出于职业习惯也会买一些来翻翻,从中汲取有价值的未来技术信息,这是工作使然。过去我在美国的时候正赶上“赛博朋克”大受欢迎,我也买过《The Confusion》、《The System of the World》等科幻著作,书中那些改变世界的技术想象还是很有启发意义的,对我们评判新技术的风投价值不能说没作用。
要让我这个科幻局外人来看的话,科幻作品就像是科技本身放飞出来的一只只风筝,它的连线始终牵着科技,这既是一种比喻也是历史事实。科幻小说怎么来的?那其实是第一次新技术革命之后的产物。蒸汽机的出现让人们认识到,科学技术可以打造出远远超越人类机体力量的工具,于是幻想着更有力、更奇妙的工具,以及由此引起社会变革的种种景象就冒出来了,《弗兰肯斯坦》《海底两万里》这样的早期风筝就此起飞了。后来呢?科幻风筝越来越多、越飞越远,飞进传统的文学殿堂便造就了科幻文学这一奇葩。它不仅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而且起着传播科技、启迪智慧的作用,马斯克就多次说过,他从小读了《银河系漫游指南》后就立志要把人类送上火星,这就是科幻作品体现出的力量。
然而,尽管科幻风筝越飞越高,但它在文学这个既古老又庞大的殿堂里始终还是“一小撮”,写的人和读的人也都是小众。这样一来,科幻本身当然不甘寂寞,要在大殿堂里占据更大地盘就必须拼命靠向时髦文学的各个方面,正好最近几十年又赶上人类泛娱乐时代的到来,于是科幻作品的“科”味越来越淡而“文”味越来越浓,以至于沾着科技一点边的玄幻作品也大量出现,只要迎合人们口味似乎就是“政治正确”的。这在科幻发展的一定历史时期来说也没错,市场路线起着决定作用嘛。但是,这样的发展态势却让系在科技身上的风筝线日益松弛,科幻风筝随风飘扬并不是一件好事。我近年来常去美国就注意到,以前的科幻读物很多都出自科学家、工程师之手,能从中找到许多“好点子”往现实技术上套,很让人受启发和触动,而最近几年由各色人等创作的科幻作品虽然仍不少,但在美国的大学师生以及许多职业人群中,问津者却越来越少,这跟很多作品越来越不接科技的“地气”有直接关系,起码是失去了不少想看科技门道的读者群。
这让我联想到了一些技术产业的兴衰状况。美国的电视机产业曾是全世界的领头羊,液晶显示技术也发端于美国,但后来美国沾沾自喜热衷于不断推出各种电视机产品的新花样,却偏离了液晶平板这一技术核心,结果被亚洲的日本、韩国等慢慢反超了。我总感到美国的科幻现在也已出现了“花盛则谢、光极则暗”的信号,或许就像电视机产业盛极而衰一样。
这一现象值得深思,尤其是中国的科幻正在蓬勃发展之际,在汲取先进经验的同时更要避开弯路,才能后来居上实现赶超。过去中国的科幻土壤很贫瘠,科学家、工程师从事科幻创作的寥寥无几,但现在早已今非昔比了,按说在当前的大气候下应该蜂拥而至才是,但出自科技专家之手的作品还是很少。就在前些天的一个会议饭局上,我借着《达尔文之惑》的话题请教两位材料学知名专家,既然大家都强烈感受到了人类的发展困境,创新力不足及全球经济疲软等问题日益严重,为何专家们不把一些在不久将来能解决问题的“好点子”写出来,起码会起到一定的引领作用呀。他们回答说,想象的东西写不成论文只能写科幻,但如今的科幻已经飘得有点远了,隔行如隔山很难写。他们这样一说我就更要为《达尔文之惑》叫好了,作者除了要有宽厚的专业技术功底,还得有胆量、有韧劲,不然何以写出长达80万字的“硬科幻”?
