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更大的希望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2-04-13 03:04:56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更大的希望读后感100字

  《更大的希望》是一本由[奥]伊尔泽·艾兴格著作,后浪 |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3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更大的希望》读后感(一):更大的希望

  当天真烂漫的童年遭遇纳粹的种族隔离种族清洗,这究竟意味着什么?铁一般残酷冰冷的事实,撞入了棉花糖一样的孩子们的童话和游戏世界;于是,那找不到出口的逃离,那无所不在的迫害,那无路可走的绝望,统通都变了形状,在孩童的视角下真实与梦幻开始交织,那灼人的现实变得像一本掉到水里的日记,写满真实的字迹遂洇开漶漫,仿佛再难辨认。然而并不,那走了形的书写正因为其走形,把我们带入一个更真实更深邃的世界,受害者在绝望之中向往的永恒之光越到后来越更其耀眼,在生死之间给予安慰,那是超越之地,那是真正的希望,那是“更大的希望”。作者借受害者的仰望写出了人的高贵,从而更凸显了恶的丑陋与没有深度,在揭露与控诉之外提供了一条反思纳粹经验的独特道路。

  《更大的希望》读后感(二):用孩童视角写作的残酷之书

  这是一本本该残酷,却让人摸不到残酷的一本小说,因为小说是以一个孩童的视角诗意的略微超现实展开的,而且十个故事看似不连贯,其实也是让残酷的真相有了些许淡化,就比如外婆的自杀,波兰的死亡集中营,迫害犹太人的象征时的星,在模糊与鲜明的界限中晃动。 另外语言真的觉得诗意而暗中写实,就比如那句,生活,生活就是一种治愈人的残酷。秘密警察是有血有肉的恐惧。天空像个苍白的观众。末尾一座座战火上的桥,上面高悬启明星。 最后摘抄一下作者给青年的一段话: 那么在这样一个年代,怎样做才能获得这种能力(获得快乐的能力)?在这么一个威胁日益剧增,各种恐怖卷土重来的时代? 我们须把梦从睡眠中提取出来,把它们置于平日的庸常之中,把自己托付于它们。这样做总是像攀登险峰一样艰难,但这是我们必须涉足的险境。我们要借助各种灵敏的工具维持平衡,仔细区分,存在和思想必须相互协调,这将是对即将到来起到一定决定性作用。 也就是说我们永远不能停下追寻的脚步,保持住耐心。但绝不偃旗息鼓,我们对快乐满怀期盼,但不要让自己的受到这种希望的贿赂。 我祝愿你们在这条路上保有坚定的信念。

  《更大的希望》读后感(三):更大的希望

  《更大的希望》以极尽诗意化的写作手法,描述了一群惨遭纳粹迫害的犹太儿童在二战中经历的一段充满恐惧与不安、希望与绝望交织的悲惨生活。作家自身的创伤经历对小说的创作有着深刻的影响。通过小说独特的双重视角与带有神秘色彩和象征意义的语言,可探寻小说深刻的思想意蕴。

  本篇论文正是从“身份”这一角度出发,旨在分析小说中出现的身份危机及其所带来的危害,并阐释小说主人公艾伦和她的犹太朋友们寻找自身身份的过程。此外,本篇论文还将详细探讨小说中出现的身份象征以及与寻找身份相关的重要主题。 本篇论文采用文本分析的方法。在具体分析之前,先对“身份”这一概念进行界定。 在此基础上,结合小说文本对小说中的“身份”问题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 身份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概念,并时常出现在文学作品中。身份在不同的学科领域里拥有不同的含义。 根据形成过程的不同和自身功能的差别,身份可分为集体身份和个人身份两个概念。小说中的社会处于独裁者的统治之下,在这样的环境中,身份本身的含义和划分标准被简单化了,身份成了一个内涵僵固不变的概念,从而引起了身份危机,并带来了种种社会危害。

  《更大的希望》读后感(四):孩子会这样说话吗?

  

这本书上的营销写着是“奥地利的女卡夫卡”,但其实和卡夫卡的风格差的太远,更像是超现实主义的,而卡夫卡的风格是用极端现实主义的风格去描写一个悖论。而这本书的关注的其实并不是难以理解的东西,只是在修辞上试图超越。

超现实主义很容易导致苍白,刻意,尤其是用超现实主义去表达现实的时候,如何把高高扬起的,超越现实的冲动稳妥的和现实相连,才是最难的。最近也有一个类似题材的电影,《乔乔的异想世界》,也有同样的问题。这本书是通过修辞,而乔乔是通过夸张的喜剧风格来超越现实。但是他们都选择了二战德国,这个无法逃避的现实问题,在故事的结尾如何面对?如何重新回到现实?至少这本书的结尾率性而粗暴,埃达被炸死了。

当然读这本书时一直有一种变扭的感觉,刚开始我以为叙述者是一个成年人,后来发现好像又是个小孩。可是作者过于粗暴介入了叙述,不断的强调“证明”,“更大的希望”,“神圣之地”这些抽象的象征,让人不禁疑惑,这是一个孩子的视角吗?还是说一向以抽象严谨闻名的德语,已经改造了孩子的思维?

