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未来站在中国这一边》读后感锦集
日期:2021-02-08 02:10:58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未来站在中国这一边》读后感锦集

  《未来站在中国这一边》是一本由宁南山著作,红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元,页数:2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未来站在中国这一边》读后感(一):发改委的产业分析报告

  

宁南山的公号一直有关注,其在B站开设的两个栏目《南山见解》和《宁南山产业观察》,虽然更新不及时,也都有追。应该说宁南山掌握的资料数据比较全面,其文章见解也比较中肯,转载频率还比较多。但是,公号文章与印成专著出版还是有比较大的区别,一些文章在公号上浏览觉得不错,但转移到著作上阅读就觉得分析不深、阐述不透,就有肤浅的感觉。

  《未来站在中国这一边》读后感(二):值得快读,视野可以开阔许多

  很多数据是2016年的,废话有点多。但值得快读,视野可以开阔许多。

  但是让我眼界瞬间开阔了许多,之前许多公司里的产品定位,营销文案等等是多么渺小。为什么阿里巴巴近期比腾讯市值高、增长迅速,因为公司的战略布局很重要,用大局观,大视野做长久的公司。阿里巴巴都是高科技云计算,腾讯只是在游戏里摸爬滚打。这也说明为什么马爸爸天天风轻云淡,另一个马爸爸专注认真的原因。

  《未来站在中国这一边》读后感(三):是宁南山才买的

  书名是真起差了,要不是宁南山才不会买

  内容没什么系统性,数据很多,细节没什么可记的,只能看个大概,留个印象

  因为书名就给差评的,可真闲。如果没时间看书,浪费这时间评论干嘛呀

  在解释部件制造的时候,分出一段稍稍介绍一下部件的作用就好了,看起来一点概念都没有

  每一篇文章注明一下写作时间也感觉很必要,毕竟罗列的数据基本就到2017年,留下时间可以给个参照嘛

  优点:短。快的话一两天就可以看完了,毕竟数据表格不用细细研究的。

  《未来站在中国这一边》读后感(四):在公众号上看看就可以了

  

基本上就是公众号上文章的汇集。如果没有在公众号上读过的,看了肯定有收获。但如果看过了,就没什么新东西了。对于公众号上的文章而言,这样的研究已经够深了,但要出成书,有收藏起来的意义,这些研究就深度不够了,只是些叙述性的材料,而且基本上都不是一手的。

别的也没啥好说的了。宁南山的观点和视角我都很认同。讲的各个经济领域也是我不熟悉的,读了很长见识。工业经济曾经是我想学的专业,只不过我读的学校当时没这个专业。从更大的角度讲,宁的观点也是所谓的“工业党”的发展理论,我十分认同。

  《未来站在中国这一边》读后感(五):道阻且长,仍需努力

  本书是作者公众号文章的合集,更多的是分析,并没有一个如标题一般的核心论述方向。

  第一个对我比较大的触动点就是我之前觉得两桶油就是纯粹地靠垄断地位在躺赚,对其在技术以及产业链上的作用完全不知道,看到相关内容的时候真有一种被颠覆三观的感觉,惊觉自己视角之狭隘。 看的时候经常就想起那句玩笑话——“中国人什么都是和世界上最好的那一个去比”,事实貌似也是如此,貌似也只有中国有这个底蕴去以及这个需求这样去做。 同时也不得不感叹“时也命也”,发展过程中有遗憾也有惊喜,有高瞻远瞩,必然也有鼠目寸光。我尤为佩服其中可谓以一己之力堪称扭转了一个公司,乃至一个行业的发展命运的企业家们。 书中内容也让我对很多领域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而且对部分产业的全球局势也有了模糊的认识,做到了知道对手是谁的程度。 道阻且长,吾辈仍需努力。最好的结果是自身与国家共同成长,互相成就,自己需要学习的东西还太多太多。

