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论语讲析》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1-02-16 03:18:58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论语讲析》读后感摘抄

  《论语讲析》是一本由周志文著作,北京出版社出版的612图书,本书定价:精装,页数:20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论语讲析》读后感(一):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

  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

  讲析

  孔子之前,读书的目的在做官取禄,孔子之后,逐渐有了变化,读书在明理,而明理的目的,不全放在做官上面了。知识分子对自己有更高的期许,就是如曾子说的“仁以为己任”与“死而后已”,但这是最高知识分子才做得到的,一般读书人,能短期摆脱利禄之途的,恐怕也算难得。

  王夫之言:“苟能于三年之中,无名利以分其心,则心渐清而道味渐出,由是而之焉,可期以造乎高明广大之域……乃当世之不至谷者,期之三年而不易得。道其将隐,而学其将废也乎?是可叹也夫!”所以此章整体,是感叹之言。

  工作到了瓶颈期时,她用这句话鼓励我,”苟能于三年之中,无名利以分其心,则心渐轻而道味渐出“,”当世之不至谷者,期之三年而不易得“,她说你看即便是孔子这样的人也认为,三年不求名利也算难得了,但是三年无名利分心,才能入道,坚持一下,给自己三年时间。

  她说你看,王夫之讲孔子这句真贴切,能安慰人心。

  《论语讲析》读后感(二):独到见解剖析论语

  儒家学派经典著作之一的《论语》是一本时至今日都为人们诵读学习的精品。抛却其中颇有奥妙的为人处事之论,《论语》的精彩更在于让人品味其中蕴藏着的诸多哲理颇为后世之人以深切启发。

  不同的人读《论语》自有不同的感受。尤其是跨越时空的浩茫,很多的人也许会因为或多或少理解上的歧义,对文言文掌握的欠缺而无法真正通透地领略《论语》的精髓。那么,我们不妨一同走入周志文的《论语讲析》学习一二吧!正所谓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可以看得更高,更远。那么依托颇有学术根基的周志文的解析,我们则能更精辟地,深入地感知《论语》之中的精妙之论。

  家中的《论语》解读类书册不少,但是我总是觉得孩子学习过程中无法很全面到位地把握《论语》的相关知识点。于是乎《论语讲析》自此出现了家中的书柜。不为别的,光就冲着作者渊博的学识自是有着对论语的独到讲解。“横看成岭侧成峰”。不同人读论语有着不同的解析。但是我真切地知道越是有着深厚作支撑的分享更是会有独到的真知灼见。于《论语讲析》这本书而言,我们不难发现它的特色就在于讲解和分析的同步进行。尽管读者们足不出户,但是我们却可以在翻读这本书的过程中聆听了专家级的高深讲堂。虽然这里只是纸面文字的呈现,但是我们却会在翻读的过程中领略到无声胜有声的精彩。

  总体而言,本书的编排非常便于读者们的查询解读。以论语各个章节为先后顺序,我们依次可以读到论语的原文,相关的注解,现代文用语的翻译以及对应的作者进行的讲解剖析。相较于很多以往《论语》类分享的读本,这本书最为难得的所在自在于其每个片段之后的讲解分析。就字面意思理解,我们I常人往往可以比较简单地就字词有着对应的翻译分析。但是这个仅仅只是建立在表面的字面意思的理解,却未尝能够达到全面性通透地深入解析。那么有着这本《论语讲析》的到位分析让人无疑有着一种更多生动的顿悟。通过这些分析,我觉得无论是孩子和我又从一种更高的层次认识了解着《论语》很多平时容易忽视的部分。独到讲解的《论语》剖析让人有着不一样的感悟!

  《论语讲析》读后感(三):一本雅俗共赏的《论语》入门书

  《论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影响力无疑是巨大的。可以说通过阅读《论语》是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把钥匙,过去有所谓的“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虽略有夸大之嫌,但这深厚的影响力是实实在在存在的。

  对《论语》的解释和阐述的过关著作已经是汗牛充栋。凭我的孤陋寡闻,光是赫赫有名的关于《论语》的注释性著作就有四大部:一是两汉、三国时期何晏等编纂的《论语集解》,二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皇侃的《论语义疏》;三是南宋时期朱熹的《论语集注》;四是清朝刘宝楠的《论语正义》。近人中,钱穆、杨伯峻、李泽厚等人对论语的解读也颇有影响。

