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上班这件事(漫画大师 朱德庸 的不老经典 新装惊艳上市!)》读后感(一):心生向往,打工族的幼稚园
《关于上班这件事(漫画大师 朱德庸 的不老经典 新装惊艳上市!)》读后感(二):围城外看上班这件事
其实,不管朱德庸先生愿不愿意承认,至少我愿意相信——他还算个上班人。否则,那些对上班族的调侃、对老板的吐槽……愉快不愉快的话题怎么会变得如此活色生香?
从《双响炮》到《涩女郎》朱德庸的漫画渐渐被认可,要说价值,我很愿意与另一位漫画家蔡志忠比较。蔡老师的漫画是教科书的另一版本,而朱老师的则是……幽默?好像可以这么说,不过我想说的是朱德庸的漫画意义就是:看一则四格漫画,然后呵呵一乐。
他的优势就在——他不用朝九晚五的上班。所以,他可以调侃上班族各种不幸。
这也是他的劣势——毕竟是围城外,没有感同身受,所以,对上班族的漫画描述还是不太像。
围城外看上班族。看到的是生活。
《关于上班这件事》本身就像个报告,朱老师不过是另一种形式在写这篇永远也写不完的公文。
《关于上班这件事(漫画大师 朱德庸 的不老经典 新装惊艳上市!)》读后感(三):打工人的一场梦之旅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杨慎
这本书以极其幽默的文字和图画戳中每个打工人的心坎,将打工人的酸甜苦辣展露无遗,一针见血的洞见了职场“潜规则”,既是打工人的快乐宝典,亦是打工人的反压榨秘籍。看完我真的可以换个心情去上班。
看完这本书,就像做了一场梦。一场关于勇敢和机智的梦,在职场上平日里胆怯的我,变成了能言善辩的我,妙语连珠,智斗老板,让老板瞠目结舌,无话可说。我一扫此前之颓势,成为职场里人人讨论的厉害人物。
当然,这是一场梦。一场美好的、纯粹的梦。弗洛伊德在《梦的解析》中揭示:梦是现实的反映。打工人在现实里的种种委屈和无奈,都在这场梦里得到释放。在梦里。我们无所不能,我们怼老板,定项目,争取利益,仿佛现实中的种种不堪,在这里都烟消云散。
不过是大梦一场空,不过是孤影照惊鸿。这场梦给我们以幽生活一默的力量,消解乏味、直面苦痛。打工人做了一场轻盈且美妙的梦,早晨起来迎接新的一天。毕竟生活还得继续,所有生活的酸甜苦辣或一一消化,或让其在风中飘散。
关于上班这件事,似乎每个人都得经历。讨厌也罢、平淡也罢,我们都得去适应、去调节。它是关于成年人的职场残酷物语,它裹杂了现代人太多的情绪,易积压成火山爆发,成年人的崩溃正是如此。
这本书是办公室摸鱼宝典,也是上班族防笨指南、反压榨秘籍,更是打工人的一场梦之旅。如幻如梦,现实和梦境交织在一起。虽然我们都不想醒来,但唯有勇气和才智才能抵抗现实。
打工人的续梦之旅会上演吗,我们拭目以待。
《关于上班这件事(漫画大师 朱德庸 的不老经典 新装惊艳上市!)》读后感(四):爱情不是永恒的,唯有上班永不变
世界上有没有永恒的事?
爱情会变心,友情会变淡,拥有的财富可能会消逝,连住的房子也只有70年产权……
但是,上班这件事,是永远不会变的,也无可逃避。
漫画大师《朱德庸》推出的《关于上班这件事》,画出了社畜的无奈与心酸。
一边是员工,做牛做马,天天早出晚归,坐着最挤的公交地铁,加着最晚的班,有着永远完不成的KPI,还时不时要做背锅侠……我太难了。
一边是老板,拿着小鞭子,天天瞪大眼睛看谁在干活、谁在摸鱼,恨不得所有人都为公司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最心疼的日子是发工资的那一天……我太难了。
员工总想摸鱼,假装在上班,老板总想压榨,假装发了工资……这个矛盾,无解。
上班真心无聊又无趣,可能会遇到坏老板坏同事,坏老板虎视眈眈,坏同事背后捅刀,一点都不开心。
可是不上班,就开心了吗?
没有收入,谁能开心啊。
除非家里有矿。
而且上班这件事,不仅是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收入,更多的是提供了可以生活下去的动力。
人们常说要接触社会呀。可是,去哪里接触呢?
