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雷普利全集》的读后感大全
日期:2022-04-13 03:04:20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雷普利全集》的读后感大全

  《雷普利全集》是一本由[美] 帕特里夏·海史密斯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8,页数:157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雷普利全集》读后感(一):黑色小说那独一无二的魅力

  

和大多数人一样,初闻雷普利,是因为马特·达蒙和裘德·洛主演的电影《天才雷普利》。这部豆瓣评分8.2的高分犯罪电影,因其别出心裁的以犯罪者为主视角,加之一群俊男靓女的精彩演绎,使我在多年后仍然难忘。后来我才知道,这部电影改编自美国作家帕特里夏·海史密斯的同名小说,并且还有《地下雷普利》《雷普利游戏》《跟踪雷普利》《水魅雷普利》这四部续集故事。

《天才雷普利》以美国穷小子汤姆·雷普利应当地富商的请求,前往欧洲游说他那放荡不羁的儿子迪基回美国为开端,讲述了雷普利如何步步为营,从名不见经传的平凡人慢慢成长为犯罪大师的故事。书名中的《天才雷普利》,即是指雷普利是一个天才犯罪者。这种以犯罪者为主角的写作手法,在当时的类型小说领域开创了一种全新的模式,使得雷普利成为20世纪犯罪小说中最经典的人物之一,也影响了后世的“邪典小说”。

奇怪的是,雷普利明明就不是一个正面人物,但在帕特里夏·海史密斯的生花妙笔下,作为读者的我们却总会替他担心,担心他的罪行败露,也担心他被警察捉住,内心甚至隐隐渴望雷普利能够永远逍遥法外下去。会出现这种心理,除了证明作者确实写得很好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大概每个人心中都有这么一个灰色地带吧。我们受到道德、法律和良知的约束,不会去做一些违法乱纪的事,但这不代表我们心中就不会产生恶念。我始终认为,人性并不是非黑即白的,人性更多的是处在灰色地带。平日里我们表现出来的都是偏白色的一部分,但一旦受到极端环境、极端情感的刺激,偏黑色的一部就会被激发出来,我们也许就会做出一些连自己都意想不到的事。而雷普利的出现,给了我们一个发泄口,读者将自己代入雷普利,平常生活中受到的压抑委屈和愤怒,都随着雷普利暴力血腥的犯罪行为而烟消云散了。我想这也就是雷普利系列所代表的黑色小说的魅力了。

除了《雷普利全集》之外,帕特里夏·海史密斯还写过《列车上的陌生人》,后来被世界悬疑大师希区柯克拍成了电影《火车怪客》;由她亲身经历改编的小说《盐的代价》则讲述了一对女同性恋的爱情故事,后来被改编成了电影《卡罗尔》。不得不说,帕特里夏·海史密斯的小说总是能精准地戳中我,让我一旦拿起来就不忍释卷。

最后再说一句,这套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雷普利全集》装帧十分精美,非常适合收藏,喜欢的人千万不要错过!

  《雷普利全集》读后感(二):雷普利

  刚拿到这本书时,被封面所吸引了。一般的书很难有这种灰色的封面的。再一看简介,正好差不多和我喜欢的类型一样,就是悬疑侦探类的,我想这也就是为什么书名叫《地下雷普利》吧。 “伦敦的人总是听得很清楚”这句话很诙谐,作者似乎想用这个来调动气氛,使得这个严肃的主题有些乐趣。第三页开始便介绍了本文的主人公汤姆,地点为画廊,而事件则是别人说伯纳德的画和德瓦特早期画的风格差不多相同,所以认定是个赝品,但是杰夫却认为这个画是真的,而此时呢,伯纳德本人却慌了,这对画廊的开业有一定的影响,所以杰夫给汤姆写了一封信,不想让伯纳德出现在画廊的开幕仪式上。这才揭开了整个故事的序幕。 而接下来的故事的情节就更曲折了,德瓦特这个人以及德瓦特有限公司根本不存在!根本就是个皮包公司,而且这竟然是汤姆自导自演的,而那个莫奇森竟然想去找德瓦特证实,这可是,一旦发现这个公司是个空壳公司,那么势必会捅给各大媒体,那么到时候,这个画廊也就开不下去了,汤姆和杰夫的清白和声誉则将毁于一旦。而汤姆这个人正是特别注意声誉,所以我猜想杰夫正好抓住了汤姆的这个弱点,才来去找汤姆帮忙。 接下来,书中介绍了汤姆的职业,背景以及等等幕后情况,总体上来说,汤姆就是一个特别会享受生活,而且有头脑的人,从他喝茶的习惯以及住的地方可以看出来。这天下午,他出去转了转,然后想到了一个好主意,就是他自己来假扮德瓦特,因为他们的年龄差不多相仿,而且容貌也差不多一样,尤其是哪一个短短的小胡须,他猜想杰夫对这个主意一定会很满意,(我想,如果是我的话,我就会直接把那个莫奇森闭嘴,大家都知道,什么人才是最安全的吧,对没错,那就是死人,永远不会透露半点秘密)。果然,杰夫同意这个馊主意,欣喜若狂,而汤姆的沉着冷静,则给我上了一课。也许我们在生活中也需要面对各种事情沉着,冷静,汤姆简直是太成功了! 但是呢,事件仿佛又曲折了一下,德瓦特此人竟然是真实存在的,竟然是死于自杀!

