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战国:七雄博弈》读后感锦集
日期:2021-02-15 02:12:54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战国:七雄博弈》读后感锦集

  《战国:七雄博弈》是一本由朱良著作,后浪丨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0.00,页数:31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战国:七雄博弈》精选点评:

  ●通俗但不简单,很不错的战国史

  ●战国时期是赤果果的军事、谋略、国力对抗,礼仪道德完全被抛弃了。中华民族智慧最高级的人才——诸子百家迎来了实战检验不是脑力风暴的口HIGH,是血肉横飞的战场。其智慧结晶深刻影响了3000年后的中国。写的太精彩了,希望作者加把劲继续出作品,五代十国、宋、明中晚期更有看点。

  ●七国兴衰存灭的过往,大国间的权力游戏。以通俗有趣的语言讲述战国七雄起伏跌宕的命运,带你领略一段惊心动魄的华夏历史

  ●入门级读物

  ●这本书讲述了整个战国时期的故事。战国时期是从韩赵魏三家分晋,一直到秦始皇统一六国之止。到了这个时期,周礼基本上已经崩坏殆尽。这个时期,更多的是大国之间的权力游戏,战争的规模也越来越大。战争上也更加残忍,很多战役都是灭绝人性的屠杀。国与国之间也出现了更多政治角力,以及战场上战术的运用。在书中,作者不仅提出自己的见解,所用的语言也十分通俗易懂,用的都是贴近我们现代生活的语言,非常便于理解,可以在轻松诙谐的氛围中可以将内容更容易消化,更好地理解那段历史。

  ●写战国史的书,只要苏秦张仪并列在题目里面的,就知道书的内容一定是过时的。

  《战国:七雄博弈》读后感(一):时势造英雄

  这是一个礼乐崩换的时代 众国践踏周礼,弱肉强食,周天子自身难保。 殷周之礼尚存不足一丝 不管是宋康王夺兄王位(没想到宋康王还是纣王的子孙),还是赵惠文王弑兄杀父。 正如文中赵惠文王饿死赵主父那一段作者说道:“弑父上位如果要在春秋时期,会立即遭到国际社会的严厉声讨,但黑暗的战国时代,人人自危,不管谁死大家都不在意。”

  但这乱世却是“职业经理人”纵横家们最为活跃的时代,人们争先恐后地向国君展示自己的才能,造成了在我们现代人的视角来看简直“人才辈出”!

  正如现在的新中国人们,回望民国时期一样,简直“大师遍地走,教授不如狗” 前一阵子知乎还有问:“为什么民国有这么多的大师,而新中国却很少有耳闻?”

