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堂吉诃德》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21-02-13 01:23:4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堂吉诃德》经典读后感有感

  《堂吉诃德》是一本由[西班牙]塞万提斯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18.00,页数:13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堂吉诃德》读后感(一):堂吉诃德

  曾几何时,人们将梦想挂在嘴上,年轻人总是想要去追寻诗和远方,而如今“你有梦想吗?”却成为了人们互相调侃的语句,仿佛梦想变得遥不可及,难以启齿。可是年轻人啊,梦想的魅力就在于即便不说,它也会在心底生根发芽,在一个温暖的春天开出最美丽的花。 《唐吉坷德》是一本最经典的名著书籍,对这本书的讲解文章可谓是数不胜数,但是就像一千个人的严重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唐吉坷德也是一个千人千面的形象,有人认为他勇敢,有人认为他荒诞,有人为他感动,自然也有人问他是否值得,但是答案从来都只在读者自己的心中,而唐吉坷德有他自己的人生以及面对生活最坚定的选择。

  《堂吉诃德》读后感(二):堂吉诃德的世界和我的世界

  

首先惊讶的是一部四百年前的小说的文字可以如此的幽默生动,在上册和大部分下册的阅读中几乎是十分饥渴地觉得闲暇的时间不足以用来阅读。

之前看台大苑举正教授说过一句话我觉得很适用于堂吉诃德,每个人的世界都是由语言所构成。堂吉诃德的骑士世界由骑士小说构成,世界可以真实,可以虚幻,在虚幻的精彩世界中寻求精神的超越和在真实的乏味世界中日复一日哪个更好呢?堂吉诃德放弃乡村生活寻找自己想成为的自己,在自己的虚幻世界中实现了对困难的克服,我认定这也是一种成功。因为每个人读过的书,听到过身边人的话语不同,让现实中每个人的世界都不尽相同,村子里的人不同之处少一些而已,而嘲笑和不理解也来源于更大程度的不同。

所以我认为每个人都只管构建好自己的那个世界,吸纳不同的内容,给自己的世界增添砖瓦,并且尽可能地让它不会像堂吉诃德的世界一样轻而易举地被击碎。

  《堂吉诃德》读后感(三):三次出游

  一个疯了的明白人,一个近乎明白的疯子……他的言谈在理、典雅而清楚,而行动却荒唐、鲁莽而愚蠢。

第一次出游

把客栈当成城堡,受封骑士,制止农夫教训孩子,逼迫商人承认杜尔西内娅是天下最美的女人,被骡夫打后获救。神父和剃头师傅烧毁骑士书。

第二次出游

桑丘·潘萨做侍从,把风车当成巨人,与比斯开人决斗获胜,与牧羊人,牧女的故事,被廷瓜斯人打,又把客栈当城堡,混乱打斗,桑丘喝药呕吐,被抛着玩,把羊群当成军队,遭遇灵车,被捶布机吓,把理发师的铜盆当成曼博里诺头盔,解救犯人,黑山奇遇,让桑丘给杜尔西内娅送信,遇见神父和剃头师傅,《好奇的冒失鬼》,假装米壳米空公主寻求帮助,战俘的故事,巡捕的豪举,被关在笼子里,与羊倌,把圣母像当成被劫持的夫人,摔倒送回拉曼查。

第三次出游

探望意中人托博索的杜尔西内娅,桑丘用心计谎称中魔法,同戏班子的奇遇,与镜子骑士的巧遇,原来是参孙,遇到一位有识之士“绿衣骑士“,狮子事件,在其城堡做客,阔少卡马乔的婚礼,蒙特西诺斯洞穴的探险,算命猢狲和杂耍艺人,驴叫风波,魔船逸事,做客公爵城堡,刮胡子,获悉为杜尔西内娅解除魔咒的秘诀,桑丘给老婆写家书,忧戚嬷嬷的奇特逸事,飞天玩笑,桑丘接掌海岛并施政,阿尔蒂西多拉的情思,罗德里盖斯嬷嬷的逸事,特蕾莎的回信,桑丘结束任期,在地洞里被救,与马弁大战,辞别前往萨拉戈萨,在客栈看自己的传记,前往巴塞罗那的途中遭遇强盗,神奇人头像逸事,参观战船,被白月骑士打败,桑丘苦肉使阿尔蒂西多拉起死回生,回乡途中主仆二人交易,病倒,立遗嘱,与世长辞。