  《雷普利全集》读后感(三):这个雷普利我喜欢,亦正亦邪很真实

  

看到这个《雷普利全集》系列,是我非常喜欢的类型,很开心能读到《地下雷普利》,全集总共有五部,是黑色犯罪小说的巅峰之作。《地下雷普利》是其中的第二部,第一部《天才雷普利》可能更多的时候是在介绍这位大名鼎鼎的主角和他的过人之处,随着故事的展开,第二部应该比第一部更精彩。

雷普利其实就是书中的那个汤姆,全名叫汤姆.雷普利,其实他只是个出身平凡的年轻人,全身上下、生活上也没有非常值得炫耀的地方,但是这只是这个人的表面现象,真实的雷普利当然没那么简单,要不也不会成为雷普利系列的男主角,他心思缜密,头脑灵活,是个永远让人捉摸不透的神秘人物。

这个系列并不是为英雄人物歌功颂德,雷普利也不是什么英雄,但也不是个十足的坏人,他远没有达到十恶不恶的地步。他在光明与黑暗中徘徊,他在无间道中经历一念天堂、一念地狱的双重考验,走错一步就可能步入到万劫不复的深渊。人们习惯了看英雄人物,有时候可能会难以接受以邪恶的人物为主角的故事,其实这样的小说完全没有教唆人犯罪的意思,更多的人想让我们警惕这样的人,他们并没有想影视剧中表现的那么蠢,再者看这部精彩的小说,犹如看一场精彩的影视剧,跟着雷普利的视觉,一步步踏入作者设置的场景中去,好像被抓住那根敏感的神经,看了开头就再也放不下了,知道看完单本的结尾还意犹未尽,期待中下一部的故事,看雷普利还能做出什么妖了,他还有那么幸运吗。《地下雷普利》只是这个系列的第二部,还没那么容易完蛋,接下来故事他肯定还会带着案底,犯下新的罪孽。

看到这部书,我老喜欢把它和那部经典的《教父》做比较,尽管都很精彩,都是犯罪小说系列,但是却不太好横向比较,一个黑社会的头目,一个是游走里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一个豪横霸气,一个穿街走巷,不可同日而语。影响力可能赶不上《教父》,但是也绝对称得上是二十世纪非常经典的犯罪小说,雷普利这个人物也是二十世纪犯罪小说中的最经典的人物形象之一。

作者帕特里夏.海史密斯,美国女作家,作品以犯罪小说和短篇小说为主,善于描写人物的心理,在《地下雷普利》中已经欣赏了她的精彩的心理描写,节奏紧凑,步步为营,通过复杂的心理描写,营造紧张的气氛,让人大呼精彩。她对善恶的界定也和其他犯罪小说大不一样,雷普利系列就是她的最有代表性的一部小说。

雷普利系列第二部《地下雷普利》的假画欺诈案非常精彩,整个故事充满了画面感,情节紧张刺激,不亚于看一场精彩的电影。是这个系列中非常精彩的一部小说。

  《雷普利全集》读后感(四):反套路的小说,反套路的结局

  《雷普利全集》读后感(五):雷普利是谁

这个系列的作品,冠以雷普利的名字,自然每个读者都想问,雷普利是谁。雷普利或许是住在每个人心中的灰色人物,善恶难辨,既不会为了正义献身,也不会因为道德谴责而饿死自己。雷普利是每个人心中最真实的自我。