  后人总以为苏秦、张仪、公孙衍之流可以左右天下大势,其实他们都只是敏锐的发现了历史的趋势,顺势点了一把火而已

  《战国:七雄博弈》读后感(二):《推谜会荐书团》谁家的姑娘

  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 ——庄子。 战国始于三家分晋被周天子承认。其实天子此时也无实权,承认也是早晚的事。现在只是比春秋时期更加混乱而已。 大家应该都玩过一些卡牌手游,其实战国也好像卡牌收集游戏,谁收集的卡牌多,SSR多,谁阵容强大,谁就能笑到最后。 我稍微记录了一下各国的兴亡关键。 晋国亡原因,分封制,诸侯间无牵制,终致三家分晋。 齐国,立储晚,太子无根基,致使被田氏篡权。后期齐威王广纳言路,采纳黄老之学。 魏文侯起用李悝变法,任人为贤。到魏惠王任用惠子,庞涓,迁都。 楚国兴,楚悼王重用吴起,削弱贵族。 韩国韩昭侯任用申不害变法。 秦献公迁都洗牌。这招够巧妙,渐进式改革,对贵族利益损伤较少,成效又大。到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加上迁都,彻底走上集权强国之路,举全国之力开动战争机器。 可以看出战国各雄都一开始都是采取内部变革的手段,打压贵族势力,收回王权。深刻一些的就涉及到土地和户籍的变革,彻底集中权力,例如秦国,而且时间是相当漫长,效果也是逐渐累积起来的。 春秋时大国之间可以用小国当缓冲地带,战国时小国只剩下了宋卫等几个,合纵连横其实也就是用大国来充当缓冲地带。于是出现了这种现象,春秋时期强者把弱者按在地上摩擦摩擦一通,只是为了问问服不服,服了也就饶过你完事了,以后你不服再来教训你,可是战国这时候就没有了这层温情脉脉的面纱,大国间的属地互相交错,战争打输了就会亡国灭种,也就格外的残酷,以至于不得不抛弃了诚信,无论阴谋阳谋,一切只为了能取胜。 最能体现这种信念的是活跃在各国的纵横家。所谓纵横家,说好听了就是一群职业政客,不好听的就是一群利用他人心理,制造国家之内和之间的嫌隙,从中渔利的言而无信的掮客。战国期间,哪国君主但凡有一点守信都会被纵横家利用,利用其儒家的道德感,为自己谋利,最后逼得所有国家都不得不两面三刀。守礼必吃亏。这方面吃亏最厉害的楚庄王,他天真地对礼义还抱有一点幻想,所以就有了后来的楚虽三户能亡秦。 书中令我感慨的另一个点是古时人的寿命太短,总是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没有能够一以贯之的执行政策。一代君主死后,股肱之臣也会受到清洗,新君主必定重提新政,这一点有意外的只是秦国,保留了商鞅变法的大部分措施,也延续了国脉。真的是谁活到最后谁才是大师啊! 终于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开始了春秋大梦。自古英雄如美人,不许人间见白头。英雄史诗落幕了。这也正是另一个轮回的开始。 看完本书,有一些个人感想。 微观上国家的组成细胞是单个生命,宏观上生命体的特征也在国家层级体现出来。所谓趋利避害,是所有多细胞生物的生命本能,春秋战国无论多么纷繁复杂,也得按照这条规律生存下去。人类的本质是复读机,历史也是如此,只会在很小的范围内波动,所以我们看史书才有意义,当你发笑的时候你是不是感觉看得仿佛都是自己的事? 诗书礼乐只是利益集团的工具,合用就用,不趁手就扔在一边。历史也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但反过来想一下,如果历史是活着的生命体,那历史真的是任人打扮的吗?还是历史自身就装作一个小姑娘,引诱各路人马来打扮自己,会有无数种形象流传下去,虽真伪难辨,但总归能有大部分基因存留至今,未来也不会消失。到底是人利用着历史还是历史利用人类呢?本来我读史书是为了寻找可知论,但目前逐渐陷入不可知论。没关系,这本书只是提供了历史的一种形象,我还会去寻找其他真相并乐此不疲的。

  《战国:七雄博弈》读后感(三):【推迷会鉴书团】以史为鉴

  那时,以色列中没有王,各人任意而行。(士师记17:6)

  以史为鉴

  那时,以色列中没有王,各人任意而行。(士师记17:6)

  有人说,如果不了解春秋战国的历史就不算真正的炎黄子孙。像是我们很多熟识的成语、典故大多都来自这个时期。比如说退避三舍、围魏救赵、纸上谈兵、负荆请罪、唇亡齿寒、卧薪尝胆、前倨后恭、秦晋之好、奇货可居、朝秦暮楚、远交近攻等等,这个时期为我们留下了非常多的文化财富。

  但春秋战国时期那段历史,也让我们所津津乐道,就算已经过去千百年,现在谈论起来,仍然有着借鉴意义。

  因此,我非常有幸读到这套“我们的华夏”系列《春秋:五霸迭兴》与《战国:七国博弈》。以前看过这方面的电视剧,听过一些发生在这个时期的典故等等,但是这种片段式的信息接收,就像是散落一地的念珠,都是零碎的,完全串不起来。就比如春秋五霸是哪五个,战国灭国顺序如何,在读这本书之前都是完全不清楚的。这套书唯一的缺点恐怕是一副地图也没有,有时真的不方便,还好搜索了网络参照网上的地图才弄明白是

