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鲸共生:海豚湾太地町的六个月》是一部由纪录片执导,日本主演的一部2011-05-22(日本)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与鲸共生:海豚湾太地町的六个月》影评(一):可以为食人辩护的优秀之作
作为国家媒体而言,本片中NHK可谓水准之作,充分体现了屁股决定脑袋的基本方针,堪称洗白万金油。全篇文案极端无力到让人无从置喙。建议从这个角度来食用本片:将片中的“海豚”全部改为“人”,在本片的“逻辑宇宙”中也完全自洽,洗白如此夫复何求,堪称优秀!对此,我能抱以最大的善意就是相信这仅仅是“文案的拙劣”了吧
《与鲸共生:海豚湾太地町的六个月》影评(二):日本方面真是辛苦了
日本电视台NHK为了回应《海豚湾》导致的舆论谴责,自己拍了一记录片,记录太地町(虐杀海豚之地)的当地渔民的日常生活、饮食风俗以及岌岌可危的现状。
全时常49分钟的记录片,更像是一场驴唇不对马嘴的“危机公关”。
纪录片的前半部分一直聚焦在“吃鲸肉是俺们大日本帝国的传统!尼玛你敢不让老子捕鲸,呜呜…老子就在街坊邻里面前抬不起头了啊呜呜呜…村民的深厚感情就会就此淡薄啊呜呜呜”。
这TM都什么跟什么啊!看过《海豚湾》的并且具有正常思考能力的人都知道,日本方面最无耻的是:将汞含量严重超标并且价格低廉的海豚肉伪造成营养满分售价昂贵的鲸鱼肉啊尼玛!
这也太能偷换概念了吧!( ̄∇ ̄)
《海豚湾》的主角是海豚,日本方面却一直揪着“吃鲸肉延年益寿有益健康”大做文章。果然是爱鲸人士比较财大气粗的缘故吗?别跟我扯什么海豚也属鲸类的一种,这TM老娘知道。╮(╯▽╰)╭
但是影片第40分钟借女国中生之口说出来的话,给我很大的触动。同样都是生命,难道仅仅因为它愚钝,就理所应当的要任人宰割吗?因为海豚聪明可爱,就理所当然的收到各方的同情。
生命的价值真的只取决于聪慧程度吗?
此前的我,果真是太幼稚了。
看待一件事,果然得从多个角度入手。这是我看《海豚湾》与《日本NHK“与鲸共生”》得出的最深感悟。
附件(0个)全部下载
超大附件(0个)
《与鲸共生:海豚湾太地町的六个月》影评(三):没治了
接《海豚湾》的茬的话还嫩了点,掩饰的成分过多,演的成分也多,算不算纪录片吧。海豚湾叙述了海豚的物种与人类的渊源,与主人公的感情,在食物链中的角色,海豚肉食用危害,社会对食用海豚的看法及认知,日本在捕鲸会利用各种手段达到自己目的嘴脸,拍摄动机,拍摄团队的组成,组员对海豚的情感,拍摄计划,拍摄时遇到的险情和阻碍(这点算看点)。