《雷普利游戏》中,雷普利住在法国枫丹白露附近的丽影,在艺术的熏陶下过着看起来循规蹈矩的生活。但是雷普利的过往并不甘于沉寂,里夫斯大摇大摆找上门来,故事就此展开。和常见的套路不同,这次旧日阴影缠上的不是雷普利本人,而是将乔纳森——一个画框商人、一个住在法国的英国人、一个无辜的人,卷入。故事一开始存在两条线,乔纳森的冒险与雷普利的安逸生活。直到一场火车上的冒险,才让两个故事交汇并最终走向高潮与完结。这本书对气氛的渲染十分出色,这主要体现在不同的语言风格交错进行。乔纳森视角下的世界,在长短句之间切换。当他处于犹疑、惊惧状态时,周遭事物在眼里不自觉的变成了短分句叠加而成的长句子。相反,当乔纳森下定决心开始冒险,或是对未来处于绝望之中时,眼中的世界都变得简短而有力。与乔纳森不同,雷普利眼中的世界则充满了反问与自我肯定。无论是对丽影的夸赞还是对乔纳森说明自己在这个游戏中的角色,言语之中不断以反问突出强化自我认知,最后以推翻反问或者重复反问加深自己的观点。而为数不多的乔纳森与雷普利共同行动的场景,则在这种犹疑与自信之中游走,将汤姆的自信与乔纳森犹疑甚至是绝望两种截然不同的属性叠加在一起,营造了惊心动魄的紧张感。

本作中的不同角色对应着一个普通人的不同侧面。乔纳森是一个典型的普通人,循规蹈矩的好人。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始终处于唯唯诺诺或者说自觉低人一等的状况。无论是在对从没出场的兄嫂的描述中还是对岳父母家庭的描述中,都将这种自觉低人一等体现的淋漓尽致。这种心理与他自身的健康状况有着莫大的关系。因此健康状况成为了压倒他的最后一根稻草,被逼到绝境的他做出了决定:既是以命搏钱更是放飞自我。里夫斯则是另外一个侧面,一辈子游走在灰色领域的他并不是什么犯罪界大亨,算起来他也是犯罪世界的底层喽啰。于是想进一步爬升的里夫斯染指了更深层的领域:帮派斗争。然而森严的阶级制度在犯罪世界也不曾改变,最终的里夫斯只能是抱头鼠窜。最后,说回我们的绝对主角,雷普利。雷普利对世事的态度不过是游戏人生,也由此培养了一身亦正亦邪的气质,然后水到渠成的吸引了世间青睐。但是金盆洗手是不可能的,常在河边走也不可能不湿鞋,在雷普利自己游戏人间的同时也牵涉了更多如同乔纳森这样,一辈子循规蹈矩的普通人。

不同的主角奔赴相似的人生,有人死亡有人逃窜有人回归正常生活。而在这样灰色地带游走的故事,又总是吸引着读者。雷普利系列也由此滚滚向前。作者是善良的,最终证实了乔纳森确实是病入膏肓,假设最终证明所有的一切检查都是一场骗局,这将是最真实也最绝望的世界。

  《雷普利全集》读后感(六):《天才雷普利》:好一个贪婪的天才

  刚开始看这本小说时我竟然没有反应过来我很早之前就看过电影版《天才雷普利》,直至我看到似曾相似的剧情:雷普利受到格林里夫先生的委托去意大利劝他儿子迪基回家,我才想起来迪基扮演者裘德洛那时候的盛世美颜!想起了马特达蒙大叔怎样把卑微贪婪而又有着超强大脑和惟妙惟肖模仿力的雷普利演得入木三分。

《天才雷普利》剧照,侵删

  雷普利系列是美国作家帕特里夏·海史密斯最出名的犯罪小说作品。但是这位作家还有一部作品想必大家也曾经听过,那就是被希区柯克改编成电影《火车怪客》的《火车上的陌生人》。这部作品被搬上银幕时作家海史密斯才30岁。

《火车怪客》剧照,侵删

  雷普利是天才,他有着若干非平常人所能拥有的技能,比如他对数字的敏感,正因如此他得到了在美国国税局的工作,专门核查纳税人的纳税情况。他的模仿能力一流,模仿笔迹,模仿声音,模仿神态。 但是他并不甘心于此,他依靠着工作的便利几百几百地诈骗着糊涂纳税人的钱。当他受雇到了意大利看到贵公子迪基奢华闲适的生活时,一下子爱上了。他感觉那就是他所追求的生活。迪基潇洒帅气,行为放荡不羁,每天花天酒地,每月都会有父亲的钱自动汇到账上。雷普利起初爱上了迪基,他想像一条水蛭一样吸附在迪基的身上。他穿他的衣服,吃他的食物,玩他的游艇。他拼命讨好迪基,模仿迪基。但是迪基这样的花花公子岂能是能被人缠住的,他厌烦了雷普利。于是,雷普利把他杀死了。没有办法吸附在上面,就干脆取代他。

《天才雷普利》剧照,侵删

  将迪基杀害后怎样不被发现这一段充分展现了雷普利的“天才”。他巧妙地在不同地点不同人群中扮演着“雷普利”和“迪基”两个人,花着迪基的钱到处游玩。最后怎样了呢?当然成功了,不然就没有后来的一系列故事了呀。毕竟这是雷普利系列的第一本。 看完这一本,特别期待这个系列的其他四本:《地下雷普利》、《雷普利游戏》、《跟踪雷普利》、《水魅雷普利》。作者的思维之缜密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她的描写也是入木三分,雷普利卑微而又贪婪的样子简直让人作呕,但是他开动脑筋周旋逃脱时的聪明劲儿又让人叹服。一切都是贪念作怪啊!