  《堂吉诃德》读后感(四):人生似梦,大梦一场又有何不可

  《堂吉诃德》是西班牙文学巨匠米格尔·德·塞万提斯·萨维德拉的长篇小说,问世400多年,畅销400多年,是公认的经典中的经典。据不完全统计,《堂吉诃德》有超过2000多种版本、被译成100多种语言,总销量达数亿部。小说主人公堂吉诃德的形象深入人心,这位手持长矛和风车进行大战的骑士更是众人皆知的镜头。

  塞万提斯塑造了一个深受骑士小说影响的绅士阿隆索·吉哈诺,他立志成为一位真正的游侠骑士,去复兴骑士精神,并将其付诸实践。说做就做,绅士阿隆索·吉哈诺为自己起了骑士的名字堂吉诃德,并备齐了骑士该有的装备(长矛、头盾、铠甲和战马),还不忘给自己的战马(实则是一匹赢弱的老马)起了可心的名字若惜难得。堂吉诃德说服了邻居庄稼人桑丘为自己的侍从。

  堂吉诃德和侍从桑丘是一对活宝,他们在塞万提斯的笔下,变得活灵活现。堂吉诃德并非只读过骑士类小说,可以说他博览群书,德才兼备,自始至终保持着绅士风度,在游侠历程中,以骑士道严格要求自己。而庄稼人出身的桑丘,有着质朴善良、心直口快、憨厚可爱的性格。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堂吉诃德处于的自我实现的高需求层次,而桑丘处于生理和安全的低需求层次,正是这样处于不同需求层次的人之间演绎了一场啼笑皆非的游侠故事。

  《堂吉诃德》分上、下两部,两部的出版时间相隔了十多年之久。上下两部从衔接性和完整度上非常完满,但也有些明显的差别。在第二部中,堂吉诃德的精神状态比第一部有些许好转了,大战风车、进攻羊群、将客栈看成城堡、被捶布机惊魂等事件少些了,但不意味着他神志清醒了。在第一部中有几段和堂吉诃德没有太大关联的故事,塞万提斯将其在第二部中作了说明,并有很好的改进。

  塞万提斯不愧为现代小说之父、剧作家和诗人,在《堂吉诃德》中,足以展示他不枉这些身份。《堂吉诃德》作为伟大的小说已经不容置疑,小说中多采用对话的形式来讲述故事和人物关系,有着鲜明的剧作特点。另外,小说中多首或优美或深情的诗作,为《堂吉诃德》锦上添花。

  堂吉诃德在临终前清醒后,悔悟了自己的游侠骑士经历是疯子的举动,并立下遗嘱告诫自己的外甥女远离读骑士小说之人。塞万提斯塑造的故事记录者希德·哈梅特说,“我的愿望只有一个,那就是:让人们厌弃骑士小说中的那些胡编乱造的故事。”

  读到这里,不知道有多少读者心里一凉,宁愿堂吉诃德临终前清醒后说的是,“人生似梦,大梦一场又有何不可?”这并不是像公爵及夫人那样爱看个热闹,喜欢听个笑话。这就像是:有人向小朋友们展示了一场精彩绝伦的杂技表演,最后用一个不慎摔倒在地的动作告诫小朋友们切莫玩杂技。

  《堂吉诃德》读后感(五):骑士精神

  初读《堂吉诃德》是在高中的时候,那时候喜欢的是一个荒诞的喜剧——一个看骑士小说疯了的人,带着傻憨的侍从,与风车巨人大战。

  十几年后重读,看进眼里的却是个讽刺的悲剧——堂吉诃德与桑丘有他们独有的处世智慧,所作所为也秉着善良的原则,而谁又能说那些捉弄他们的人,又不是疯癫呢?