类似的作品,同样是写恐怖统治下的孩子。赫塔米勒写的自然多了。艾兴格似乎是害怕读者看不懂一样,拼命的强调,通过和叙述者割裂的修辞来强调。在我看来,这是一种太过刻意的寻求超越反而失败,苍白无力的姿态。

  《更大的希望》读后感(五):不被允许的火焰

  《更大的希望》读后感(六):《更大的希望》纳粹时期,孩童视角的死亡游戏

  《更大的希望》作者伊尔泽.艾辛格,生于1921年,奥地利作家,被誉为奥地利女卡夫卡。伊尔泽的母亲是一名犹太医生,在1935年的纳粹统治时期被划为一级混血儿。她的双胞胎妹妹乘坐最后一列儿童转移列车逃往英国,她的外婆与姨妈却未能幸免,被送往集中营后惨遭杀害。 母亲与她被剥夺了上学与工作的权利,在歧视中艰难的生活。始终笼罩在死亡的阴影下,直至战争结束。  《更大的希望》中主人公埃伦,也是具有二分之一犹太血统的小女孩。父亲抛下埃伦伦参了军,犹太血统的母亲逃往了自由的国度,留下她与外婆,还有索菲亚小姨。独自体味分离,孤独死亡和绝望。  文章以一个小女孩充满童话色彩的视角勾勒出一幅犹太人眼中残酷凶猛的地狱般的世界。文字亦真亦幻,于现实和幻想中不停变化,为读者剖析了一个犹太小女孩对战争的恐惧视角。  在小说的一开始,埃伦独自前往领事馆,想要说服领事给她发签证,可以随母亲一起离开。但领事并无这个权利,没法满足他的愿望。埃伦用尽了一个小朋友所能想到的任何武器,请求,哭泣,毫无意义的威胁,耍赖。但事与愿违,领事无法也不能把签证发给埃伦,小小的埃伦离开了妈妈的怀抱。  埃伦想要加入其他有着“错误的祖父母辈”的孩子,所谓错误的祖父母辈其实是犹太人,而埃伦不是。埃伦的父亲是雅利安人,只有外婆是犹太人。其他的小朋友并不欢迎埃伦的加入,他们认为埃伦跟他们不一样。 埃伦与朋友们一起时,遇到了自己已经参军的父亲,父亲并不想要认女儿,曾经恳求埃伦把自己忘却,“但是埃伦不再受控制了,她纵身一跃,攀住了父亲的脖子,开始亲吻父亲,但父亲只是粗暴的把她的手从自己的肩头拿开,迫使她与自己保持一定的距离。” 当时的战争,冲击着年轻人的大脑。对战争的狂热,对异族的杀戮,年轻人成为了没有灵魂,没有思想的战争机器。自己有一个犹太妻子和半个犹太人血统的女孩,成了埃伦爸爸莫大的耻辱,如果可以,宁愿没有这个女儿和妻子。 在这种背景下,也就不难解释父亲对埃伦的冷漠,形同陌路,甚至厌恶,最终艾伦离开了爸爸。只说了一句,我不再缠着你了。 在纳粹统治时期,所有的犹太人胸前都要佩戴一枚五角星,也就是大卫王星,为了把普通人与犹太人区别开来。  埃伦其实很幸运,不用像其他人那样戴在胸前,但跟他一起玩的小朋友都戴着五角星,他们不允许他佩戴。小小的埃伦,并不知道那颗星星的含义,只觉得自己不带五角星,小朋友们都不会跟他一起,五角星是连系他和朋友之间的纽带。 直到埃伦为朋友买生日蛋糕,因为她主动把星星缝在外套上,在蛋糕店遭受了店员羞辱和威胁。又得知年长的女孩即将被送往波兰,这时候的埃伦这才知道了星星背后的命运--移送波兰等待死亡。  她这才明白了外婆说过的话,“你应该庆幸,你可以把它丢在一边”。 外婆即将被送往波兰,再送往波兰的前夜,趁埃伦不备,服毒自尽。埃伦独自在外流浪,独自前往运河,在变以变成瓦砾桥边被炮弹击中。 整部小说中反复出现一种空间的跨越,想要得到签证,想要跨越边境。最后想要跨过桥,回到岛上的家。在桥边纵身一跃,化为灰烬。 这些所有空间上的跨越,在小说中都没有任何结果,但这并不等于绝望,空间的跨越可以转变成为其他层面的跨越,借此回到小说的主题-更大的希望。 小说中还有另外一个转换,语言的转换。已经没有任何逃离希望的孩子们依旧躲在阁楼上学习英语,在小说中,英语与自由和希望连接在一起。空间的跨越已渺无希望,外语成为一种新的可能。  儿童内心还有一个小小的心愿,即忘记德语。忘记了德语,便可以摆脱笼罩在德语之下的侮辱与破坏。 书中第四章智者老先生说过: “你们想忘记德语吗?这点我不能帮助你们,但我可以帮助你们重新学习这门语言,像一个外国人一样,学习一门外语。小心的谨慎的,像有人在黑暗的屋子里点亮了光,然后又默默离开。” 纳粹的话语即权力,无论是印刷品,广播,无时无刻不被卷入其中,一切异己的话语和思想都要被杀死。 如果只学习剥离出来的纯净的语言,那么是否可以远离危险和恐吓?小说显然并未止步于此,这也不是小说的结局。 小说以一个孩童的视角开始,前期充满了童话般的语言,但现实逐渐撕破童话世界,埃伦也逐渐从一个孩童长大成为少女,逐渐认识到自己的弱小与无助。  小说大量的运用了层层叠叠的隐喻,通过各种模式的联想映射到另外一个层面中。 在第二章中,孩子们乘坐了空中飞椅,触到了最远的星光,把克服重力法则的飞翔升华成了冲破秘密警察的法律条令,遵循自己内心力量的法则。 小说结尾,被炸弹抛向天空的埃伦,仿佛在空中飞椅上旋转,铁链即将断开,现实中的禁令也无法阻止埃伦去追寻更大的希望 小说中的最后一句话: “一座战火中的桥上方高悬着启明星”。  这颗启明星也是埃伦所佩戴的,其实可以不戴的那颗大卫王星,她是埃伦与小伙伴们的连结。直至埃伦在蛋糕店受辱,她才逐渐意识到星星的真正含义-死亡之星。 在最后一章中,埃伦纵身一跃之前,仿佛又看到了已被送往集中营的小伙伴。小伙伴告诉她,我看到了那颗星,结尾的最后一句话-“上方高悬的启明星”,代表死亡的大卫之星成为了启明星。更大的希望即将到来。 白天的到来,死亡转化成了希望的象征,更大的希望逐渐映入了眼帘。 