  本书的作者周志文是台湾大学文学博士,台湾大学中文系教授,现已退休。他以数十年阅读《论语》的工夫为根基,以多年讲学积累为基础,写成此书。本书最大的特点是在讲析部分,故而本书的书名也定名为《论语讲析》。周教授在博采众说的基础上,结合他自己的生活经历,结合自己的思考,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独到的想法,当然最值得肯定的是,作者的讲解比较接近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所以更容易和读者产生共鸣。

  书中有关孔子教育思想方面的论述我尤为关注,毕竟孔子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教育家。在《论语•为政》中,孔子提出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精辟见解。孔子还教育他的学生要“多闻阙疑”,有不懂得的东西,要存疑,要敢于发现问题,以培养自己的思考能力。关于学习,孔子认为一个人不仅应该知道学习的重要性,而且要乐于学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只有培养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才能自觉主动地去学习,不会感到厌倦。孔子是提倡启发式教学的。孔子并不要求他的学生死读书,他认为学习贵在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即他所谓的“告诸往而知来者”(《论语•学而》)。在《论语•述而》中,孔子指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中还有很多其他的关于学习和教育方面的论述,值得我们读者细细品鉴和学习。

  《论语讲析》读后感(四):传统文化的粘性

  《论语》是记录圣人孔子言行的著作,是一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佳作。作为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论语》一直以来被众人诵读,很多专家学者也努力研读和理解,试图通过自己努力传播国学。这本《论语讲析》就是作者潜心研学的著作,除去对经典的详细解释之外,作者还对文章中的语句推敲比对,介绍文章语句形成的环境背景,并分析各种解释的合理性,最后形成自己的理解和判断。

  我想说的传统文化的粘性,主要是指传统文化中的一种被广为接受并渊远流长的特质,即易被接受和理解、普适性和延展性的综合体现。孔子一生为弘扬道德礼仪文化而奔波,著作诗书、广收门徒,并在诸国游学劝谏,形成了儒家思想的根基。这思想不仅适用于当时动荡的社会,适用于修身养性的个人,大部门思想同样适用于后来者。后来者如孟子、朱子及二程,他们都能抓住儒家思想的精髓,结合形势和个人理解对孔子的思想进行扩充和宣扬,进一步扩展了儒家思想体系,也发扬了儒家安身立命的光芒,使得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论语》开篇讲了为学之道,这一段话我当学生的时候就熟悉,那时的理解是圣人的为学做人道理,一是学习温习,二是朋友之乐,三是保持自我。随着年岁增长,慢慢理解其中的道理,这次读《论语讲析》,经过作者的解释,我又有了新的收获,作者把三个道理都归入了为学之道,让我突然有了新的收获,温习还是一种学习,朋友之乐成了远方来客的游学,保持自我还有自我学习的自警自醒,后两者的变化看似巨大,但却有一语惊醒的作用。这里面就有我说的粘性,文字还是那些文字,但道理却有了拓展;道理差别不大,但却有了系统的提升;它看似柔软,却蕴含力量。

  正因为具有的粘性这种特质,传统文化才具备强大的生命力,在历史长河的传承中生生不息;也是因为传统文化粘性所具有的博采众长的胸怀,传承经典的作品也能成为经典,传统文化在现实的传颂中贴近生活、契合时势,再次深入人心。最后为书的作者点赞,他潜心研学《论语》四十年,多方考究比较,并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以示读者,是传统文化传承的火炬手,更是后来学习研究者的楷模。

  与传统文化的深沉相比,快餐文化显得更加直接明了;它们两者之间如同白酒和碳酸饮料,前者需要静心品尝,后者则可以快速提神。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学国学,普遍的情况失大家都在追求知识的增加、阅历的积累,像喝碳酸饮料一样让自己“爽”一下;而不是沉下心来的反思和总结,用到自己的生活中改造自己,让自己在国学的知识中变得更加聪慧一些,像品尝白酒一样让自己“醉”一下。

  20191127

  《论语讲析》读后感(五):平和解析《论语》

  在快节奏的今天,传统文化类书籍和知识反而很受欢迎。很多人喜欢读些传统文化经典书籍,正是喜爱其行文简洁、寓意深刻,能启发思维。《春秋》、四书等,都是受欢迎的传统文化读本。