  作者的初衷,是抨击那个时代泛滥的骑士小说,认为那些虚构的魔法故事,迷惑了人的心智。然而作为一个喜欢奇幻魔幻作品的人来说,我并不赞同作者的这个观点。而且,作者并没有考虑到一点,除了战无不胜的爽文性质之外,骑士小说足够吸引人很重要的一点是,骑士们有着人们所向往的美好品质——勇敢、正义、强大。

  所以尽管堂吉诃德的行为疯癫痴傻,他走上骑士道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也是希望自己成为游侠,去战胜邪恶。我想这也是几个世纪过去,大家仍然喜爱这个疯子的原因之一。

  《堂吉诃德》分为了上下两部,其创作时间相隔十年,时光在作者身上留下的痕迹最终也刻在了作品里。第一部的堂吉诃德是个十足的理想主义者,敢于去挑战风车巨人;而到了第二部则会见势只打嘴炮,甚至到了病终之前,会成为警告不要再读骑士小说的人。(当然,这结局也与作者原本的目的有关系。)

  相对而言,我会更喜欢上部里的堂吉诃德,尽管疯癫,但着实可爱。除了释放囚徒有些不知所谓,自困深山显得无痛呻吟之外,其他的故事确是认真贯彻了他的骑士精神。尤其是最出名的风车大战,真正的骑士确实不会畏惧邪恶的巨人。

  可惜他的勇敢因为看不清现实而变成了鲁莽。

  而到了下部,堂吉诃德彻底变成了一个悲剧人物。他的骑士精神,只是供人消遣的乐子。如果说堂吉诃德是沉溺于自己的世界,也影响了桑丘,那公爵等人则是真正意义上的又蠢又坏了。上部里真正的朋友是神父与剃头师傅;下部里是苦心经营的参孙学士,甚至包括那个半路出来管闲事的路人。某种意义上来说,堂吉诃德的悲剧不仅是自己一味沉迷于非现实的骑士小说,更是他已生活在一个并不重视骑士精神年代。

  我想我们会喜欢堂吉诃德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在他的身上或多或少地看见了自己执念的影子。例如那个无痛呻吟的痴情骑士,甚至根本没有见过那位杜内西娅。我们青春年少的时候,心里一样有一个似乎完美的不可能的人。

  而且读书时代,我们看着武侠小说,心里多少也有一个仗剑流浪天涯的梦。更不用说,如今这个时代里,多少人中着霸道总裁爱上我的毒。

  与其他的经典之作有所不同的是,《堂吉诃德》里的瑕疵其实还挺多。比如能打破的铁皮罐子,或者是第一部里还叫胡安娜的桑丘老婆到了第二部便成了特雷莎。还有作者本人吐槽过的,第一部里毫无关系的故事。

  然而它仍是一部传世经典之作,值得再次阅读。

  而堂吉诃德本人,则成为了骑士精神的代表人物(好像有违作者的初衷)。

  :这个版本确实非常漂亮,如果能把插图放在文章对应的位置,就更棒了。

  《堂吉诃德》读后感(六):堂吉诃德:苦相骑士的灵与肉

  明天不仅是世界读书日,也是《堂吉诃德》的作者塞万提斯的逝世之日。今晚一鼓作气写完这本书的书评倒有一种宿命感。

  这是我第一次通读完这本大部头。之前对书的印象只停留在创作者是塞万提斯,书里的堂吉诃德是个滑稽可笑的瘦削骑士,挥剑和风车决斗。其他一概不知。

  塞万提斯看起来确实是描写了骑士堂吉诃德和随从桑丘两个重要角色,并多以他们的行踪和对话展开故事情节。到书读到一半的时候,我发现塞万提斯可能从头到尾只在写一个苦相骑士。这位骑士的灵魂或者说是精神是堂吉诃德,而肉体则是桑丘。

  首先,先看堂吉诃德,因为受到各类骑士小说的洗脑,陷入了一种人人认为他已经疯癫的状态。说起话来引经据典,内容文采斐然,天马行空的语言表达,并且逻辑自洽能力一流。再看行事方式,荒诞不切实际,常常自讨苦吃。这就像极了人在精神意识方面天马行空的流动感,没有边界,没有束缚。所以一旦这些精神意识直接具体化在一个人真实的行为上,便常常使人惊讶,觉得荒诞可笑,疯癫滑稽。

  再看桑丘,一个愚钝忠厚的乡下人,莫名其妙成了堂吉诃德的仆人。桑丘是一个自我意识薄弱,精神世界贫瘠,大字不识,更在意实际事物的人。他对骑士精神少信多疑,想要的是封地和财产。他饿了第一时间就想吃食物,困了在吃饭就盘算着当晚睡觉的地方,怕累了出门走路需要小毛驴,捡到意外之财想贪心藏起来。但心地善良,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普通人。这就和不用思考的肉体有些相似之处了。

