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五十岁,我辞职了》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21-02-05 01:30:55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五十岁,我辞职了》经典读后感有感

  《五十岁,我辞职了》是一本由[日]稻垣惠美子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元,页数:18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五十岁,我辞职了》读后感(一):摘抄/不工作的日子我烫了爆炸头

  

1.就在那时,我突然想到:“对,去烫个非洲爆炸头!”这既非我蓄意为之,也并非战略使然。当时我只是想随便什么都可以,只要有变化就好。

  《五十岁,我辞职了》读后感(二):四十二周岁,我也辞职了

  

同样曾在知名媒体大公司供职,阅读过程中有太多相似的想法,估计80%的经历和感受一致,所以不算太惊喜。但我确实时不时的会划下其中的语句,并且加批注。自己的选择也跨越时空找到了共鸣,感觉自信和幸福感更强了一些。这本书文字本身也很接地气,如果大家在纠结要不要换一种生活方式,还是很值得读一下的。

  《五十岁,我辞职了》读后感(三):阅读前想看看作者是不是也是认为自己不适合职场的人儿

  

由于最近的工作,让自己极度怀疑自己是否真的不适合职场,自己的付出和坚持似乎得不到认可,甚至自己掉下来想法都不能以一种他人可以接受的方式传达出去,没有节假日,没有周末,随时待命,接受到领导周日晚上10点的电话催工作,着实让人心力交瘁。

于是开始心态奔溃,想要从书里找到理论依据来让自己得到指导和解脱。不过最终我没得到解答。

虽然如此,还是了解到了其他人其他社会和文化中的女性在职场中面对到的困扰,和自我思考调整和改变。所以还是要继续思考自己,调整好心态。

go 2021

  《五十岁,我辞职了》读后感(四):离职可以说是打工人时时刻刻的内心冲动

  《五十岁,我辞职了》,译文出的新书,刚好也符合自己最近的心境,马上四十了,要不要裸辞,放空一年呢? 最近突然想到了用辞职而不是离职,看上去只是一个字的不同,意义也有很大的不一样。 书读完了,不复杂,只是心境很多人都会有,敢于走出去的很少了,自己算不算勇敢者? 其实,最近几天的思考,自己更应该被归类到职场上的奇葩。 书中说到的,了解自己:房子破小也无所谓;钱没有那么多也无所谓;可以做家务;可以结识邻居,认识朋友;保持健康;赚钱。 自己在抄写的时候,“邻”错写成了“领”,看来最近的压力不小。 书中说:工作,说的彻底一点,既不是进入公司,也不是赚钱,而是带给人们喜悦和帮助。(不知道日语怎么写的)公司是修行的场所,而不是可以依赖之处。 值得思考的两句话,简单、朴实。 想明白了,也许辞职才会更加轻松。然而真的是这样子吗?

  最近在组织共读《庄子》,更多的时候是看远方还是顾脚下?

  修心是一方面,内在的平和才可以抵挡更多的妖魔鬼怪吧,比如说,当下,机票酒店都处于低点,而愿意出去的人却是最少的。

  辞职的想法可以放在心上,不过改变先从点滴开始吧。

  《五十岁,我辞职了》读后感(五):时刻保持“独立”的意识

  

翻看了前几篇书评,发现没有提到这本书的核心观点---独立。

作者提出的核心建议在于不要把自己绑定在任何其他事物上,工作、物品、人与人的关系......保证自己时刻都是自由的。

“依赖”,现在社会,很多人都习惯了依赖,是否有思考过:不依赖工资生活,我们需要的是挣钱的工作,而不是在一个公司工作;我们需要生活,而不是依赖可有可无的物质生活;我们需要快乐,而不是依赖刻意维系的人际关系。

至于作者在书里写的为什么要辞职,为什么会远离物质,对日本社会公司存在的思考等等,都发心于“没有钱的快乐生活”。因为我长期关注于节约、极简、环保、自由职业,所以对作者的很多观点感同身受。19年,我选择离职,放弃高薪和公司的股票,在35岁尴尬的年级断然离职,花了14个月的时间,生完二胎,陪伴大宝,捡起自己的兴趣之后,又选择回到职场。很多人问我这段离职有什么感受,我最大的收获便是从选择离职那刻起,就有了“随时离开”的选择,也可以说是权力。

