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条纹睡衣的男孩》是一本由(爱尔兰)约翰·伯恩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穿条纹睡衣的男孩》读后感(一):珍惜眼前
从儿童的视角去描述纳粹时期的黑暗,结局有点悲伤,也有点意外,可是在集中营的孩子更加让人难受,他们只是生在了一个战乱的时代
让我不得的想起那些现在还处于战乱时期的小孩,新闻里他们的眼神是多么悲伤,对于他们来说,他们做错了什么呢,居无定所、食不果腹、还有可能会丧失生命!真的感概,庆幸自己生在一个和平的年代,处在一个和平的国家!珍惜眼前,珍惜当下!
《穿条纹睡衣的男孩》读后感(二):战争时代的悲剧,和平年代的唏嘘。
《穿条纹睡衣的男孩》却并不是写给孩子的,这是一段发生在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友谊,纳粹之子布鲁诺因为父亲的调令举家搬到了“赶出去”,失去了原有的朋友却意外结识了与自己同年同月同日生的铁丝网外的男孩。 虽然父亲告诉自己铁丝外的那些“不是人”,但布鲁诺却没有放弃自己的好友什穆埃尔,逮住机会就拿些面包给自己骨瘦如柴的朋友。孩子的世界并没有高低贵贱,有的只是纯净,在他们眼里,对方彼此平等。他们的友谊就像是黑暗的奥斯维辛中一道微弱的光芒。 当布鲁诺穿上“条纹睡衣”穿过铁丝网去帮好友寻找失踪的父亲时,我已经预料到了悲剧的结局,其实有那么一瞬,我在想,什穆埃尔就生活在那样的环境,怎么可能对外面的世界一无所知?他给布鲁诺带来条纹睡衣,有没有可能是故意为之,但我转瞬就否定了自己的想法,孩子的世界里哪有那么多的心机和算计。 非常虐心的一部小说,读后久久不能释怀。
《穿条纹睡衣的男孩》读后感(三):战争给儿童带来了什么
很久没有看过这么触动我的书了,内心久久不能平复,甚至很长一段时间不能和朋友谈论这个故事——上一次这样,还是在读《安妮日记》的时候。
主人公布鲁诺实在是一个太可爱的孩子了,单纯、善良、有教养,他会在看到你挨饿的时候惦记着给你带食物,他会在犯错过后真诚地向你道歉,他对所有世间的事物都感到好奇,他在别人处于尴尬情境的时候知道回避,他总是把所有人和物都想得过于美好。
“我在探险”“我喜欢犹太这个发音”这是布鲁诺第一次见到什穆埃尔时的自白。
作者是个很会(心)写(机)的人,他用整整一半的篇幅让我们爱上布鲁诺——什穆埃尔甚至从第100页才出场!正是由于布鲁诺的这些美好和童真,在我们知道他混入了去往毒气室的队伍的时候,我们才会更加撕心裂肺的痛——就像你亲眼所见自己可爱的弟弟妹妹一步步踏上死刑架一样——你声嘶力竭的想要呐喊布鲁诺别去,但又知道一切只是虚妄一场,那些早已凋零的生命,又岂止布鲁诺和什穆埃尔两个呢?
