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艺黑白》是一本由焦元溥著作,理想国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0元,页数:2019-1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游艺黑白》精选点评:
●唯有膜拜
●焦元溥在播客节目中指出,这次他的修订本共约105万字的篇幅,拓充了约三分之一的内容,包括采访全球各地演奏大师的点滴故事,完成了对30多个音乐家的回访工作,以及新近采访了十多位音乐家的内容亮点,这本著作时至今日仍旧是华语世界最高水准古典乐评经典著作,绝对不容错过!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聆听这期节目→http://m.ximalaya.com/sound/225909478 对于这本书的阅读,可以细细拼读,每个钢琴家都谈了很多业内八卦、钢琴技法、对其他名家从人品到弹奏的评价、各种师承关系了如指掌,认真做阅读笔记,可以整理出一个20世纪钢琴宇宙,耐心阅读可以从古典音乐门外汉,直接进化为古典音乐骨灰级鉴赏家!
●买过第一版,当时卖的好想并不好,胶装也容易脱落。那两年正好有几位演奏大师来北京演奏会,动过念头带着书去找各位大师在自己章节签字。后来觉得这太集邮癖了,没有实施。
●看看古典音乐圈那么多鄙视链,对钢琴比赛的吐槽,人生在世,开心就好,真的不要装逼啊。。。
●精彩极了,老b的配乐解说版更是周到贴心,大家快去鼓励鼓励他继续更下去吧ToT https://www.ximalaya.com/youshengshu/31147366/
●终于刷完了,给10星吧满分5星那种……所有古典音药爱好者都一定要去读这本书啊!技巧、表达、传统、风格,全是干货,能即时启发灵感立刻拿来用的那种
●Wow,终于出条目了!107万字、108位钢琴家(再加一位大提琴家)构成的,之前三联版的全面更新版(多了一倍的量,增加了50万字、53位钢琴家,原来的采访也补采了29位,其中白建宇几乎增加了一倍半的内容)~非常有料~希望白建宇说自己(差点)被北韩绑架的部分可以保留~
●看到了历史,看到了各种各样的人和观点,收获很多
●疫情期间干完了这4本
●终于读完了这个大部头!太不容易了
《游艺黑白》读后感(一):享受音乐 享受人生
从音乐、艺术、人生中学习,学习并且享受人生,这是我想寄语大家的祝福—俄·阿方纳西耶夫
音乐爱好者可以选读此书,尽管我尚未读完,但收益颇多,在这里有机会倾听每一位受访音乐家的真知灼见……
正在学习乐器,特别是钢琴的同学们,如果没有机会和名师面对面,我想这本书也是很好的教材,大师们心中的音乐到底是什么?如何演奏好音乐?百家争鸣,各有所长……
俄·贝尔曼谈到,“我希望我的诠释尽可能接近作品、接近作曲家。” ;俄·费亚多说,“弹琴并非照本宣科,照谱上写的做就可以。我们像是第二个作曲家,根据作曲家给我们的讯息(谱上的记号),透过我们的情感和想象力,把曲子还原给听众。” 这代表了许多钢琴演奏家的观点,鼓励创新,却不离根本。
《游艺黑白》读后感(二):《游艺黑白》摘抄 纯粹是好玩
Menahem Pressler
——天啊,我都90岁了,还要学新曲目与新的合作方式!
——我不久前听了索科洛夫(Grigory Sokolov,1950─)演奏的《幽灵变奏曲》(Geistervariationen,WoO 24),深受震撼与启发,于是也学了。我对舒曼的爱大概永远看不到尽头吧!
