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派約會之必要》是一本由李维菁著作,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有限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NT$ 280,页数:26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老派約會之必要》精选点评:
●隨身攜帶的小世界。
●我愛你。
●有半本很水,但写的好的几篇确实也是不错
●一本书换一个十年前羁绊的答案。说不在意是假的。绕圈真的很累啊不过晚上我补了你一刀也算扯平了(笑)我当初没有办法也无能为力说出口的话最后还是在十年后吐了给你,自然到我自己回头看都吓了一跳(笑)如果说十年后我有所长进那就是脸皮厚没节操。你对我说的那个秘密真的很重呢不管什么时候想起来都是受宠若惊感真的。嘛反正长了二十几年关于自己很喜欢很喜欢也不会主动出手这一点估计是没法变了,就这样远远看着做朋友也不错(笑)无关风月什么都可以说的朋友,有一天等你找到真爱一定可以忘了我。十年河东十年河西,再过十年身边的人说不定又换一圈。其实谁都没有喜欢谁多一点。暗恋过的人又联系上了重点是还单身,对你来说不是绝好的机会吗,所以大胆的上去勾搭吧。对于喜欢过的人还会狠不下心,温柔到我自己都不相信。表面上再高冷还是扭不过你。
●看完刚好蜡烛燃完,叫Nordic leather的蜡烛,冬天的片刻开心。
●大部分都能篇篇戳中 有时觉得她太过悲观但又特别怜悯.原来这世上不止我一人孤独地想着这些问题.真好.
●極為有趣的視角,略微矯情的文字。喜歡《正室臉與小三臉》,《老派約會之必要》,《隨身攜帶自己的小世界》.
●好文字
●香港诚品 看见封面的那几行字便毫不犹豫决定买下
●參差。
《老派約會之必要》读后感(一):不老派的老派
李维菁在《老派约会之必要》中的小小说一篇《艺术家的妻子》。我们不好说李维菁,但是文中的叙述者“我”就没有那么客气了,在整个采访艺术家的过程中,我都忍住内心想要冲上去打他的冲动。至于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大家看了会非常明白。
艺术家的新作是抽象纠结的符号及神秘莫名的经文,是他婚变以来的痛苦心境化成的艺术。多年以来艺术家在生活上是白痴,所有的一切一切,都是妻子帮她打理,三餐,穿衣,展览行政……他生活上的一切都是靠妻子,但是他也觉得自己给了妻子更高贵的,精神上的食粮,灵魂的东西,妻子竟然离开他。
面对我的愤怒的指责,艺术家十分受伤,说出「我就知道你们普通人是不会懂的」。
最后,我离开展场,刚刚在旁目睹一切的画廊的行政小姐跟着我走出来,说了一句话。行政小姐的话导致我的火又上来了,我对她恶狠狠地骂:「你闭嘴!」
行政小姐的一句话,将整个主题上升到另一个层面,能够在这样短制的结构里,做出这样精巧的设计,令人惊叹。
《老派约会之必要》绝不是一本老派的书。
《老派約會之必要》读后感(二):老派生活之必要
“帶我出門,用老派的方式約我,在我拒絕你兩次之後,第三次我會點頭。不要msn敲我,不要臉書留言,禁止用What’s App臨時問我等下是否有空。你要打電話給我,問我在三天之後的週末是否有約,是不是可以見面。……記得把你的哀鳳關掉,不要在我面前簡訊,也不要在我從化妝室走出來前檢查臉書打卡。你只能,專注地,看著我跟我說話想著我。”这段文字出自李维菁的《老派約會之必要》。