  《未来站在中国这一边》读后感(六):治愈民族自卑感的数据呈现

  治愈民族自卑感的数据呈现,未来国内的机会无论怎样看,都是产业升级(也就是高端制造和科技领域的进口替代),按照作者所说,以后高薪岗位将集中在电子、汽车、制药三大产业里面,尤其是电子相关产业,这就是方向。再拉大点,我们现在需要大量进口的工业品,除了半导体产业工业品之外,还有汽车和零部件、化工产品、仪器仪表、民用航空飞机、制药和医疗器械、电子元器件六大项,这些都是我国进口前10位的工业品,都是未来的机会。 以IT电子产业为核心,各个行业正在逐渐交叉,方向在逐渐重合。所谓的交叉,其实都是电子产业和某个产业交叉。也就是说,每个产业都在逐渐地“电子化”,并且融入物联网当中,互相连接在一起,这个连接让原本两个不相关的产业产生了交叉。 这个趋势在5G引领的物联网大趋势下会更明显。正如在《5G改变世界》的书评中我说道的一样,物联网趋势下,有两个明显看得见增量的地方(围绕运营商和华为这样的设备商暂且 不说),1、芯片,不是传统意义的PC和手机芯片,而是计算能力稍低的物联网所有终端的芯片,未来所有连接入物联网的终端都需要一枚芯片,看看现在的新能源汽车芯片就知道。另外一个是物联网时代的屏幕,未来将是无处不屏,输入端口可能语音(智能音箱)肯定是趋势,但交互端口肯定还是得屏,这也是激光电视的一个缺陷。

  《未来站在中国这一边》读后感(七):坚定信心和重拾希望

  在疫情影响下,世界经济一片哀嚎。未来如何走下去,这不仅是中国需要思考的问题,更是世界各国面临的现实。有的人持悲观论调,觉得疫情影响惨重,难以回到过去;有的人则是信心十足,希望能够走过险滩,面对未来。

  宁南山显然是属于后者,他带着《未来站在中国这一边》而来,将2016年-2019年三年的关于中国产业的论文集出版,无疑是重磅信心丸。而该书,赋予读者的也无非就是八个字:坚定信心、重拾希望。

  对中国制造和产业升级的书籍,已经是汗牛充栋。有对中国制造的皮毛认知,给中国制造戴上“组装货”的帽子;有的则满怀信心,但过于骄傲自满,觉得中国制造牛气哄哄。这两种论调都是错误的,可谓是过犹不及。

  在《未来站在中国这一边》里,有这样的特点。它的叙述视角是宏观的,能够从整体上把握国民经济的潮流和趋势,能够为中国制造和产业升级把脉;它的数据是客观的,避免了情绪化输出和主观性猜测,能够给人们一种真实研究的事实感。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数据都来源于作者长期的一手资料的整理和汇总。

  从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算起,告诉增长的中国经济已经历经40年的时间。在这40年光阴里,速度很快,效益凸显,有成绩也有教训。但总的来说,通过人民群众物质生活的提升看,显然是有目共睹的。尤其是取得了如下成绩:

  中国很多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软硬件设施已经远远超越发展中国家的水准,甚至已经达到了发达国家的水平。这是值得骄傲的地方,也是为了产业升级的基础所在,更是信心所在。否则,基础不牢,万事不靠。

  按照国民生产总值计算,中国不少地区已经跨入发达国家的门槛。而对于产业升级来说,在如此基础上才能够有所诉求。对此,作者也是信心满满。因为按照先富带动后富的逻辑,如此普及蔓延的方式,总能够赋予经济发展以信心。

  同时,中国的科技和产业水平已经正在接近于发展国家特质,更值得一提的是产业结构上具备了独一无二的全面性。这都为中国制造的再腾飞,产业升级的大跨步奠定了坚实基础。

  前路漫漫,未来可期。当2020年的号角吹响的时候,尽管有疫情的影响。但我们已经加快了复工复产的步伐。而正如《未来站在中国这一边》赋予读者的意义那样,过去以为坚定信心奠定了基础,未来正是重拾希望的风口。

  《未来站在中国这一边》读后感(八):中国制造业水平到底如何?