  《更大的希望》读后感(七):愤怒的诗意与希望之美,碰撞出更加震撼人心的力量

  

如果说起有哪一部作品将一段残酷的历史写成了一首诗,那么我脑中第一个浮现的便是奥地利作家伊尔泽·艾兴格的《更大的希望》了。

二战时期的历史是很多人不忍提起又不能忘记的,尤其对于从那段可怕经历中亲身走过的人来说更是如此,恐惧与不安交织成难以平复的绝望,再谈“希望”似乎是天方夜谭。

而艾兴格却将天方夜谭变为了盒子里的那块巧克力糖,她通过儿童的视角,用极尽诗意的语言,渐渐地将绝望引导至希望,让恐惧化为天边的一颗星。

显然,《更大的希望》中的诗意和儿童视角在一众二战相关读物中显得有些“格格不入”,因为大多数与二战有关、尤其是战后德语文学中,风格多是沉重、纪实的,这让我不由得想起德国思想家泰奥多·阿多诺曾说过的那句名言:“奥斯维辛之后,写诗也是野蛮的。”

但伊尔泽·艾兴格却尝试了一些“不可能”,也让它们变成了可能。

诚然,纳粹的残虐与集中营的悲剧是人类历史上永远无法抚平的一道道深深的血痕,所以很多二战文学会通过对于纳粹暴行的刻画来反思人类文明,深重的血色中是令人窒息的悲痛。

以儿童为主人公来揭露战争残酷的文学及影视作品并不少见,比如《穿条纹睡衣的男孩》、《八月的雾》、《战火葬童年》等等,在很多被放大的细节中,即便是脉脉温情也透露着刺骨的寒意。然而伊尔泽·艾兴格却让我们看到,在孩童的眼中,惨痛的经历或许只是一个梦、是一个带着朦胧灰暗的童话,而创伤的背后是那更大的希望。

01.以“我”之经历,慰“彼”之伤痛

《更大的希望》中的主人公是一个有着“半犹太”血统的小女孩埃伦,她在这个故事中的身份和经历让我们不免联想到艾兴格个人的一些真实经历。

有着“女卡夫卡”美誉的伊尔泽·艾兴格其实对于我们很多中国读者来说,相对还是比较陌生的,她的作品虽然在我国引进的并不很多,但在西方文坛是颇负盛名的,而《更大的希望》是艾兴格的唯一一部长篇小说。

伊尔泽·艾兴格出生于1921年,和《更大的希望》中的小女孩埃伦类似的是,她有着犹太人的血统,艾兴格的母亲是一位具有犹太血统的医生,父亲出生于一个基督教的家庭,她还有一个双胞胎妹妹,一家四口原本平静幸福的生活却随着纳粹德国对奥地利的吞并戛然而止。

父亲为自保与母亲离了婚,纽伦堡法案的颁布让这个已经破碎的家庭再度陷入泥淖之中,艾兴格也因此而被划分为“一级混血儿”。

因为这重身份,他们一家人的生活都发生了巨大的打击,母亲失去了原有的医生职位,艾兴格进入大学攻读医学的申请也遭到拒绝,外祖母和姨妈被送往明斯克附近的灭绝营,双胞胎妹妹在基督教新教贵格会组织的救援犹太儿童与青少年行动中被送往英国……

长期的恐惧与歧视给伊尔泽的童年留下了悲惨的回忆,大概正是因为有着如此的经历,让艾兴格在书写这部小说的时候将自己的童年不由自主带入进去,也让“半犹太” 小女孩埃伦的悲惨经历感动了无数的读者,

正如艾兴格所说:“我原本只想写一篇如实反映事实真相的报道,但最终却以一种与我的设想完全不同的方式呈现出来。当我完成之时,我已深深陷入写作之中。”

伊尔泽·艾兴格和她的胞妹赫尔嘉

02.处处皆做“异乡人”

与艾兴格一样,埃伦的“半犹太”系统让她有些格格不入,虽然可以免于被驱逐出境,但一面要承受纳粹种族主义的歧视,一面又无法真正融入犹太人之中,她的血统没有给她带来对应的那一半的“好处”,而是双重的排挤。

所以小女孩埃伦一直想方设法地想要去掉自己与犹太朋友们之间的差异,在“犹太人”与“被排挤”之间,她觉得后者是更不愿意看到的。

“带我一起玩吧!” “快走开!”

类似于这样的对话时有发生,这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埃伦自己是多么的“格格不入”。

因为埃伦并不曾见到过犹太人在集中营中的可怕经历,但是种族歧视却是她时时刻刻在亲身经历、亲眼所见的,所以她宁可佩戴着区别犹太人和雅利安人的大卫王星去为朋友买蛋糕,只为得到犹太朋友们的信任与支持,却遭到蛋糕店老板的无情驱赶;宁可在给外婆编造“新小红帽”的故事时,将这顶帽子描述成一旦戴上就会牢牢地黏在头上,像一个标志一样永远也摘不掉。

《更大的希望》中对于小女孩埃伦的这些做法的描写,让我想起艾兴格在一次采访中曾回忆起的半犹太人在食品分配时遭受的歧视与不公待遇:

“当人们必须去领食品卡时,在普通人的卡上没有任何标记,在犹太人的卡上印着一个大写的J,此外也几乎没有区别。在我的卡上,印着一个E,又红又大。这个符号我深深牢记。”

这个红色的大写E就像大卫王星和那顶永远摘不掉的小红帽一样,将她与犹太人和雅利安人都区分开来,游走于两个群体的边缘,却无法融入任何一个之中,被隔离成一个漂泊于自己的城市之中的“异乡人”,虽然得以幸存,却无法拥有正常的生活,他们在现实之中无家可归,在精神世界更是孤立无援。

这种想尽办法却无处可寻的归属感,是埃伦、更是艾兴格心中的隐痛,于是艾兴格再次将这种情感寄托于笔下的故事之中。

正如弗洛伊德在《诗人与白日梦》所写:“某些给作家印象深刻的真实经验激起了自己早期经验的回忆(一般是童年时代的经历),随之便唤起了他的某种愿望,这种愿望又只能通过创造一种作品才能得以实现。”