  《雷普利全集》读后感(七):这个世界是非黑即白的吗?

  笔下人物雷普利的名气远远要大于帕特里夏·海史密斯本人,一方面是因为雷普利的形象塑造的极为成功,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作者本人选择了与宠物猫以及蜗牛过着隐居的生活,隐藏于整个世界的目光之外。而海史密斯对于名利的淡泊是刻在她骨子里的做派,如果说金钱、享乐与万人追捧是可以分辨的虚荣,那名留青史与文坛地位等作家梦寐以求的荣耀也被她清醒看破,海史密斯曾写道:“我从未考虑过我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问题,也许我也真谈不上有什么地位。我把自己看作是一个能给大家提供娱乐的人,我只想给大家讲述一个精彩且吸引人的故事。”也正是这样的想要好好讲故事的人,才能留给人们这样一个精彩流传下来的“雷普利系列”故事,经久不衰。

  本套2020年译文版的《雷普利全集》包含了完整的五部以雷普利为主角的小说:《天才雷普利》是他的横空出世,并且因为电影版马特达蒙、裘德洛等演员的出色演绎成为了流传最广的梦幻开局故事;《地下雷普利》中,窃取他人身份“立业”的雷普利又迎娶了富豪太太完成“成家”的任务,但是为了避免东窗事发又不得不重操旧业继续自己的“伎俩”;《雷普利游戏》则显得另类得多,雷普利这次似乎“退居二线”实则是为了避免引火烧身而为患有绝症的无辜邻居设了一个局;《跟踪雷普利》里雷普利从法国平静的乡间别墅转战柏林的污秽地下世界,再次卷入一件绑架计划;最后一本《水魅雷普利》讲述金盆洗手的雷普利被人打破了自己的半隐居生活,他又要费尽心机去应对这次知晓自己底细的强敌,隐藏自己不可告人的大半生,而雷普利系列也精彩地落下帷幕。

  五个故事各有千秋,甚至并没有很多成名作家套路式地复制,海史密斯不仅创造了一个前无古人的灰色角色,更是费尽心机用各种视角来将雷普利变得立体又饱满。《雷普利游戏》的故事讲述尤其有特色,尽管雷普利是当仁不让的主角,但是前半部分让读者完全沉浸在可怜的绝症患者乔纳森的视角当中:一位自知命不久矣的老实男人,诚实经营着一间小小的手工店,大部分时间都在店内敲敲打打制作着木质画框,比起疼痛的换血治疗,他更加担忧贤惠笃信上帝的妻子与尚不太懂事的儿子在自己去世后如何生活。因为这份责任心,他接受了莫名其妙被人派去刺杀意大利黑手党分子的任务,这样一个老实人又是怎样跌跌撞撞完成这些与他原本生活天壤之别的奇特经历?在对乔纳森遭遇不可自拔之时,幕后操纵者雷普利又跳到舞台中央,提醒着读者这一场残酷游戏的背后真相,也又一次被这个亦正亦邪的人物震撼到。

  《雷普利游戏》故事的最后,乔纳森的遗孀最终接受了大笔遗产,但依旧在遇到雷普利的那刻对他表示轻蔑仇视,呼应着前面对于男女良心差别的论述,雷普利心中暗暗地读懂了她的想法——“若是西蒙娜不是决心守护住瑞士那笔钱, 她就不用费事吐汤姆了,直接送汤姆坐牢就是……只是因为西蒙娜有点自觉羞愧吧……算是跟世上大多数人沆瀣一气了……西蒙娜的良心比她丈夫的良心更心安里得呢……如果他还在世的话!”雷普利的道德观与价值观绝对是异于世俗普遍认可的标准的,但他却又能用自己的理论将那些“正确”的想法大卸八块,从中寻找出自相矛盾的部分。哪有这么多的非黑即白?这样一部定位于娱乐大众的小说,带给读者的却是窥见人性的深思。

  《雷普利全集》读后感(八):雷普利系列

  