《与鲸共生》对捕鲸传统的描述算到位,对遮盖捕杀场面的解释也合理,可是“送肉”也不是见人就送,而是安排了孤苦无依的老队员或队员家属来做煽情处理,这点过了。相信如果实拍在村子里见人就送也不一定人家要。“送肉”途中有孩子出于礼貌和捕鲸人问好,可大人也没几个搭理他的。按照日本的礼仪的话,那么小的村子,但凡认识的人见面都会问候。可见捕鲸人在村里人际的关系也就那样。“传统”带来的和谐的”村民关系“看来也就如此了。故意拍摄一些反捕人士犯2的场面。鲸只有食物匮乏的时候才吃,也不知道日本食物是多匮乏,需要杀那么多,还有,村民是说”好好享受了鲸的全部“可是实际上日本利用洋流优势捕获的海产大多数是出口的(包括鲸和海豚),不要真以为大家无知。值得一提的是,孩子问”为什么不让我们捕海豚“妈妈回答说”海豚类智力比较高“,你为啥不告诉你的孩子”海豚汞含量比较高“呢?你们吃啥不重要,最让我感到反胃的是日本人为达目的掩盖事实的伪善嘴脸。
《与鲸共生:海豚湾太地町的六个月》影评(四):我们应该思考反对这场屠杀的本质缘由
用国民挡枪,用文化粉饰,看起来好无助好客观,明明让人生气的是政府 我们要清楚捕杀海豚这件事的本质是什么,以及反对这场滥捕的根本原因。并不是海豚多么可爱,也不是杀害生灵有多么残忍 先说海豚为什么特别,一是他们本就野生,属于大自然(与家畜区分),二是他们有自我意识,会思考自己的生命(与普通海鲜区分)。也就是说,海豚这类生物与人类在自然界具有平等的地位,我们没有权利剥夺他们的自由和生命 另外,太地町的屠杀是不必要的,不是单纯的为了生存。用动物来玩乐本就应该被批判,是贪婪本性所带来的不合理文化(当然,我们无法指责贪婪,但似乎人类应该有一个合理的普遍认同的道德取向)。 然而,在挑选海豚后屠杀剩下的,伪装普通鲸鱼肉祸害欺骗国民,这仅仅是残忍和贪婪吗??这,是我们真正批判的东西,也是这个纪录片所极力掩饰的。所谓的iwc明知而袖手旁观,这是政府利益驱使的阴谋。国民只负责捕杀,以此为工作,不知危害,以至小女孩天真的说“因为海豚聪明吧,不聪明就可以捕杀了?(反问)”,显然她并不懂为什么要反对他们,这是政府长期努力布下的思想牢笼
(这里让我想起南京大屠杀,当时日本国民真诚的认为那很“英雄”,不也是岛国武士文化导致吗,思想要从娃娃抓起,岛国一向很是擅长)
不得不承认,以海豚肉冒充鲸鱼肉是无良商家,而政府把海豚肉免费发给学校更是不过为了表示“我们并不觉得这不好,这是我们的传统”,不惜牺牲国民健康来伪装一个“不知者”企图“无罪”
所以个人认为,国民才是“不知者”,政府应当为此事负责
《与鲸共生:海豚湾太地町的六个月》影评(五):想到了其他
先说本片,动物保护者和当地渔民确实打得不是一套拳。一个是“环境与正义”,一个是“生计与传统”。人和动物该牺牲哪一方保护哪一方或者杀牛吃肉和杀鲸吃肉哪个更残忍就是很复杂的另一问题了,这里不讨论,不过我脑中闪过曾看过的《Justice: What's the Right Thing to Do》。客观来说,让渔民个人承担动物保护的代价不太现实,渔民停业必须得有政策的帮助,所以环保团体更应该向政府施压而不是渔民。现阶段来说,如果日本法律法规没有规定不许捕鲸,那么渔民就是可以捕的,来自西方法制社会的高层次环保人士应该很清楚这点。妨碍渔民作业、激怒渔民并拍下其丑恶嘴脸来制造网络热点又有什么帮助呢?