战争至阴至狠,而无辜的孩童至真至纯,光与明,白与黑,鲜明得刺痛你的眼,割裂你的心。
《穿条纹睡衣的男孩》读后感(四):哎
看完《诺亚的孩子》来看这本书,两本适合一起看,都是短篇小说。从孩子的视角看这场浩劫让人更觉百倍残酷。
这本书的男主角是一个九岁的小男孩布鲁诺,他本来和姐姐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开心的生活在柏林,后来由于军官父亲工作的原因搬家到了一个荒凉的地方。透过他们新家的窗户可以看到一张看不到尽头的铁丝网,网的那边有许多穿条纹衣服的人…布鲁诺搬了家没有新朋友生活无比枯燥,爱冒险的他认识了铁丝网那边的一个男孩,他们俩变成了好朋友……
书里一开始描写了很多布鲁诺对于搬家的不满,比如新家只有三层,柏林的家非常大有五层,柏林有漂亮的街道、商店、果蔬摊,还有许多咖啡馆,如果周六下午去逛街人会非常多…诸如此类的描述占了很多篇幅。当他认识了那边的小男孩以后,人家说的都是关乎性命的话题,他却总是抱怨自己不喜欢新家不喜欢姐姐之类的话题,不过毕竟他是个小孩,而且什么也不懂。当布鲁诺准备回到柏林那个他喜欢的家时,他的朋友找不到爸爸了,他的朋友央求布鲁诺帮着找爸爸,布鲁诺心里想的是冒险,于是作为一个爱探险又什么都不知道的小男孩,布鲁诺穿上了他所谓的条纹睡衣从铁丝网下钻过去和他的朋友一起冒险去了……和朋友一起冒险,可能是他临走前唯一的心愿,作为一个小小男子汉,他也兑现了自己的承诺。然而这一走,就不知去向、生死难料了。书到这里就戛然而止了,布鲁诺的命运从此不得而知。军官爸爸也没有想到这件事会发生在自己孩子身上吧。书里最后写道:“这一切都发生在很久很久以前,这样的故事也不会重演了。在如今这个时代不会重演了”。哎,但愿吧。
《穿条纹睡衣的男孩》读后感(五):平淡纯真背后的真实残酷
《穿着条纹睡衣的男孩》是一部儿童读物,由爱尔兰国宝级编剧、制片人所写。
全篇是以主人公布鲁诺的视角描绘出他们一家从德国柏林到波兰集中营的故事。举家搬迁,主人公布鲁诺的童年生活是优渥的,美好的,无忧无虑的,父亲是军官,住在柏林街道有阁楼有地下室的五层大房子里。随着元首在家里用餐,紧跟着的一纸调令改变了布鲁诺全家的生活轨迹。祖父祖母不接受父亲为元首做事,布鲁诺和姐姐失去了他们原本的朋友和开心惊喜的生活。来到新家,妈妈的眼睛里噙着眼泪,布鲁诺和姐姐看着来来往往的军官,没看到小伙伴,没看到原来家里的扶手梯,透过窗户,看到了奇怪的现象,一群人穿着条纹睡衣,面容有着污迹,还同自己住得花园相隔着铁丝网。在集中营的铁丝网外,布鲁诺终于见到了一个朋友,同年同月同日生的小男孩,希维尔。
全篇都是以布鲁诺的视角平淡的描述父亲接受元首一纸调令后,全家生活的改变,都是一个个细节,甚至布鲁诺不那么容易理解的地方,也没有深究,就数笔带过,以至于看到全文的最后,没有大起大落的情绪,更没有详细的描述心理活动。作为读者的我,甚至还不敢相信。平铺直叙的描述,竟然可以透露出哀凉、残忍和伤感,平静表相下的暗涌就是这样的吧。
故事背景是二战时期的德国,战争的背后带来的伤害是全部的人。深受元首器重的军官,布鲁诺的父亲,离乡背井,承受着家人的愤恨、不理解和周遭亲友的抱怨,生活就是这样乱了套,不同于以前那样静谧安稳,无忧虑了。可对于偌大的战争所带来的影响,寥寥数语又岂能恰如其分的表达出相关的深意呢?这本书就是一直平静的述说着,将生活的变化,自己的感受一点一滴的表达出来,微不足道却又那么真实。
本以为铁丝网相隔的同年同月同日生的两个男孩,命运会截然不同,却又因为铁丝网的漏洞,两个男孩决定手牵手一起走的探险,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在那一刻,他们只是以为探险,感叹他们在一起的友谊,不清楚不了解自己的处境。
平淡枯燥也许才是生活的本质。点滴渗透进入的平淡才是真实的残忍,浑然不觉,对比一下却又刻骨铭心。纯真的视角讲述沉重的故事,细微的变化诉说着翻天覆地的改变,以小见大的干净纯真正是这部作品的吸引力吧。
《穿条纹睡衣的男孩》读后感(六):《推迷会鉴书团》Get out! With out!
