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朝廷“大洗牌”》是一本由孙家洲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21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西汉朝廷“大洗牌”》读后感(一):历史,是政治的历史
历史,是军事的,也是经济的,这里,是政治的
世人都说,权力是男人的春药,然而,它又何尝不是女人的呢,沾了权力的瘾,人人都戒不了,比如,武后,再比如,吕后
权力的争夺,就是政治。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老曹这句话说的真是形象极了。一个刘邦倒下了,千万个刘家人站起来,即使深陷权力毒瘾中无法自拔的外戚首领吕后推演了后一百步的棋怎么走,将身后事安排的再明明白白,这场争权夺利的大戏早晚也要开场
即使知道大戏最终会上演,我方观众终不免沉迷于这期间一个个人精表演什么叫机关算尽,这可比宫斗剧有趣得多,毕竟,算不明白是真的会人头落地的。看,多刺激!
《西汉朝廷“大洗牌”》读后感(二):如何看懂这场“大洗牌”
看似坐享其成的汉文帝刘恒,是这场宫廷军事政变的直接受益者,尽管他是汉高祖刘邦的儿子,但在政变发生之前,他是远离政治中枢的代王,如果没有政变的推动,他基本没有做皇帝的可能性。但这场巧合的政变,促成了后来“文景之治”的局面,这位新皇帝,成为历史上少有的明君之一。
看懂这场大洗牌,需要我们梳理以下几个历史细节:
一 这场宫廷政变发生的背景是什么?
二 发动这场政变的大臣选立新帝的依据是什么?
三 新皇帝即位之后,是如何以高明的手段摆脱受人控制的地位,如何有效管控推举他上位的大臣?
四 发动政变有决策拥立代王的周勃,很快被新皇帝控制下狱,他是否“悔不当初”?
带着这些问题,来看懂这场政治博弈的历史大戏,以西汉前期刘氏宗室、开国功臣、吕氏外戚这三大政治集团的微妙平衡和最终破局作为探求真相的轴心。
《西汉朝廷“大洗牌”》读后感(三):权游高手汉文帝的治国之旅
拿到书了,没什么特别惊喜之处。 大概严肃的历史学家都不会就一些特别的不寻常之处展开额外的假想。钱穆评价汉文帝那段话很稳,这本书也一样很稳:汉文帝是群臣立的,没什么根基,但坐稳皇位二三十年,中央政府基础日益稳固,外能制住诸侯,内能制住功臣,你以为只是靠着慈祥恭俭而已? 对对对,就是在这句话之外,很想知道史书上很隐晦的记录之外的内容,这本书有没有展开?结果没有。 最大的谜团:汉文帝还是代王的时候,娶了一个正牌王妃,这个王妃跟他生了好几个儿子。然后,这个王妃在他当皇帝之前就死了,然后,这个王妃跟他生的几个儿子都在他从代地去长安当皇帝之后的几个月内相继死了,以至于他想给自己立太子,只能从另一个老婆窦氏生的儿子里面挑——太诡异了吧?哪有那么巧合的事情。 如果他这个正牌王妃姓吕,那么一切就很好解释了。但史书一个字眼都没有透露,谁知道真相啊? 但是,这本书也很清晰地说明了,汉文帝确实是个仁义明君没错,但谁规定仁义明君就一定是任人欺负的老好人?人汉文帝也是权力游戏的顶级高手好吧?要不你跟刘贺比一比?看看啥才是真正的权游高手? 汉文帝的故事其实非常适合拍历史悬疑大片,也许,最后的谜底揭开不揭开都无所谓了:那个王妃姓不姓吕,那个王妃生的几个儿子在几个月内相继死掉是什么原因?汉文帝从代王到汉帝国皇帝,没有成为刘贺一般的短命帝王,很快掌握了最高权力,然后用了几年时间就轻轻松松将曾经可以左右皇位的人一一排斥出最高权力圈,然后,全身心投入建设国家,让自己彻底成为一个完美的仁义明君。 这一切,不是纸面的记录可以三言两语说得清的。 但老百姓记住了:他是个好皇帝,名垂千古,其实就足够了。
《西汉朝廷“大洗牌”》读后感(四):三方种树,一人吃果
记得是深夜在B站觅食的时候偶然看到老师推书的视频,当时就被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述吸引了,立刻下单买回来看了。看完果然是心仪的作品,作为一个从初中就没有再学过历史的人来说,这种语言简要,思路清晰,阅读门槛较低的历史书无疑是极好的。
因为一直对唐宋较为感兴趣,有点可悲的是自己为数不多的汉代历史竟然是从零星的纪录片和美人心计中获得的,尤其是有关这次"洗牌",现在终于也能摆脱这种尴尬局面了。