aul Badura—skoda
——我用两个笑话来回答维也纳的特色:被问到信心来自何处,柏林人会说“未来”,维也纳人会说“过去”;德国报纸写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况:“情况很严重,但仍然有希望。”奥国报纸则写:“情况毫无希望,但并不严重。”──对维也纳人来说,再没救的事情都不重要。
——肖邦并非不追求速度或音量,他的性情也绝非温和。当时人记载他生气时,头发真的会竖起来!他的音乐中也有这般个性。旋律虽美,乐曲组织却极富张力,因此也不能投闲置散地演奏。但说到底,肖邦有其格调与品味,也有独特的音乐语言,但绝非暴力夸张。
——我很爱音乐,我也来自一个充满毁灭的时代。身为奥国人又目睹第二次世界大战,看到人性善良、光明面一再被否定,看到文化传统一再被摧毁,我知道我必须成为音乐家。音乐具有超越语言、族群、时空,也超越战争与毁灭的伟大力量。我需要音乐,我相信人类也需要音乐。回首这一切,我想我的决定并没做错。
——在所有经验之中,最关键的就是“受苦”(suffering)。如果不曾“受苦”,没有被生活折磨,被爱折磨,没有体验过生活的挫折与情感的苦涩,那大概无法真正了解莫扎特、贝多芬和肖邦等许许多多的作曲家,也很难成为杰出艺术家。志在音乐,丰富自己的人生,并把经历过的一切化为音乐,或许就是成为大演奏家的关键。
Jörg Demus
——当我到日本,看到歌川(安藤)广重(Utagawa Hiroshige,1797─1858)的浮世绘,深觉他对雪、对雨、对月光、对风景,对大自然的感受和德彪西非常相似,难怪德彪西会喜爱他的作品。
——李斯特也是我受不了的作曲家,总是自己摧毁自己的作品。李斯特《超技练习曲》(Étudesd’exécution transcendante)第十一曲叫《黄昏的和声》,开头很优美,到后面就噼哩啪啦一堆音。
Tamás Vásáry
——那时我最要好的朋友要结婚,非要找我当伴郎,所以他坚持等到我旅行演奏结束才结婚。当我第一眼见到他的未婚妻,便深深为她的美貌和智慧所着迷。我想我朋友实在太幸运了,竟能得到如此佳人。谁知他们度完蜜月,我朋友就出车祸死了,前后不过两周而已。这是多么可怕的事!身为他最好的朋友,婚礼上的伴郎,我当然帮忙料理后事,也天天陪着新寡的好友妻子。陪着安慰久了,我们也就坠入爱河……这就是我遇见我第一任妻子的经过。
——指挥像交女朋友,短时间就可以练成;弹琴像是“结婚”,必须真正喜爱才行。
——我曾祖父曾经听过李斯特弹琴。据说他那时非常兴奋,兴奋到居然流鼻血!
——魔鬼和美女(情欲)一体两面,这也就是李斯特自己的人生。
——如果不是常打坐冥想,我大概也不想活了。
——最伟大的作品都不是“做出来的”,而是“自己到达的”。
——我建议有心朝职业演奏家迈进的年轻钢琴家,都要有愿赌服输的勇气,无论是否能为演奏家,都必须保持对钢琴演奏的执着与狂热。毕竟音乐这条道路就像赌博,天赋能不能胜出几乎取决于运气。
——我到现在都还清楚记得当年肖邦钢琴大赛上傅聪的演奏──那是我听过最美的肖邦玛祖卡,众多竞争者当中我觉得他最称得上是具艺术性的钢琴家。我那时写信给家人,二十页的信里有十九页都在谈傅聪的演奏。所以音乐哪里有国界或学派的分别?我所听过最好的波兰音乐,可出于一位中国人之手。
《游艺黑白》读后感(三):即使不听音乐也值得一读的波格雷里奇访谈
第三册里面,波格雷里奇的访谈是一个重头戏。首先我是波格雷里奇的粉丝,作为一个小时候没有怎么接触音乐,成年之后才开始听古典的人,我一直非常非常喜欢波哥。
同样的音乐,由不同的名家来演绎,但是我这样的外行并不太听不出大的区别来,不过波哥是个例外,他的演奏似乎每一个音都是独特的,每个音都特别美妙,一听就可以把他和别的钢琴家区别开来。我一直也以为他是一个叛逆型的天才,因为他和他妻子那些故事,这个访谈完全刷新我对他的认识,他是一个苦行憎一般,在音乐里面皓首穷经的学究型学者。不是那种随意挥洒的天才,而是一个研究狂,训练狂,这个可以在第四本里面他学生的访谈得到印证,就是妻子学生换个大衣两分钟的空,他也要赶紧练一练。
基本上这四本书里也没有第二个钢琴家如他这样诚恳,反复强调刻苦,认真,勤勉,谦虚,诚实这些美德的价值,但同时也清高,孤傲和非常多自己独特的想法,可能同时代无人可以匹敌。正因为如此,他大开地图炮时,借别人之口说他达到了前无古人的境界时,你一点也不觉得违和。他就是有这个资格,他就是达到了如此的境界。同时,他作为艺术家,也保持了对现实世界的敏感和非常有高度的思考,应该这本书中没有第二个谁在大肆的批评消费主义,在批评各种社会现象。而且,里面谈到克泽拉丝,并没有多少浅层的八卦,而是说了她作为一个非凡的老师,怎样进行教学,有一段教学心得的四大项非常有启发。