对于帕特丽夏的这个雷普利系列,我到并不是通过那部知名的电影,而是因为这个系列在欧美争议很大,是非常典型的黑色小说系列。

黑色小说风格作品其实很早就有,但一直到1934年 詹姆斯.M.凯恩 以《邮差总按两遍铃》大卖,这部作品也被喻为是黑色小说的鼻祖。从而开创了主角并不是好人,作品以一个坏人的视角来描写犯罪的过程和心态。黑色小说、冷硬小说(钱德勒开创)、犯罪小说(哈米特开创)这三类作品几乎同一时期风靡美国,被认为是侦探小说在美国的本土化以及变种(虽然像范达因、奎因等在当时也很风靡,但这类作品还是被认为是英式侦探文学风格在美国的延续)。这三类作品淡化甚至去除了侦探推理作品中原有的逻辑分析、诡计、不可能犯罪、公平性等元素。尤其是黑色小说将重点完全变为主角如何犯罪、过程中的心态、想法变化、以及如何逃避别人的追捕为主。也因此这类作品推出后虽然在美国读者中广受好评,但在诸多传统侦探、推理组织和奖项中争议极大。

在詹姆斯.M.凯恩之后,伍尔里奇、 艾拉·莱文等作家也写了不少黑色小说,但真正将这类作品发挥到巅峰的则是帕特丽夏的雷普利系列。作者早在1950年就以处女作《列车上的陌生人》一作享誉侦探小说界,不仅首创了交换杀人的犯罪小说写法,也入围了1951年爱伦坡奖最佳处女作奖。此后经过几部作品后,在1955年作者开始了雷普利系列首作《天才雷普利》的创作。这部作品再次入围了1956年爱伦坡最佳作品奖,同时在世纪末美国侦探作家协会MWA评选的20世纪百大作品中打入第71位,在同期英国犯罪小说作家协会CWA评选的世纪百大作品中高居45位,成为了少数入围的美国作品。随后第二部《地下雷普利》也入围了1971年的金匕首奖决选,第三部《雷普利的游戏》再次入围1974年金匕首奖。几次决选最终都没有得奖,主要原因就是前面提到了评委中有相当部分的人对这类黑色小说评价很两极化,最终导致几次入围都没能如愿得奖。

撇开侦探小说是否应该包容黑色小说的大道德原则不讲。单从本作雷普利系列来说,个人觉得还是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写法和构思。雷普利最初是一个骗子,专门伪造各种文书、画作,满口谎言,在他那里没有一点善良可言。对于他来说,只有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为了达到目的欺骗、杀人都是可以信手拈来的工具。雷普利最初为了帮老人去意大利劝回他的儿子,但当他发现其中有利可图时毫不犹豫的杀了对方霸占了他的财产。此后的雷普利继续在光明与黑暗之间徘徊,在“无间道”中经历“一念天堂一念地狱”的考验,带着“案底”逍遥法外,并在此后的连锁反应中犯下新的罪孽。 到了第二部雷普利结了婚,发现著名画家自杀后又集结一帮坏人开始伪造画作的工作,给了雷普利长期饭票。当有收藏家来找雷普利提出质疑时,他采取了同样的解决方式。 像这样的人物照理说不太容易成为人们喜欢的对象,但很奇怪的,随着海史密斯的紧贴雷普利的描写,我们不禁关心起这个毫无道德逻辑的犯罪者,甚至对他的安危开始感到紧张,生怕他的罪行就要败露。当他无赖行骗,甚至冷血杀人却侥幸过关时,我们却又为他松了一口气。

但就是这样一个恶人,到了第三部《雷普利的游戏》又风格突变。居然为了老实的朋友远赴德国帮他,甚至不惜在列车上和黑帮动手。让人看到了雷普利居然也是一个可以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人。到了第四部《跟踪雷普利》更让人大跌眼镜,完完全全变成了一个慈父益友的角色。可能是雷普利真的喜欢法兰克吧,也或许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所以当男孩想不通时,雷普利难得不计较利益全心全意的去帮助他,开导他。当法兰克被绑架时,明明可以直接让他家人付赎金救人的,但他偏偏不惜杀人、冒风险亲自去救人。

这样一个矛盾的人物,让人又爱又恨。引用其他作家的话:“ 汤姆·雷普利将成为时代的产物 ”。或许读者们未必能接受这样的风格和道德观,但我想这个矛盾的人物必定能让你记忆犹新。当年踩在雷普利系列得奖的作品:Anthony Price《Other Paths to Glory》、James McClure《The Steam Pig》(这本名气也比较大)、Thomas Walsh《Nightmare in Manhattan》大多已经被历史埋没,但雷普利系列却不断在全世界再版、甚至多次被搬上荧幕,成为了20世纪美国文学的经典。

  《雷普利全集》读后感(九):罪恶之花:天才雷普利和他的创造者海史密斯

  

侦探小说诞生之初,福尔摩斯和华生们还在伦敦街头探寻案件真相,与万恶的超级反派鼻祖莫里亚蒂教授一决高下的时候,侦探之于罪犯,就如同光明之与黑暗的泾渭分明。作者们更愿意用残忍,冷血,反社会,道德败坏等方式来描写罪恶,从而反衬出神探的高尚和正义。我总觉得向往光明是一个道德感健全之人的本能情感寄宿,同样,却在世界的另一个角落,有着这样一群人会以同样的目光,投射于罪恶之上,探究赢隐藏在犯罪背后的那些动机和缘由。

