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生三世 聂华苓》是一部由陈安琪执导,聂华苓 / 白先勇 / 莫言主演的一部纪录片 / 传记 / 历史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三生三世 聂华苓》观后感(一):。。。
被很多细节感动,之前看过聂华苓写她和Paul的一本书《枫落小楼冷》,他们遇到了最适合彼此的人,多么幸运,多么美好的爱情。“I want to see you again again again...”聂华苓说人年轻的时候是爱情,老了就是亲情了,分不开了,Paul说有一天我不在了,你怎么办,让我想起李健的一首歌~恋人,想起他和小贝壳。聂华苓年轻的时候穿旗袍好美,老了有一种特别的气质,喜欢她的大笑,多么爽朗,还有头发老在一个地方分老了是不是有一块是秃的
《三生三世 聂华苓》观后感(二):三生
《三生三世聂华苓》改编自聂华苓的同名自传。聂华苓出生于武汉,随国民党逃到中国台湾,创办《自由中国》而受白色恐怖牵连,之后赴美,于爱荷华遇到其一生挚爱Paul Engle,并协同他创办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计划”。凭借这一计划,世界各地作家越过意识形态聚集一堂。1979年,大陆、中国台湾和中国香港的作家隔绝三十载,终于在在爱荷华见面。曾经参与计划的作家苏童、莫言、余华、迟子建、蒋勋等都回忆了那些难忘的聚会并对聂华苓做出评价,称“她身上有着一种英雄气概和侠义情结”
《三生三世 聂华苓》观后感(三):影评
我是之前在学校图书馆里看了《三生三世》才知道聂华苓的,很偶然看到的。书没有读完,但是知道了这个人,以及那个写作组织。
她的一生算是精彩了,出生在大陆,之后去了台湾,最后去了美国。记录片拍的时候也是从她现在的生活开始拍,之后就从她的经历按时间顺序拍。因为之前看过书,所以内容上基本都有了解。其中她和她美国丈夫成立的写作组织真的很伟大,吸引来自全世界的作家来,然后大家在这里互相交流。在当时大陆和台湾交流还不顺畅的时候,在这里,大陆和台湾的作家可以无障碍的进行交流。其中讲到了丁玲和蒋勋,很有趣。
《三生三世 聂华苓》观后感(四):真正的「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
《三生三世聶華苓》遠遠不止一部出色的作家紀錄片,它既呈現一個傳奇而可敬的女性八十多年人生的故事、一段真正至死不渝的夫妻情、一位可愛長者的日常生活,同時側寫了八十多年來中國人的命運,當代兩岸華人在政治夾縫中的流離與抵抗、身份的流動,當然還展現她與丈夫一手創立,用心用情培育的愛荷華「國際寫作計劃」,如何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來自世界各地的作家,以文學息干戈,以酒菜、文字結緣,感染了作家也繼而薰陶無數生命。沒有空口講白話,這才是真真正正的「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香港導演陳安琪拍來有情有心,技巧出色,實在值得大力鼓掌。
《三生三世 聂华苓》观后感(五):三生三世 部分不完整回忆
聂华玲:那时候paul到台湾过来找我,临走那天正好看到天上有很多大颗大颗的星星。他说在爱荷华,看到这样的星星,人们都要许愿的。他问我有什么愿望,我说我什么都没有,我能有什么愿望。我问他有什么愿望,他说“I want to see you again, again, again and again”后面是数不清的again.