第一,要能易如反掌地掌握完美技巧。第二,要能洞悉钢琴声音的发展,特别是在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钢琴家——作曲家的研究心得——这些作曲家知道钢琴可以如人声歌唱,同时也具备管弦乐团的多种色彩。第三,必须了解现代钢琴的各种性能,特别是如何运用其更丰富的声音。第四,对不同音乐风格的明辨与掌握。这四点迁移到别的学问上毫不违和,比如我作为专业码农,熟悉码农知识多点,可以仿写出一段CS应该如何学。
第一,要能易如反掌地掌握基本技巧和概念,算法和编程语言。第二,要能洞悉计算机软硬件的发展,比如操作系统的发展历史,如何发展出现在这几大模块,理解设计背后的考量。第三,必须了解现代计算机的各种性能,特别是如何运用高速缓存。第四,对不同编程模式(面向对象,函数式)的明辨与掌握。还有一点没有想到,访谈中隐约透露出波哥是个功夫迷,他直言李小龙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家,也谈到也许真有水上行这种功夫,但是现在失传而已。
最后总结一下波哥的嘴炮和金句。
思考的逻辑并非来自天分,而是教育。无论是音乐或人生,永远都会有困难,而我们必须学习,进步,克服困难。是的,我一点都不叛逆。我可以说,我所受的家庭教育和音乐教育,都相当尊重权威。不向权威看齐,难道要向无知学习吗?民主社会中虽然人人平等,但在知识面前,哪里有人人平等这回事?我知道今日许多人对权威毫无尊重,心中只有名利。如果知识学问不能让他们在短期内获利,他们就不屑一顾。我认为那只不过是显示自己的懒惰,以及不肯按部就班下苦功钻研罢了。我家庭的遭遇告诉我,这世上只有知识、尊严和爱是别人拿不走的,而我会永远记得。(这里是波哥谈到自己对钱不感兴趣)在许多国家,当模特儿成了一种流行,人只想贩卖最原始的本钱,而非学习与进步。然而,学习不能只求速成,真正的成就需要专注、坚持与奉献。《游艺黑白》读后感(四):琴键人生
乐正禾
踏出美丽的环状之路
《游艺黑白》是一本各国钢琴家的访谈录,它的成书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作者焦元溥完成书中最早的访谈已经是整整20年前的事了,而那时的问答,也仅仅是传真中往来的文字。2019年4月,访谈录《游艺黑白》得以再版的这一年,钢琴家约尔格·德穆斯去世了,而作者焦元溥在2018年刚刚得到了与他对话的机会,也许正是在时间流逝的紧迫感,让作者避免了诸多的错过。持续20年的努力最终造就了这本厚重的访谈录。所谓厚重,并不仅在于其篇幅,更在于它和我们平日所见的媒体访谈不可同日而语,因为它指向的并不是名人高士的成就,而是创作者、演绎者和欣赏者、研习者的一种悠久的联系。
请允许我假定:“能评价作品演绎的人”比“能分析作品的人”更接近音乐。对于聆听者来说,作曲家的创造和演绎者的二次创作合二为一,才可能成为真正的作品。在如今作曲家、演奏家几乎完全分工的时代,钢琴演奏家一生中的努力,都仿佛走在一个环状路径上。
音乐家申克所批判的那个19世纪演绎诠释方式已经故去了,比起演奏家不断诉诸外在和炫技性的19世纪,今天演奏家们道路的原点,必然是以作曲家为出发点的作品本身,演奏家们花费一生的心血,作为主体的演绎诠释角色,最终依然要将自己的目光和前路再次指向那个原点——毕竟唯有指向作品原意的二次创作,才可以真的被称为对作品的演绎。这样的一生是在“兜圈子”吗?其实并没有答案。他们留下的一个个魅力之径,是欣赏者能够与伟大作曲家们连通的桥梁。
演奏家们几乎不会多说什么,每当他们多了一些碎言碎语,就有可能被指为“缺乏艺术家的风范和自觉”。他们只有等待欣赏者踏上他们所铺就的桥梁,期待爱乐者借此以观察音乐世界美好的景象。
但版本推荐者和乐评人的话语权经常会权重过大,沉默的演奏者从来都满怀不吐不快的欲望,钢琴家查尔斯·罗森甚至由此而成为了一位伟大的音乐学家,他那些掷地有声的话语似乎也在努力表达:站在媒体和乐评人面前的自己,才最接近作曲家的本真。此时罗森的心情也许并不是音乐学者,他依然将自己视为那个二次创作环状路线上的徘徊者。更何况,某些演奏大师本人即被作曲家调教而出,或被作曲家的高徒(如李斯特的学生莫里斯·罗森塔尔)严厉指导,当沿袭悠久传承的他们演奏李斯特或是巴托克的作品时,媒体乐评人真的比他们更接近音乐的创作者吗?而众多老一辈演奏家与音乐创作者的渊源,往往也意味着他们的每一次被采访,都是历史的见证。
乐音需要翻译吗
焦元溥身兼了多种身份,他是一位乐评人,同时也是音乐作品的研究者以及音乐的普及者。面对那些声称自己“不懂”的人,音乐可以被翻译吗?