03.希望,是拯救灵魂的“强心剂”

在《更大的希望》一开始,埃伦就是处于一种巨大的希冀之中的,她渴望逃离,只为能够抵达心中希望的彼岸。

故事的开始也是埃伦逃亡之路的开始,她来到美国领事馆来寻求一个赴美的签证,去找大洋彼岸的妈妈,为此她一遍又一遍地祈求着:

“请您给我签发签证!” “签证! ” “请给我签证! ” “我把所有东西的带来了,您只要签字就好了。请吧,亲爱的领事先生,请签字吧! ”

在被拒绝之后,她想象自己可以变成一只海豚,“在轮船旁边游动, 围着自由女神像跳跃”,虽然现实冰冷,但心中的希望还是让她一次又一次鼓起勇气。

希望是什么?是化作海豚围着自由女神像跳舞,是秘密进行的旋转木马游戏,是乘着马车的越境大逃亡,更是那渐渐变得蔚蓝的河水和天上最亮的星。

“格奥尔格,那些桥已经没有了!”

“我们可以造新的!”

“我们怎么称呼它们呢?”

“更大的希望,我们的希望!”

“格奥尔格,格奥尔格,我看到了那颗星!”

即便最后与那些残骸一起化作碎片,依然慨然赴死,因为她要奔赴心中那颗自由的星,奔赴“更大的希望”。

与埃伦一样,艾兴格也一直是怀揣着希望的,她见过太多恐怖的东西,但苦难的生活让她更加期待着希望的到来。

艾兴格在回忆这段战争岁月时这样说:“当时我们根本不相信会幸存下来,但我们也怀有几乎确定的希望,那就是希特勒也不会成功。这种信念战胜了对死亡的恐惧。”

在艾兴格看来,对未来最大的恐惧就是“青年人心中不再怀有希望”,而她自己的希望就是“青年人怀有希望”,这也是《更大的希望》所带来的重要意义,在伤痛中寻找一种自我救赎的力量,即便时光因此而沉重,却依然有着足以抚慰心灵的光明。

  《更大的希望》读后感(八):《更大的希望》:纳粹时期的诗性笔录,孩童视角的死亡游戏

  

奥地利国家虽小,可是出名的作家不少。卡夫卡、茨威格这样的作家在中国有着广泛读者,也有像耶利内克、彼得·汉德克这样因获诺贝尔文学奖而名声大噪的当代作家,但他们所归属的奥地利文学在中国却谈不上醒目。

伊尔莎·艾兴格被誉为德语战后文学代表人物,其短篇小说兼具超现实主义和诗意色彩,她被评论界称为“女卡夫卡”。而她作为战后德语文学先锋派的开端性作品,长篇小说《更大的希望》更是入选德国之声“1900年以后必读的一百本德语小说”。

小说由十个具有一定独立性的章节构成,讲述了小女孩埃伦在雅利安血统的父亲抛下家庭参军,犹太血统的母亲逃往美国之后,所遭遇的领事馆的拒绝、外婆的自杀,以及与其他犹太小伙伴的离散。本文将从历史的背景、诗性的写法、以及表达的意义分析。

一 不可诉说的纳粹历史

海德格尔认为:“罪感是存在本身的一部分,而黑格尔认为:“良知是埋藏在人性最深处的、孤独的一角,只完全内化为自我”。

以希特勒为代表的德国纳粹主义给世界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对这种反思成为了文学里的重要主题。这本书以小孩的视角,来看这段历史。他们作为幸存者劫后余生的目击者和见证者,通过想象进入他们从未经历过的恐怖,见证或探寻前辈或隐或现的历史与创伤,试图打开前辈弃置于阁楼的“铁盒子”里的秘密。然而,这一切显得如此困难重重。

1、奥地利与德国文学其实一脉相承

奥地利的母语是德语,作家也都用德语写作。1938年希特勒入侵奥地利,德奥合并直到1945年,1955年奥地利才又重新成为一个主权国家。臭名昭著的希特勒1889年出生于奥地利,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曾在德国军队服役。

无论怎么改变,它都未曾和相邻的德意志帝国隔断过联系。而且德奥两国文学关系非常密切,像艾兴格尔、汉德克等人都是德国“四七社”成员,他们的文学作品大多数都是在德国的出版社发表的,而且还拥有大批的德国读者。

奥地利几乎没有自己的文学史,甚至本国出版的一些文学史教科书,也都是按照德国文学史的编排模式写成的,只不过突出了本国的作家而已。一直到上世纪60 年代中期以后维也纳大学等奥地利主要大学才开设“奥地利文学”课。

那时候德语沦为一种武器,在恐吓和威胁中,一切异己的话语都要被抵制。所谓“话语就是权力”,在这样的前提下,这些奥地利的作者,在良知和使命之间,该作何选择?他们亲历纳粹惨祸,史学良知驱使他们进行痛定思痛的反省。但另一方面,他们仍受制于历史主义传统的桎梏。

2、现如今的我们该如何面对纳粹那段不堪历史

过去是一面镜子,在镜中我们超越当下感知自我,并将我们口中称为自我的(事物)不断地进行重新组合。

我们如何面对历史?在历史学科之外它是如何被谈论、被解读以及被描述的?在本书中,记忆中的历史将涉及那些正在场或者还在场的人和事,以及那些被保持在当下或者被再次忆起并由此重新进入意识当中的人和事。

希特勒特别恶毒的反犹太主义的根源目前尚不清楚。犹太人大屠杀是指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种族清洗,是二战中最臭名昭著的暴行之一。