  这本《春秋:五霸迭兴》讲述了春秋数百年的历史:从周王朝迁都成立东周开始,一直讲述到吴越之战、韩赵魏三家分晋。在这本书中,作者脉络完整条理分明,将众多诸侯国之间纠葛的关系都讲解得很全面,而且也并非简单地将那段历史照搬过来用现代语言描述一遍,而是综合多家文献资料保留客观正确之处。对于不确定的地方,并不会盲从,而是保留存疑。到底历史真相如何,作者可以提出自己的见解。比如说,我们耳熟能详的“烽火戏诸侯”“赵氏孤儿”等。作者提出与历史不符之处,并推测这是当时的人为了一定的目的“创造”出来的,而并不是真正的历史史实。

  作者不仅提出自己的见解,所用的语言也十分通俗易懂,用的都是贴近我们现代生活的语言,非常便于理解。这就好像一名优秀的教师,并非添鸭式地将文言文课文直接复述,而是以学生们可以直接接受的语言接地气地讲述,这种风趣幽默、通俗易懂的讲解才真的能考验到作者的真功夫,在轻松诙谐的氛围中可以将内容更容易消化,更好地理解那段历史。

  春秋的说法,起源于鲁国所记录的编年历史,他通常这样记录:某年某季发生某事。一般春秋两季发生事情比较多,就用“春秋”来指代。所以,这部鲁国的史书就叫《春秋》,于是后人将这段历史称为春秋时期。这段时期给我的感觉就是一个字——乱,可也正因为世道的乱,才产生了春秋时期的特色——霸主的兴起。

  周王朝权力的弱化,到后来几乎等同于不存在,这让各个诸侯国蠢蠢欲动起来。每个国家都想扩展地盘,都想称王称霸。于是权利、野心、贪欲主导了这个时代,上演了一幕幕战争夺权、手足相残、父子相残的恐怖剧幕,将人类的种种丑恶呈现得淋漓尽致。

  不过,春秋时期国与国之间的交流,是遵循一定的礼仪的,并未完全抹杀人性,就算是战争感觉也并非一味的屠杀,只要对方认输,都不会赶尽杀绝。春秋是周礼尚未崩坏的一段时期,因此虽然这段时期战争频仍,还是感受到了君子之风。

  《战国:七雄博弈》则讲述了整个战国时期的故事。战国时期是从韩赵魏三家分晋,一直到秦始皇统一六国之止。到了这个时期,周礼基本上已经崩坏殆尽。战国,顾名思义,就是指这些国家之间混战不休,其名取自于西汉刘向编注的《战国策》。

  这个时期,更多的是大国之间的权力游戏(小国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存),战争的规模也越来越大,到后来都是举倾国之力,战争规模甚至达到百万人以上。战争上也更加残忍,很多战役都是灭绝人性的屠杀。国与国之间也出现了更多政治角力,以及战场上战术的运用。

  当然整个春秋战国时期也出现过很多可歌可泣的人物,也有英雄传说,成为这个时期最耀眼的存在,永远记录在了历史的记录之上。这其中也有士为知己者死、以身殉主这样的事情发生,现在看来会觉得那时的人这么做有点傻,让人无法理解。但以当时的环境来看,确实值得歌颂的。

  任何一个皇朝的兴盛,都是踩着累累尸骨达成的。有句话说得好,“一将功成万骨枯”,更何况是一个王朝的建立与振兴?我们只看到国与国之间很多如同儿戏一般的开战借口,但谁又何曾考虑过战争带来的生灵涂炭?王朝的更替,可能伴随的都是一整个家族或一整个国家的整体毁灭。一个国家若是有个贤明的君主,他会图思进取,变法维新,往往会振兴国家,而出现了昏君则会让国家衰落。在这里也可以学到很多经验教训,阅读春秋战国的故事,也有以史为鉴的意义在里面。