上班,就是一个接触社会的最直截了当,又相对安全的地方。
直接,是说你要直接和不同的人打交道。在和老板、同事交往的时候,就是社交的过程。
安全,是说大家毕竟是同事,不是陌生人,不会被拐卖到偏远山区,一般来说最多生生气,不至于有生命危险。
个别情况除外哈。
所以上班这件事,有快乐有烦恼,更多的是平淡,日复一日过下去。
至于上班这件事,究竟好不好?打开这本书,告诉你答案。
《关于上班这件事(漫画大师 朱德庸 的不老经典 新装惊艳上市!)》读后感(五):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除了工作——《关于上班这件事》
如果你把一生的薪水除以你一生的天数,你就会明白:奴隶制度社会从未被废除过。
我读完朱德庸老师这本书后,确实有认真的思考了一下关于工作这件事情,最终得出了一个结论,工作是当代社会的一个常态。
人们在当代社会要想生存最基础的标配:至少要有一份工作。
仔细回想一下,爷爷奶奶那一代人农忙是一种常态;父母那一代人奔波是一种常态;我们这一代人工作是一种常态。所谓常态,便是不由你我的喜恶所决定的事情,但它往往能影响到我们的心情。而且你会发现一件事情一旦成为一种常态,它便离快乐和幸福越来越远了,因为你别无选择,虽然我们可以换工作,但不可以不工作。我可以笃定地说,没有什么工作是快乐,因为追求自由是人的天性,没有人会喜欢束缚,但束缚正是工作的一大特点,这特点恰恰违背了人的天性,所以很少很少有人会喜欢工作这件事情。我们每天徘徊在不想上班和不得不上班这种折磨的心情之中,而且身体也在经受这种折磨,工作日怎么都起不来,可一到休息日总能在闹钟响起之前醒过来,工作的年限越久,睡到自然醒这件事就离我越来越远。工作是为了生活,但是生活却不是为了工作,关于这个道理大多人还是有清醒的认知的,可无奈的正是源于这种清醒的认知,工作占据了我们生活的绝大部分时间,而这却并不是我们想要的生活,清醒着并无奈着,这才是最累的状态。
不过既然我们逃不脱打工人的命运,那就看看《关于上班这件事》,你会轻松不少,它是打工人的一种自嘲。它用夸张的手法,画出了一个打工人的日常与心声,正是这种夸张的画风才达到了解压的作用,写实是无法达到这种效果的,因为没有人会想要看到自己的生活写照,夸张中带着写实完美的诠释出了那种自嘲。是的,面对这种常态我们最好的态度便是自嘲了,在忙碌与压力中寻找一个可以舒缓的平衡点,我们说不出的话这本书里全都有,我们无法释放的心情这本书里全都有。
其实想想,在当代社会谁又不是一个打工人呢?无论职位的高低,哪怕你是老板,又何尝不是在打工?这么一想,是不是又可以释然一点点了呢?
《关于上班这件事(漫画大师 朱德庸 的不老经典 新装惊艳上市!)》读后感(六):有能力的人努力工作,没有能力的人假装工作
这是一本富有人生思考高度的上班指南,适合用初入职场和久居职场的人看,一边看一边想像或品味职场的瞬间,或温馨或现实或无奈或搞笑,都是一种职场经历。
你努力与不努力工作,其实老板都知道,本书通过趣味的漫画图一一呈现出来,朱氏幽默的风格在谈笑风生中不禁让人感到生活的真实写照和无奈辛酸。
为了更好地生存,为了让家里人过上更好的生活,为了心中的梦想,我们努力拼搏着,只为了有一天能够更好地实现心目中所有的梦想。
塞·约翰生曾说,成大事不在于力量的大小,而在于能坚持多久。
每一份工作都有委屈的时候,工作不仅要适应工作环境和人际关系,还要学会咬牙坚持着心中的那一份信念。
当我看到这句,有能力的人努力工作,没有能力的人假装工作时,突然觉得好戳心啊。
现实中,不管在工作岗位上能力如何,他们都要认真工作,一则是为了让自己变得更好,二则是学会取悦老板。
这个时代,老板的心情决定了员工的一切,作为一名打工者,我们不仅要让自己变得更加能干 ,也要学会让老板开心,做一些老板喜欢的事,不要与老板对着干 ,如此,你的职场之路才会越走越远,未来也会有所期待。
成年人的世界,其实没有多少人情世故,大抵都是你来我往,不来也不会相往。
在职场上,你的实力可以为你说话,当你实力强大时,你的世界就会一片和颜悦色,当你的实力不够时,你只能忍受所有的委屈和无奈,也要学会假装自己风淡云轻地笑对眼前的一切。
不管我们在什么岗位,从事什么样的工作,资历深与浅,都要记住,个人努力程度直接决定了被尊重的程度,除此之外,你的钱包鼓与不鼓,也跟你的努力和实力分不开哦!