蒋勋:我把丁玲带到爱荷华附近的一家酒吧,旁边都是些奇装异服貂皮大衣高跟鞋的西方女性。而丁玲穿着朴素,老态尽显。我很怕她没法适应这样的环境。而旁边的她推了一下我手臂说,“我那时候在上海也是这样的。”
《三生三世 聂华苓》观后感(六):朗豪坊
出来一个中国作家,就听到Louisa叹气,类似于“刘恒都胖成这样了,比我公公还老”,总惹得旁边的Sebastian咯咯地笑,笑弯到座位上。
苏童完全没认出来,余华的脸是横着的。
想起吕乐的《小说》,中国作家的色相,充满了人我所加的戏剧性。
七十年代,蒋勋陪丁玲逛芝加哥最高的摩天楼,出来进去的都是肩披皮草的艳女郎,而丁玲棉袄棉裤满头银发,完全一个中国北方农村的老太太。
看照片,这个老太太眼珠外凸,有狰狞之色。
丁玲盯着女郎们死看,转头对蒋勋说:“你知道吗,三十年代我在上海时打扮得和她们一样。”
《三生三世 聂华苓》观后感(七):寻根的旅途
最触动我的是前面写到她的家人那一段,写到大弟弟出事,写到母亲离世,还有幼年求学的经历。
而后面与保罗的那段岁月就像她说的是曾经的根与杆的开枝散叶。
积淀了那么多苦难和悲伤终于在爱德华有了生发的机会。
纪录片前面是晦涩的苦难的压抑的无能为力的,后面是光亮的明媚的畅快的。
我感受到的是分裂,和片中一直提到的“外”。而片中也多次提到了“分裂”。
“我的根在大陆,杆在台湾,枝叶在爱德华”。我感受到的是洒脱之外淡淡的忧伤与无奈。
人必经是需要根的。好在保罗给了这个饱受摧残的灵魂无尽的慰藉与希望。爱。
另外丁玲那一段也让人唏嘘不已,尤其是国人。
毕竟再美好的再耀眼的在台湾在爱德华,可是我们更想看到真实的时间看到那段真实的历史。
《三生三世 聂华苓》观后感(八):有些人不但活好了自己,还给世界带来了美好
简单却动人的纪录片,一方面是导演本人与故事主角深厚的关系让交流变得自然流畅,另一方面是主角实在是个有故事有人格魅力的女人。之前完全不了解她,可看了短短的片子,看到她传奇坚强才华以及开朗友爱的性格,就一点都不奇怪她怎么能有一个如此美妙充满理想主义色彩有国际作家会客厅。你实在不得不去爱这样一些人,他们开怀地接纳着一切,深深地活在实际的生活中给你拥抱给你温暖给你没试给你欢笑,而且他们还能用这一切去完成理想主义的美梦给你造一个乌托邦,多棒的人啊,谁会不爱呢。
也感谢老天眷顾了这两个人,让他们结合在一起彼此激发了各自美好的那一面,又能携起手来创造更多的美好,看这片子觉得这才是神仙眷侣呢。
最后说她一面喝着酒一面给朋友展示自己漂亮的寿衣的时候,觉得一个女人能活得那么开阔那么自在才是真正的美丽。
另外,在片中看到好多自己喜欢的文人艺术家还有音乐家,真好。
《三生三世 聂华苓》观后感(九):三生三世 随风而逝
奔着正能量去的,原以为电影将展现一个女人多么诚实勇敢正能量、不屈不挠作斗争的一生,看看别人活的多惨,以抚慰自己焦躁的心。
事实上我的确是生在红旗下长在红旗下的一代,尽管十分排斥许多过于夸张的宣传手法,可是思维方式终究是被其影响了,认为“真的勇士,就应该临死前在红旗下交党费”。
这是一部很平淡的纪录片,平淡如同片中丁玲的那句话“当年我也这样”。聂华苓长于汉口日租界、求学时辗转于保定南京、父死于内战、举家迁台、参与左派报纸被台湾当局维稳、再婚、旅居美国、与丈夫创立“国际协作计划”,让世界各国的作家在爱荷华进行思维的碰撞。如此跌宕一生,却浓缩于平淡之中,只记得老人年轻时一张张着旗袍的旧式女子照片,抑或交流中那一声声大笑,再或耄耋之年不再挺直却仍着鲜艳衣装的背景。
我之历经,太难真切体会到这种返璞归真,三生三世,却终究会随风而逝,却不妨碍我对其淡淡欣赏并隐隐崇敬。
于2015.11.7
《三生三世 聂华苓》观后感(十):無恨無悔無怨
「無恨、無悔、無怨,我說。時候到了,說聲再見,招招手,隨風而去。」- 聶華苓
_____________
喜歡文學/ 文字的朋友,相信都會喜歡這一套記錄片,儘管你不知道聶華苓是誰。
導演陳安琪以平實中見纖細的角度,紀錄了這一位文學家的三生三世。經歷了中國的戰亂、朝代的變更,聶華苓由中國走到台灣再流徙到愛荷華,三個地方三種生活三世人生。縱使她努力在每一個城方建立自己的根,縱使她在每一個地方都找到愛自己和自己愛的人和事,但流徙的感覺還是在她心中植了根,讓她感到自己一生也是一個「外人」。
有別於一般的紀錄片,電影沒有刻意重現聶華苓所經歷的時代,亦沒有史詩式地回顧她一生對文學界的貢獻。反而平淡地記錄了多個當代文學家如蔣勳、白先勇、董啟章等對她的回憶以及他們之間互動的小平段,以這些文學家的口,娓娓道來這一位總愛哈哈大笑的文學家所背負的故事,感受這位小女子對文學、對生活、對世界的情。
_____________
無恨、無悔、無怨,我說。時候到了,說聲再見,招招手,隨風而去。
聶華苓值得敬佩的,不止是她對生活、對文學的熱誠和不妥協,更是她面對這些不妥協時候的氣度。在那個權力傾側的年代,被迫捨棄自己的根、離開自己所愛的人,怎樣還能夠做到「無恨、無悔、無怨」呢? 怎麼才能成就出這樣的氣度呢? 人的一生中,總有太多遺憾的時刻,應該怎樣才能放下這些愛恨情仇,揮揮手,讓雲煙隨風如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