焦元溥并不是一位“乐理的普及者”——也许他曾经也是那样的人,但他最终认为面对大众时,诉诸谱面和细节的分析经常是徒劳的。当了解到他此类观点时,我感到了巨大的说服力——为什么一定要了然音乐的结构?无法被大家接受的展开部当然很可能是令人昏昏欲睡的糟糕展开部…… 然而每当想到克莱格·怀特时,我又会对此类问题产生犹疑:怀特先生在《聆听音乐》和公开课中的苦口婆心也是面对非专业者的——他守在一台钢琴前,耐心教导一群理工、人文院系的学生们视唱《波莱罗舞曲》,只有经过视唱的体验,学生们才可能发觉在三拍的节拍下,“波莱罗”难以捉摸的旋律线是怎样的迷人;柯普兰在《如何听懂音乐》中费力的解析同样是面对非专业者的,难道这些是徒劳的吗?
焦元溥曾在《乐之本事》中提到:某音乐家的老师在讲解莫扎特作品时,曾经对学生所做的“下属小调和弦”表述提出异议,当学生做出不解的表情时,答复道:“那是莫扎特撒下了一片阴影。”从这样的例子中我们也许能够感悟:作曲家的乐谱不仅仅是一些信息,更不是一些待解的密码。面对声称自己“听不懂”的人时,普及音乐的人们绝不是在翻译音乐,而是引导人们去接近一种“感受”。实质上音乐表演同样并不是一种解密(当然在读谱的形式上似乎是的),它既有还原的功能,又具有一种主体介入的诠释功能,并且这种诠释本身即具有引导的作用。
面对专业音乐学习者时,谱面分析的诠释是必要的,但对音乐的“感受”更是必不可少的,所获得的这种“感受”就是那个引导的结果,二者处于相互结合的关系。音乐学研习者探寻那种“感受”的渠道非常简单——他们的器乐或钢琴老师每一课都在引导他们,演奏者研习的技巧性从来不是目的,他们指向的目标是在演奏技巧保障的基础之上,从容实现那种音乐的感受。即使从未做专门的统计,但我们可以确定的是:从古至今直到未来,从没学习过任何一种乐器或声乐训练,但又能够成为作曲家或音乐学研究者的概率,是无限接近零。
据说,《游艺黑白》中受访的某钢琴大师事先声明过:假若这个访谈录中出现了某钢琴家L(请允许我姑且隐却其名),那么自己则会拒绝在书中出现。钢琴家L的演奏台风曾被一些人指为过分做作夸张,行事作风也不符合许多艺术大师所期待的观感,但当你观看L的大师课时,会惊奇发觉,当面对一个14岁的琴童时,L貌似夸张的表现具有奇效。能够让你更接近贝多芬的人,并不是贝多芬自己的乐谱、文字和话语,而是千千万万个以演绎贝多芬乐曲为生的人们。
每一位弹奏舒曼、弗兰克作品的演奏家们的生活各不相同,在黑白琴键之外皆是自己,但当他们的手指触摸黑白时,却化身为舒曼和弗兰克。所谓不疯魔不成活,当德穆斯在《游艺黑白》中坚定地说出“我不喜欢瓦格纳”“我受不了李斯特,他在摧毁自己的作品”时,他仿佛化身为被勃拉姆斯和克拉拉所拥护的那个“险些和李斯特拳脚相加的舒曼”。也许当厌恶李斯特的德穆斯演奏李斯特的作品时,他更多处于音乐学学者约瑟夫·科尔曼认为的“演绎诠释中主体批判”的位置。正因如此,演奏家在舞台之外的闲言碎语是珍贵的,他们直白地吐露自己的好恶对聆听者们相当必要,大众也会觉察到:演奏家与作品创作者合一的意识,以及演奏者作为主体批判的角色是二者合一的,但面对不同的作品对象,他们的成分会发生变化。而当瓦萨里充满自负地认可自己“神童”的称号,或是滔滔不绝地剖析自己如何与众不同时,他仿佛被李斯特或瓦格纳上了身。