放开捕鲸对错不讨论,这部片子再次让我看到了日本人对待自己文化与传统的执着,这种执着远不只是在捕鲸上,而是在日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就像《劫后大地安魂曲~日本东北灾区夏祭纪实》中反映的一样,即使是地震海啸来袭,人们痛失亲人与家园无心节庆,仍然不肯放弃传统的夏祭,大家携手努力认真操办,把其看作是对已逝家人的祭奠和对未来信心的展现。也许正是这种执着,才让日本保存了很多优秀的品质,存留下了我们中华民族早已遗忘但在日本仍然繁盛的某些珍贵的文化遗产。
片子最让我难忘的就是小女孩的那句“传统不能因为别人反对就放弃”,是的,我们都太容易放弃,最宝贵的精神就是坚持,你坚持的东西本身不一定伟大,它会因为你的坚持而不朽。
最后一些个人的零散想法:
1,《海豚湾》和《NHK太极町》给我们展示了两个面,但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很多。
2,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同情、怜悯、尊重生命、反对杀戮的情感可以推此及彼,道德会被拔到很高的高度,但人类无法改变的是自己的自然属性。
3,环境保护是应该的。环保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保护人类自己。但是短期利益和长远利益常常会有冲突,这个需要协调。
4,素食是可以的,从现在世界人口增长来看似乎是个必须的趋势。但蛋白质也是需要的,目前的人体还不适应吃草,将来怎么进化不清楚。
《与鲸共生:海豚湾太地町的六个月》影评(六):最硬的盾和最尖锐的矛
因为《海豚湾》一片的播出,全世界人都看到了日本人屠宰海豚的现场,于是一群反捕鲸者跑到日本,多番阻扰当地人的正常捕鱼。出于是日本人的视角,把反捕鲸者们作威作福,愤青似的行为都拍了出来,说白了就是一群白痴、公,知的形象。。让人看了不舒服,,,片中看似轻描淡写的说“反捕鲸团的成员多是欧美和澳大利亚人,其中多是律师、医生、学者”云云,潜台词就是,捕鱼吃鱼肉是我们这里几百年的传统文化,而且是赖以生存的饮食方式,你们这些不吃鲸鱼的高档洋气的文明人,完全是两种价值观,有什么权利来干涉呢?最近在看《白鲸》一书,几百年前大家就都在捕鲸,其中美国人的船只和渔夫数量最多。我觉得以前古代肯定没那么多问题,为什么时代进步了,会有那么多另一极端的人出来反对呢?我想互联网功不可没。大多数人反对杀生的一大理由就是看到了残忍的屠杀现场,可爱的狗狗啊,鲜血淋漓的海豚湾啊什么的,如果没有看到这些的话,吃在嘴里还要大赞山珍海味呢!但是目前为止,杀和不杀,吃和不吃,真是难以调和的问题。
摘抄里面的一些话语,虽然是日本人的单方视角,但是作为“反对反捕鲸”的道理还是说得挺直白有力的。鲸鱼如此,用在其它动物上也行得通。
“还有的国家吃狗肉呢。反捕鲸的人说海豚很可怜不要吃,那我们觉得狗也很可怜啊,所以因为可怜啦不要吃啦,我们不必理睬。”
“他们为什么不许杀海豚”
“因为它们聪明呗”
“那不聪明的就能杀吗?一样也是生物啊。一样都是生物,用聪明和不聪明来区分,这样对吗?”
“我们队自己的工作根本没有觉得什么可耻的,不过目睹屠杀场面,肯定谁都会觉得不舒服的。”
“牛什么的也一样啊。”
“看了宰杀牛的场面,你还吃得下牛肉吗。”
“对一般消费者而言,能买了吃就行了,在已经成为商品的情况下消费食用。屠宰场面谁看了都会觉得残酷的。”
“人为了活下去,总避免不了要杀生。那些人说这些种类不能杀,但结果不吃这种就吃那种,结果还是要杀其他的来吃。只是种类不同罢了,人为了生存总是要吃的。”
“我们真的除了骨头外全部好好享用了,这才叫尊重生命,我们享用了一切。”
“这不光是太地的文化,还是附近一代的文化,可以说是全日本的饮食文化。”
《与鲸共生:海豚湾太地町的六个月》影评(七):这是一件说不完的社会事件,只好简单讲两句