明知道这本书的话题很沉重,可我还是怀着强烈的渴望,对历史的敬畏,读完了这本书,读完后,我也深深地陷入了沉思。 读完这本书后,我知道了它还有个同名电影。与是,又去补了这部电影,同样,电影带给我的震撼和书一样大,这部电影可以说是对书的高度还原,(又让我难过了一次),喜欢这本书的不妨也可以去补一下电影。 说了这么多,再说说本书内容,本书主要讲述了布鲁诺一家人生活在美丽的德国柏林,本来生活很美好,却因为“园叟”的突然来访,打破了这个平静。一纸调令,将父亲调到了波兰的“赶出去”,也就是奥斯维辛集中营,以至于年仅九岁的小布鲁诺不得不离开他的朋友,离开他的家园,开始“新的”特殊的生活,在那里结交了新朋友什穆埃尔,悲剧也就从这里开始。 本书的背景是二战时期,本书不同与以往相同类型的小说。本书主要是以一个九岁孩童的认知,来讲述他周围的一切及所看到的东西,通过他年幼无知的疑问来反映现实的黑暗,将小孩的纯净心灵与那些残酷的东西形成鲜明对比。 本书重在运用侧面描写,像布鲁诺在“赶出去”的唯一朋友——什穆埃尔的脸上常出现的淤青,还有那瘦骨嶙峋的,不同于普通小孩的手,都在向我们叙述着奥斯维辛残暴的一切……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什么是悲剧?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撕碎给人看!” 曾经看过一本也和这种题材类似的小说《失去名字的女孩》,讲的是拉文斯布吕克集中营里面“兔子”实验的故事,同样也是对犹太人的伤害。 这本书讲的又是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故事,它是纳粹德国时期建立的劳动营和灭绝营之一,素有“死亡工厂”之称,其遗址位于波兰南方的小城奥斯威辛,距波兰首都华沙300多公里,距波兰第二大城克拉科夫西南60公里。大约有110万人在这一集营被杀害,其中绝大部分是犹太人,可以说是惨不忍睹。 曾经中学时也学过一篇课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的确是,在奥斯维辛,没有新东西可供报道。这里天气晴朗,绿树成荫,门前还有儿童在打闹、嬉戏。 当我们将历史的层层面纱撕开的时候,任何的文字都显得苍白无力。 本书中的小男孩布鲁诺将奥斯维辛集中营错误理解为“赶出去”,暗喻他们在波兰,在“赶出去”,究竟是谁该将谁从这片净土上赶出去呢?
《穿条纹睡衣的男孩》读后感(七):【推迷会鉴书团】布鲁诺眼中的纯净世界
在孩子的眼中,这个世界是美丽和令人心安的,对于他们来说,可以放心的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嬉戏玩耍,令人讨厌的学校、令人向往的游乐场,还有一群友好的小伙伴,这是他们的世界,充满着阳光、幸福和美好愿望的世界。
但这个世界又是邪恶和不公平的,在孩子们看不到的地方,也同样充斥着战争、暴乱、疾病的世界,衣食住行都难以保障,更不要妄谈什么愿望。
残酷的是,这美好的世界和邪恶的世界,恰恰就是一个世界,只是你我相隔太远,彼此都无法探知对方的世界,只剩下单纯的好奇和诸多的不理解。
看完爱尔兰著名作家约翰·伯恩的小说《穿条纹睡衣的男孩》,心情压抑到了极点。胸中一直堵着一股戾气无法宣泄,这已经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情绪发泄就可以疏散的愤懑,而是一种对于事件的走向苍白无力的旁观者的无尽哀伤,在这里单纯的指责战争带来的灾难显得毫无意义,唯有布鲁诺眼中认为的纯洁世界和战争造成的残酷世界的强烈巨大对比达到了一个无穷尽的峰值所带给我们的一种人性的考验思考,我们彻底低估了这个世界。