这本书里还有篇文章叫《MSN是萬惡的淵藪》,这让我想起来王小峰写过篇文章叫《关掉你那个破浏览器》。这两篇文章讲的完全不是一码事儿,不过只要看到这种标题我就觉得特别解气。
虽然我对这种青春期少女式的文学已经不太感冒,但还是会拥护一切歌颂老派生活的文字。
比如Gala的《水手公园》里有句歌词:“如果感到悲伤我会陪你晒太阳/不带雨伞不带手表不慌也不忙……”我老觉得这歌词特老派,不过让我写的话就得变成“不带哀凤不带哀派不慌也不忙”。
在《看得见风景的房间》里,女主角露西小姐吃饭时和表姐夏洛特抱怨自己的房间看不见阿诺河,老乔治在饭桌上听到对话,热心地表示可以把自己看得到阿诺河的房间让给露西小姐,老派又古板的夏洛特却拒绝了这个建议,还跟露西小姐抱怨说老乔治“真是个怪人”。当然,你可以认为这是迂腐的资产阶级的虚伪和矫揉造作,但是也可以把这理解为人际交往里人和人之间必需的距离感。
我还喜欢《志明与春娇》里,张志明对余春娇说:“有些事不用一晚上就做完,我们又不赶时间。”
余不一一。
总之就是,不慌不忙,温暖又有节制。
《老派約會之必要》读后感(三):“只有散步我们才真正聊天”
第一次读李维菁,是因为好友的推荐。她在社交网络上分享了几则书摘,说,“本来是朋友托我买书,后来变成了我决定占为己有,重新帮她买一本。谢谢我的诗人朋友的推荐。”
于是我又成为了第二个托朋友辗转好几个书店购买这本书的人。
这本书就是《老派约会之必要》。它由“小小说”、“小小诗”和“小小人”三个部分组成。而与书名同名的《老派约会之必要》是“小小诗”中的一篇。
作者在开篇便指出“老派约会”的方式:“带我出门,用老派的方式约我,在我拒绝你两次之后,第三次我会点头。不要MSN敲我,不要脸书留言,禁止用What’s App临时问我等下是否有空。你要打电话给我,问我在三天之后的周末是否有约,是不是可以见面。”
随后作者描写了二人为约会所做的着装准备,双方对待这次约会,都是那么郑重、一丝不苟。或许你会觉得夸张吗?我却从这段描写里读出礼貌与态度,以及为赴一场与欣赏之人的约会的雀跃心情。
我们用了许多时间来准备这次约会,或许连见面时的呼吸都曾反复练习。接着,我们要用更多的时间来散步和聊天。
歌手林宥嘉在某次演唱会上翻唱了前辈陈奕迅的《不知所谓》,在开唱前,他说:“我有一首非常喜欢的广东歌,它的歌词非常的可爱。它就在讲,有两个人,他们是彼此最好的朋友,一直不停地讲话,但始终说不出喜欢对方。我有时候在想,如果天底下的情侣都是彼此最好的朋友,平时可以不停讲话不停讲话,我觉得真的好浪漫。”
正如李维菁所写,“我们要散步,我们要走很长很长的路。约莫半个台北那样长,约莫九十三个红绿灯那样久的手牵手。我们要不涉核心相亲相爱,走整个城市。只有在散步的时候我们真正的谈话,老派的谈话。”
我们谈论家人间的称呼、秘密的藏身之处、喜欢的电影和明星,谈论初恋与情书,谈论许多看似与你我无关,实则句句与你我紧密联系的话题。我们分享很多小事,而这些对话将你我相连,在两个不同的人生之间,搭起桥梁。然后,我们走向彼此。
这样朴实、漫长又松弛的对话,就像在天气好的休息日乘坐公车出门,错过高峰期,我们坐在后排靠窗的位置,在速度缓慢、一路摇摇晃晃的公车上,观察路边的云和树,感受扑面的微风和光影的变化。抛开压力与标签,我们不赶时间,专心度过属于这场约会的分秒。