带着“随时离开”的心情回到职场,和之前工作的状态完全不同。有兴趣,大家可以尝试尝试。

  《五十岁,我辞职了》读后感(六):书摘及一些感想

  

当你不关心拿到多少钱时,也就不再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因为“评价=金钱”。我只是想堂堂正正做些自己想做的事情,这种感觉实在是太爽了。

我开始埋头于不依赖任何人的工作中。

【一个从事朝日新闻社记者工作的人,在50岁那年,辞职了,无业,无夫,无子,书里阐述了这个心路历程。

作者以前是名校,大公司的主干道走下来的,也是高级白领,每月都买高级衣服和化妆品,住在高级公寓。

作者产生辞职的念头,是被公司流放似分配到高松工作后,发现钱不重要。那里的储蓄率很高,因为喜欢吃乌冬面,而乌冬面卖的有非常便宜。所以当地人购买任何东西都会和乌冬面做对比,然后觉得贵就不愿意花钱。后来作者发现,自己每天600日元就可以解决吃饭问题,真的不需要什么钱。从而让自己有底气,想要尝试辞职,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但是我觉得和她没有家庭有很大关系,不然家庭的责任是无法回避的。我也只能羡慕了。】

古代印度人把人生分为4个阶段思考:梵行期,家住期,林栖期,遁世期。

林栖期就是常识性宗教生活,隐居山林,但是还是偶尔会回家里看老婆孩子。

很多人退休以后失去了目标,不知道人生为了什么而活。

  《五十岁,我辞职了》读后感(七):《五十岁,我辞职了》对工作和人生的探讨

  

刚刚拜读了稻垣惠美子的《五十岁,我辞职了》,作者在辞职前是《朝日新闻》的一名高层管理人员,书中介绍了作者从辞职想法的酝酿到真正辞职的十多年来的心路历程,其中对工作目标、人生目标进行了探讨,同样作为一名企业职员,换位思考,感触良多。

首先是对工作的目的的探讨,每个人从大学毕业就职后都会有自己的人生规划,比如说几年内薪水可以涨多少,职位可以晋升多少,当然,薪水和职位的晋升基本上是属于同步提高,在不同的年龄段都会有不同的目标;在职场上不论成功还是失败,都要经意或不经意的面对其他人的意见、其他人的看法,也被其他人所影响;同时,还进行了换位思考,如果到了一定年龄后,仍没有到达自己想要的职位,被同期的或者后来者赶上,是否就成为了一名失败者,作者也对这方面做了一定的探讨。

作者探讨了何为“幸福”,买买买是一种幸福,花光自己的钱包,买喜欢的东西是一种幸福,陶渊明似的退隐山林其实也是一种幸福;作者从大城市因工作调动到小城市,因为没有地方可以消费,从而也引出了作者对不花钱如何给自己带来幸福进行探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幸福,每个人追求的目标也不同,坐到自己梦寐以求的位置是一种幸福,经济条件允许为自己喜欢的宝贝买单也是一种幸福,平平淡淡也是一种幸福,作者试图将自己的花销降至最低,从衣食住行等各方面进行节省,达到自己的目的,也是一种幸福。

作者提出了“公司型社会”的概念,脱离了公司,也就脱离了社会的主流,从原来的衣食无忧变成了寸步难行,期间对体制的合理性也做了探讨,所谓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作者想离开江湖,虽然离开了小江湖,但仍在在大江湖里。

阅读这本书,从作者的角度去思考问题,通过将自己代入,思考自己的工作目标,如果到了50岁并没有达到自己想要的该怎么办,不能再为公司做更多贡献该怎么办,公司给我们发薪水,我们是否就应该无怨无悔去奉献,为公司的发展献计献策;当自己不再能为公司做贡献时,该功成身退还是该继续做寄生虫。很羡慕作者即将步入老龄仍敢于辞职换一种生活方式的伟大魄力,推荐大家读一读,一方面了解下日本当下的职场现状,另一方面换个角度想一想自己该有怎样的人生。