九岁的布鲁诺跟随当上司令官的爸爸、妈妈和姐姐一块来到了位于波兰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布鲁诺不得不暂时跟在柏林的好朋友们分开,他非常痛苦。百无聊赖的他根本就不知道新家所在的位置代表着什么,有一天,他沿着将世界分成两半的铁丝网一直走,命运的安排下,他认识了铁丝网另外一边的朋友,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然而这就是一切悲剧的开始……
布鲁诺的纯真让他根本就不知道这个世界是不同的,虽然他能感觉到另外一边的朋友跟他有些不同,但人跟人都是不一样的,他根本就不理解。这个世界是不公平的,从来都是如此,战争期间尤甚,布鲁诺根本就不明白战争的含义,在他所认为的正确的世界中,他只是有些无聊罢了,但在认识了新的朋友以后,他欢欣雀跃,布鲁诺真的没有什么太大的要求,他只想在他认为的世界中好好生活而已。
面对好朋友的要求,布鲁诺丝毫没有犹豫,他换上好朋友递过来的“条纹”睡衣,从掀开的铁丝网底部钻了进去,至此,他终于可以去看一眼“好奇已久”的另一片世界了。
《穿条纹睡衣的男孩》读后感(八):愿和平
本来一开始已经经过别人推荐,知道这本书是一本特别致郁的故事,也就是说是一个很悲伤的经历,但是真正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还是很震惊,它居然是一本儿童文学。然而当我真正翻开这个书的时候,发现它确实很致郁。 在整本故事中,这个父亲一直是一个很魔幻的角色,他在整本书的感觉就像是一个在暗中操控着什么的幕后boss,这个小男孩布鲁诺和他的母亲无法去忤逆的一种存在。 而在后续的阅读中,我也算是一点一点的,也会感觉到布鲁诺的父亲一定是一个不同寻常的人物,或者说他可能在历史上是一个不被允许存在的人物,乃至说是在历史上遗臭万年。 其实一些敏感的读者从这本书的书名和他的书封上就能够感觉出来,这本书发生的地点是在一座监狱里,而我们的男主角布鲁诺正是一个误入监狱的小男孩,至于那所为的条纹睡衣,其实不正是监狱的蓝白条纹的囚服吗? 天真的布鲁诺尽管到了另一个陌生的环境,他也依旧那么天真,他不明白他身处的的“农场”究竟是个什么环境,而他正在面对的究竟是什么样的处境。 充满好奇的布鲁诺换上了条纹睡衣,偷偷的翻进隔壁的“农场”,认识了新的好朋友什穆埃尔。 讲真的这个题材无比的沉重,当布鲁诺误入毒sha室的时候,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明白,这是一场屠sha,作者通过儿童的双眼所看到的,来向我们展示战争残酷的一面,但是孩子眼中的童真却没能没这残酷的现实所晕染。 看其他的书友的评论,大致都是一个意思,太虐了,希望这样的事在现实中不要上演,我也希望。 说实话我在读到一半的时候才开始去思考作者这隐晦的比喻,孩子眼中的世界是那么的童真,可是偏偏当时的世界是那么的残酷。 爱尔兰作家约翰·伯恩的这部作品,一出世就斩获了爱尔兰年度最佳童书,我很想把嘴巴推荐给更多的人,但是却还有着一种,不想让这种残酷继续去摧残布鲁诺眼里的童真。 以前看小说,看电视剧里面最常出现的一话题就是刚出生的婴儿他眼中的纯真可以去破开一切诅咒一切法阵,不是长大后的我们再也没有那种纯真,而是因为那纯真中混杂了很多其他的东西, 关于这本《穿着条纹睡衣的男孩》,其实作者写的很隐晦,他没有把事实用直白的语言来描述,反而是读者凭借自己高超的智慧和阅读经验来秒懂,我自己秒懂的那一刻我突然想到这本书说出了的不正是这个意义吗?