  《战国:七雄博弈》读后感(四):(推迷会鉴书团)历史上的芈月与影视改编的芈月区别

  相信五年前的芈月传并不会让大家陌生

芈月传 (2015)5.72015 / 中国大陆 / 剧情 古装 / 郑晓龙 / 孙俪 刘涛

  芈月传,郑晓龙团队试图再创甄嬛传的神话,与电视剧一姐孙俪,国民媳妇“刘涛”,TVB老戏骨“方中信”,文艺小生“黄轩”等人合力打造玛丽苏宫斗剧。

  可惜的是来自甄嬛传的传奇,在芈月身上照瓢画葫芦,实在是不可取的做法,甚至可以说是强行编造狗血剧情。所以这部剧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骂声倒是络绎不绝。

战国:七雄博弈7.8朱良 / 2019 / 后浪丨上海文化出版社

  《战国:七雄博弈》里面提到芈八子,身段毒辣,权倾朝野。魏冉、芈戎以及儿子公子悝、公子芾组建四贵,共同把控朝廷,横行无忌。

  芈八子母凭子贵,更是集权力与权谋于一身,遂自称为“太后”,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出现太后的名称。

  芈太后对于楚国攻打韩国,秦国是否要出兵援助一事,奠定了后世秦国处理各国关系的基调——无利不起早。一切从现实的利益出发,不讲人际交往中的仁义道德,不讲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的的人情世故,必须对方付出同等或者更高的代价才施以援手。不过也是这种以自身利益为第一的处事方针,使得秦国在龙争虎斗,弱肉强食的战国大乱斗中不迷失方向。

  说起芈太后,不得不提芈太后与义渠王那段风流韵事——义渠国一直作为秦国的附庸国,却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前有大敌,后有棘手,而义渠国正正是棘手,芈太后于是与义渠王珠胎暗结,秘密之间生下两个小孩,一方面是牺牲色相的同时,停止棘手在秦国后方的动乱,另一方面必要时挟持义渠王,正所谓擒贼先擒王,义渠国必定按兵不动。当然也必须得承认,芈太后与义渠王并非权谋之间的利用,参杂男女之间的七情六欲,也实属正常。三十岁的女人如狼似虎,更可况是义渠王此等体格健壮孔武有力之人。

  后来,义渠王俨然老骥伏枥,芈太后见状,只好合谋儿子杀死义渠王。遂派兵攻打义渠国,没有领袖的义渠国还没作出有效的防御,就被秦国势如破竹攻陷。

  而芈月传为了洗白芈月,加强戏剧性,只是交代了秦昭襄王下令杀死义渠王,还安排了一场芈太后对义渠王的哭戏,未免让人觉得狗血,还有歪曲历史之嫌,个人认为影视剧加强戏剧性,戏说改编也实属正常,但重要的历史节点,希望必须尊重历史,不然为给不了解那段历史的人造成误解。

  纵观芈月一生,她私通情人,不是一个好妻子,但在对于秦国来说,却是一个真真切切的好太后。她愧对自己的丈夫,却无愧自己的国家。这也使芈月与吕雉、武则天、慈禧有了一定区别。吕雉操控儿子,武曌打压儿子,慈禧囚禁儿子,因此出现了刘盈、李旦、光绪这样的傀儡皇帝。但芈月却会帮助儿子,造就了一代雄主——秦昭襄王。吕雉等人只能称为“懦弱男人头顶的女强人”,而只有芈月才有资格被称为“成功男人背后的女权谋家。

  《战国:七雄博弈》读后感(五):两个敌国首脑有私情?战国的女人是什么样的存在

  翻开朱良的《战国 七雄博弈》,平易近人而又严谨的词句间,那些沉睡的人物再度粉墨登场,

  纵横交错的往事变得清晰可见。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对于逐鹿中原的诸侯国而言,道德是又长又臭的裹脚布。