评价的时候选了个推荐,这与本片水平自然无关。我是考虑到时间顺序才吧没有把影评写在《海豚湾》原片的。从纪录片的角度,《与鲸共生》与奥斯卡得主《海豚湾》完全没有可比性——我推荐的是看了《海豚湾》的也来看看这个,尤其情绪激动者。
且说《海豚湾》,虽然奥斯卡的“地方”(姑且把欧美算大的“地方”吧)保护主义一直摆在台面上,客观上《海豚湾》也是极其出色的纪录片,用真实电影这种粗糙叙事风格讲了一个细致、切中要害的故事,观点鲜明,触动人心,抨击有力。《与鲸共生》是典型的东方式讲述,节奏温和,缓缓道来,所用镜头看似无心随意,却是暗打情感牌,试图抓住人性中柔软的部分来为自己扳回一局。
很难再从艺术价值来衡量这两部片子,因为这里上演的不是文艺节目,而是辩论对决。
一个说,海豚是人类的朋友
一个说,海豚在我们这里百年来都是菜肴
一个说,你们这罪恶的生意见不得光
一个说,我们的私人领地,私人生活,你们走开
一个说,你们无非是想要钱,我们等量补偿给你
一个说,不稀罕你们的钱,这是我们的文化,你无权干涉
一个说,你们这是残酷的杀戮
一个说,你们杀牛宰羊就不是杀戮了么
一个说,你们应当以此为耻,你们是海豚谋杀犯
一个说,我们以自己的文化为骄傲,捕鲸人是勇敢者
……
观战的人群里各种观点噼里啪啦炸开
欧美辩手稳占上风:
海豚的可人形象+动物保护主义的正能量光环+《海豚湾》的华丽倡议+些许历史遗留潜在反日情绪=他们在中文回复里的绝对优势
英文回复里同理可证
如果非要我说出谁对说错,我也+1
可是这两部片子最大的启示于我并不在此。
我是个业余环保主义者,也支持动物保护,但和很多人一样,推行这些现代理念不是我的生活重心。
说白了,我也想为濒危物种做点贡献,但我不像那些欧美中产阶级拥有富足的闲置资金和空闲时间。
我感兴趣的是视角问题。
相同的食材,不同的作料会烧出不同的菜肴。不同的角度讲同样的事情会有不同的效果。这两部片子已经充分说明了这个道理。
媒体就是这样一群厨子,捧着其依附的利益集团给的作料,小心却狡黠的做出色香味俱全的菜肴,再大张旗鼓的喂给受众。
我们往往不加消化就吸收了客观事件,吸收了观点,还吸收了情感倾向,最后连价值观都长成了利益集团喜欢的样子。
有时候我们吃的时候是不是要缓一缓,好好消化一下呢?
曾以为折中、沉默、不表态、不作为是懦弱,是自卑,是妥协,是惶恐,是逃避,是习惯于被现实蹂躏的心理的老态
后来才渐渐认识到很多事物只有差异难言优劣,观点和立场有时是不必要的,我们可以选择纯粹的观察,认知,不必急着去下结论,结论难免个人色彩,继而影响视角。
有时候,拉远局外的的视角时,矛盾才会真正清晰,认知才会相对全面。远,无趣却又智慧。
就像吃海豚这个事情,本质上是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分歧,这种东西可以用道德是非来衡量吗?海豚和猪和牛和狗,你能说清该吃谁为什么吗?我觉得我都解释不清楚为什么人不吃人。。。
说好的简单讲两句又罗嗦了(反正是写给自己留念的影评),只想提醒自己一下,以后讲故事做事情留心下视角问题。
《与鲸共生:海豚湾太地町的六个月》影评(八):几点想说的
不得不说NHK的观点还是蛮中立的,不过我还是有些东西想提。
片子更着重太地町村民的反应。
1,捕鱼队长会把海豚肉分发给村民,这是维系村民间感情的好方法,若是捕鱼队解散这种人情的维系方式将不再。
--中国很久很久以前都是用杆秤。小商贩面对熟顾客都会多给一些分量,具体的表现就是秤杆的尾端会往上翘,顾客对多给的这一部分就会很高兴露出笑脸,这种秤也被称为笑脸秤。后来电子秤出现了,显然它比杆秤更精准,当初由于杆秤特性所带来的笑脸情谊无法在电子秤上体现了。但是小贩们会以别的方式送份人情不是吗?譬如抹个零头不是吗?依旧有笑脸不是吗?
海豚肉分发会消失,但是这真的意味着村民间的人情就断了吗?就 不会再有别的方式维系感情了吗?难道我们会为了笑脸秤而放弃电子秤吗?