  比较而言,《论语》是四书中大家最熟悉的一部,这部儒家经典普及面广,每个人多少都能脱口背出几句。想要了解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尤其是孔子的思想观点,也必定要通过《论语》。不过,《论语》也有着先秦时代书籍的共同特点,就是过于简洁,导致在理解上需要花很多功夫,甚至语意不明的情况。相同的句子,每个人的理解也不尽相同。

  已退休的台湾大学中文系教授周志文,以其对《论语》几十年的阅读积累为基础,对《论语》全本做了一次完整的解析。总体而言,周志文的《论语解析》,注释和讲解都比较平和。

  《论语》已经流传了两千多年,一代代的古人都曾对其做出各自的解析。经过长久的传递,后人难免将自己的看法加诸其中。这就导致,我们今天熟知的好多所谓儒家的观点,其实并不能追溯到孔子及其门人,而是后人的观点。比如规定封建社会秩序的“三纲”虽然是儒家文化的思想,却并不是孔子提出的。所以,从《论语》中找不到相关内容。

  熊逸在《春秋大义》中讨论过“三纲”的观点,他在注释中做了解释。董仲舒在《春秋繁路·基义》中的确表达过类似“三纲”的意思,但还没有明确提出“三纲”的名称和那三句人尽皆知的说法。根据《白虎通·三纲六纪·三纲之义》的记载,“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句话实际上是在《含文嘉》里明确提出的,而《含文嘉》实际上是个纬书。

  所以,在民间流传甚广的许多儒家思想的观点,很可能是后续某个封建时代形成的,不能全都挂到孔子及其门人头上。这也是今人应该去读《论语解析》这样书籍的一大原因,可以帮助大家分辨具体哪些儒家思想出自《论语》,哪些是经过好后人改造后的观点。

  另外,《论语》也适合与《春秋》搭配一起来读。古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中的确是集中记录了孔子的许多思想,比如“仁”的思想,以及一些为政思想,但这些语句都比较简要,是提纲挈领的。《论语解析》中给出了简单的解释,但读者未必都能深入理解。

  而《春秋》却以其“微言大义”、“春秋笔法”著名,在记录历史事件的基础上,含有孔子从儒家思想观点出发对其做出的批判和点评,可以说是实例分析。“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孔子作《春秋》本就有针砭时弊、批判乱臣贼子的目的。因此孟子才有“孔子作《春秋》,乱臣贼子惧”的说法。

  把《论语》和《春秋》结合起来阅读,互相参考,理论联系实际,通过《春秋》的实例来深入理解《论语》的思想,通过《论语》的思想更明确地理解《春秋》的微言大义和笔法,会更加通透。

  2020.01.06雾凇

  《论语讲析》读后感(六):何等的霸气丨“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

  周志文先生的《论语讲析》,前前后后花费了三四十年的光景,可见周老师对国学的痴迷与宣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坚持程度。

  周志文先生有段话“对当今中国的忧虑不是传统消亡,而是扭曲。扭曲的祸害,比一点不剩的消亡更甚。完全消亡了传统的人成了另一种人,也可以简单的活着,而扭曲的人就成了不断自毁自残的人,结局可能就更为可惧了。”周先生所言不虚,所以引经据典查古文字典多年,并结合自身感悟产生了此书。

  但“尽信书不如无书”,借用周先生的话,笔者认为本书之中有些译文也误导了读者,并没有翻译出孔子的真意,当然,千年前的思想流传到现在自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且掺杂着译者个人阅历的影响,所以有些观点当持怀疑态度,不能以坚持了三四十年而被“权威”吓住。

  知悉儒家学派的人都应该知道,孔孟曾颜是一家,共用通天家谱,因母亲姓氏以及个人喜好多种原因,使我更加喜欢研读儒家学说书籍,无意间看到了此书。周先生在此书中,是采用原文、注释、译文、讲析的传统模式,并未出新意,可能有些译文和其他译者不尽相同,但是应多数相同,因笔者要求过高,可能想看一本推陈出新的译本吧,对此书还是有一丝小小的失望。

  “天既生我,也让我与闻天底下最奥秘的真理,可知我之存在是有意义的。我知道它,但我不“相信”它会做有我的一切,除了天命之限之外,这世界还留下了不少可供我奋斗的余地,人生有限,是天命,但有限的生命并不妨碍我让她变得丰富而又内涵。”这段话可能是本书最能打动我的一句了,孔子唯独对《易》不删改一字,也变相说明了人世间本有一定规律,信命而不认命,“子不语怪力乱神”,知其黑而守其白,应该是研读儒家学派之人该遵守的契约吧。

  “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明知有时时局不利己,凡事不顺,但仍自信爆满,认为天必不亡我,这是孔子的真精神,也是孔门力学的最高境界,我辈定当效仿推崇!