而且《达尔文之惑》对热点技术在近期未来的走向描述,不仅内容涵盖量大,还给出了业界基本认同的价值判断,这点也非常难得。但恕我直言,三部曲中第一部《祖先秘史》写得很一般般,其实第二部《拯救人种》无论是文彩还是硬核写得都很好看。就其中反复描述的那个“透明坟墓”所用的高分子智能材料,我也顺便请教了上述两位专家。他们说那种材料现在完全属于想象,然而从当今纳米高分子材料的研发力度来看,在未来几十年内是有可能成真的。这让我看感到了某种信心,风筝可以随风飘扬,但风筝线牢牢拴在科技身上还是能体现出应有价值的,所谓的科幻未来主义起码在技术界的读者群得到了一点印证。
当然,我们更希望这样的验证能够不断扩大,能有更多科技专家关注和参与到科幻创作中去,写出更多更好的过硬作品,启迪人们更多的科技想象力,这不仅是全人类应对发展困境的大势所趋,也是繁荣科幻事业本身的需要。作为科幻外行,我们也盼望着中国的科幻事业能够抓住机遇迈向世界前列,走出自己的新路子而早日成为科幻大国、强国。因为我们有全球最庞大的科技专家队伍,潜力释放之日,就是目标实现之时。愿与科幻界共勉。(作者系留美博士,曾任上海德邦集团技术副总经理、广州越秀投资基金副总裁)
《《达尔文之惑》三部曲》读后感(十):搬运:来自张文清博士的再评
科幻创作中技术价值的“远”与“近” ——再评长篇小说《达尔文之惑》
科幻作品是“双面胶”,粘上“科”字也粘上“文”字,科幻创作中的技术价值有远有近,全在取舍
文:张文清 博士(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传统的中医药如何走向现代化?这个问题在学术圈的多年争论中至今也没个结果,然而科幻作品却能脑洞大开,给出的一种路径不但很奇妙,而且让人感到有迹可循、有据可依。像这样触手可及的技术想象大量出现在《达尔文之惑》的故事中,就不能不引起人们对科幻创作中的技术价值多一些关注了。
前两天敲了一篇书评,是国庆长假读完这套三部曲之后的一点感悟,没想到网上一抛出来还起了点“化学反应”,一些同行和不同行的专家以及我的学生们似乎觉得意犹未尽,希望我再展开多说几句。尤其是这几天刚好是诺贝尔奖时间,看看那些获奖的科学巨匠们全都来自科幻土壤丰厚的国度,谁能说二者之间没有任何关联?这当然又让我很有感慨。
其实本人完全不是这方面的行家,充其量也就是一个搞了多年科研的科幻爱好者,虽然以前读过凡尔纳、阿西莫夫的名著也读过国内叶永烈、童恩正的作品以及近年来火爆的《三体》等,却只能算是对各个时期的科幻创作有点皮毛了解。要说有点感受的话也是水中望月不知深浅,从一线科技工作者的视角形成的一孔之见,权当是求教于科幻作家及理论家们吧。
科幻这一行当说来也是人类文化发展出来的一朵奇葩,它一只脚踏在科技的土壤中,一只脚伸进了文学艺术的领地,是不折不扣的“双面胶”。记得在改革开放初期我的学生时代,国内报刊上还有过一场科幻姓“科”姓“文”之争,现在看来那场争论就跟改革姓“社”姓“资”之争一样完全是多此一举,传播的是阻碍科幻发展的负能量。正因为科幻具有“双面胶”的属性,所以它在短短两百来年的历史上,既有科技传播、引领想象的作用,也有文学的社会批判功能,还有科技融合文学的艺术塑造意义,形成了业界所谓的古典派、现实派、现代派等一大批不同风格的作品,在发达国家打造出了绚丽多彩的科幻百花园。
不同的科幻创作风格从某种意义上说,无非就是离人们的社会生活“远”一些还是“近”一些而已,作者的取向与其所处的时代密切关联,如今谁要是借助科幻作品去讽刺封建制度恐怕是不会受待见的。前些年,知名科幻专家吴岩教授提出了“科幻未来主义”的概念,我觉得是切中了科幻要义。虽然我对这个概念的理解很肤浅,但未来学家托夫勒说的“在一个快速变化的社会,人们必定将目光转向未来”,同样适用于科幻创作。毕竟,人类社会近代以来的加速变化是由科技引领的,而科幻作品必然反映着这种引领作用。