  

第一,用数据说明现状,通俗易懂,很容易对当下中国科技水平有更加直观的了解。例如第三章介绍国家拥有的行业巨头公司数量,全球53家千亿美元公司,美国22家、日本5家、德国4家、法国3家、英国和荷兰各2家,瑞士韩国各1家,总共40家,诠释发达国家,其余13家千亿美元的公司,都是来自中国这个发展中国家。给我这个小白的感受就是,一方面我们是最厉害的发展中国家,另一方面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出我们的产业水平还是比较厉害的,毕竟单看这个数据是可以跟部分发达国家相比的。

第二,对当下全球都列为战略性的制造业进行了国际比较,对各个产业发展情况认识加深。主要包括大飞机、半导体、汽车工业等,我国发展的优势以及短板等等。前阵子经常看到的中美贸易战中的一个关键词是“芯片”,各种断供啊之类的一度让人觉得中国基本没什么核心技术,关键技术都在别人手中,集成电路产业是我们一个很大短板,但其实我们也有很多产业是具备发达国家特征的,典型的特高压电网、通信网络等,文中列举的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已经能够自主研发设计石油开采装备,并出口,中国是偶没以外唯一一个掌握了全流程石油天然气开采技术和装备的国家,再一次刷新了认知。

第三,对当下一些错误的认知进行了解释。印象最深的就是关于我国制造业很多处于产业链低端的问题,表现为零部件组装等形式,作者在第五章“‘组装货’的战略意义”中提到品牌和系统集成具有高价值,系统集成和工程是很复杂的,横向上先掌握系统设计,整体框架都有了,再结合我国的垂直整合能力,对关键零部件进行攻克,掌握全产业链只是时间问题。所以对低端产业链转移、产业升级等问题的思考应该更多一些。比方写一篇论文,自己先把框架搭好,中间部分有的不会写,先借鉴一下别人的,之后结合自己的内容再精修,一篇完整的论文就诞生了。这其中关键一点就是你会搭好这个框架,明白中间内容之间的逻辑,才能完成拼接组装,这也是很重要的。

最后有几个问题:第一,文章中列举的龙头企业除BAT、华为等基本都是国企,对中小企业的发展提及较少;第二,没有对各个产业发展模式进行更加详细的描述,例如我国的高铁、石油开采这些成功跻身全球前列的产业是否有可复制的发展模式,对一直发展不起来的汽车等产业是否有可借鉴的地方;第三,最后作者文末那句“作为普通员工,想要收入还不错,学IT或是最好的出路”持保留意见,毕竟最近pdd很热闹呢。

  《未来站在中国这一边》读后感(九):行万里、读此书、知未来

  从小到大都是典型的文科生,从来没有认真了解过中国的经济,直到遇见《未来站在中国这一边》。

  这本书个性极强。

  首先就是综合性。从发达国家的发展之路到发展中国家的追求目标、从高新技术产业到传统制造业、从小商品到大国重器、从光明到黑暗、从过去到现在、从现在到未来,无一不涉猎、无一不详尽。让我——一个对数字和经济一窍不通的读者深入了解到世界经济的发展和走向,让我更加坚定地相信中国这条大国崛起之路必将会越走越坦荡。

  其次是通俗性。本书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带我们走进经济学的世界。书中以我们熟悉的企业为例,同时让我们了解到诸如华为这类企业的不如大众所熟知的产业发展“冷知识”。

  一国之发展、一国产业之发展,不能单单看其在各项指标的数值上的变化,而要时刻关注在这个国家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的体验感,这才是一切意义之所在,是一切发展之目的。只有当人的生活越变越好,社会、国家、世界的发展才会是正向循环、持续向上。

  书中最让我产生共鸣的,便是对中国产业发展的信心。我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信心来自于这本书,同时也来自于2018年夏天。那年八月我去欧洲走了一圈,踏入欧洲土地之前,我对那里充满信心,我觉得总比在地广人稀还佛系的澳洲生活便捷吧。我幻想着在巴黎的商场里拿着手机到处支付,在罗马街角阴凉处的凳子上和家人视频聊天,在布拉格的咖啡厅里吹着冷风吃冰激凌。等我第一天到了巴黎,我傻眼了。那里没有空调,我还了解到整个欧洲少有地方是有空调的,曾经许多人都因为难耐持续异常的高温去世,那晚我躺在酒店的床上,打开所有的窗户,试图让自己平静下来,并且接受没有Wi-Fi、移动网络也很不稳定的事实。接下来的半个月,我无数次感叹中国人的智慧、中国制造的力量、中国生活的幸福,也是那半个月在我眼中“不现代”的生活,让我深刻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从那时起,我被中国制造、中国产业、中国发展震撼,被中国的智慧和勇气折服,也越来越热爱我亲爱的祖国。

  能对自己的祖国有与日俱增的热爱和信心,是多么幸福的事!