来说说内容,历史书籍在我看来最好的叙事逻辑还是正叙。本书从白马之盟开始至文景之治结束,着重讲述了吕后逝世之后吕家外戚、旧功臣集团和刘汉皇室之间权势变更。
刘襄一支人马虽有军队并且近水楼台,但是政治手腕似乎不太成熟,首先得罪了左右逢源的宗室长者刘泽,被灌婴阻挡荥阳之后也就相当于失去了机动,无法对旧臣集团决策做出强硬反应。
吕氏真的除了女子其他人一无是处。作为刘章妻子的吕氏引起我的好奇,她究竟是以何种心情将吕氏的合谋告诉刘章,也不知她的结局如何。更可笑的是郦寄卖友,结合汉代背景也许这两人的关系实属不一般。
作为看起来洗牌中获得最大权力的旧臣集团的核心人物陈平,周勃以及灌婴,尤其是灌婴作为反水之神成功为大清洗奠定基础,不然就和刘襄军队之间的厮杀就要失去多少无辜无意义的生命。陈平作为政治嗅觉,手腕一流的文臣实在是为旧臣集团能够齐心协力,留存火苗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当然刘章无疑是谁看都喜爱的,有勇有谋,当机立断,敢作敢当。再说刘恒,不知他继承皇位到底是必然还是偶然,但显然他从来没有放弃韬光养晦。在上任之后的一系列安抚功臣不落话柄,后期对周勃等人的处理可谓极为高明,以及对刘长的类郑伯克段于鄢的计谋,实在是难以想象他在代国时都是如何按耐住自己的。也许这就是韬光养晦的极限了吧。不过也留给他儿子景帝一些遗产哈哈。
对于一些细节书中没有提及,尤其是刘恒在代国是否有为这次洗牌做出准备,不过考虑本书旨在讲清朝廷,倒也可以理解。
《西汉朝廷“大洗牌”》读后感(五):大洗牌,大清洗,大赢家
记得是深夜在B站觅食的时候偶然看到老师推书的视频,当时就被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述吸引了,立刻下单买回来看了。看完果然是心仪的作品,作为一个从初中就没有再学过历史的人来说,这种语言简要,思路清晰,阅读门槛较低的历史书无疑是极好的。
因为一直对唐宋较为感兴趣,有点可悲的是自己为数不多的汉代历史竟然是从零星的纪录片和美人心计中获得的,尤其是有关这次"洗牌",现在终于也能摆脱这种尴尬局面了。
来说说内容,历史书籍在我看来最好的叙事逻辑还是正叙。本书从白马之盟开始至文景之治结束,着重讲述了吕后逝世之后吕家外戚、旧功臣集团和刘汉皇室之间权势变更。
刘襄一支人马虽有军队并且近水楼台,但是政治手腕似乎不太成熟,首先得罪了左右逢源的宗室长者刘泽,被灌婴阻挡荥阳之后也就相当于失去了机动,无法对旧臣集团决策做出强硬反应。
吕氏真的除了女子其他人一无是处。作为刘章妻子的吕氏引起我的好奇,她究竟是以何种心情将吕氏的合谋告诉刘章,也不知她的结局如何。更可笑的是郦寄卖友,结合汉代背景也许这两人的关系实属不一般。
作为看起来洗牌中获得最大权力的旧臣集团的核心人物陈平,周勃以及灌婴,尤其是灌婴作为反水之神成功为大清洗奠定基础,不然就和刘襄军队之间的厮杀就要失去多少无辜无意义的生命。陈平作为政治嗅觉,手腕一流的文臣实在是为旧臣集团能够齐心协力,留存火苗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当然刘章无疑是谁看都喜爱的,有勇有谋,当机立断,敢作敢当。
再说刘恒,不知他继承皇位到底是必然还是偶然,但显然他从来没有放弃韬光养晦。在上任之后的一系列安抚功臣不落话柄,后期对周勃等人的处理可谓极为高明,以及对刘长的类郑伯克段于鄢的计谋,实在是难以想象他在代国时都是如何按耐住自己的。也许这就是韬光养晦的极限了吧。不过也留给他儿子景帝一些遗产哈哈。
对一些具体细节实在难以做到面面俱到,可以理解。历史本就是迷,留点想象空间给自己也是不错的脑力锻炼了。
《西汉朝廷“大洗牌”》读后感(六):我从代国来
书中倒是有好些体现中国人处事态度的小例子,比如说周勃平叛诸吕之后不加收敛,被刚上任不久的皇帝就是一顿拾掇,而可能是整个事件幕后出谋划策者陈平却很是会藏拙,最后落了个一代贤相的美名,可能陈平大概也被刘邦看走眼了,抑或者是他从张良那学到了很多 不过书中有个场景,我觉得有点不太明白,就是皇帝问居右丞相的周勃,全国钱粮多少,案件办理的流程是什么,我们少文的周大爷,有些被问到了,在领导面前表现很不好,然后相同的问题被抛给自愿退居左丞相的陈平,老哥侃侃而谈,你这些问题去问管事的,皇帝说那要你干什么,陈老哥就说,我本来就无才,只是忝居这个职位,只是丞相是承上启下,调和阴阳,监察百官,巴拉巴拉一阵话术,领导听得很是满意;这是不是与陈老哥之前明哲保身的态度有点不一样,我们是知道他有能力,能干事,但是这样不是显得周勃有点太那个啥了吗,还是已经有迹象表明周勃似乎要被压制了,这是一个小疑惑
