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根先生的第二春》是一部由桑德拉·内特尔贝克执导,克蕾曼丝·波西 / 迈克尔·凯恩 / 吉莲·安德森主演的一部剧情 / 喜剧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摩根先生的第二春》观后感(一):女猪脚,我就剩拿起菜刀砍你了
今天,我要主观任性的说!
《摩根先生的第二春》观后感(二):假如反过来看事情
1、女主同时和男主以及男主的儿子暧昧;
2、男主的儿子明知男主看重女主的情况下还是撬了老爹的墙角;
3、卡伦对父亲漠不关心;
4、孙子对男主也不关心;
最终:男主还是 was left nothing,so he commintted suicide again。即便这样,女主还是继续和迈尔斯暧昧。
这真是一部温情治愈片么?
《摩根先生的第二春》观后感(三):很感人的一部片子~
4星半。。。主题不错,就是烂尾了。演员选得相当不错,男一号和男二号简直就像亲生的啊~那头发、眉毛、嘴唇很像。有问题一直搞不明白:老摩根最后是去美国了还是自杀了??虽然他前面有两次大量服用安眠药的镜头,但他不是常说“There's a crack in everything that's how the light gets in.”所以他为什么还要想不开?
还有他最后叫他儿子转告paulin:I figured it out.是要回美国的意思吗?
希望有心人不吝赐教~谢谢!
《摩根先生的第二春》观后感(四):自杀有点不能接受
扮演儿子的演员是单身毒妈里的叔叔,不羁浪荡的形象有点先入为主,于是他和女主如何相爱的,完全没有头绪。那走道里突然的拥吻和恋恋不舍,有点情绪接不上。我感觉从一开始,女主对摩根就是对父爱的渴望,哪怕说是想成为一家人,也是这个意思。摩根开始有些迷离,但最后他想明白的,也是对家人、儿女的愧疚和渴望,没有男女情欲。这从他们去圣玛洛乡间别墅那晚的对话可以看出,我盯着你看的十个理由,最后一个是因为会时常想起自己的妻子。最后选择自杀,有点不能接受,也许是真的没有了生活的意义。女儿一开始那么强势,后来没有出现,也交代不清。前半段很好,结尾仓促可惜了。
《摩根先生的第二春》观后感(五):瞬间的释怀,,,,,这感觉真好!!!
我是吃晚饭前看的这部电影,很不幸,看到了那个令人作呕的吻!之后一直到吃完饭,内心里都有一种难以排遣的不适感。想着,看看大家怎么看这部电影,接着,就是我这篇评价的题目“释怀!”还是瞬间的、强烈的、及其舒服的那种,哈哈,,,,
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人对事的看法都会不同,这应该没什么可以争论的,但编剧和导演对这部电影的做法,已经超出了一个人可以忍受的基本界限,拿这部片子去参赛?,,,,,,
感谢之前评论的两位朋友,之前的沉郁之气一扫而光,恩恩,在那个恶心的吻之前,我甚至想到了《咖啡馆女孩》,还想着,谁说绝品不会出现第二个?接着导演就华丽的把我的幻想击碎了,,,,,,这位导演该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才会导致他安排这种情节的推进呢?真心的很好奇啊,,,,
《摩根先生的第二春》观后感(六):又是一部被片名毁了的片子
对于把片名翻译成“摩根先生的第二春”有点接受不能。乍一看还以为是个老牛吃嫩草的故事。
虽然故事最后变得有些暧昧不清略显狗血,但总的来说还是一部看着挺舒服的片子。
片中不管不管是老摩根先生,波林,还是被老婆甩了的小摩根,无疑都是聪明人,对生活都有着独立的态度,这是影片能有趣的前提。永远不要低估观众的智商,理性才是幽默的前提,看着一帮智障或者是明显有精神缺陷的人根本就提不起劲来好吗!这是国内的编剧急需反思的部分。
影片如流水般的叙事,没有刻意营造的成分不排除生活本身的琐碎与无奈的一面,却反而让人感觉很治愈,这点和“迷失东京”很像。(说起来两位导演都是女性)
老戏骨和法国姑娘都很讨人喜欢。台词部分也不乏精彩之处。但是最后还是要说姑娘居然跟儿子好上了,实在不能接受。。。
《摩根先生的第二春》观后感(七):只要有合心意的只言片语,就让人觉得是好东西