  在澳洲、在欧洲、在日本......我都很难感受到像在中国一样的面面俱到的便捷。毫不夸张地说,生活在中国,便是生活在享受之中,购物、支付、交通、饮食、治安等等方面的便利和高效我们时时刻刻都感受得到,甚至想象不到。而这一切,就是进步中的中国。

  我想,当今中国是爬坡中的中国,也依旧是世界的中国。如今的中国制造,早已远超我们的想象。中国制造究竟发展到什么地步了?跟随此书,一探究竟。

  如果说读一本书能让人们更爱国、更惜福、更坚定、知经济、知全球、知感恩,那么,一定不要吝啬宝贵的时间去拜读。

  不行万里,不知中国产业之强大;不读此书,不知中国未来之坦荡。

  《未来站在中国这一边》读后感(十):展望中国未来的一面镜子

  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今年国家经济发展形势较之往年有所不同,一直以来的稳定增长有所放缓,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脱贫攻坚目标面临极大考验与挑战。当前,虽然中国疫情防控形势总体可控并持续好转,但国外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不容乐观,世界经济发展普遍减速。鉴于此,中国这艘巨轮会不会在全球经济大潮中遭遇险滩?如果经济发展遭遇重大挫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还能不能如期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会不会变成世外桃源、只可远观?

  宁南山的这本《未来站在中国这一边》告诉了我们答案。宁南山是财经作家、中国制造业资深观察员同时也是知乎专栏“宁南山”、微博“深圳宁南山”和微信公众号“宁南山”的主理人。对以上3个网络平台有所了解的人,相信对宁南山的专业研究不会陌生,特别是专业人士可能更有体会。而这部由红旗出版社出版的书,也从一个侧面表示了对该书的支持与肯定,以及从民间到政府层面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高度关注。

“重庆智造”带动产业转型升级-中工财经-中工网

  这本书共4部分16章,详细阐述了中国制造以及产业升级的形势与任务。开篇第一部分就直奔主题,借助大量的数据与案例,深入剖析当今中国在世界上所处的历史方位,全面准确客观地再现了中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发展与风险、优势与差距,让读者在作者的理性分析中感受严峻形势、激发追赶勇气。第二部分重点讲述产业升级面临的机遇与困境,既有大飞机等新战场的辉煌战绩,又有半导体等尖端科技存在的不小差距,但不是自怨自艾、怨天尤人,而是在改革发展中瞄准时机、迎头赶上,不停追寻那“隐约可见的光明”。第三部分再次体现了丛林法则在经济发展中的具体运用。谁发展,谁就能抢占先机、赢得未来。世界上没有几个国家愿意看到中国的强大,特别是某些西方大国一直奉行压制、遏制的手段,防止中国将其取而代之,虽然中国从来就没有做世界“老大”的想法。产业升级之所以举步维艰,就在于利益的竞争无处不在,优胜劣一直是企业生存的根本原则。这部分在回顾中国企业产业升级过程中遭遇的知识产权保护、中国企业被并购收购中的沉浮,激励广大企业认清形势、找准定位,努力开拓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品牌。最后一部分是展望,分析中美科技对比、新兴产业诸如人工智能领域的竞争态势,指出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只有创新才有未来,强调必须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持续推进科技创新,以创新求胜,以创新制胜。

  作为一名资深财经人,宁南山有着敏锐的政治眼光、清醒的经济头脑,这让他的文章中始终充满一种强烈的战略格局和忧患意识。但在寻找差距不足中又善于发掘产业发展的新质增长点,让读者在阅读中不自觉产生一种情感共鸣这种共鸣来源于对国家强大的热切期望、对经济发展的高度自信。纵观全文,丰富的数据、案例在对比、归纳、总结中随处可见,体现了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增强了这本书的可信度。这种可信度,让读者的乐观不再是单纯的爱国冲动,而是一种理性的奋进追求。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未来站在中国这一边》读后感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