  《论语讲析》读后感(七):学习传统文化,应该从对《论语》的研读开始

  传统文化现在越来越受到重视,对《弟子规》《三字经》的学习和实践从小孩子就开始了——这当然是一件好事;但在“追本溯源”上显然还远远不够。毕竟,《弟子规》《三字经》只是蒙学教材,顶多算是“二手”传统文化,精髓还得向“一手”学。什么是“一手”,也就是所谓的“四书五经”,其中当以《论语》为首。

  《论语》是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作,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全书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孔子晚年修订了《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他的思想也在六经中有所体现,但都不能与《论语》中的“孔子”相比,也远不及《论语》最集中、最形象。想要与孔子“面对面”、近距离,就必须从《论语》开始。

  关于《论语》名字的由来,一般的解释认为: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这个解释适用,但还有其他一些问题需要澄清。比如“论”字到底应该读什么音,而读什么音就决定了这个字该作什么样的解释。这一点,在台湾学者周志文的《论语讲析》中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解释。北宋学者邢昺在《论语注疏》中引郑玄的解释认为“论者,纶也”,“以此书可以经纶世务,故曰纶也”。所以,“论”字音调为阳平无疑。

  《论语》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其中无论是孔子,还是他的弟子,甚至是其他一些人比如阳货等,在只言片语中却能够将人物的性格、神态等呈现出来,确实非常难得。当然,由于经过了秦朝的“焚书坑儒”事件,《论语》在西汉时已有《古论》《鲁论》《齐论》三个版本,现在通行的《论语》则是由《鲁论》和《古论》整理形成的版本。其中的一些谬误,周志文在《论语讲析》的“代前言”中也进行了一定的分析,还是有相当道理的。读《论语》的过程中当然也应该有自己的一些认识和辨别力。

  总体上,周志文对《论语》的解读,基本是按照正文、“注释”“语译”以及“讲析”四部分逐章来评析,力争兼顾达意与传神,对初学者也非常友好。作者自身有数十年阅读《论语》的工夫和多年讲学积累作为根基,对《论语》的解析基本上是比较到位的。但有些提法,则是比较迥异于内地读者更为熟悉的释读习惯。比如对其中的“子曰”,周正文翻译成“老师说”——很显然,他认为《论语》说“子曰”时的“子”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对孔子的尊称,所以直接译作“老师”。实际上,内地通行本中,对此的翻译都直接就是“孔子说”。还有,对“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一句中的最后一个“知”字,周正文翻译为“知道”;但内地的通行本中,一般认为“知”是“智”的通假字,翻译为聪明或者智慧。感觉后者应该更合乎本意。当然,这些都是学术争论,并不是原则性问题。

  《论语讲析》读后感(八):王宁:还原情境 再现人格——读周志文《论语讲析》

  在中国古代典籍里,论普及度之高、影响力之大,《论语》当居榜首。怎么解读《论语》,对于了解我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要。

  周志文新著《论语讲析》(北京出版社出版)采用按原书通读的办法加以注释、翻译和讲析。周志文古文根底深厚,在他解读的《论语》里,我们读到的不是那些常供人们引用的格言警语,而是一个老师在不同环境下和不同学生所说的话。《论语讲析》中有老师、有学生,还有作者自己。作者不事说教与膜拜,而是侧重理解与抒发,别具特色。

  《论语讲析》一开篇就布下教育的情景,把《学而》篇的三句话解释成三种境界——“学而时习之”指的是初学,时习而所得益多,所知益广,自然内心欢喜。“有朋自远方来”,指学问达到一定程度,有友人自远方来同游共学,可收砥砺、切磋之效,求学迈入更高境界,因而更为可乐。“人不知而不愠”涉及学成以后的入世态度,指的是一种学问与生命相辅相成的境界。