德国在这场种族清洗活动中屠杀了将近600万犹太人。而那些仍然生活在不确定和恐惧中的犹太人。随着时间的推移,纳粹更是明目张胆的对犹太人进行屠杀。

这本书,男主人公,小男孩埃伦最终,在日益狰狞的世上,独自去探索分离与成长、孤独与死亡、绝望与希望。他明白了作为大屠杀幸存者后代为何成为了承载苦难记忆的容器,承载着不为人知的恐怖、被语词掩盖的沉默,甚至耻辱和罪恶。

二 诗性的表达,在多维度游戏与呐喊

伊尔莎·艾兴格就具有犹太人的血统,她的外婆和姨妈被送往集中营,随后惨遭杀害。她和双胞胎妹妹则逃亡英国,但是死亡的阴影始终笼罩在她们头顶,直到战争结束。身份政治是后冷战时代世界文学的一个重要主题,“我是谁”成了一个很纠结、很尖锐的问题。

创伤在哪里,叙事就要在哪里。在书中,许多童年的细节,都在小说呈现。很难想象,作者的童年是遭遇过纳粹种族隔离、种族清洗的。具有一种特有的冷峻,有的时候,恨一个人不要太用力,像拿起刀割血管一样,只听见血滴答滴答作响。

1、诗性的写作:透过创伤,点燃光亮

德语我认为是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之一,将德语准确翻译成中文,很难。和以往沉重的叙事不同,这本小说叙事更为复杂、多元,充满了想象。

雨下得更大了。雨水浇灭了字里行间的最后一丝光亮。

作者善于捕捉语汇“不确定性”的闪光,使小说流溢诗意和想象力。“受害者”叙事表述并不新鲜,但在新的历史时期,它作为一种共享的“伤痛记忆”被重提、放大。

纳粹大屠杀幸存者的孩子们在历史教科书、大屠杀纪念馆、家庭成员的回忆录、日常的言谈或交谈的禁忌中逐渐揭开家庭历史难以言说的创伤。对在这部小说中,作者模糊了现实与想象的边界,借助富于象征色彩的意象和超现实的场景,使主人公埃伦在多维度的叙事中游戏、呐喊与奔逃。

幸存者们无法祛除创伤记忆所拖拽的长长的余震和梦魇,但更糟糕的是他们无法哀悼在大屠杀中逝去的人们—他们没有坟墓也没有墓碑。

风把窗帘吹进了房间里。埃伦吓了一跳。谁给它们的权力来打扰他?谁给它们的权力,让他分担它们的恐惧?留下把,她想,留下。

为什么要说诗性呢?当我们在生存的黑暗面闹得茫然若失了,不是在宗教里找到保证,而是在美丽的辞句里。作者借助歧义和联想,实现叙事场景的的跳跃,构建多维度的叙事空间。

翅膀,美丽的翅膀,

翅膀,美丽的翅膀,

为了风暴而预备的翅膀,

卖翅膀喽!

诗性语言的节奏和旋律,其实是写作主题的情感与情绪的翻译、外化,就像弹钢琴一样,向人们暗示了朦胧的抒情情绪。整部小说是理性与感性相交融的写作,这也是它最大的特点。我读女性作家的小说,总觉得最能够抓住我的还是她们的感性。

但是,这本书里的理性浮出了感性的水面,处在一种显性的位置。同时,理性又被她的感性所牵制着。诗性的文字,好像透过创伤,点燃光亮和希望。 2、多重的隐喻:现实和虚幻反复出现

梦境这个词多次出现。在半梦半醒之间,梦境和现实不再分立界限的两边。

“梦到的?”艾伦大声叫起来,“绝不可能!我们院子里的小孩子们都不愿意和我玩,也是我梦到的?我的妈妈被驱逐,留下我一个人,也是我梦到的?”

第一章中,当领事问艾伦,关于鲨鱼的故事是否是她的梦境,艾伦这么回答道。在接下来的故事情节中,孩子们乘坐马车前往神圣之地,当马车不断绕着圈子无法接近边境线,而孩子们感到天旋地转时,孩子们大声回到:“我们已经在边界的那边了!”

还有一个货车司机忘记了目的地,要到光线的背后去寻找它,这是不符合正常行为的。但是他对同事和上司的指责,却又是清醒的。

现实和幻景反复出现,层层叠叠的隐喻,它们展现了一种转换的过程。把现实中的事物,通过各种模式的联想,映射到另一个层面上。

比如说小说最后,即将在飞升中死亡的艾伦,放佛最后一次在空中飞椅上旋转。先前想要飞翔的孩子们被空中飞椅的铁链拉回到了地面,而此刻铁链断裂,现实中的禁令再也无法阻止艾伦踏上最终的道路。

小说中的人物,其实也可以说成是现实中的人物。艾伦和其他孩子、邻居、外国士兵等,可以被当成现实中的人物。这些隐喻式的人物,象征着瞬间的救赎,或者永恒的智慧。

文章最后一章,出现的是高悬于天空的金星,一路指引着埃伦走向她的目的地。在她最后一跃时,最后的一句话是,“我看到了那颗星!”星星作为一种象征,被转化成了希望的寄托。

三 主题:孩子视角的死亡游戏

这本书是以一个孩子的视角来写,从第一章开始,艾伦独自来到领馆,想要说服领事给她签证。第二章,艾伦和一群孩子在码头上等待救溺水的孩子,他们详细只要救起孩子,市长会给他们在公园里玩耍的权利。等等。

其实《更大的希望》带着浓厚的自传色彩,而它又不仅仅是一部记述战争中苦难遭遇、控诉迫害的回忆录。伊尔莎·艾兴格曾说:“幸存下来的人,并没有使一切得以幸存。”她表示过战争中挣扎的时期是她最幸福的时候。所以,她要写的,不单单是记录历史,更是与历史的对话。

纳粹大屠杀幸存者后代可能曾听闻家族的过往,抑或时刻想打开父辈祖辈们的“铁盒子”一探曾述及言说的往事。他们或领受前辈赠与的痛苦,或被前辈坚守的秘密蒙蔽而显得对历史的无知,抑或在父辈的禁忌中偷偷阅读奥斯维辛集中营有关知识。