  从两个人物关系上来讲,堂吉诃德充当了主人的角色,一个立誓要惩强扶弱的疯子骑士。而桑丘充当了仆人,抛妻弃子像着了道似的,一心跟随堂吉诃德。这也正好暗示了精神役使肉体的关系。

  在两人在冒险的旅途中,有着大篇幅的对话,堂吉诃德高谈阔论骑士精神,桑丘提出不解和异议最后却总被说服,这是灵与肉的所面临的不统一和矛盾,但最终得到和解。行动上,遇到突发状况总是堂吉诃德冲在最前面,桑丘在后劝阻,行动滞后。但苦相骑士发扬骑士精神,屡屡自讨苦吃后,无辜的倒霉蛋桑丘却总是受到牵连。这些正好印证一句最近刚看过的话“肉体上的痛苦我们被迫忍受,而精神上的痛苦则是自己选择的。”

  除此之外,塞万提斯提到的牧羊女马尔塞拉的故事中,一群人追求渴望马尔塞拉,但她不为所动,认为不爱一个人不该引起任何人的嫉妒,明白昭示不能被认作轻蔑。这是在暗示了这时的马尔塞拉更像是堂吉诃德所追求的骑士精神的化身,骑士精神本身是高尚纯洁的,但是在人们追求的过程中,因求而不得,多方染指,却使其背离真实的本质。在牧羊女消失以后,堂吉诃德决定前去寻找她,准备尽其所能为其效力,这代表堂吉诃德要将自己也献祭给骑士精神。当然,他没能如愿。

  我喜欢这个故事四百年前写下的故事,今天读来也不过时,反而妙趣横生。这个版本的译者文字功底很好,有些偏僻词我以为有误,停下来查了好几个,查完更觉得译得精妙了。

  《堂吉诃德》读后感(七):宿州读书会丨孤独的骑士,勇敢的骑士

  还没看完第二部忍不住想要知道故事的结局于是自己上网查了梗概,故事的最后堂吉诃德被打败归乡,病倒后醒来神智恢复清醒,大骂骑士小说,立下遗嘱不允许侄女嫁给看骑士小说的人,然后昏昏醒醒三天后去世了。 提前剧透到这个结局让我有些懵了,塞万提斯很果断地完结了小说,拒绝了所有续写可能(毕竟第一部和第二部中间差了十年,续写能续很多版本了)。

  阅读第一部时脑海中的堂吉诃德形象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绅士,充满勇气和梦想,想要仗剑走天涯,去行侠仗义除暴安良。 读着读着发现这不是个年轻人,书里的插图也画着堂吉诃德有高高的个子,瘪瘪的脸膛,细长而干瘦的胳膊,花白的头发,弯弯的鹰钩鼻子,飘然的胡须又浓又黑(插图是白胡须hhh)。 这爷爷的形象浮现在脑海里一时间让我有些难过又感动,难过的是这么一个有理想的人是个爷爷,感动的是一个爷爷也依然有理想!(人物年纪其实50左右)

  堂吉诃德很绅士,他说面对的无论是好人还是疯子,只要事关维护女士的荣誉,游侠骑士都得义不容辞。对女士的污蔑他会勇敢反驳,与之决斗,默默旁观或诋毁女性绝不是骑士所为。 他把风车当巨人,把酒囊当路人的头颅,把抬圣母像求雨的游行队伍当做抢劫美女的强盗……堂吉诃德做了许多傻事,甚至本人也留在山上过过一段疯子生活。他的世界里有魔法,这邪恶魔法存在更需要他这种游侠骑士来主持正义。所以他不畏惧,带着对杜尔西内娅的爱慕他勇闯天涯。 桑丘的性格与堂吉诃德相反,他没有骑士理想,只想跟着堂吉诃德赚钱,尽早当上海岛总督,然后过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快乐收租的日子。也正是这种一心向钱的精神,与堂吉诃德一拍即合,两个人一起闯荡。 在第二部里桑丘和林中侍从聊起了各自的东家,桑丘描述堂吉诃德时说:“他(堂吉诃德)一点儿都不奸诈,相反,心肠特别好,不会害人,只知行善。他从来都是人家说什么就信什么连一个小孩子都能骗得他把大白天当成为半夜。这是因为这种憨厚劲儿,我才打心眼里喜欢他,甭管干了多少傻事,我也没动过离开他的心思。” 我也很喜欢这样的堂吉诃德,在所有人都说他是疯子,都在笑话他的时候,他还是坚守自己心中的正义,是孤独的骑士,坚守骑士道精神,念着从未见过的心爱姑娘,做正义的游侠骑士。 两本小说很厚,不过读来非常有趣。随书赠的明信片、书签和藏书票很好看,尤其是藏书票,虽然不知道怎么用,但收藏总是没错的hhh 最后再记录一点对译者张广森老师的钦佩,翻译诗句都有押韵,真是信达雅