  周志文把孔子看成一位曾经活在历史上的“人”,所以非常注意他的阅历和心理时间跨度。“子入大庙,每事问”,有些解读者在这里既把夫子说成无所不知,还要解释既知又何必发问,不免矛盾重重。但作者一句话就解决其间矛盾:这“显然是孔子较年轻时的经历”,接着用青年孔子的怀疑精神和求知欲来进一步解释:“我们看到一个年轻人对所有的事都觉好奇的态度,在他看来,凡事都有疑问,一切既有的答案都不见得正确,必须要亲自尝试,才知道结果。”

  周志文在师生互动背景下,努力把握历史真实。孔子对颜回的评价是最高的,但这个让老师一直信任、夸赞的学生却短命,去世在孔子之前。《论语讲析》根据《先进》篇颜渊死,他的父亲颜路请孔子之车以为之椁这件事,参考孔鲤去世时的年龄,从朱熹之说,推断颜回去世于鲁哀公十四年,两年后,孔子也去世了。由此断定,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这件事和此番言论都发生于孔子逝世前两年。这段考据详尽,用孔子与颜回的关系进一步还原孔子老师身份的真实性。

  当孔子形象被真实地还原后,《论语》超越时空的普遍意义更加凸显出来。作者通观《论语》,看到书中弥漫着一种刚健自强、勇于担当、“仁以为己任”的态度,但他又指出:“孔子所处的,确实是一个礼坏乐崩、阢陧难安的时代,孔子是有血性的人,偶尔反映出消极或沮丧的心情,其实也是人情之常,却究竟不是常态。”

  读完《论语讲析》,你会看到,作者是基于《论语》整体文本进行训诂解读。得益于对孔子的整体理解,作者在“代前言”里就已说明,“他把历史的小光点聚集成大火炬,终于照亮了时代。”孔子所处的时代,是中华传统文化初步定型的时代,很多表示人文精神的词语有了清晰、固定的内涵,也就是说,社会制度趋于稳定,行为道德有了统一标准,对不同阶层特别是士阶层的人格修养也有了明确要求。这就是文明的新高度。

  作者对“学而时习之”“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等都有独到阐释,而在读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时,作者这样解释“少者怀之”:“大人给了少年福利,这福利包含了抚养与教育,如果做到所有大人都会施恩于少年,所有少年得到恩惠后都知道怀恩、报恩,能做到此就不仅是一人、一家得福利,而是天下人类都得到福利了。”他接着说:“自由、博大又安宁,这是孔子气象。孔子崇高,却从不给弟子压力,濡染在这种气氛中久了,弟子也跟着崇高起来,这是孔子的施教。”

  周志文注释《论语》,不仅仅是客观、平实的训诂;他讲析《论语》,不是空泛的义理;他发出慨叹、联系自己,也不是主观的文学创作——他把这三个方面结合在一起。这部《论语讲析》创造了一种新的体式,十分适合《论语》这部常读常新的经典,值得人们在阅读中反思人生,理解传统,开启智慧。

  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 本文首发《人民日报》2020年1月21日20版

  《论语讲析》读后感(九):虽言论语,却论仁道

  虽言论语,却论仁道

  ——《论语讲析》

  “五四时代百科全书式学者”毛子水先生曾引用威尔斯的话“论语可列为世界十大书之一”来评价《论语》,而他更认为《论语》是中国的第一书。他认为,论语讲的是一种道,这种道是天下之道,是太平之道,更是仁爱之道。所谓“天下有道”更趋于从古至今的一种对和平的期盼,一种乐国乐民的民声。

  周志文先生《论语讲析》中的见解与毛子水先生所言亦有同工之妙,他不仅认为孔子是“仁政的传播者”,他更认为孔子是历史的“集大成者”。其言有据,孔门之观不仅表现在“尚文”,亦表现在“尚用”,不仅仅是“诗”的兴观群怨说所起到的文的作用;更有“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的实用主张,而此主张相较于文之说而言,则更具有目的性。因此,文所辅助的还是德。德所应用的亦无外乎政。而无论是“尚文”亦或是“尚用”,都应用于历史的施政中,确对历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至此,周先生的文学观与历来之研究并无不同,然其跳出孔门研究,而从“论语”中观儒家,却有一种现代研究的宏观考量。