与传统线型叙事结构的侦探小说相比,犯罪小说拥有着更加迂回、深邃、复杂的表现形式,来彰显情节曲折和个人特性之间的密切关系。可以这么说,在阅读推理小说时,读者或许会把个人的关注点聚焦于诡计谜题的设置,呈现以及破解,则犯罪小说会让读者转而进入那些凶手、反派、罪犯的第一视角,把更多的精力用来描绘主人公犯罪时整个心理变化过程,以及在遭遇到警察侦探追查盘问刁难时候,又如何的见招拆招,直至逃过追捕。当然,这种有悖于传统道德观念的行为逻辑,往往会让绝大多数读者产生心理不适的失调感,但同时,这种失调感会随着作者对于罪犯的内心刻画逐渐深入,不由自主的代入其中,甚至产生“理所应当”的认同。如果说侦探小说是让读者心中的善与侦探们并肩作战,查巡真相;那么犯罪小说,则是让读者心中的恶和罪犯们共同进退,最终避过法律的惩罚。这大概才是帕特里夏·海史密斯笔下“雷普利系列”之所以会被奉为犯罪小说经典之作的个中缘由吧!

小说以汤姆·雷普利应当地富商之请求,前往欧洲找回那位富商的儿子迪基的经历为契机,让在美国纽约生活窘迫,走投无路的雷普利的人生从此有了一线生机,大概登上船的一刻,他的内心试图将自己与过往一切的错误,卑鄙、不堪一笔勾销,彻底抛诸脑后,前往新的地方开始新的生活。正是这样一位对待未来生活充满期待的年轻人却因为随之而来的现实,背上命案,并且为了补上一个撒出去的谎言的漏洞而去制造更多的谎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小说的主体部分在这里才算真正的开始,曾经貌不惊人生活失败的汤姆由此被激发出了最大的邪恶潜能,于是我们才会明白,小说标题所谓“天才”,到底是为何物。接下来的整部小说整个系列的故事情节都是围绕在真相和谎言之间展开,欺骗和揭穿总是来回摇曳,读者的阅读情感也会随着主人公所处的危机环境来回跌宕。

除了能够带给我们以智力游戏上的愉悦感,犯罪小说同时也引发了读者对于复杂社会和复杂人性更深层次的思考,当然人性常常是这类小说更加关注的问题之一。汤姆在小说开始之初,并未被设计成为一个冷血的杀人凶手,他在纽约一家广告公司的会计部门工作,独来独往,穷困艰苦。他有着数学天分,擅长面不改色的说谎,会偶尔伪造点文件,敲诈敲诈富人。总得来说,作者笔下的雷普利,是个唯唯诺诺,不堪大用,道德底线缺失,又非大奸大恶的人。而造成这样这一切的又或者是纽约这座城市。于是才有了迪基父亲请求他去往欧洲时,他对于今后生活无比期待。同时,他会自掏腰包给自己买件新衣服,会因为船舱里发现的果篮上那张旅途平安的贺卡而感动流涕。

而随着剧情的不断深入,读者阅读的不断深入,不断目睹,见证着汤姆一步步为形势所迫不得不如此的抉择和行为,最后陷入深渊,不能自拔。整部小说的最高难度创作部分就在于,作者既需要为汤姆安排接踵而来的麻烦和危机,有需要依靠人物角色本身的操作把谎言一次又一次的编圆,既不能依靠运气,又不能使用巧合,每一次都是角色精心的谋篇设计,巧妙的见招拆招,缜密逻辑的推演,和放手一搏的赌徒心理。在刑侦技术无比发达的今天,罪犯要通过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来躲过调查是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当读者被带入到当时那个年代的客观环境中,又会发现,雷普利所做的一切竟然是如此的游刃有余,环环相扣。角色的成功,就意味着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这就是犯罪小说能令人着迷的重要一部分。相比较,侦探小说中生来如此的反面凶手形象,“雷普利系列”更关注于凶手犯罪行为背后更加深刻的逻辑和本质,所以这部经典小说的影响力足以超越类型小说,经典小说等文学范畴,进入到更加广阔的社会功能领域之中,去影响“犯罪心理”这门把刑侦学和心理学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实用学科。

汤姆·雷普利,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失败人士,却有着惊人的智商和天才的伪装天赋,可以用迪基的身份游走在巴黎、罗马之间,建立属于自己的社会关系。可以模仿迪基吃白煮蛋,像迪基一样从衣架上拿领带,可以模仿迪基的风格画一幅画。