  《五十岁,我辞职了》读后感(八):更重要的是自由

  很久远之前,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五十而知天命,所谓天命就是上天的命令,上天安排你这辈子将要去做什么。五十岁,对于中国人来说,这似乎是到了快退休的岁数。知天命就意味着你明白很多人事是不可为的,而懂得这个道理的代价是你的生命已经走入了倒计时。 在Z国的一边,另一个国家里,一个50岁的女性选择了辞职。我们不必纠结于作者为何而做出了决定,是到高松工作因为环境骤变而得到的天启吗?亦或是早就预谋良久?作者作为一名社会意义上的成功人士,名校毕业、高职工作,有着良好的社会知名度,这样的一个人如果让她突然放弃掉一些东西,她会怎么生活下去呢?我以为这应该是《五十岁,我辞职了》一个很重要的,吸引读者的地方。但我觉得这其实很无聊,挖掘或者窥探隐私都很无聊。或者说,这个人的隐私有没有必要窥探。这是一个很严肃但又危险的问题,因为它将涉及到作者是否有必要写这么一本书,我们是否有必要读这么一本书。 我们必须思考一个艰难的问题,不是关于日本工作体制的问题,这也许是很多人关心这书的一个原因。我觉得这是无关紧要的,因为社会体制之于我无权议论也无责议论。我更在意生活的小问题。 有一些读者认为作者辞职是放弃了金钱,我很难理解这种说法,辞职就是放弃挣钱吗?包括作者的观念,不工作就是不那么在意钱吗?这似乎没有必要的联系——我的目标是建立“没钱也能快乐”的生活方式,我觉得这显然不是这本书的主题,这也不应该放在封面上做书的简介。 “没钱也能快乐”,似乎有两个意思。一个是有钱才能快乐,一个是没钱未必快乐。我总觉得这是一种不健康的宣传。我很难理解稻垣惠美子女士辞职能够代表“没钱也能快乐”。她本身是具有商业价值的,写书也是商业行为。如果你真正要去思考生活本身就应该放弃宣传一切价值,认认真真去过好自己的每一天。 可能,作者更想说的是比起工作,包括生活本身,自由是更重要的。猪版《五十岁,我辞职了》

  《五十岁,我辞职了》读后感(九):发现生活的另一种可能性

裸辞是件难事,人过中年裸辞,更是不易。需要多大的勇气呢?可能梁静茹给的都不太够。然而日本一位爆炸头女士做到了。稻垣惠美子女士,原本拥有顺风顺水的工作,工作岗位可是媒体中的编辑部主任,每天的工作内容即改稿子。即便如此,烫了个爆炸头的她,于某一瞬间思考了下人生。认真努力并非有相应的回报,这是人生在世,我们活到现在都已知悉的一点,但如果把ta与工作、与退休后的生活结合起来看,似乎就有些诚惶诚恐。于是,裸辞的念头应运而生。

另一种生活方式=断了手的章鱼?

其实,作为打工人,谁不曾想过当下裸辞呢,至少我们中的大多数有过这样的假想。当然,现实让人趋利避害,继续工作才是常态。也曾有人,忽然之间,就真的行动了,譬如去外面的世界看看的那位。然而,她最终,旅行、相识、恋爱、结婚,工作。

所以,真正行动并且毫无准备地行动的,是少数。而这一旦发生,意味着另一种生活方式。稻垣惠美子女士,无夫,无子并且无业。无夫无子,意味着没有负担同时也没有依靠。不安与担心,开始浮出水面。她要开始在琳琅满目的电子产品里挑选手机,要退掉原来的房子,重新租赁更小更便宜的,还得面对中介不信任的眼光与寻找担保人,连银行卡都办不了……