所以啊,我们要做一个热爱工作的人,因为工作是唯一可以实现自己愿望和改变生活的途径,好好工作吧年轻人!
都说,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但你不努力就只能一直骨感下去,努力了才会离理想越来越近。
本书中包含了3章,每一章中的漫画场面我们都似曾相识,直戳人心,搞笑又有泪点。当你下班了不妨翻开此书,感受一下那些漫画中关于你,关于我的上班片刻,看完笑一笑,明天继续认真上班。
《关于上班这件事(漫画大师 朱德庸 的不老经典 新装惊艳上市!)》读后感(七):打工人的悲鸣
在朱德庸看来,上班是一件违反人类天性的事。人们试图在朝九晚五的上班这件事上实现价值,却最终在企业施加的管理制度之下沦为了转轮上的老鼠,看似不倦奔跑,实则原地打转。至于上班族所谓的成就感,他觉得更像是一个工人辛勤地敲打石头,却忘记了自己脚上的锁链和满手的老茧。这是个形象的比喻,现代都市人无需汗流浃背地在田地里挥锄,而是被组织进了一个单位在格子间里敲打键盘、接听电话、召开会议,但不变的是外部的束缚和身心的消耗。《关于上班这件事》就是朱德庸以350则漫画描绘的上班这件事中的种种荒谬情景。
朱德庸在漫画中不断嘲讽上班一事的荒谬。如一幅画中,船上的监工在鞭打桨手让他们快划,桨手们终于忍无可忍,喊出:“我们有我们的尊严!”监工喃喃地说:“好,时代变了,我给你们尊严。”画面一转,老板挥舞着鞭子在督促员工们的业绩。现代的上班族与旧时的奴隶形象讽刺性地重叠在了一起。他还消解上班的意义,如两个上班族在聊天,其中一人问:“上班到底为的是什么?”另一人答道:“实现自我。”前者说:“得了吧,你整天打混摸鱼,从未好好上班。”后者说:“没错呀,我就是在实现自我。”在有些漫画中,他甚至揶揄上班消磨了人性,由现代人倒退回原始人,最终成为草履虫这样的低等生物。
上班族对上班一事的无奈和抵触也是漫画中频繁出现的主题。上班族们总是念叨着不想上班,或是“如果一周只要上一天班就好了”之类的台词。与之相联系,老板的专横冷漠、中层的媚上压下、同事间的推诿也常常成为讽刺的对象。老板总是紧盯员工考绩、节约公司开支,而无视员工需求,甚至无视员工生命。而摸鱼打混则成为弱势员工的对抗手段,劳资之间的猫鼠游戏引发了很多笑点。如一幅漫画中,老板们希望员工具备三“sion”——mission、passion、vison,但画面一转,员工心里只有televison这一消费娱乐方式。
公司里的上班族被称为白领,这多少是个令人羡慕的词,似乎意味着取得了高于一般劳动者的地位和薪酬。然而这些年来,上班族们更乐于自称“打工人”。上班这件事在越来越多的打工人眼中是令人生厌或至少是无聊的,因此,《关于上班这件事》描绘的很多场景想必会引起很多人的共鸣。古希腊人区分了“劳动”与“工作”,前者是生存的必须条件,奴隶和家畜用它们的身体满足生存的必需;后者被称为“创制”,有了很大程度的自由,制造出工具、用具和艺术品。而在汉娜·阿伦特看来,晚近的资本主义社会是“劳动者社会”,包括人在内的一切东西都被卷入了生产和消费过程,人由“制造者”蜕变为“劳动动物”,人自身以及人的世界日益陷入无意义的进程,正如朱德庸在前言中所说:“大部分人们活得像钟面上的指针,滴答滴答,日复一日,跑都跑不掉。”人们在陷入每天周而复始过程的同时,也成为了现代生产机器上同质化的螺丝钉,某种程度上,卓别林的《摩登时代》中的故事仍在日日上演。
朱德庸的解决的办法是选择自由职业,激发自己的创造力,赋予日常工作以意义。但大多数人只能怀着对世界那么大的渴望,念叨着我想去看看,然后步入格子间,继续打卡、坐班。这也许就是现代打工人的宿命。人们能做的大约惟有拾起幽默,以此对抗荒诞的人生。