读者应当尝试在字里行间,挖掘出更深远辽阔的时空来。往事不随风,无论幸存者们如何守口如瓶或把“铁盒子”束之高阁,但劫后余生的他们,还是在日常生活中,无意流露出了他们曾经的屈辱过往带来的创伤后压力失调症。

写作,是伊尔莎·艾兴格被禁锢情感的出口,推动家族的记忆向公共领域敞开。他们想方设法试图逃出父辈祖辈不期然间设置的樊笼但又无能为力。他们在难以言说的家庭史中完成了自我认知,在与“埃伦”的角力中完成了自我救赎,走出家族创伤不断重复的困境。

伊尔莎·艾兴格的书写在某种程度上强化了对犹太人大屠杀的惨烈和历史真实,特别是后纳粹时代幸存者及其后代难以修复的创伤。其实这是人类共同的困境,千疮百孔的心灵创伤修复不易。

  《更大的希望》读后感(九):《更大的希望》:从儿童视角、隐喻手法,来浅析犹太人的苦难史

  

二战期间,纳粹德国侵占奥地利,一群惨遭迫害的犹太儿童在战争中充满恐惧与不安、希望与绝望,过着悲惨的生活。

伊尔泽·艾兴格写的长篇小说《最大的希望》就是从孩子的角度,来描写纳粹统治下犹太民族的历史命运以及主人公埃伦如何在这一特定历史背景下自我蜕变,实现从“大的希望”向“更大的希望”的转变。

伊尔泽·艾兴格,奥地利作家、诗人、剧作家,其作品曾获四七社文学奖、不来梅文学奖、奥地利国家文学大奖等欧洲重要文学奖项。代表作有《更大的希望》《被束缚的人》《伊丽莎,伊丽莎》等。《更大的希望》是她的成名之作,也是她的唯一一部长篇小说。

《最大的希望》讲述的是主人公埃伦,是一个具有一半犹太血统的小女孩,父亲抛下家庭参军,母亲逃亡太平洋对岸,留下她与外婆和小姨。在日益狰狞的世上,她独自体会分离和成长、孤独和死亡、绝望和希望。

这部小说入选德国之声“1900年以后必读的一百本德语小说”。作品中语言充满了奇特的遐思和丰富的想象,同时还含有很多的隐喻。这篇书评,我将从儿童视角、隐喻手法,来浅析二战中犹太人的苦难史。

一、结合童年经历,来描述二战中儿童被羞辱和歧视

《最大的希望》这部小说有10个章节,从故事情节和场景上,看上去都是各自独立的,从时间排列上看也比较松散,但作品中最后描写春天的空袭和巷战,与历史上盟军进入维也纳的时间是一致的。

更重要的是,小说中的主人公埃伦的故事经历,更像是艾兴格在小说中的化身。

①艾兴格的童年经历

艾兴格出生在奥地利维也纳,父亲是一名教师,母亲是一名犹太医生。在德国侵占奥利地之后,她的双胞胎妹妹乘坐“儿童转移”列车逃亡英国,而她的外婆和姨妈不幸被送往集中营,最后惨遭杀害。

她与母亲也被迫分离,分别失去求学和工作的权利,一直在被歧视和排斥中艰难地生活。

②主人公埃伦的故事

埃伦是一个有着一半血统的小女孩,她想和母亲一起逃亡太平洋对岸的“自由的”国度,但是没有签证,想说服领事给她签证,领事却无法满足她的愿望。最后,埃伦同小伙伴们听到将被送往集中营的消息,于是一起排演耶稣诞生剧。

随着小说故事情节的推动,埃伦的外婆要在警察到来之前服毒自杀,埃伦抢走了毒药,并给外婆讲小红帽的故事,希望外婆能活下去。最后,埃伦亲眼目睹外婆服下毒药死去的那一幕。

《最大的希望》小说中,还有一个章节描述孩子们躲在阁楼上学习英语,同时也说明了说母语的孩子,在那时是被侮辱、被歧视的。英语是孩子们想要去的那个国家的语言,学习英语只不过是希望能生存下来。

从艾兴格的童年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出,她童年的遭遇很残酷的。艾兴格把自己童年的经历化身在《最大的希望》这部小说中,这是一部讲述在战争中遭遇苦难、迫害与杀戮的纪实战争史。

二、运用隐喻手法,来描写犹太人遭受的羞辱和迫害

这部小说最大的特点就是艾兴格在语言上的追求,在叙事的过程中,融入幻象、梦境、独白、箴言、童话等多种元素,让读者在阅读中能感受到画面感的语言背后所蕴含的意图。

同时艾兴格在词语的意义运用上,还巧妙地运用大量的隐喻,对故事情节的发展也起到了推助波澜的作用。

①埃伦佩戴星章,隐喻遭受羞辱和迫害

埃伦的朋友格奥尔格过生日,她来到一家甜品店,看到雪白雪白的蛋糕,闪着亮光,粉红色的糖浆上面浇出“衷心祝福”的字样,她向售货员说要买那个蛋糕,没想到售货员却冷冷地说:“滚开!”

原因就是,售货员看到她胸前佩戴的那颗星章。在生日聚会上,这让孩子们在恐惧中不断去猜测那颗星章的含义。

二战中,纳粹强迫犹太人佩戴那颗星,代表着犹太人身份的六角形大卫王星章,来彻底的孤立犹太群体,并进一步加强迫害犹太人。而埃伦是有一半血统的犹太人,也必须佩戴,可以看出犹太儿童也同样遭受着羞辱和迫害的命运。