原文中提到,“日子一天天过去,汤姆发觉这城市的气氛变得日益古怪,纽约仿佛少了些真实性或精髓之类的东西,整个城市正为他一人上演一出场面宏大的戏,戏中出现了穿梭往来的巴士、计程车与人行道上神色匆忙的人群,夹杂第三大道上所有酒馆播放的电视节目,银幕上映着充足的日光,数以千计的喇叭喧嚣及闲聊漫谈的人声权充音效。好似待他周六一出航,整座纽约城将立即如舞台上的纸板般噗的一声完全崩塌。”

汤姆把自己比喻成演员,全世界的人都是观众,他需要在他们面前扮演另外一个角色,他自由自在,又同时步步为营,他谨言慎行,又同时挥洒自如,在他自我营造的幻象中,既有他内心自我性格的因果,也有整个物质社会渗透到他潜意识里强大无形的观念,以及主流群体对于社会边缘人群的集体无意识压力。更可怕的是,当小说以汤姆·雷普利的第一视角逐渐展开推进时,所有的卑劣,残忍,罪恶竟然都有了一种逻辑自洽足以说服自己的“合理”解释,比如他始终对自己强调:“毕竟,他要同时照顾两个人。”

之后的四本小说中,雷普利同样地无恶不作,同样地用着谎言游荡在欧洲各国之间,同样地穿梭黑白两道,不同的是,最后他将自己的角色从“演员”升格到了“导演”。《地下雷普利》中,他迎娶了一位妻子,混迹于法国上流社会,联合年轻画家来伪造德瓦特的伪作,又因为东窗事发后,采取行动以求自保。《雷普利游戏》里,他不再亲自出手,而是用着细致入微的心理暗示不断诱导自己的邻居,对人生绝望的白血病患者乔纳森,最终控制他一步步走向犯罪。邪恶在灵魂的夹缝中滋生发芽,所有人都可以用一种逻辑来宽恕自己,然后告诉别人,我不是坏人,只是一个情非得已做了坏事的好人(这本里的雷普利像极了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帷幕》的凶手)。《跟踪雷普利》里,他难得的温情一回,帮助一个失手杀死自己父亲的年轻人重新面对生活,却意外卷入一宗绑架案。这部分中,雷普利已非昔日少年,成为了中产阶级,有了自己的社会地位,并且可以和自己的罪恶和平共处。但当他试图去引导一个和自己有着如此雷同人生经历的少年时,却发现如此得无能为力。雷普利的奇特心理被作者描述的入木三分,他不会因为自己的人生而悲伤恐惧,却因为无法拯救一位少年而哀婉叹息。本系列最后一部《水魅雷普利》中,主角遇到了人生的最大危机,两个略带神经质的美国八卦记者跟普立彻夫妇打破了早已淡出江湖的雷普利的生活,他们目的是让这个人过去的一切大白于天下。眼见着自己曾经的秘密即将浮出水面,雷普利决定再次出手面对属于他人生的最后一场较量。

传统的侦探为第一视角的小说中,作者将悬念设置于“谁是凶手”这一核心问题上,它的精彩之处在于明知正义必胜的前提下,选择到一条从“迷雾通往真相”解谜之路。当然这样的前提是所有读者在阅读侦探小说时不可或缺的安全感或者说是束缚感的来源。但在海史密斯笔下的犯罪小说中,“谁是真凶”的疑问早已不复存在,更多的时候,读者会被作者残忍地带入到犯罪者的视角去解读看待这个世界围绕在自己周围所发生的一切,至于最终正义是否能够战胜邪恶,真相是否有机会大白于天下,坏人可曾逍遥法外,通通皆是未知之谜,只有在这种不安全感前提下的阅读才足够让所有人感受到患得患失和紧张刺激。直至某些时候,读者们需要同时窥探雷普利的内心,甚至会因为他的某些遭遇而心生同情,用更加近的距离去直面“恶”的本身。用纽约书评人角谷美智子的说法,这叫“诱使读者暗暗和主人公背德的观点合流”。

值得一提的是,在心理学高速发展的当时,美国联邦调查局也专门开设了类似的研究项目,针对罪犯的犯罪行为进行科学调查,通过了解他们的成长经历,作案动机,和个人心理状况,价值观等,逐步勾勒出这类罪犯的criminal profiling(即犯罪心理画像),从内心构建中寻找共同规律,最终能在侦破具体案件时,更加精准快速的锁定嫌疑人范围。有趣的是,这种通过文字记录的调查报告竟然和“雷普利系列”中作者虚构的犯罪心理描写有着许多异曲同工的共通性,可以这么说,大概再没有一部在文学领域里有如此地位的世界名著经典,能够同时在科学领域同样有着如此耀眼的实用价值。