《关于上班这件事(漫画大师 朱德庸 的不老经典 新装惊艳上市!)》读后感(八):朱德庸对无奈人生的反击法
近期,畅销多年的,朱德庸经典力作《关于上班这件事》,在人民文学新装登场,它采用了六色彩印、经典版式。
据市场调查公布朱德庸为台湾地区第二位最受欢迎的漫画家,仅次于日本漫画家宫崎骏。
他小时候是自闭且有学习障碍的小孩,常在巷子里边走边笑,邻居们都认为他是个疯子;
上学后,得不到同学老师的欢迎,老师经常在学校骂他,说没见过那么笨的人,
直到有一次,他与父亲走在街上碰见老师,听到老师跟他父亲说:“你儿子非常聪明,他学习绝对没有问题”,他意识到人性的荒谬,这些都使得他在所有表面之下看到真实。
好在他父母从不给他压力,一直任其自由发展。
他喜欢想象,喜欢坐在画桌前,画笔是他躲开外面世界的秘密武器。
28岁那样,他成为职业漫画家,他的作品,通透、犀利并且充满幽默。
他说,幽默是对自己心理的一个治疗。
他的《关于上班这件事》这本书同样延续着他犀利而幽默的风格。
书中不仅赤裸地展现上班生活现象,比如摸鱼打混
还描绘员工、老板的各种想法,比如关于年终奖的
看到这些你会发现想法没有绝对的好坏,位置、规则会影响一个人的行为取向。
因此,朱德庸并不是想要去抱怨去质问职场无耻现象。
但他也并非是要站在道德制高点,仔细看书中的反转句,比如下面这个对话:
看到“凡事往好处想,有的人还没机会上班呢”,以为是鸡汤是说教,可是他接下来马上一转,连班都没得上的是“富翁呀,贵族呀,老爸有钱的凯子呀”,让你在无奈中开怀一笑。
这种开怀一笑,正是朱式幽默,他说幽默是对无奈人生最后的反击。
什么是幽默?
幽默只是一个心态,就是一颗对人事物,一个体谅包容的心,当拥有了这个心态,就拥有了一个心情的旋转门,它能够让你从冰冷的地窖,转瞬之间就到一个艳阳高照的海滩。2020年,疫情的到来,导致很多人失业,薪水不涨,过得艰难,以致政府发放失业补助金,也使得人们开始认真思考关于上班这件事。
如果你正面临低估迷茫期,也不妨用朱式幽默给予反击,就如朱德庸在《关于上班这件事》中所要传达的“让我们换个心情,我做不到,我失败了,但我还能笑”。
《关于上班这件事(漫画大师 朱德庸 的不老经典 新装惊艳上市!)》读后感(九):不上班没法活,上了班没法好好活,上班就是这么回事儿
“好老板遇上好员工就会变坏,坏员工遇上坏老板就会变乖”“好老板遇上坏员工就会发疯,坏老板遇上好员工就会发财”……这本号称“上班族防笨宝典”“大老板压榨秘籍”的《关于上班这件事》,带你走进打工人的日常,见证老板与员工之间的斗智斗勇,体悟世间凡人的打工人生。
朱德庸漫画风行海峡两岸数十年,创作的《双响炮》《涩女郎》系列深受青年男女喜爱。除此之外,他还聚焦上班一族点滴日常创作了一部《关于上班这件事》,曾由现代出版社出版于2008年出版。这次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全新设计后再版,自然得益于其旺盛的生命力。因为,虽然都是上班,但历经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工作的体会愈加深刻了。
古时候不管是读书人给官员当幕僚,还是农家子弟为商铺老板当伙计,都算是“上班”。只不过那时的上班,讲的是各行各业口口相传的祖师爷立下的规矩;如今的上班,讲的是打卡考勤等制度化的措施规定;以前的上班,有一股浓浓的人间烟火气;现在的上班,更多的是一种对利益的诉求。