  芈八子,作为那个时代最妖冶的霸王花,她的品性如何,可想而知。朱良在书中,把她形容为“真小人”。她心狠手辣,翻脸无情,从一个位份低微的八子(陪嫁侍妾)一步跨上太后宝座。而她身为最强国的太后,却又和一个敌对部落的首领光明正大地通奸,还生下了孩子。这个女人的一生惊世骇俗,却又完全是顺着战国的纹理生长。她顺应了时局,也影响了时局,是整个战国的缩影。以她为例,我们就能窥视战国的轮廓。

血脉里的贵族之殇

  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芈八子的祖先熊绎受封建立楚国时,因为没有王室血统,只得到一个子爵头衔。他的地位远低于其他诸侯国。,甚至连进殿向周天子请安的资格都没有。这是楚国的心病。初代楚国首脑,还是一个个勤勤恳恳的社畜,希望通过自己的谦恭与努力,换取周天子的青睐,为自己抬一抬位份。之后几代国君在晋级的道路上前赴后继。

  到了熊通这一代,楚国还没进入核心,核心却日落西山。在一阵痛骂周天子狗眼看人低,你不仁我不义之后,熊通自立为王。朝廷的处事风格会变成一个国家的性格,自此楚国人变得离经叛道。几百年之后的陈胜甚至喊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建立了自己的张楚政权。

  被阶层所累的人,当他升入贵族阶层后,他又会成为阶层最忠实的守门人。楚国在熊通另辟贵族一脉之后,他们内部又开始尊卑有别的戏码。贵族之殇贯穿了整个楚国的历史。

机遇垂青的黑马太后

  时间点介于熊通与陈胜之间的芈八子,也饱尝了阶层枷锁施加的痛苦。不论从电视剧《芈月传》把她设定成楚国落难公主,还是《战国 七雄博弈》里,作者谨慎地标注:芈八子可能只是宗室女子,都可以推断出:芈八子处在贵族末流。

  《战国策》里谋士苏秦曾引用过一句俗语:“宁为鸡口,无为牛后”。处在贵族圈边缘的芈八子在楚国日子不会好过,成年后,还被当作陪嫁女,一起送到了秦国。身不由己,处处低人一等的生活促使她形成了无利不起早的秉性,同时对楚国没有太多的故乡眷恋之情。

  她在秦国做媳妇的日子并没有比在楚国做女儿强多少。生了三个儿子,却还只是五等侍妾。后宫的阶层晋级,她表现得并不突出。这一方面受制于她的出生,另一方面,秦国例行严酷的铁血政策,打压享乐,她的丈夫一心励精图治,所以她的美貌与争宠手段没能发挥太大的作用。

  同时,受的苦越多,要做人上人的愿望越强烈。常规的后宫晋级路被堵死了,她就如她的祖先一样,决定另辟蹊径——做不了王后,就做王后的婆婆。别看她自己在后宫不显山不露水,但是她积极筹备着外戚力量,而且是军方力量。此外,她长袖善舞,早就笼络了一票大臣。

  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而且曾经的不利因素都会转为有利条件。她成为太后的契机来的很突然——秦武王举鼎把自己压死了,且无子继位。正当她愁名不正言不顺的时候,原本已被她舍弃的长子,正好得到了赵国的支持,一下子她不但有了国内的军方支持,还有了国际的武装助威。

  夺位不会是临时起意,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尤其她煞费苦心为自己想了一个“太后”的称号,寓意地位超过以往所有君王的母亲。可见,阶层晋级,是她朝思暮想了多少年的事情。一点也不亚于她的先祖想封侯的热切。

  晋级,不是芈八子一个人的心思,而是整个时代的思维逻辑。自认有才华的人都在寻找机会,彻底远离贵族圈的基层百姓,则会从给贵族做门客开始,于是有了千金买骨、毛遂自荐、鸡鸣狗盗等等发人深省的故事。