有些东西的衰落不可避免,譬如杆秤文化。但我们终究不会为了维系它而停留,更多的是把它用在祭祀上。譬如冬至的时候依旧用到秤,秤的文化真的断了吗?
--送海豚肉真的是一件维系情感的方法,但是有一点NHK却没有提及。《海豚湾》请了北海道医疗大学的达藤哲也讲述,在日本海产中的建议汞含量为0.4ppm而海豚肉却含2000ppm,所以说的难听点,到底送的是情谊还是送的死神?片末日本渔业副部长头发经检验呈汞中毒阳性。(当然这一点也未必能说明什么,检测每个中国人的头发基本也都能发现有某些东西含量超标)
2,片中有家人讨论为什么海豚就不能吃,母亲说保护海豚人士说:因为海豚聪明所以不能吃。女孩反问:那难道不聪明的就可以吃了吗?
--这孩子的逻辑真的有点问题。如果说“因为海豚聪明所以不能吃”这句话是正确的,那它的逆否命题是:能吃的都不聪明。如果女孩能证明这句话是错的,那保护海豚人士的命题/说法也就是错误的,而不是像她反问的那样。
--女孩好像是初中生,这种错误姑且可以谅解。在太地町的这起矛盾引发了渔民们的思考,究竟海豚该不该吃,但他们并没有想出个所以然来。NHK 的记录片中有提到保护海豚人士大多是医生、律师、学者,某种程度上说保护人士的学识要比渔民高出不止一个档次,思想有其先进性、更明是非不可否认。或许太地町的村民真的该反思是否解散,换种营生方式。后续新闻有报道说可以将太地町改造成海豚游览地,到时收益会更高。
3,NHK纪录片中有段展现古人捕海豚的画面,讲述这是当地的历史文化。在二战期间,物质匮乏,是海豚肉延续当地人民的生命。太地町也将肉全部吃光,并没有浪费上天的恩泽。
--特殊时期当然得用特殊办法,当初红军过草地啃树皮,现在的人们难道为了延续传统也得啃树皮?(我这么讲好像太刻薄不太对)
--上帝给的恩泽真的经不起人们这么的消耗。比起好好享用更应该好好保留才是。
4,太地町的人民真的受了很多苦,这种压力从纪录片中就可以感受出来。
--屠杀海豚真的全是当地人民的错吗?当地人民坚持自己的做法正确源于两点:不违反法律;传统文化。渔民受的教育不够认为捕海豚为食正确这我可以理解,人们应该做的是给他们灌输足够的教育、意识。那当地政府呢?NHK的记录里基本没有采访政府的态度。发生在太地町的矛盾,不管是在《海豚湾》还是在NHK的纪录片里都鲜少看到政府的态度,像这样的事件就留给渔民们自己解决?让渔民们自己思考到底什么应该吃什么不应该吃?是不是太无能?这样的事情真不是百姓自己能解决的,当地的子民真的是承受很大的压力呢。某种程度上太地町人民并没有什么错,他们就只是沿袭传统。如果政府在早些年前就改变产业链,改变盈利方式,随时代进步,这样的悲剧分明可以避免。(当然或许是我想的太简单)
5,反捕鲸人士做的最多的就是拿起摄像机拍渔民的行为或是挡在渔民车子前。这样的做法真的很糟糕。勉强渔民们改正一贯的行为这也是对渔民们生存方式的否认,谁会甘心被否认生存方式呢?这样想来,日本渔民们真的很温和。
(1519)
《与鲸共生:海豚湾太地町的六个月》影评(九):请不要让“传统文化”背“杀戮”的锅
2013年3月7日当第82届奥斯卡组委会宣布《海豚湾》为当年最佳纪录长片金像奖时,很多人才知道,在世界上有一个被称之为太地町(也被叫做太极湾)的小镇,在每年9月举办“杀海豚节”,美丽的蓝色海湾被滚烫的鲜血染红,风景秀丽之地瞬间变成人间地狱,大量海豚被残忍的大规模的集体杀害。
在这部影片播出后,全世界各地动物保护者开始大规模的挞伐这种残酷行为,但在日本国内,大多数日本国民却群情激愤,觉得杀鲸食其肉只是日本的一种传统饮食文化,鲸只是大鱼,和人杀猪牛羊等畜类没什么区别。日本官方给出的回复是:“捕鲸,食鲸只是我国的传统,鲸文化在日本有着超过四百年的历史,为什么要抵制我们的文化?”