  因此,《论语讲析》与其说是在解析论语,不如说是跳出儒家的精神进行解析。郭绍虞称孔子为邹鲁缙绅先生之道诗书礼乐者中具有代表性的思想家。“孔门之文开后世‘文道合一’的先声”。周先生则从“文”入手,研究于微末,探索于宏端。

  事形于言,言形于文,文形于字。文字的发展影响着“文”的进步。象形文字作为最古老的文字,具有表意的作用。在《论语解析》中,应用象形文字来解释,则让流传至今的论语有了一种自原始时代而来的渊源。比如说:“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在大部分的解析文本中,子作身份尊贵、值得尊重的人的通称,寥寥数笔,一带而过。此书却先历数“子”这个字的源流,自象形文字起至春秋之后的演变,进而表明子这个字是老师、先生的代词。虽然在这句解析中未说明:子就是孔子。但是却表明了这个人说教、育人、让人敬重的身份,侧面说明“子”的个体性与特殊性与心中所存的理念、思想。

  由字解释文,再通过语言来表述,有一种思想的轴线性,也具有一丝文学研究中的横向研究意味。自原始社会起,结绳以计数,久而久之便有了“文”(泛指),再经由歌、谣传颂,经编纂、整理而具有了具象性的意义。因此,语言在儒家理论的传承中亦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不仅仅是克己复礼的一种无形约束,更是孔子育人、说教的媒介、推广“仁”的手段。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这句话中的重点在“思无邪”。孔子用一句话来概括了诗经305篇,统称其为“思无邪”。《诗经》是语言表达的心声(合集),虽后世将其作为后宫立德之典范,然而其最初却是不同阶层的“声音”,是自我情感的抒发、是向天祈福的愿景。因此,《诗经》中语言所表现出的“思无邪”在便具有了两面性,如周志文先生所说,“孔子判定所有文学家、诗人的艺术创作都是无邪的,而欣赏者也要以无邪之心,才能进入文学与诗的真实世界。”在此处,即便是抒发情感的“言”,也具有了儒家“仁”的意味,隐性的发挥了道德的作用。(先进篇更说明言的意义)

  当然,《论语讲析》不仅从字开始引入,从文与言进行研究,更通过“事”来进行观点的论述。《论语》中的孔子是怎样的一个人,他的言论为什么会对后世产生影响,本书对各家的研究理论有哪些见解,周志文先生都通过详细的资料予以展开、论述,进而表明《论语》并非是纯粹的儒家,也并非是“儒道合一”,二者可平行亦可交叉,只要是“仁”的事例,均为孔子所接受。

  由是,《论语解析》便具有了比较文学的研究层次,通过东西方文论的阐述来表明了孔门之观中的“仁”,亦表明本书解析中的理论依据。“字、文、言、事”的资料佐证,丰富了《论语》的解读,也让读者避免解读时的囫囵吞枣与步入误区。周志文先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探索历史真相的指向标。如果有更多的人看到《论语》中的仁,看到其中宏大的世界观,探索更多的历史真相,该有多好呢?

  备注:尚文、尚用说为郭绍庾提出

  文/杨惠雯

  写于2020年2月19日晚清樑居

  发表于图书馆报

论语讲析 发表

  《论语讲析》读后感(十):周志文:在幽微角落谛视人生

  书评人 罗不特

  或许是因为个性孤凉,不善交际,写了多本书,而且都很不错,却没有什么名气。我说的这个人是台大中文系退休教授周志文先生。最近,他的《记忆之塔》《家族合照》分别由北京三联书店、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加上之前在山东画报社付梓的《同学少年》,构成了这个“老灵魂”的回忆三部曲。

  《记忆之塔》写的是周志文先生二十岁之后的台湾经验,所谓爱之深责之切,书中对台湾的教育与社会做了很严厉的批评,火力十足,完全颠覆了学院派散文温柔敦厚的传统。有朋友读后评价,书是好书,惜怨气过重。我反而觉得周先生针砭时弊,襟怀坦荡。