在计划经济年代,上班更多是体制内的一种“特权”,是铁饭碗,吃的是“皇粮”,基本上只要有工作就旱涝保收、衣食无忧,上班带来的好处不一而足。但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国有、私人企业的大范围兴起,创造了除了政府部门之外大量的就业岗位,一批批打工人加入了上班的行列,上班一族应运而生。本书所描述的对象,集中在各类公司企业,政府机关上班的不要对号入座,阅读一下也权当休闲娱乐。
上班的人通过工作赚取了生活费,也付出了劳动力。老板将职工的劳动力转化为价值,为公司创造了利润。本来是你情我愿、各有所需的事,但却因为对付出与收获的不同理解,围绕老板与员工产生了种种矛盾。员工认为自己付出的多,领取的薪水少;老板认为自己开支的薪水多,员工创造的价值少。这种资本最大化的利益追逐模式,让老板与员工之间经常处于猫捉老鼠的游戏之中,这就是《关于上班这件事》所展现的。
风趣幽默而又不失独到的见解,是本书最为抢眼的特色。而这种对上班现象细致入微的观察、精辟辛辣的点评,得益于作者对上班现象长期不断的调查与思考。不喜欢被束缚、向往自由的朱德庸在二十九岁那年辞职了,只因为他想做自己想做的事,而不是别人认为他必须去做的事。虽然辞了职,但他对上班这种现象依然放不下,作为除男人、女人之外“第三大族群”的上班族,有它存在的理由,而作为曾经的一员,朱德庸更是有着对上班的种种深刻洞察,而不仅仅是一种主观臆断。
比如老板说“百分之八十的工作都是由百分之二十的人在做”,而员工认为“百分之八十的员工都只能领到百分之二十的薪水”。这其实是“二八定律”在公司企业的具体运用,实际上正是如此。而且不仅在私人企业的薪水发放,延伸到整个社会财富的分配,基本上也是百分之二十的人掌握了社会百之八十的财富。所以,朱德庸的漫画不仅仅是生活的简单投射,更在于深刻揭示了社会现实。
作者创作这本书不是让你不上班,或者是不好好上班,而是教你学会以更好的心态适应上班。公司追求利润天经地义,希望发挥员工最大价值实现利润最大化也无可厚非;员工希望上最少的班、发最多的钱,甚至在上班时间浑水摸鱼磨洋工,这也是惰性在人身上的自然表现。网上曾流行的一个观点:公司老板不要和员工谈理想,说得很有道理,本来双方就是一种互利共赢的关系,没有必要附加太多华而不实的光环。
不要说小公司,就是些业界大佬也很关注员工的现实需求,顺丰王卫说“人性需要什么,你就给员工什么!”华为任正非说“钱给多了,不是人才也会变成人才!”马云则说“一定要涨工资”。当然,这些工资标准要与员工能为公司提供的价值相匹配,或者能让公司认为员工有潜力匹配这个工资标准,因为公司不是慈善机构,没有哪一个公司会养闲人,也没有哪一个公司会用没有用的人。
信息网络的跨越发展,让不少人脱离了模式化的上班环境,做起了像作者一样的自由职业者。这其实也是一种上班,不过是做自己喜欢做的工作,找到了“上班的意义与荒谬之间选择的平衡点”。对大多数人而言,这种平衡很难实现,我们大多数人面临的都是“抱起砖头就没法抱孩子,放下砖头就没法养孩子”的两难困境,不得不接受“老板用钱换取你的人生,你用人生换取老板金钱”的打工模式。
其实,不管是在四季如春的写字楼,还是在风吹日晒的大工地,职场无处不在。对于大多数人来讲,虽然付出了时间,但是收获了金钱,而且这笔金钱又能用到合适的地方,帮助自己和家人实现一个个小小的梦想,也算是干得其所了。至于在办公室是“奋斗”还是“摸鱼”,不是《关于上班这件事》反映的主题所在,本书不过是调剂工作氛围的一个幽默,“读完换个心情去上班!”