  《堂吉诃德》读后感(八):疯魔?信仰!——读《堂吉柯德》

  

读一本名著,最有用的好处是,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有提到它的话语中,马上就可以联想到有关于它的情节。

我最近读《堂吉柯德》,闲暇看电影《朝圣者》时,电影中女主看着Tom和Jorst走来,说了一句“堂吉柯德和他的仆从桑丘来了。”我的脑中立马浮现出书中读到的堂吉柯德和桑丘一起经历的种种可笑荒唐的事情。

第一部中作者更多描写堂吉柯德的荒唐。大战风车,捶布机之险,狮子事件等等,完全不留情面地想让读者取笑他,觉得他不可理喻。“他很容易依据他的疯狂的骑士意识和奇怪念头加以想象。”

但是第二部中,作者明显笔锋回转,在字里行间中不断强调堂吉柯德只有在骑士问题上疯魔,在其他见解方面是无比的睿智的。在给桑丘当总督的忠告中,充分展示了他这一面。提出了11点,并且每一点都很在理,即使放到现在也是令人称颂的。做一个不被蒙蔽、尊重事实且宽容的总督,这个要求应该是当时社会很需要的。借由堂吉柯德的话语,作者也抒发了自己的愿景,对时下不公正官员的行为的不满,“血统可以继承,品德却得靠自己修炼。”这样的借书中人物的嘴来讽刺当时的一些弊政,层出不穷。

书中还出现篇幅颇多的诗歌,我记得求学时期,任何语文大小考,作文的要求都是不能写诗歌。其实写诗歌是很难的,需要天赋、才华和情怀,堂吉柯德说“诗人是天生的。”我们这个时代为何没有了诗人?曾经我们的诗词是多么昌盛啊!我们的教育虽然教授古诗词,但是现代和西方诗歌却很少涉及。我曾看过歌德的几篇,再看本书里的诗歌,虽说翻译成中文的诗歌味道差了些,但是还是无法掩盖它们的魅力。我们的英语教学中为何不加入一些英国诗?以原语言学习感受它的魅力,也是件很美好的事情啊!“那些想把诗歌译成另一种语言对结果都一样,不管他们如何用心,还是他们多有本事,永远也不可能翻译出原有的韵味。”

作者在堂吉柯德出征的途中,讲诉了很多很有意思的故事,爱情的、复仇的、怪诞的等等,这些故事中人们的对话更多的是桑丘的话里总有一些俗语金句,很值得回味,列出几条如下:

“意外的不幸常常是财富不能弥补的。”

“笔常常要比舌头更能让人更加畅快地表白心声。”

“一个有幸娶了美妻的男人既要注意自己带回家的朋友也要注意妻子结交的闺伴。”

“只要是犯下了过错就会内疚,哪怕是除了天地不会有人怪罪。”

太多了,我都一一手抄在笔记本上。

书中还大量提及的有关西方神话、宗教、历史中的人物,借以说明讲到的一些事情,让读者能更好的感受和理解。无奈自己看过的书还太少,总是无法同作者想在一个点上,无法彻底的感受作者的良苦用心。“书到用时方恨少”的遗憾之处吧。

杨绛先生也翻译过《堂吉柯德》,我看的这一部翻译,我不是很喜欢的,甚至排版还有错字和缺字。还得重温杨先生的版本一遍。

“我离开了我的故乡,抵押了我的家产,放弃了享乐,投身于命运的怀抱,听凭命运的摆布。我属意振兴业已匿迹的游侠骑士行当。”人们都说堂吉柯德着了魔,发了疯,但我觉得他是个有信仰的人。用简禎的话说他是“淬炼了自己精神人格”的人。堂吉柯德经历了两次远行出征,最后在“失败”之后返回家乡,然后一病不起弥留之际突然清醒不再崇尚骑士精神,至此我觉得那个可敬可爱的堂吉柯德已经死去了,虽然肉体还在馋喘,但是他的精神已经亡故,随着“骑士“的堂吉柯德逝去,留下的只有堂安纳索·基哈达。

  《堂吉诃德》读后感(九):当今时代,你还敢提梦想么?