这样的生活方式,看上去是断了手的章鱼,手足无措、无以为足。只不过,章鱼伤口处的血管会极力收缩,使伤口迅速愈合。

无限可能的世界,只是换了角度而已

电影《Sanint Frances》中的女主,更加废柴,30多岁了,还在餐厅打工当服务员,没有丈夫,没有家庭,也没有广泛的社交圈,更没有太多存款。她在暑期带孩子,孩子问她怎么了,她表露自己的失败,把前述的失败一一列举,孩子听完问,你真的需要这些么?这与稻垣惠美子女士的想法如出一辙,“只有在公司工作才是真正的人生吗?”我们当然会回答否,说出这些之外的,只是最终都回归到收入是靠公司打工赚来的。

稻垣惠美子女士,就这样跌跌撞撞走下去,撞入新世界。“我呢,如果不懂,就直接去问。”她遇到肠梗阻老奶奶如是说。

就是这样,她发现了“无限可能的世界”。其实,与其说是发现新大陆,不如说在尝试新方式新生活的同时,看待一切的角度变了。“真的不知道人生的可能性这种东西一直隐藏在何处,又是如何隐藏的。”无论是用电也好,超市里一年四季的菜改为市场挑拣也好,重新定义必需品也好,甚至是她提及的奢侈品也好,虽然可以说是老生常谈,可换了角度,都有一种更自由的感觉。这一感悟,胜于裸辞的行动,不如说更值得效仿践行。

当从惨不忍睹的状态中脱离出来,个中幸福也只有爆炸头女士自己来得最深切。

我们都有做不了的事,读完这本书,也并不一定就辞职,或是试探否认工作。保持健康、减少对公司的依赖等另一种可能性,还真是未尝不可,不是么?

  《五十岁,我辞职了》读后感(十):《五十岁,我辞职了》读后小感

  

收到书的那天,公司的银杏落得正好

这本书挺易读的,不太费劲。读的过程中也挺有感触的,会时不时的画画线,然后加点小标注。有些观点双手双脚的赞同,有些却想跟她辩上一辩。与其说看书,感觉更像是一个人在跟你谈心。

嗯,人生,或许很意外,就是非常滑稽可笑,不是吗?

假发→辞职,抓破脑壳也不会想到把这两个词联系到一起的。哈哈,稻垣女士却直接亲身演绎。一次假发试戴,发现意外的合适,便毅然决然的烫了个爆炸头。之后莫名的走红,大家因着发型更愿意跟她交朋友,生活变化了起来,而且效果还不赖。多难以想象啊!

世间好像总是充满艰辛,然而事实上又可能蕴含无限温情。

文中其四这章,差点没把我笑死。稻垣女士化作吐槽少女,跟我们电影一样地吐槽着脱去公司职员身份后的‘艰辛’。她笑谈日本是公司型社会,因着辞职了需要节省开支,要换个房租租,结果碰上担保问题;想选个年费低的信用卡,结果不是公司职员的都开不了卡;最后领个救济金吧,还必须证明自己有在努力找工作。哈哈哈哈哈,这可把她难的。可抛开了公司这根粗绳索后,也遇到了别的奇人抛出的绳索,写出了这本书。也挺好~

与“有”相比,“无”更加丰富多彩。

当今社会消费主义盛行,这点应该没人反驳吧?前段时间花呗的广告被撤,不就是因为其广告词太消费主义。社会的发展进步,让我们对物品的购买标准从必需品到非必需品。想买一件东西的理由变得越来越多,越来越奇特。可拥有的越多,就越快乐吗?不尽然吧。

稻垣女士工作从大阪调到高松,自己从 “有萝卜啦”的快乐,朝圣者干净透明的笑脸,‘基础通货’—乌冬面的奥妙。实现了从‘得到什么才是幸福’到‘舍弃什么才是通往幸福之路’的转变。

还有其他的点没写,有兴趣的我觉得可以看看。这本书跟日剧一样,有贴近生活的温情。很多地方,若是参加了工作,保证你也深有其感;学生党嘛,也可以提前探知公司一二。

至于辞职一事,还有待商议,目前的工作也挺有意思的,我就先默默奉献自己啦。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五十岁,我辞职了》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