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与痛的边缘》是一本由余杰著作,大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1.00元,页数:35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爱与痛的边缘》精选点评:
●鲁迅的门徒
●好犀利的文字
●小郭(郭敬明)同学有本书同名
●思想上的,值得。。
●奔北大才子的名号去的.嗯,,在适合的年龄看适合的书.
●五元买的正版,在敬文一楼的书摊上,只因其中一页撕裂了
●内容忘了
●留下您对这本书的简短评论吧
●很不错,大象的书还是很好的。
●买,未读。文字依旧,情感、时空已变。但愿你我皆真诚。
《爱与痛的边缘》读后感(一):喜欢余杰
可能是以前读这方面的书太少了,第一次读十分震撼,犀利的文笔,独特的观点,还有对文革那段已经被弱化的历史,以后每次读都会有不同的感觉,也许有人说余杰的观点太偏激,可是我认为中国正是缺少这一种声音`````````
《爱与痛的边缘》读后感(二):随便翻翻
以前很少看杂文,在当今的杂文中,我最为推崇的是陈四益、流沙河和何满子等几位前辈。至于余杰的文字一直没有认真读过,不过前两天五块钱买了一本《铁屋中的呐喊》,翻了翻觉得虽然草率了一些,但还有可取之处,所以看到这本《爱与痛的边缘》的时候,犹豫了一下还是买下了,主要是想看看“怪杰”的成长过程。反正也是五块钱而已。
《爱与痛的边缘》读后感(三):警惕民族主义思潮
这本书,是作为特价书淘来的,才花了我十块钱,就冲着本书的作者余杰(之前,看过他写的《香草山》一书,被其柔美的文字、深邃的思想、真挚的情感深深打动)。乘这次出差的机会,把它全部读完。其中的几篇文字所提出的思想、问题意识,在今天依然没有过时,直指当下的奥运会热、抵制家乐福事件以及海外民族主义运动高潮背后折射出的病症。要知道,这些文字写于8年前啊,不知是余杰“高瞻远瞩”,还是中国“原地踏步”?
在《牛虻的忠诚》一文中,作者指出,“20世纪,中国民族主义的飙升有三个高潮:一是世纪之初的义和团运动,二是五六十年代的闭关锁国,三是世纪末的再度招魂”,“每当中国国内问题严重,政治、经济、文化各个层面的危机扭结成一团乱麻的时候,某些人便耍出掩耳盗铃的把戏,以民族主义的意识形态来转移国民的视线。而民族主义一旦上升为主流意识形态,则有可能让整个民族都陷入迷狂状态,丧失起码的思辨和比较的能力”。
21世纪,中国民族主义以一种惯性在发展,从反日到现在的反法、反西方,2008年也可算是一个高潮了,持续的激进化,非理性化,有多少人进行认真的反思?这次民族主义高潮,因拉萨事件而起,本来这次危机,应该是一次很好的自我检讨的机会,新闻封锁、言论自由、民族政策、西藏自治、宗教信仰等议题,本来都可以拿到台面上进行争论,但不幸的是,执政者又故技重演,偷换主题,转移视线。国家、民族的统一真的是西藏问题的实质吗?它是不是一个假问题?用“民族”、“国家”、“集体”等宏大的概念来取代个人的权利和个人的幸福是不是才是问题的本质?这些我们都进行分辨了吗?
对海外这次因西方杯葛奥运会而掀起的爱国主义高潮,我对某些留学生感到特别恶心和厌恶。他们爱自己的祖国,已经爱到了无知和热昏的地步,他们恨西方媒体恨家乐福已经恨到了拒绝学习对方长处的地步。他们显得特别矫情和虚伪,一方面他们享受着西方给他们的自由,另一方面却利用这种自由狂热地表达对另一个国家的爱。我们不需要这种歇斯底里、盲目的爱国主义,我们需要的是一种“清醒的、成熟的爱国主义”。
《生活在布拉格的三种方式》对极权国家热衷搞热烈的群众运动有深刻的批评和分析。如:统治者拼命举办盛大的会议、游行、庆典、体育运动,企图营造出一种“蒸蒸日上”的景象,展示其制度的“生机勃勃”。越是心虚的统治者,越是热衷于搞庆典之类的活动。盛大的仪式永远是统治者的偏好。
对统治者对体育感兴趣,文中更有精彩的论述:对于体育,统治者向来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他们的目的是使用体育上的成功来唤起民族的凝聚力,唤起民众的爱国心。这是他们最擅长玩弄的把戏,也是他们最有效果的把戏。在极权主义体制下,体育成了延续这一体制寿命的帮凶,它嵌入人们的生活中,它迫使或者诱使人们关心它、谈论它、挂念它,从而忘却自身的真实状况。
看看身边的奥运会,就知道究竟是谁在将奥运政治化了。
那天,部里领导打电话征询我的意见,是否自愿参加奥运火炬活动。说是自愿,其实是单位统一组织安排,还得一大早5:00就赶到单位集中。我婉言推辞。奥运关我P事!我至少有不去“夹道欢迎”的自由吧。
2008年5月12日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