《关于上班这件事(漫画大师 朱德庸 的不老经典 新装惊艳上市!)》读后感(十):关于上班这件事|漫画家朱德庸笔下的“打工人”
不知何故,“打工人”一词一夜间登上热搜,恰恰此时,我正读这本有趣的《关于上班这件事》。
这是一部问世有十余年的书,在大陆也出版了几个版次,此次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全新打造后再次问世,再次将“打工人”推到了读者的面前,当然,读者想必多数也是其中的一员,读过这本书之后,苦涩的笑笑,反思一下自己的日常,然后再次投入打工人的序列之中,去为了微薄的“薪水”打拼。
最早知道朱德庸先生,还是很早很早电视中的《娱乐双响炮》,看得懵懵懂懂,却也记住了这个名字,他用一双孩子的眼睛在观察这复杂的世界,用寥寥几笔,勾勒出世界的真谛及事件的精髓,用心告诉我们:你简单,这个世界便简单。
近来翻阅他的社交号,他仍旧勤奋的保持着经常更新的频次,让热爱他的读者“窥见”他生活的一角,也理解他漫画世界的哲理反思。
就好像多数人看《关于上班这件事》,看到的是作者坐山观虎、自怨自艾,甚至有一点点置身事外,刷优越感的感觉。因为作者很早离开固定的有规律的工作岗位,选择了可以自我支配时间的漫画事业,在旁人看来,这是极具有诱惑性且令人羡慕的,但不是所有人都有这样的能力和魄力,甚至说大多数的我们必然要像一颗螺丝钉一样,在一个又一个工作岗位上发光发热,“消磨”青春。
如果日本著名企业家稻盛和夫看到过朱德庸先生的这部作品,他老人家肯定会说“这漫画家简直胡闹,现代企业所承载的价值,岂能是老板、打工人、薪水局限住的呢?”
企业家看到的世界,以及从人类历史发展历程看到的世界,与一个个体存在的意义,显然成为现代社会以及现代企业发展逐渐呈现对立的问题:老板VS打工人,团体VS个体……这不是偶然,这是一种社会发展的必然,这一种必然,从火车轨道出现的那一刻便开始了。
很早以前读《公司的力量》这本书,讲述现代企业诞生的标志之一便是时间的统一,固定的时间上班,固定的时间下班,每一个人的生命时间都等分的划分成几部分。而时间的统一最早可追溯于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火车的出现。
因为火车从一个地方跑到另一个地方,它需要按时拉上人或者货物驶向下一个站点,如果时间不统一,势必会影响火车的效用,于是全国统一时间出现了,慢慢的有了世界时间。也是因为这样,人类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模糊时间中跳脱出来,进入时间的精准化阶段。这一点甚至影响到了农耕文明浓郁的东方,不信可以去翻一翻《红楼梦》,看看王熙凤是怎么带着小怀表掐着时间让仆人们工作的。
说远了,回到这本书。或许有读者会说,读完这本书好压抑啊,明明知道自己是个“打工人”,却无法改变自己的境遇、前途、命运。我也陷在了朱德庸先生的“富人越富,穷人越穷”的论调里,也害怕自己成为所谓的“穷忙族”,但这是这本书的立意吗?是朱德庸先生的出发点吗?
显然不是,在黑色幽默背后,在苦涩的笑容背后,我们需要一点耐心,去安抚一下可能白天受伤的自己,去尝试着与自己对话,让自己在忙碌的日常中仍旧坚守本心,而不是在忙碌着真的丢失了自己。
在读这本书时,耳边一直单曲循环着一首歌,名字叫作《我听见我的心在哭》,著名歌者蔡琴的歌,歌词大致如下:
锁上门 关上灯 黑暗里只剩我和我独处 白天那个与我同名同姓的人 所做的事我都不在乎 做不该做的事 爱不该爱的人 天天重复 记得已有很久不曾为谁痛哭 所有的苦都当做过渡 我听见我的心在哭 如此遥远却如此清楚 我听见我的心在哭 像孩子一样的无助 人的世界忙忙碌碌盲盲目目 在人群中随着沉沉浮浮 每个人都慌慌张张仓仓促促 谁又能去说 自己在乎就如同这首歌所唱的,“人的世界忙忙碌碌盲盲目目,在人群中随着沉沉浮浮;每个人都慌慌张张仓仓促促,谁又能去说 自己在乎”,工作所占据的时间与空间已经割裂了我们的生命个体,在可以自己选择的时间里,为什么不去好好爱自己呢?
所以,作为一位读者,个人觉得朱德庸先生是通过漫画形式,鼓励我们每一个忙碌的个体在忙碌之后,返回来认真去思考自己的人生,认真去完成一个个体的人的成长,而不是一味的抱怨与嘲弄生活的不公。
当然,这本书还有另外一个功效,那便是让你开怀大笑,认清了生活和工作本质之后,仍旧有信心和勇气傲然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