日本作为一个四面被大海包围的国家,海洋性文化自始是日本文化中浓墨重彩的一部分,海洋文化的特点是以自我为绝对中心。在日本人看来,人类是世界的中心,其他生物为人类更好地生存而服务有什么问题呢?
今天,在这里要介绍的是本届金树国际纪录片节入围作品之一《Living with the whales》(与鲸一起生活),讲述了捕鲸杀戮的另一面,日本的“鲸祭祀传统文化”。在日本,鲸文化是日本人海洋情绪中很重要的依托。短短15分钟纪录片里,讲述了日本这几百年来如何在神社里进行鱼灵供养,在大海上进行鲸的祭祀,举办鲸食文化节,建立鱼冢等,鲸已经成为太地町等地居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我们看到日本人建立专门的鲸鱼博物馆,海豚铜雕像,日本民众和海豚共游的和谐局面,似乎这一切都在展现日本人爱鱼的一面。甚至,他们将祭祀鲸鱼的活动作为旅游的一部分展现给世人特殊的日本文化,通过演员们再现江户时代的捕鲸场景,祭祀“河内大明神”看到他们对鲸恭敬的一面。似乎,打上了文化的烙印,捕鲸就变得神圣起来。
可是,一些数据却告诉我们,隐藏在“传统文化”背后,却是赤裸裸的杀戮。
每年,大地町捕杀大约2300头鲸
整个日本一年要杀掉20000头以上的鲸,更有甚者,有报道认为,日本现在每年捕杀鲸的数量大约在40000头左右。
日本在太平洋海域共有捕鲸船1000余艘
甚至杀鲸范围扩至南极。
捕鲸相关产业工人在10万人以上。
所有的这些数据都在告诉我们,在鲸已经被联合国列为珍稀动物后,却仍然有如此庞大数量的鲸类死去,这大肆捕杀的活动已经严重的影响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平衡。
“杀生”与“护生”
日本政府以捕鲸是日本的“传统文化”为由,即使在1986年国际捕鲸委员会发布禁止商业捕鲸后,仍然坚持并维护捕鲸活动,以“传统文化”之名来为杀戮盖上遮羞布。
以“海洋守护者协会”为主的一群保护动物人士以“关爱生命”为名和日本捕鲸者们进行多番较量。每年,这些海洋生物保护人士在大海上多次通过阻止捕鱼者们的活动,来解救被围捕的可怜海豚们。而因为他们的努力,日本政府终于宣布减少鲸的捕杀数量。
在当今世界,人类对自然的过度开发,导致地球的自然环境变得越来越恶劣,各种动植物也面临着灭种的危险。长期以来,人类受到海洋诸多的馈赠,但是因为人类过度的渔业,以及各种污染,使得海洋生物的生存面临着诸多威胁。鲸,作为海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一直以来在生态平衡链中发挥着极重要的作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以日本为首的捕鲸国家,每年捕鲸量剧增,使得鲸类数量大幅度下降,甚至部分鲸类面临灭种的威胁。若是人类没有节制的大量捕杀动物,带来的会是如何的后果,我们是否有深思过?
从《海豚湾》和《与鲸一起生活》两部纪录片中我们看到的是日本鲸文化的两面,杀戮与爱同时存在。我们真切的希望日本人对于鲸鱼的感恩和祭拜成为主流,从杀鲸文化变成爱鲸文化。通过对公众进行正确的教育指引来保护包括海豚在内的鲸鱼这一海洋物种的长久存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保护人类,维护人与海洋生物共存共生的文化。
希望以后,人能够不再以“传统文化”为借口而行“杀戮”之实,这个锅,传统文化背不起。
更多纪录片资讯
请关注金树国际纪录片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