结尾暧昧不明并不讨人厌啊。有摩根和波林的那番对话,就让人觉得是好东西了。影片关于摩根和妻子的感情刻画,最是细腻动人。最后那个悠悠的长镜头,逝去的妻子好像附在了波林身上,说着“我很想你”;镜头一摇,摩根走了,世界剩下了波林和迈尔斯,虽然人群如云翳般繁杂,但无法遮蔽住二人射向彼此的灼灼光芒,
“人们并不热爱生活,而是爱地方、人、动物、记忆、食物、文字、音乐。有时,你会遇到一个人,会付出所有的热爱;一旦失去那个人,会觉得一切都停滞了。但其实,世界还是照常运转。季罗渡(Jean Giraudoux)说过:你会怀念某个个体,即使身边就有无数其他个体。那些人就像临时演员,他们遮挡了视线,只是毫无意义的群集。他们只是不受欢迎的打扰。所以你会在孤寂中寻求安宁。而孤寂,只会让人萎靡。”
“所以我是不受欢迎的打扰,是云翳。”
“你,是我生命中,还没搞清的部分。”
《摩根先生的第二春》观后感(八):Mr. Morgan's Last Love
好久不曾看电影了。
在这些麻木的,嬉笑怒骂,浑浑噩噩的日子里,我的心神似也已经被绷紧,一有外力,便陡然发作,欲一箭命中敌人心脏,然后收弓,在这期间,最好是眉不动,眼不抬,一气呵成,却又漫不经心。
这叫冒充高手,也叫犀利。
这样的武者与真正的豪侠之间的区别便在于一颗柔软跳动的心。
这时候,我遇上了摩根先生的第二春。
摩根先生爱妻初丧,万事于他皆索然。三年零两个多月后,他在公交车上遇上了这样一个女孩。
“善良、聪明、热情洋溢、缺爱但是仍然乐于助人、快乐的时候她的满头金发都在璨然发光、愤怒的时候每一根汗毛都是一柄尖锐的利剑。”
这个女孩在摩根父子两人的心上都豁开了一道口子,于是暖暖的阳光渗入他们的每一寸血肉。
摩根家庭因为一个女人的故去,而变得坚硬冰冷,又因为一个女孩的加入,而变得柔软温热。
上帝总是那么的高深莫测,带给我们不幸,又带给我们惊喜。
深秋黄昏,梧桐叶漫天飞舞,迈尔斯和波琳在长椅上许下约定,落日如流金,将这一瞬定格。
我忽地觉察到我的心脏突得一跳。
微笑。
《摩根先生的第二春》观后感(九):夫复何求
老头是个哲学教授,玩哲学的,哪个不是与孤独为伴。
但他很幸运,上天赐予了一个拥抱他整个世界的爱人,于是他把一切所怨所爱全部倾注在她的身上,没有再多的感情分给别人,哪怕是自己的孩子。
当她离去后,他的世界也成为了空城坍塌,那样的破败更容不下他人。
然后,包裹他的黑暗无声中迸出裂缝,鲜活的气息,耀眼的光束,是他最渴求却又最无法掌控的。
那束光照耀不到他本来的世界,而他已无力再去构筑一个新的世界。
所以,重新融入黑暗吧,这是唯一的选择了。
还好影片没有深究,不然那种已至绝路的悲哀实在太可怕。
老头对妻子的爱是支撑全片的精华,但老头与孩子的纠葛令电影更无聊。
几场争吵,无非是你不懂我我不懂你,没谁肯让谁说完,然后理解了对方都不好过后,互相安慰一下,日子照常继续。
在老头的世界里,他只要妻子就够了,孩子是他们感情里的多余者。
这样虽然很自私,但,我们每个人最爱的不都是自己么,爱她,正因为她能让自己更好。
除她以外,别无所求。
《摩根先生的第二春》观后感(十):摩根先生最后的爱
看完先表个白!
chunk的女朋友,你笑起来真可爱!!!!
这片子看完最大的实践感就是我也想去学恰恰好么!
跳起来好美的!
但是!片名翻译简直是害死人啊,!原本我可是冲着忘年恋来的好么,但“Mr. Morgan's Last Love”哪里有说摩根就一定是老摩根,里面明明还有很帅的小摩根先生啊!last love 是最后的爱,爱有不一定是爱情,为什么要翻成第二春呢,一个第二春就奠定了忘年恋的基础好么!
小摩根一出场我就觉得他会把他老爸的好事儿给搅黄了,然后他们果然很激情的吻了,最喜欢走廊里吻一吻什么的了!
其实原本普林就只说过想和老摩根成为家人,成为父女,成为儿媳一样也可以互相照顾的,人家从来就没表示过要做女朋友什么的啊,是老头脑补过头了。如果说老摩根吃安眠药住院的时候普林还想过往谈恋爱方面交往,但是后来老摩根说普林能让自己想起去世的妻子,想把房子留给她,自己要孩子也只是为了妻子,普林估计就完全知道老摩根只爱他老婆了。不过也好在有普林,老摩根最后的爱,从对女孩儿的爱情,终于转变成了对家庭,对孩子的爱。
五星!我太喜欢女主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