  曾几何时,人们将梦想挂在嘴上,年轻人总是想要去追寻诗和远方,而如今“你有梦想吗?”却成为了人们互相调侃的语句,仿佛梦想变得遥不可及,难以启齿。可是年轻人啊,梦想的魅力就在于即便不说,它也会在心底生根发芽,在一个温暖的春天开出最美丽的花。

  《唐吉坷德》是一本最经典的名著书籍,对这本书的讲解文章可谓是数不胜数,但是就像一千个人的严重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唐吉坷德也是一个千人千面的形象,有人认为他勇敢,有人认为他荒诞,有人为他感动,自然也有人问他是否值得,但是答案从来都只在读者自己的心中,而唐吉坷德有他自己的人生以及面对生活最坚定的选择。

  《唐吉坷德》主要讲述了一个叫唐吉坷德的穷乡神,因为沉迷于骑士小说,总是幻想自己是一名伟大的其实,甚至找到自己的邻居桑丘成为自己的仆人,在经历了3次冒险失败后,唐吉坷德终于看清楚了自己的骑士梦不过是一次幻想,最终抑郁寡欢,生病致死的故事。

  唐吉坷德的一生并不是喜剧的一生,他也并不能称得上是一位积极向上,对梦想坚持不懈的有志青年,他所生活的地方更是把他的希望当作是精神失常,即便是他在第二次冒险中取得了一些小成功,打败了一个叫做“镜子”的骑士,打败了狮子,但是进入公爵城堡的他并没有得到骑士的礼遇,反而遭到种种捉弄,唐吉坷德的一生在他人眼中更多的是一种笑话。

  在故事的最后,一位一生假扮成骑士打败了唐吉坷德,并与他定下约定,一年之内不能摸剑,唐吉坷德信守承诺,最终病倒在床上终于从梦中惊醒,看透了自己的其实梦想不过是一场笑话,并且立下遗嘱不允许自己的侄女嫁给骑士。

  也许有人会说唐吉坷德的结局是疯人的清醒,是闹剧的收尾,但是我以为是唐吉坷德对梦想执着追求却求而不得的绝望,姑且不论面对现实是否是一件好事,但是拥有骑士梦的唐吉坷德勇敢无畏,快乐满足这一切都比清醒更重要。

  还记得在几年前,梦想是所有年轻人都不可避免的话题,而如今的人们越来越倾向于佛系人生,谈及梦想仿佛只能出现在小学生的作文里。唐吉坷德的梦想看起来荒诞不羁,现在的心怀有梦的人又何尝不是经受着世人的偏见。

  唐吉坷德是勇敢的,他在追梦的路上遇见了诸多的困难,经历了很多次的失败,换做其他人可能在听见风言风语时就选择止步,在被人嘲笑时就选择放弃,在满身伤痕时就选择忘记,但是唐吉坷德都没有,他是世人眼中的疯子,确是自己心中的英雄。

  如果我是作者,我希望故事的结局不是唐吉坷德终于面对现实,而是实现了梦想,因为梦想的特质就是疯狂,如果梦想看起来就中规中矩,梦想的价值也就不复存在了。

  其实我们都知道梦想本身并没有错,错的是我们害怕失败,害怕不同的心。大多数人因为害怕失去所以放弃了开始,因为担心失败所以闭口不谈梦想。可是,年轻人,我们都知道,梦想是青春的标志,人生唯有勇敢追梦才能在临死之际问心无愧地说出无悔。

  《堂吉诃德》读后感(十):请别叫我疯子,尽管叫我傻子。

  《堂吉诃德》,西班牙文学巨匠塞万提斯四百多年前的著作,在今天读来,依然让人悸动不已。

  我想,这大概就是经典的魅力所在吧。

  堂吉诃德是一个怎样的人?