当然,作为一个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反派形象,如何能够更加深入了解并加以解读。事实上我们可以借助去理解作者帕特里夏·海史密斯的生平来完成。钱钟书在他的《魔鬼夜访钱钟书先生》里说过:“为别人做传记也是自我表现的一种;不妨加入自己的主见,借别人为题目来发挥自己。反过来说,作自传的人往往并无自己可传,……所以,你要知道一个人的自己,你得看他为别人做的传。自传就是别传。”他传即自传,自传即他传,更何况是为一个虚构人物作传,作者可以轻而易举地摆脱一切既定事实的束缚,来表达属于自己人生的过往和经历的投射。对于海史密斯而言,小说中的雷普利有着与她相同的生活体验和成长困扰。她出生于一九二一年的美国德克萨斯州,家境并不算差。同为商业艺术家的父母却并不愿意让这个意外诞生的小孩打乱自己的事业节奏,于是间接加剧了本来已经激化的家庭内在矛盾。本来他的母亲甚至多次使用松节油当做堕胎药。可惜,堕胎没能成功,父母只好赶在他出生前九天匆匆办理好离婚手续,各奔东西。

小海史密斯的童年是跟随自己的母亲和继父共同生活,从小她就知道自己是个并不被欢迎的人物。十二岁那年,他的父母搬去纽约,自己则被留下来与外祖母共同居住,人生中第二次感到被抛弃的她在后来的回忆中把这一年形容成:“我一生中最悲伤的一年”。同时这也让她终其一生都与自己的母亲关系紧张,并把亲情的缺失全部归咎于她的继父。与许多世界文学史上同样经历不堪孩童时期的杰出作家们相似,她不但因此养成了敏感,多疑,抑郁,孤僻的性格底色,同时也让童年所受到的创伤伴随了海史密斯今后的全部人生。而事实上,海史密斯也一直都是个精神状况不太稳定并且时常呈现病态的人。正是这样的症状和她的写作产生了奇特的化学反应,一面她常常会因为构思的过度真实加深了她的幻觉,让自己游离在自己所创作的世界中不能自拔,另一方面,她又在自己的作品中不断深刻的挖掘人类所拥有的犯罪心理,反过来成功得释放了她在真实世界中的那部分反社会人格。据说,在海史密斯的晚年,人们时常会某些派对中看到这位女作家独自依靠在烛光边上,把自己的头发一根根的烧着。他的朋友们普遍认为,如果不是依靠文学创作能让她在虚拟世界中体验罪恶的快感,也许她最后的归宿不是牢房就是疯人院。

从一九五二年发表的世界上第一部女同性恋为题材的作品《盐的代价》开始,到后来因此被改编成的电影《卡罗尔》,还有从来不会对女性产生好感,却会因为迪基,而对玛丽心生嫉妒的雷普利,不难看出作者无法找到很好的机会和自己的父母探讨自身的双性恋取向,最后只能通过写作,在不同的男女关系中寻找到自己的位置。

从后来受到希区柯克青睐的处女作《列车上的陌生人》到让她名声大噪的“雷普利系列”,她总是在内心挣扎和追求平静中寻找统一,或许只有她笔下的雷普利才是这样双面人生的最后完成体。在其中,有关系稳定的妻子,有一栋豪宅,有个管家,可以有日常的生活,比如键琴、绘画、园艺、购物,同时他也有着另一重不一样的人生,阴暗,谋杀,犯罪,欺骗,谎言,一个看似生活恬静与世无争的男人同样有着在黑白之间穿梭的能力,并且并非正反切换,而是彼此合二为一。“我写小说,开头总是慢热,甚至平静如水,使读者渐渐地适应那个既是‘英雄’又是‘主角’的罪犯,以及他周围的人。”如此写作的必然结果就是,读者会不断地在意自己与主角之间的内心距离,最后却惊讶的发现,越来越近。这也难怪后来的评价中会用“扰人”来形容她作品之于读者的真实感想。

海史密斯一生共留下了二十部长篇小说和七部短篇合集,这个数量在当时的推理小说作家群体中并不突出,可他却用优秀的作品在世界文学史上留下了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并且拥有一群忠实的粉丝,以及一个所谓的“海史密斯流派”,不过,在我看来,这里的一切对于作者本人应该是不屑一顾的存在吧。

一九九五年,因为长期酗酒,身体每况愈下的帕特里夏·海史密斯,在临终前将最后一名访客从她的病房里赶走,还反复念叨“你该走了,你该走了,别说了,别说了。”直到对方走出自己屋子,人去楼空。

然后,经过几时几分几秒后,如愿地,在孤独中死去。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雷普利全集》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