我们在城市迷宫里,缓慢行走,缓慢聊天,放下世人订立的评判标准,以老派的方式,沉下心来认识另一个人,回归罗曼蒂克的柔情本质。
虽然老派,却全然不会沉闷无聊。“每次过马路,我们要幻想眼前的斑马线,白色横纹成为彩色的。红、橙、黄、绿、蓝、靛、紫,一条条铺开。踩过它们,我们就跨过了一条彩虹。过完它,我们到达彩虹彼端。一道,又一道。简直像金凯利那样在屋檐上舞蹈。”
——这便是我喜欢上你时的内心活动吧。同你一起的约会,如此老派,却又曼妙似漫步在云端。
今日重读《老派约会之必要》,想起与谢野晶子这句每每想起都让我感动不已的诗:“久候的那人如果真来了,我该怎么办?不忍见足印玷污庭院之雪。”
我想,这不仅关乎细腻敏感的少女心,不仅关乎脑海中的罗曼蒂克,更是对自己、对你和对这段关系的尊重与珍视。
如果可以,我有好多话想对你讲,也有一双愿意听你说话的耳朵。
如果可以,请让我们都别赶时间,认真地看着对方的眼睛,聊很多小事。
即使世间存在种种规则与枷锁,我也要保护内心这份罗曼蒂克,同你约会。
“送我回家。在家门口我们不想放开对方,但我们今晚因为相爱而懂得狡猾,老派的。不,宝贝,我们今天不接吻。”
《老派約會之必要》读后感(四):少女的梦幻之书
开始想看这本书,是因为my little airport的新歌《诗歌舞街》,这首歌我很喜欢,循环听了很多遍,而据说这首歌的灵感便是源于这本书中很有名的一篇《老派约会之必要》。
上网搜了《老派约会之必要》,我确实很爱这一篇。在快速匆忙、互联网全面覆盖的现代生活,人与人的关系来得快,去得也快,像是速食食品,像一刷脸就可以付款的支付方式。我感到很多关系都是不真诚与缥缈的(存在虚拟当中,像刷脸支付一样,并没有从兜里掏出钱然后支付的实体感)。在这种感觉下,我很怀念一种老派的生活,需要通过时间去一点点建立、用心去认真经营的关系。
于是我就想尽办法终于借到了这本书。找这本书的过程也很老派。坐地铁一个多小时再转公交跌跌撞撞找了两个图书馆才找到这本书。这本书在大陆很稀缺。市面很难买到。
《老派约会之必要》一篇里说:
“带我出门,用老派的方式约我,在我拒绝你两次之后,第三次我会点头”
“不要MSN敲我,不要脸书留言,禁止用What'sApp临时问我等下是否有空”
“问我在三天之后的周末是否有约”
这些方式很少出现在现代关系中了,很少有人会提前很长时间去约一个人,也不会有人在拒绝两次之后仍然继续向心仪之人发出邀请。这些方式都是“过时的”、老派的。像《过时》里唱的,“过去的过去,再没有人提起。”
最让我触动的是他们的散步聊天。他们的散步聊天是全身心投入与一个人的聊天,是认真的谈话,是“不涉核心的相亲相爱”。
我们可以“走整个城市”,有“约莫九十三个红绿灯那样久的手牵手”,我们“松松黏黏地看着彼此”,我们谈话的节奏随着红绿灯的节奏而变化。我们如此幸福,以至于幻想斑马线的白色横纹成为彩色的彩虹,我们在彩虹上走。
这多浪漫,这就是每个青春期少女恋爱时的心理状态吧。但大概只有台湾作家才能将如此细腻的少女心事写得那么细致、美妙与浪漫。这是一支老派爱情的挽歌。
里面还有很多篇涉及到女人的细密的心思的。作家把女人绵密的心思用形象并且很清新典雅的语言表现出来了。不得不佩服作家对女人心思的一针见血的把握。
《整个四月》里写女孩失恋后的心理活动,先是回忆反省:
“我喊口渴,你带我去便利超市买瓶矿泉水,站在店门口吹冷风,急着等我喝完走人,完全无视于我在灌着冷水吹着冷风,眼睛一直偷瞄对面有温暖黄灯的星巴克”。
然后自我安慰:
“我其实知道突然会有地震,朋友会猝死,人会消失,我会暴毙,人(个人感觉改成你更好)自然也会不爱”。
于是开始分手后整个难过抑郁的四月是:
“我的整个四月处在想死苟活的牵连之中,我的整个四月处在恐惧自燃的虚无之中,我的整个四月处在愤怒化成自弃的委屈之中。”
其中里面的描写很吸引我:
“ 于是整个四月我沉在河流底层不肯上岸,头发贴着河床,泥沙碎石顺着毛孔渗入脑子,灌进喉咙与身体,我什么话都不想听,什么字也看不下去,慌张浓缩成石块,张皇凝结成岩壁,天空的阴暗漩涡成狂流。半点都动不了。”
只是我读不明白她为什么感到慌张和张皇呢?我理解的失恋后的失去应该是一种怅然若失的悲伤,一种无法适应一个人离去后的生活状态。我读不明白女孩的慌张与张皇从何产生。
后来再回看了一下文章,慌张和张皇的心情出现的语境是在女孩认清男孩确实不爱她的真相后。但是尽管“整个四月是首写坏的歌词”,女孩最后也要:
“你不爱我不犯法,我转个圈圈,扭腰摆臀,下台了。”
能写出这么细腻的文字,想必作家本人也是个心思绵密的人吧。少女心思不可捉摸,但作家准确地将它捕到文章里,读起来犹有如少女心事那样,有种时远时近、若有若无的梦幻和虚无感。
其中还有很多篇章写到作者自己的一些生活状态和感想,也有涉及对社会现象对生活事件的看法。这些看法以及文章采取的形式都很独特,有着女性作家的独特的观察视角与文章写法。
比如《婴灵》一篇,用一个被打掉的胎儿的口吻,写出女人打胎前后的心思。
比如《主词的使用》谈到“我们”和“我”这两个词语使用者背后的心理状态。
比如《死了都要唱》是谈论流行歌:
“那流行歌,神奇地,在差异中找到一个情绪上的最大公约数。”
“流行歌曲向我们提示的是重要生存法则,千万不要把自己的生活困境放到宗教和哲学的命题上思考。”
《相亲》一篇对人心理一针见血的揭露让人不寒而栗。《艺术家的妻子》以戏谑的近乎喜剧的夸张刻画调侃艺术家崇拜者的论调和对艺术家的辩白。《小棉被》对人的安慰物的谈论刚好在最近看的圆桌派中也有谈到。《艺术史之诚实课程》这一篇我很喜欢,谈论的是只允许赞颂不允许批评的言语环境。
谈完内容谈谈这个集子的形式吧。
首先作者的语言真的很细腻,而且作者很擅长通过细节把人的心理状态描写出来。同时作者的比喻句真的太到位了。
对于社会事件谈论,是通过经历切入去谈论。
同时我很喜欢作者对短句的把握,语言锻造能力太强了,语言是诗化的。比如:
“胖的床,窄的人,赤的天,灰的地,风的火,砂的月,我疯狂的花腔唱音连鬼神都惊泣,而你无动无衷。”
又比如《老派约会之必要》里面,其实每一个句子末尾都在有意无意地压了韵。
又因为这本书是竖版繁体字,读起来真的感觉很老派。这样的版面和字体选择,以及书的装帧,都让人觉得复古浪漫。
但其实我没有将这本书每一篇都看完。因为某些类型看多了会有点审美疲劳。又因为我觉得散文就是要慢慢品的吧,没必要一下子读完全部。但是作者并不认为她所写的全是散文。目录将篇目分为小小说、小小诗和小小人。但我将它理解为散文的不同形式。
最后用序言里的作家对这本书评论来总结这本书的特点(作家写的评论文字也好含蓄哦):读起来梦幻,似懂非懂。作者评论快、狠、准,一针见血。作者像拥有炼金术般的故事幻术,文章夹杂“暗黑与光焰,怀念与怨恨,温暖与冰冷”等矛盾的感觉。
作者是很孤独的:
“别人旅行都会带伴,她只带着自己。从年轻时至今都在这样伤魂的情境里打转。”
作者可能真的太孤独了,读的时候能感觉到她极强烈的不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