  作者在文章开头曾戏谑的评价他是位看骑士小说看昏了头的绅士,说他完全失去了理智,产生了世界上任何一个疯子都未曾有过的至为奇特的念头——做游侠骑士。

  游侠骑士是在欧洲中世纪时期活跃着的武士,他们武艺高强,四处行侠仗义,帮助弱势群体,是正义的象征。

  拥有着谦卑(Humility)、诚实(Honesly)、怜悯(Compassion)、英勇(Valor)、公正(Justice)、牺牲(Sacrifice)、荣誉(Honor)、精神(Spirituality)八大美德。

  两则骑士宣言:

  我的剑放在这里。我将牢记谦卑,怜悯,公正,荣誉,牺牲,英勇,灵性,诚实的美德。我将奉献我的灵魂和我的生命在公平之神的脚下。我的血将伴随着荣誉洒在战场上。我的剑放在这里,神祝福它永远锋利。除非它的主人低头,它将永不折断。

  我会善待弱者。我要勇敢对抗强者。我将与所有做错事的人战斗。我将为那些不能战斗的人而战斗。我将帮助那些向我求助的人。我不会伤害任何女人。我会帮助我的兄弟骑士。我会忠于我的朋友。我将对爱情忠贞不渝。

  I will be kind to the weak.I will be brave against the strong.I will fight all who do wrong.I will fight for those who cannot fight.I will help those who call me for help.I will harm no woman.I will help my brother knight.I will be true to my friends.I will be faithful in love.

  但当我们回过头来去看作者对于这件事的评价,显而易见,作者对于堂吉诃德的理想是不太看好的,他用幽默的笔触辛辣地讽刺堂吉诃德——这位可怜的绅士竟然想入非非,以为自己仅凭臂膀的力量,就至少已经登上了特拉皮松达的王位。

  作者在下文中毫不掩饰地嘲笑堂吉诃德的异想天开。

  这并不奇怪,因为这本书本来就是作者对于骑士书籍的抨击之作,弗里奇说它是——“以嘲笑来埋葬了骑士的世界和骑士的文学”。

  但颇为有趣的是,在《堂吉诃德》这本书问世之后,有许多人都将《堂吉诃德》视作骑士小说的代表作了。

  事实证明,生活从不缺乏幽默感。

  作者认为就读者而言,不存在任何类型的约束,既不必有所顾忌也无须承担任何义务,可以任意评说这个故事,用不着担心因说其坏而受到指摘,也不会因说其好而得到褒奖。

  所以,我就大胆开麦了。

  我不喜欢故事的结局,我不喜欢堂吉诃德这个人物的结局,准确的说,在最后的最后,他已经不再是拉曼查的堂吉诃德了,他放弃了成为游侠骑士的信念,重又成为了那个由于为人正派而博得“好人”名声的阿隆索·吉哈拉,只因他不想作为疯子死去。

  在死亡到来前,堂吉诃德彻底抛却了游侠骑士的身份,他否认了他曾为此做过的一切努力。

  他甚至认为过去的自己过于糊涂,只恨自己醒悟的太晚。

  他曾经为履行骑士道和游侠骑士之职责付出过一切啊!

  但如今,他却否认其存在的意义,多么可悲!

  但更为可悲的是这背后的隐喻。

  书中如此写道:

  他转而对桑丘说道:“朋友,请原谅我连累你也跟我一样像个疯子,让你跟我一起误认为世界上过去有过、如今仍然有游侠骑士。”

  这个结局彰显着——哦,原来游侠骑士与骑士道所蕴含的骑士精神只是世人精心编织的骗局,这样的人从未存在过,过去没有,现在亦没有。

  而堂吉诃德要外甥女嫁给没有读过骑士小说的人,否则她将失去留给她的全部财产的行为则告诉我们——他希望这样的人未来也不再有了。

  这既让我觉得悲哀,又使我感到难过。

  最后附上一段我心中的堂吉诃德结局:

  我现在被浇奠,我离世的时候到了。那美好的仗我已经打过了,当跑的路我已经跑尽了,所持的信仰我已经守住了。从此以后,自有公义的冠冕为我存留,就是按着公义审判的主到了那日要赐给我的。不但赐给我,也赐给凡爱慕他显现的人。

  For I am now ready to be offered, and the time of my departure is at hand. I have fought a good fight, I have finished my course, I have kept the faith: Henceforth there is laid up for me a crown of righteousness, which the Lord, the righteous judge, shall give me at that day: and not to me only, but unto all them also that love his appearing.

  ——《新约·提摩太后书》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堂吉诃德》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