  《家族合照》涉及家庭内外,个人隐私的成分比较多,亲情带来的创伤比较重,整体氛围尤显压抑和悲哀。

  想我眷村的兄弟姊妹

  周志文1942年生于湖南辰溪,就是沈从文笔下那个山明水秀的湘西,但他的故乡无疑是台湾东北部的一个小镇,因为他从童年经少年到青年都住在那里。乱离岁月,他不到四岁就失去了父亲,依附军眷身份的姐姐到了宜兰乡下,也就是后来人们常说的眷村。但周志文的身份比较尴尬,他并不是登记在案的眷村居民,而是一个“黑户”。

  不只如此,他的家庭也很复杂。在《家族合照》中,周志文告诉我们,他身份证上的籍贯是从母而来,而不是通常情况下那样随父——多年之后,他才对亲生父亲略有了解。母亲有两次婚姻,生了十个子女,结果只保住了五个,而周志文是唯一的男孩,加上幼年失怙,所以他从小是在女性的环境中长大的。这对他的性格养成自然会产生相当大的影响。比这更大的“孽缘”是,大姐、二姐是母亲跟她第一任丈夫生的,而三姐、“我”及妹妹是同父母所生,然而“我”与她们数十年来的关系却是若即若离。大姐生性善良,两度结缡,一生坎坷,从来没有过过舒泰安适的生活,几乎是母亲身世的翻版。二姐天生外向,活泼大方,有着花样的年华,月样的精神,冰雪样的聪明,奈何时世艰难,终老之际罹患失心疯,令人不胜欷嘘。在这样零落的家庭背景下,周志文养成了离群索居的习惯,常常自陷孤独,有时会自伤自毁,敏感、敏锐由此而生。

  这种“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处境,紧张的人际关系,以及由此造成的疏离与孤独,给周志文带来的一个好处是,他可以,也习惯在幽暗的角落,以卑微的身份,在众声喧哗中静静观察、默默体悟。还是张瑞芬教授说得好,“这种‘浮生’哲学与艺术家思维,取镜异常低调,叙述极其耐心,像小津安二郎或侯孝贤的电影,榻榻米一角电风扇沉默地吹着,时间如同静止了一般。”于是,在周志文的笔下,他们那一代人的童年特别漫长。由于这种冷眼旁观的态度,太平山林场附近的眷村也因此蒙上了一层灰败的阴影,使得他的回忆别有一番风味。

  《家族合照》涉及家庭内外,个人隐私的成分比较多,亲情带来的创伤比较重,整体氛围尤显压抑和悲哀。相较之下,《同学少年》虽然也是灰色调的,但背景苍茫,雾霭氤氲,“完全像梦境一般的迷离”,散发出一抹淡淡的乡愁,是惆怅、忧伤和寂寥。这本书写的是“一个外省小孩在台湾乡下的成长史,见证了时代的多义性与一个成人‘内在的小孩’(inner child)”。应该还是性情孤僻寥落的关系,对他人来说一个微小的举动,可能会在少年周志文的内心勾起阵阵涟漪,甚至激烈的震荡。所以他才颇有感触地说:“不经意的事反而重要,一件事看起来很短又无声,但不应忽略,也许就是一个人一生呢。”《同学少年》中的不少记忆碎片,就是这种情怀的流露。

  周先生是古典乐迷,这三本回忆性质的书中就有不同篇幅的体现。我们不妨以此为例,梳理一下他记忆中的乐声,借此体察他的幽人性情。周志文大概是天生喜欢音乐,但他的家庭毫无音乐成分,只能在收音机、同学家里聆听。《遥远的音符》一文谈及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给他带来的震撼,开首那三长一短,三长一短,然后高低音像回音似的相互应答,终于形成沛然莫之能御的音乐洪流,生命之帆由此昂扬奋发。周志文表示,这首交响曲对他影响很大,而这得感谢同班同学陈启智无意中的引领。《散落与连结》讲了三个跟音乐有关的小故事。其一是幼年听黄自的《天伦歌》,其二是在高中学长目屎阿欉家里听《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里的管弦乐合奏《爱之歌》,其三是上学路上和着雨声倾听基督教长老会教堂牧师娘客厅里传来的《天方夜谭》组曲。这些聆乐经验零散且不成系统,但就此在他的脑海深深扎根,大浪淘沙之后“所幸那些音乐依旧存在”。