还有就是你说,当时平叛诸吕之后,周勃、陈平以及灌英这三个人是功臣集团里最终决策者,他们为什么没有自己称王的想法,整个国家为什么没有出现韩赵魏三家分晋的局面呢,我想一方面真的是高祖把开国时的功臣带走的七七八八,这三位当个社稷臣,功臣就顶天了;其次还有那个虽说这刘姓诸侯王之后一直给汉家王朝添堵,但在当时那些诸侯王还是有着拱卫京都的意思在里面的;再可能真的就是人心思定吧;想了想,那个白马之盟还是很好用,镇住一大批人,厉害呀
再说说高后,他到底是向着夫家的呢还是娘家的,她帮娘家的人上位,整了四个诸侯王,六位侯爷,权势直冲霄汉,可是他们吕家最大的罪过不也是非刘氏不可王的白马之盟,导致天下共诛之的局势,你说这是不是有点因果循环的味道在里面
还有那个兵权说给就给,感觉有点突兀,那个吕产还是吕禄不可能这么没政治觉悟的吧,我想真实的平叛过程没这么简单吧,还有一点,这历史上的事,是出自一家之言,到底当时怎么样,谁又能说的明白呢;现在一个全民关注的社会事件都能反转好几遍,何况那些宫廷往事呢,不是他怎么说你就怎么写嘛,人还是有偏见的
最后说说我们的主角,当他是个好皇帝的时候,他大概不可能是个好人;那些政治手腕就感觉不太像一个之前在代国的诸侯王所玩出的花样,还是他天生就是吃这行当饭的;不过看着他所颁布的一些多畏惧之言的诏书,还是很感动的,这样一个时刻存有敬畏之心能体察百姓之苦的皇帝,真的实在是难得,想着武帝到死才发布个罪己诏,真的很难得了,还有这个皇帝能够广开言路,有贾谊,贾岛这样的政论家批朝政,真是一潭活水呀
《西汉朝廷“大洗牌”》读后感(七):成王败寇,自古如此
在权力的游戏中,你不当赢家,就只有死路一条,没有中间地带。
这句话出自《权力的游戏》第一季第七集。彼时,奈德史塔克发现皇后瑟曦乱伦,他没有向皇帝心慈手软,反而劝瑟曦离开君临,而奈德史塔克也为自己的心慈手软付出力代价,命丧君临。这句话如果翻译得更直白、更通俗易懂一点,那就是成王败寇,而在历史上能在权力的游戏中真正全身而退的人屈指可数。
奈德是一个出色的战士,他帮助劳勃打败“疯王”,是劳勃能坐上王位的最大功臣。但他却不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他很善良,符合儒家所标榜的“仁”“义”,他随劳勃南下的目的就是为了帮助劳勃统治,以及查清上一任国王之手的死因,而对于君临的政治斗争,他不屑参与,想置身事外。从一个局外人的视角来看,这真是大忌,随后发生的事也证明了奈德的想法是多么的幼稚。
回到这本书中,纵观两千多年前这场宫廷大变局,主要发生了两件大事,一件是功臣集团和刘氏集团合力清除吕氏旧部,回归刘氏正统,一件是汉文帝入主后通过一系列举措实现身份与权力的统一。如果说前一事件有一定的运气成分,如果吕产与吕禄之间的沟通、行动更加一致;如果吕产与吕禄能采用其姨母的意见,可能历史就不一样了。而另外一件大事可能真正就是汉文帝自身实力的体现,相比于奈德,他能从一个被推举的、弱势的帝王转变成强势的、将核心权力牢牢攥在自己手中的大帝,除去“仁”外,他更具有政治主动性,打从他知道他被推举为帝王之后,他就明白他自身的状况,他所面对的对手,他的目的,以后对失败后果的清晰认识,这都让他更加主动去参与到政治斗争中去,最终也获得了成功。
除去这两件事,在以往学习中,我常常认为,中国人的政治智慧是日积月累形成的,虽听闻春秋战国时期的智士谋略,但无法想象两千多年前的政治斗争已如此激烈。这本书真的刷新我的认知,陈平、曹参、汉文帝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经过深思熟虑,并非一时冲动之举。印象最深刻的是,汉文帝对其同宗淮南王刘长的处理,功臣集团能推选汉文帝为皇帝,并发动叛乱,同样,他们也可以另立新王。但汉文帝所顾虑的是,他如果没有找到合适的借口处置刘长,他的苦心建立起来的“仁”的形象就会大打折扣。因此,汉文帝采取了欲擒故纵的方法,其对于刘长的不法行为、冒犯之举多次忍让,从而给了刘长一定的错觉,也向天下再次体现他的仁爱,直至刘长发动谋反,汉文帝也没有直接杀死刘长,而是将其发配边疆,并借沿途官员之手除去心腹大患,这招计谋真的让人后背发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