②笔迹被水淋湿,隐喻遭受暴力和迫害

《更大的希望》这部小说,语言背后隐藏的意图,都有很深刻的意义,作品中运用词语的双关特征,精巧地构造出隐喻,在阅读时能够产生丰富的联想。

第一滴雨水落在上面,它滴在红色的笔画上。于是纸张的中央的这条红色笔画便泛滥起来,直到漫过了河岸。

这段是在小说的第四章,描写学生的英语词汇本,被丢在石铺的路上,写在纸上的笔迹被雨水淋湿,构想出了一幅超出现实的画面感,纸上的红色笔画来隐喻泛滥的河水。

而红色的笔画不断膨胀,不断膨胀。显而易见,它的颜色就和鲜血一样。那陷于危险的意义,此刻已徘徊于溺亡的边缘,词语就像被丢弃的小房子,歪歪斜斜,死气沉沉,毫无意义地列于红色河流的两边。

它的颜色就像鲜血一样,让人联想到血统和暴力。通过埃伦的故事经历,例如她没有签证,佩戴星章被羞辱,外婆服毒自杀,困在地窖里险些失去生命,我们可以看出在二战中,犹太人遭受的苦难与杀戮。

三、犹太人的苦难史,是生死边缘的希望,也是一场灵魂的拯救。

《最大的希望》这部小说,语言上不仅运用了隐喻,在空间上还反复出现一种跨越,我们能看到埃伦在经历一些事情变故后的自我成长与蜕变,从“大的希望”到“更大的希望”的转变。

①埃伦跨过桥,才有“更大的希望”

埃伦想要签证,这是她最初的希望,后来希望落空了,到再一次打算跨越边境寻找神圣之地。埃伦每次希望落空,都是一次自我成长的蜕变,即使面对现实的苦难,仍然抱有希望。

尤其是埃伦从地窖里爬出来,死里逃生后想跨过运河上的桥,回到岛上的家。在这过程中,埃伦遇到外国军官杨,在一起去那座桥的路上,杨被炸死,而她仍然坚持要跨越桥。

战火不断,烟雾呛的人喘不过气来,而那座桥也被炸毁,而“更大的希望”便成为指引的桥梁,指引埃伦回到家,跨过桥到对岸去。最终埃伦在桥边一跃而起,也化成了灰烬。

②失去了生命,也实现了灵魂的拯救

《最大的希望》这部小说明线是,以儿童的视角,叙述犹太人的苦难史。还有一条暗线就是在结尾处出现的星,一颗高悬于天空的金星。这一点,在语言描写上也是运用了隐喻。

埃伦的朋友过生日,她去买蛋糕时,胸前佩戴着一颗星。孩子们在恐惧中,渐渐把星与死亡联系在一起,而安娜说“跟随那颗星”,这颗星就是希望,也是这颗星指引埃伦走到目的地。

小伙伴们被送到集中营时,格奥尔格说“我看到了那颗星”,小说的最后埃伦在桥边跳跃后,以“一座座战火中的桥,上方高悬着启明星”来结尾。这语言的背后是,埃伦在生死边缘仍怀希望,希望给她力量,无惧死亡,走向重生。

结尾启明星高悬,代表着黑暗的消失,白日的到来。同时也是在暗示遭受迫害的犹太人,即使在肉体上不能逃离,但在精神上也要保持自由,虽然失去了生命,却实现了灵魂的自我拯救。

结语:

艾兴格在75岁生日前接受《时代报》采访时说过:“幸存下来的人,并没有使一切得以幸存。”她说,在战争中挣扎的时期是她最幸福的时刻,让她受益匪浅,是一段充满了希望的时光。

我们可以看出,《最大的希望》这部小说,不仅仅是叙述二战中犹太人的苦难史,更是在死亡面前与命运抗争,始终怀有更大的希望。这些美好的东西,便是生存留下来的真正意义。

  《更大的希望》读后感(十):《更大的希望》:从儿童视角、隐喻手法,来浅析犹太人的苦难史

  

二战期间,纳粹德国侵占奥地利,一群惨遭迫害的犹太儿童在战争中充满恐惧与不安、希望与绝望,过着悲惨的生活。

伊尔泽·艾兴格写的长篇小说《最大的希望》就是从孩子的角度,来描写纳粹统治下犹太民族的历史命运以及主人公埃伦如何在这一特定历史背景下自我蜕变,实现从“大的希望”向“更大的希望”的转变。

伊尔泽·艾兴格,奥地利作家、诗人、剧作家,其作品曾获四七社文学奖、不来梅文学奖、奥地利国家文学大奖等欧洲重要文学奖项。代表作有《更大的希望》《被束缚的人》《伊丽莎,伊丽莎》等。《更大的希望》是她的成名之作,也是她的唯一一部长篇小说。

《最大的希望》讲述的是主人公埃伦,是一个具有一半犹太血统的小女孩,父亲抛下家庭参军,母亲逃亡太平洋对岸,留下她与外婆和小姨。在日益狰狞的世上,她独自体会分离和成长、孤独和死亡、绝望和希望。

这部小说入选德国之声“1900年以后必读的一百本德语小说”。作品中语言充满了奇特的遐思和丰富的想象,同时还含有很多的隐喻。这篇书评,我将从儿童视角、隐喻手法,来浅析二战中犹太人的苦难史。

一、结合童年经历,来描述二战中儿童被羞辱和歧视

《最大的希望》这部小说有10个章节,从故事情节和场景上,看上去都是各自独立的,从时间排列上看也比较松散,但作品中最后描写春天的空袭和巷战,与历史上盟军进入维也纳的时间是一致的。

更重要的是,小说中的主人公埃伦的故事经历,更像是艾兴格在小说中的化身。

①艾兴格的童年经历

艾兴格出生在奥地利维也纳,父亲是一名教师,母亲是一名犹太医生。在德国侵占奥利地之后,她的双胞胎妹妹乘坐“儿童转移”列车逃亡英国,而她的外婆和姨妈不幸被送往集中营,最后惨遭杀害。

她与母亲也被迫分离,分别失去求学和工作的权利,一直在被歧视和排斥中艰难地生活。

②主人公埃伦的故事

埃伦是一个有着一半血统的小女孩,她想和母亲一起逃亡太平洋对岸的“自由的”国度,但是没有签证,想说服领事给她签证,领事却无法满足她的愿望。最后,埃伦同小伙伴们听到将被送往集中营的消息,于是一起排演耶稣诞生剧。