不同的性格特点会诱使在黑白中游艺的钢琴家们找到自己所属的真命之神,自己甚至成为他们的化身。瓦萨里只有在想起二战后齐夫拉录制的李斯特全套超技练习曲时,才不甘地说出:“有他的名演在前,谁会听我的李斯特呢?”我不禁想起交响诗《马捷帕》和齐夫拉弹奏的超技《马捷帕》——一个史诗的浪漫主义和一个酒后的浪漫主义,然则,它们皆为真实、鲜活的李斯特。
焦元溥的《游艺黑白》仿佛以千言万语而浮出如此的道理:也许音乐学者对过往大师作品的每一个分析,都更多在为音乐的创作们提供启发——从血肉直到灵魂。但并非每一个人都需要音乐创作面所需的那类养分,也许我们更需要的,是怎样接近200年前的贝多芬先生,我们渴望拥抱心目中的神祇李斯特·弗朗茨,或者和“瑞士钟表”般的潇洒绅士拉威尔先生对话。正因如此,请聆听演奏大师们指尖的声音和他们口中的不吐不快吧。对大多数人来说,他们才是伟大作曲家们的化身。
只适合喜爱音乐的人吗
我在自己生日的那天,对台北人焦元溥进行访问。从访谈的前一天始,即处于无比紧张的状态,因为意识到自己即将面对的恰巧是华语音乐世界访谈工作者中的真正宗师级人物。而焦元溥在《游艺黑白》中谦虚地表示:“这本书其实不是我的著作,而是受访钢琴家的作品。”但不能忘记的是,在一切文字和对话中,议题主导权的执掌是真正的核心所在。好比体现一部电影作者性的,并不更多在于剧作,反而更在于执导者的意识。
对焦元溥来说,从音乐人口中挖掘出最兼具价值与魅力的内容,这不是任务,甚至不仅仅是一个工作。那是一种将作曲家、演奏家与欣赏者建立柔软联系的纽带。它集中体现于焦元溥会经常贴合创作者与演绎者之间的联系,从而使得每一篇访谈都暗含特定演奏者对特定作曲家理解的一些小小专题。
这些小专题被本书编辑以关键字的方式摆放在每一位钢琴家所属章节的开头。实际上,假如将一套160万字著作中的关键字集中索引放置最后,一定会造成阅读的不便,而《游艺黑白》的读者只需查看关键字,就可以更集中地了解自己最为关心的音乐家和作品的一切。正如上文所说的——不是乐音的翻译,而是音乐的“感受”。对于专业音乐人来说最值得注意的是,它的每一个字皆为一手材料!各种厚积的演奏学派的脉络和传承皆在其中,待君消化。
这是一本不需从开头读到结尾的书,它也并不是备询的百科大全。其中有故事,有情绪,但也有沧海桑田般的世态演进。假如你真的愿意从第一页顺序看到最后,那么在大致以年代为主线的排列下,你也可以深深感受到:演奏家的历史演进中包含了国际各种大赛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演奏技巧的不断提高,但相应地,也会感受到老一辈人们的坚定——他们处于源远历史大河中的上游,以及后起之秀的相对迷茫。
本书最大的奇妙之处,在于他所建立的纽带既可以联结音乐作品和非专业听众,也可以联结音乐作品和专业学习者。写到这里,也许可以回到本文第一部分的问题了:也许“能评价作品演绎”的人,未必比“能分析作品的人”更接近音乐。但对于世界上的大多数人来说,聆听和品味音乐演奏家们的指尖和不吐不快,是拥抱美好音乐最接近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