《穿条纹睡衣的男孩》读后感(九):历史的沉重感
这是一本读起来很压抑的书,故事不长,两个小时就可以读完。即使提前知道故事设定的背景,但还是没想到读完之后会如此沉重。故事讲述了一个德国军官被希特勒派往奥斯维辛,他带着一家从柏林搬到了“奥斯维辛”,军官九岁的儿子从“新家”的窗户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世界,好奇心让他走近了铁网,并且认识到了铁网里同他一般大的穿着条纹睡衣的男孩儿,他们每天隔着铁丝网聊天,说着彼此的生活。在要返回柏林的前一天,小男孩打算和他的朋友进行最后一次探险,他穿上了和朋友一样的条纹睡衣,钻过铁丝网走进了那个他只在自己窗户看过的世界…… 作者通过一个幼稚孩子的视角呈现那段历史,也真是因为是孩子的视角,那些“不懂事”的话语让人看了很无奈也很心疼。对于小男主人公来说,他的父亲只是一个很有威望,被“圆叟”重用的军官;在家里走动的士兵只是因为总是叫他“小家伙”而令人讨厌;妈妈是因为自私才叫家里做饭的侍从隐瞒帮自己处理伤口的事;那些铁网里聚在一起的人只是穿着一样的条纹睡衣……他并不知道每天和他聊天的朋友每天经历的并不是他真正“向往”的,他也不知道他嘴里对三层楼新居和衣食无忧生活的抱怨,在那个和十个人“住”在一个小黑房间的朋友看来是多么的“凡尔赛”……每次读到小男主人公和朋友的对话时,我总是觉得很心痛,因为在他单纯的眼里,朋友经历的痛苦和自己是一样的。对于我们这些站在历史高度的读者来说,他们之间的对话是让人揪心,因为真实的历史是如此残忍。 随着两人的感情越来越深厚,我一直担心最后的结局。直到最后十页我也没有看到结局的走向,也可能是我内心不想接受结局的走向,所以对我来说这个故事最沉重的是最后十几页。小男孩的结局来好像得很突然,因为整个故事就是一个很平淡的叙述,没有所谓的铺垫和高潮,我只是一直随着小男孩的视角,看他经历的一切。也许正是因为这个一个九岁小男孩看到的世界,我们看到的是他认知里的世界,它不是残忍血腥的,它只是充满未知令人好奇而已。 小孩子单纯无知的双眼,让那段历史更加残忍。小男孩一家的故事发生在很久很久以前,这样的故事不会再重演,但却深深刻在历史的石碑上,警醒世人。生活在和平时代的我们无法想象那个时代的苦痛,这样的故事和历史,会驱散我们的麻木,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是这样残酷的历史才让我们站在这个和平的时代。而曾经的历史,借用书中最后一句:在如今这个时代不会重演了。
《穿条纹睡衣的男孩》读后感(十):穿条纹睡衣的男孩
在朋友的推荐下,我阅读了这本书。虽然书的介绍写的是儿童读物,但作为一个成年人来说,读完这本书,我就深深的被感动。这不仅仅是一个给孩子的故事,也是每一个成年人读完之后难以忘却的故事。
故事的篇幅并不长,讲述的是一位纳粹军官的儿子布鲁诺,随着父亲的晋升,搬到了一个叫“走出去“的地方,而在这个地方有一个奇怪之处,就是在铁丝网的另外一边有一群穿着“条纹睡衣“的人,这群人中有孩子也有成年人,布鲁诺和其中一个孩子成为了朋友。最后当他想要搬离“走出去“之前,他悄悄的走到铁丝网的另一边,和朋友一起玩。最终他没有离开这个地方… 看起来这似乎和战争没有任何的关系,但实际上作者想要表达的是一种反战的思想。这一起事件其实暗示着,历史上著名的,二战时期的一场种族tu杀。在当时德国入侵之后,对当地的犹太人进行了难以描述的行径,不论男女老少,在二战时期有600多万的犹太人遭到迫害。这是一个多么巨大的数量,他们对于种族的歧视与灭绝,在故事中也隐晦的体现。 或许在读这篇故事的时候,我们并没有感受到过分地悲惨,最后的结局作者也并没有明确的指出。但我们所有的人都知道,布鲁诺和他的好朋友,最终经历的结局。对于铁丝网的那一边,其实对应的就是“走出去“的谐音“outwith“,这是历史上著名之处,但是他所承载的是心血泪水和痛苦。正如布鲁诺的朋友什穆埃尔所说的,他们没有做任何事情,没有犯法,但是他们却被带到了这里,远离自己的家园,抛弃自己的工作,幸运的成为仆人的工作,不幸的人被关在铁丝网之后。但铁丝网之后的人再也没有走出来… 读完整个故事,你会发现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尤其是在全书的后半部分,我们可以看到战争对于所有人的影响。不仅仅是什穆埃尔,对于布鲁诺的家庭来说也是如此。布鲁诺的母亲也知道这是一件残酷的事情,所以才会想要带着孩子们离开“走出去“这个地方,但最终布鲁诺也没有离开。 我们在故事中,看到了战争对于人类的影响,也感受到了作者给予这样结局的含义。世上所有的人生来平等,不论何种种族,何种性别,但在世界上仍然有不被平等对待的地方,我们只能寄希望于孩子,让他们了解到和平和平等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