随着小说故事情节的推动,埃伦的外婆要在警察到来之前服毒自杀,埃伦抢走了毒药,并给外婆讲小红帽的故事,希望外婆能活下去。最后,埃伦亲眼目睹外婆服下毒药死去的那一幕。

《最大的希望》小说中,还有一个章节描述孩子们躲在阁楼上学习英语,同时也说明了说母语的孩子,在那时是被侮辱、被歧视的。英语是孩子们想要去的那个国家的语言,学习英语只不过是希望能生存下来。

从艾兴格的童年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出,她童年的遭遇很残酷的。艾兴格把自己童年的经历化身在《最大的希望》这部小说中,这是一部讲述在战争中遭遇苦难、迫害与杀戮的纪实战争史。

二、运用隐喻手法,来描写犹太人遭受的羞辱和迫害

这部小说最大的特点就是艾兴格在语言上的追求,在叙事的过程中,融入幻象、梦境、独白、箴言、童话等多种元素,让读者在阅读中能感受到画面感的语言背后所蕴含的意图。

同时艾兴格在词语的意义运用上,还巧妙地运用大量的隐喻,对故事情节的发展也起到了推助波澜的作用。

①埃伦佩戴星章,隐喻遭受羞辱和迫害

埃伦的朋友格奥尔格过生日,她来到一家甜品店,看到雪白雪白的蛋糕,闪着亮光,粉红色的糖浆上面浇出“衷心祝福”的字样,她向售货员说要买那个蛋糕,没想到售货员却冷冷地说:“滚开!”

原因就是,售货员看到她胸前佩戴的那颗星章。在生日聚会上,这让孩子们在恐惧中不断去猜测那颗星章的含义。

二战中,纳粹强迫犹太人佩戴那颗星,代表着犹太人身份的六角形大卫王星章,来彻底的孤立犹太群体,并进一步加强迫害犹太人。而埃伦是有一半血统的犹太人,也必须佩戴,可以看出犹太儿童也同样遭受着羞辱和迫害的命运。

②笔迹被水淋湿,隐喻遭受暴力和迫害

《更大的希望》这部小说,语言背后隐藏的意图,都有很深刻的意义,作品中运用词语的双关特征,精巧地构造出隐喻,在阅读时能够产生丰富的联想。

第一滴雨水落在上面,它滴在红色的笔画上。于是纸张的中央的这条红色笔画便泛滥起来,直到漫过了河岸。

这段是在小说的第四章,描写学生的英语词汇本,被丢在石铺的路上,写在纸上的笔迹被雨水淋湿,构想出了一幅超出现实的画面感,纸上的红色笔画来隐喻泛滥的河水。

而红色的笔画不断膨胀,不断膨胀。显而易见,它的颜色就和鲜血一样。那陷于危险的意义,此刻已徘徊于溺亡的边缘,词语就像被丢弃的小房子,歪歪斜斜,死气沉沉,毫无意义地列于红色河流的两边。

它的颜色就像鲜血一样,让人联想到血统和暴力。通过埃伦的故事经历,例如她没有签证,佩戴星章被羞辱,外婆服毒自杀,困在地窖里险些失去生命,我们可以看出在二战中,犹太人遭受的苦难与杀戮。

三、犹太人的苦难史,是生死边缘的希望,也是一场灵魂的拯救。

《最大的希望》这部小说,语言上不仅运用了隐喻,在空间上还反复出现一种跨越,我们能看到埃伦在经历一些事情变故后的自我成长与蜕变,从“大的希望”到“更大的希望”的转变。

①埃伦跨过桥,才有“更大的希望”

埃伦想要签证,这是她最初的希望,后来希望落空了,到再一次打算跨越边境寻找神圣之地。埃伦每次希望落空,都是一次自我成长的蜕变,即使面对现实的苦难,仍然抱有希望。

尤其是埃伦从地窖里爬出来,死里逃生后想跨过运河上的桥,回到岛上的家。在这过程中,埃伦遇到外国军官杨,在一起去那座桥的路上,杨被炸死,而她仍然坚持要跨越桥。

战火不断,烟雾呛的人喘不过气来,而那座桥也被炸毁,而“更大的希望”便成为指引的桥梁,指引埃伦回到家,跨过桥到对岸去。最终埃伦在桥边一跃而起,也化成了灰烬。

②失去了生命,也实现了灵魂的拯救

《最大的希望》这部小说明线是,以儿童的视角,叙述犹太人的苦难史。还有一条暗线就是在结尾处出现的星,一颗高悬于天空的金星。这一点,在语言描写上也是运用了隐喻。

埃伦的朋友过生日,她去买蛋糕时,胸前佩戴着一颗星。孩子们在恐惧中,渐渐把星与死亡联系在一起,而安娜说“跟随那颗星”,这颗星就是希望,也是这颗星指引埃伦走到目的地。

小伙伴们被送到集中营时,格奥尔格说“我看到了那颗星”,小说的最后埃伦在桥边跳跃后,以“一座座战火中的桥,上方高悬着启明星”来结尾。这语言的背后是,埃伦在生死边缘仍怀希望,希望给她力量,无惧死亡,走向重生。

结尾启明星高悬,代表着黑暗的消失,白日的到来。同时也是在暗示遭受迫害的犹太人,即使在肉体上不能逃离,但在精神上也要保持自由,虽然失去了生命,却实现了灵魂的自我拯救。

结语:

艾兴格在75岁生日前接受《时代报》采访时说过:“幸存下来的人,并没有使一切得以幸存。”她说,在战争中挣扎的时期是她最幸福的时刻,让她受益匪浅,是一段充满了希望的时光。

我们可以看出,《最大的希望》这部小说,不仅仅是叙述二战中犹太人的苦难史,更是在死亡面前与命运抗争,始终怀有更大的希望。这些美好的东西,便是生存留下来的真正意义。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更大的希望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