“远香近臭”法则在生活中许多方面都很灵验,科幻当然也不例外。遥远的未来、遥远的太空可以让人们的想象力插上科技的翅膀纵横驰骋,百十万光年之外的宇宙、百千年之后的世界给人无限遐想。面对这样的“远未来”情景,科幻与科学的界限实际上很模糊,由此产生的科幻作品数不胜数且大受欢迎。相比较而言,“近未来”描述则要受到科技现实可行性的约束,信马由缰的想象很容易遭到质疑,因而这类作品要少得多。
然而,时代正在发生巨变。人们越来越清醒认识到,那些“时空隧道”“曲率引擎”“反物质能源”之类的技术其实八字还没一撇,布莱森更是判断说人类永远也不可能走出太阳系,幻想终归只能是幻想。而现实情况却是,科技发展给我们这颗唯一的生存星球带来的环境恶化、生态危机、能源枯竭等问题日益突出,社会各界的紧迫感不断加剧,都在寻求化解之道。残酷的危机正在步步逼近,科幻创作总不能视而不见,沉溺于“远未来”的想象中自娱自乐下去吧。我最近注意到一个动态,亚马逊公司不久前专门组织包括《火星救援》作者威尔、雨果奖得主杰米辛在内的一批科幻作家,创作了一系列“近未来”的小说编成了网上选集,另外还有著名的Future Tense栏目最近也在大量收录“近未来”科幻作品,这样刻意打造“近未来”作品之举恐怕不是随意而为,或许是顺应时代变迁的一种风向。
人们要化解危机就会有所行动。我们都知道,马斯克、贝索斯这些科技企业家,眼下正在不遗余力进行着火星移民的探索,瞄准的是不远也不近的未来。但要想真正实现这个目标,则远远不只是火箭、飞船的技术问题,而要涉及到人类在火星上生存的方方面面技术难题,因而“近未来”的相关技术将成为全球科技界研究的热点。科幻创作源于科技、引领想象,在这一特定历史时期,当然也没有理由过于舍近求远,游离在外袖手旁观。马斯克们要探索星际殖民,无疑需要技术创新在近未来取得一系列突破,譬如星际殖民的方法,《达尔文之惑》中设想的是研制“生物源反应器”实现原始移植,这在人工智能、基因编辑等技术如火如荼发展的今天,起码在感觉上比“时空隧道”离现实要近得多,因而更靠谱更具有可行性。
事实上,《达尔文之惑》讲述的正是近未来技术演化的故事,对当代技术在30多年以后的面貌给出了想象中的图景。书中涉及到了大量的热点技术,可以说集中彰显了当今主流技术在近未来的价值,是创作上的一个难点也是亮点。我本人以及周围读了这套书的一些同事们,对作者通过叙事进行的技术价值评判基本上是认同的。就以本文开头的中医药现代化为例,把中草药的有效成分导入“药果”中,这是一种具有现实可操作性的想象,我的一位博士生甚至告诉我说,以现有的生物技术方法完全可以开始这方面的试探工作。应该说,能引起科研人员的共鸣,这是如今科幻作品体现出的新魅力。
本来,科幻这个“双面胶”是离“科”字近些,还是离“文”字近些,应该不是个问题,科幻文化就是粘在二者之间而繁荣起来的。尤其是最近几十年来,科幻文艺已经为公众广泛接受,在泛娱乐时代也突显了科幻的经济效益。按照目前盛行的现代派观点来看,《达尔文之惑》在人物塑造、文字美化等方面还有许多不足,或许算不上“好看”的作品,但它打造出来的各种近未来、近科技的广阔场景却是非常震撼而不可多得的。也许书中大量近未来科技场景的展现还是有待开垦的处女地。
我以为,科幻创作不能沿着固化的道路一直走下去,吴岩教授的“科幻未来主义”其实也是在寻求科幻创作的新路子,这是热闹中的清醒,也是确保热过之后不变凉的慎思。特别是在科学发展出现停滞趋势、人类社会进步面临困境的大背景下,科幻创作本身也需要有顺应大势的想象力,应该提倡与科技更近些、与未来更近些的创作,这是我们所处时代对科幻作品新的呼唤,也是当代科幻文化的历史担当!(作者系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