  由此一瞬而得享永久。周先生在《空山松子落》里深自喟叹:“我的这群同学都是台湾社会芸芸众生中的一部分,一生平凡,默默无闻,很少有特殊成就,他们存在于世,有点像深谷中的花开花落,无人关怀,无人知晓,但对那棵寂寞的花而言,那短暂的开落却是它真实的一生。”可告慰的是,尽管同学少年多微贱,不论物是人非还是物非人亦非,终究会因这吉光片羽而留存而闪耀。

  一个人的台湾经验

  1961年,周志文考上了东吴大学中文系。能够走出山野,驰骋学海,这时的周志文“对未来充满了意志与憧憬”。

  用作者自己的话说,《记忆之塔》写的是他二十岁之后的台湾经验,自然会涵盖台湾社会转型期的诸多变化。所谓爱之深责之切,书中对台湾的教育与社会做了很严厉的批评,火力十足,完全颠覆了学院派散文温柔敦厚的传统。有朋友读后评价,书是好书,惜怨气过重。我却不这么看,反而觉得周先生针砭时弊、襟怀坦荡。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周先生自己坦承的心路历程。中学时代被孟子那种刚正奇倔的气息所染,成天想做一个顶天立地的汉子。高一初读胡适时,五雷轰顶般的震撼,加上当时在学校耳闻目睹的丑闻,感觉胡适所言切中肯綮:中国社会是一个虚伪的、充满骗局的社会,骈文、八股、小脚、太监、姨太太、贞节牌坊等,都是“罪孽深重的老祖宗”留下来的遗产。然而,随着阅历的积累、思考的深入,周志文发觉晚年胡适整天周旋在“中研院”迎来送往的酬酢之间、青年时期那种直陈腐败、意气风发的胡适之体再也看不见了。

  到了外双溪,周志文感到大学的实际情况跟“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的校训简直有天渊之别,课程乌七八糟,校园乌烟瘴气,根本不像一所大学。面对这副光怪陆离的场景,当时学界流行的存在主义自然而然进入了周志文的视野。而且,萨特与加缪的文学在他身上发生了奇异的救赎的效果。

  回首大学岁月,周志文说:“我在东吴读了四年,我一直记得东吴的事是因为我在那儿所受的伤很重,当然我后来摆脱了那些痛苦,但那些受伤的记忆一直在心中挥之不去。”就这样,带着受伤的记忆,1965年周志文从大学毕业,随即入伍服兵役。次年退伍,到桃园的一所天主教中学任教。周志文在振兴中学服务了八年,遇到过几个有趣的人,比如范神父、沙究、老秦,他们的人生际遇都不算太好。而人生入戏,戏如人生,周志文后来深情款款地说,他们在人生的某个时刻,曾契入他的生活,他们的死,代表他一生的那个部分算是过去了。

  时光年轮转到了1974年。他考取了台大中文系,得以亲炙郑因百(骞)、台静农、屈翼鹏(万里)等大师的教诲,先后获得硕士、博士学位。台大学术空气比较浓,环境宽大,周志文收获不菲。

  1981年寒假是他生命中最为重要的一个转折点。通过了台大的博士考试,但未能拿到台大的全职,他开始跌入繁复的思考之中——辛辛苦苦读学位,到底是为了什么?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为人之学不免要誉于众,其实都是在追求世俗的浮光掠影。在这种纠结反省期间,周志文于1982年春季拿到了淡江大学的教职,开始了十年的淡江生涯。后来他移席台大,教了十五年书,直到退休。

  这看似顺遂的人生,其实也是波折起伏。“三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林林总总,既有闻人轶事、学界掌故,也有他数十载人世历练的反思与省察。要看小道八卦的,可以读《蒋经国的后人》;想了解战争对台湾社会影响的,可以细读《战争进行中》;渴望欣赏学林风景的,可以亲近《台大师长》;留心台湾新闻媒体演变的,可以从《报业》开始思考。文字不咸不淡,神情亦庄亦谐,周志文还是那个周志文,坚持他的独孤美学,坚守他的边缘逻辑,坚定地同情幽微角落的弱者。

  权且抄一段话,以为本文结尾:“什么是一个真正的文化人?尤其在我们地时代。他必须认真地选择自己的价值,选定后就朝着这个方向走,所谓‘虽千万人,吾往矣’”。恍惚之间,我心头冒出一条人影。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论语讲析》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