不能到白头的情人

  说回芈八子,她是楚国的女儿,做了秦国媳妇却反过来攻打楚国。这不是简单的“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

  在成为宣太后之初,她需要楚国娘家的力量,所以她和她的祖国之间也曾有过一段蜜月期。楚国也因为有了一个嫁入豪门的女儿而忘乎所以,狐假虎威,耀武扬威了一段时间。可惜,楚国对他们这个女儿太不了解了,对他们自己楚人桀骜不驯的性格太不了解了,也对整个时代无利不起早的品性太不了解了。楚国以为有了秦国做靠山,就敢出手揍韩国了。没想到,宣太后在收受韩国的贿赂之后,反手就扇了楚国一个耳光。

  义渠国也如是。芈八子,在当上太后之后,更是为所欲为。在一次宴会上,她见到了义渠国国王。两人就这么一见钟情了,然后开始没羞没臊的撒狗粮。在先夫那里无从施展的争宠本事,尽数用在了义渠王身上,牢牢地把这个草莽汉子迷住了三十余年,还生了两个儿子。也让这个时不时骚扰秦国的义渠国安分了三十年。

  朱良在书中将这段惊世骇俗的感情分析的有趣有理。宣太后是那种会被爱情冲昏头脑的人吗?义渠王是她的宠物狗,一人身兼三职,逗她开心,看家护院,最后还是让她美餐一顿的食物。宣太后和儿子商议,谋害了义渠王,趁着义渠国没有防备,一举消灭。一个让秦国头疼了数百年的瘤子,终于在宣太后手上药到病除,斩草除根。

  正如宣太后以一己之力灭了一个国,精英时代凭一人之力,就可以力挽狂澜,扭转国际局势。个人事业的高度没有天花板。此消彼长,事业理想的诱惑力如此巨大,道德、情感的约束力就微不足道了。

  自认有才华的人都跃跃欲试,为了寻求机会,父子兄弟分别效力于不同的国家。甚至同一个人也会为不同国家效力。而各个国家之间都有姻亲关系,也常有王室公子在他国做质子。普通百姓之间也随意通婚。交错的血缘,也淡化了国与家的凝聚力与忠诚度。

  在战国乱世,祖国,不是一个人的归属,而是一种性格,比如燕人坚守王道,赵人暴烈任性,楚人桀骜不驯。会以性格为荣,却不会为性格而战。战国人的归属,只有知遇之恩。

至好至坏的时代

  没有比战国更恶劣的时代了,百姓无一日安宁,不是在打仗,就是在准备打仗。而战争原因极有可能是当权者一句戏言,一次怄气。人们对道德弃之如敝履,恪守道义的人和国家只会吃亏。

  也没有比战国更好的时代了。且破且立的动荡时期,诸子百家,百花齐放。后世,再也没能重现学术思潮如此蓬勃的景象。

  对于战国时期的女人,更是如此。在那个时期,还没有“牝鸡司晨”的铡刀,也没有“三从四德”的枷锁,宣太后得以尽情地施展她的政治才能,释放她个人的情感。而当她个人的愿望正好与秦国的愿望,与历史的走向吻合,使得她一路上无往不利。

  战国的故事如碎裂的镜子,一片片玻璃四散开来,都折射出耀眼的光芒,如孟母三迁、秦晋之好、围魏救赵、负荆请罪……一花一世界。当我们认真地看着宣太后这片玻璃,就看见了一整个战国。

关于《战国 七雄博弈》

  遥远的年代,数百年间的故事,有限的史料,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人物经历,要把战国的故事讲清楚,不容易。最怕有人按照国家或者时间简单粗暴地罗列事件,从头读到尾,也还是一笔糊涂账。

  本书得益于作者清晰的逻辑和大胆的排序。叙述不同的故事时,特别留意前后呼应。战国的故事,在他的笔下,犹如绣花女手中的彩线,在恰到好处的位置落针,整幅下来,不仅篇幅完整、五彩斑斓,而且栩栩如生。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战国:七雄博弈》读后感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