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姊妹》是一部由王兵执导,儿童 / 纪录片主演的一部香港 / 法国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三姊妹》影评(一):☁️
生我之地若斯、长我之地若斯、亡我之地若斯。挑柴捡粪、放猪牧羊,冷湿之衣裹我身,糠劣之食充我腹,污泥浊水曜我孤魂、霉潮肉虱伴我同眠。那夜我做了一个梦,我夹抱着你,从这个山头爬往另一个山头,我们眼望前方只顾走,沿坡的牛粪再无人捡拾,我只是觉着,身后跟着一个长长的镜头,我只是觉着,我们走不出那个勾勒我们生命的长镜头。起风了,我只是觉着、那风里冰冰凉凉。
《三姊妹》影评(二):朴实的景观纪录片
这次王兵带来的同样是纪录片,《三姊妹》,影片讲述年幼的“三姊妹”生活在云南一个叫洗羊塘的穷苦村子,平静地承受着生活的重担,这重担让人无法不去质疑现实,而孩子们的平静又给人朴素的感动。
据王兵所说,影片实际拍摄时间大概就一个来月,但是因为分了三次拍,所以持续了大概有四个月时间。而王兵拍这个纪录片的契机,是王兵有个朋友,是一个作家,去世已经很长时间了,2009年的时候王兵本来是去看看他的母亲还有去给他上坟烧点纸,然后路过这个村庄看见这三个孩子就在路边趴着玩,就跟她们聊天,然后就去她们家。她们家真是一贫如洗,当时停留了只有一个来小时,很快就下山离开了。那三个孩子印象特别深,可以短时间拍一个记录片。于是就拍出来了。
《三姊妹》影评(三):《三姊妹》,难以感知的自然影像
默片时代影像的光芒黯然失色,彩色宽银幕似乎打开了新的视野,在那个电影天才辈出的年代,巴赞用河流入海冲击层比喻电影,电影的侵蚀回旋,引发着电影内部的变化,以及戏剧小说绘画建筑的些许变化。彼时,电影的未来时态,如巴赞虽说,是内容和形式的倒置,形式受到着题材的严格制约。而此时,《三姊妹》,王兵的影像,悄然触碰到了另一扇窗子,影像已完全脱去形式的外衣,直裸裸地,只剩下坚定的影像序列。
当三姊妹们看向镜头那一刻,我不能准确的思考这一动作的意义。在黑暗的屋子里,三姊妹围绕在饭桌上,注视着锅里的食物,或是游走在人畜共存的院子中,他们坦然自若,荧幕前的我觉得诧异,却无头绪。那一时刻,是影像的最为纯洁的时刻,脱离于任何视角。任何观影经验都无法清楚的概括这一画面的源头,能够感知的是这一事实本身。任何一个画面,都无法被清楚地阐释,于是,任何关于人物的讨论都会偏颇。况且,影片从一开始就直接置入其中,牢牢地置身于人物当中,几乎没有空镜头,更没有费心费力的戏剧性的波动。
《三姊妹》影评(四):生活的本真,中国的良心
王兵导演可以称得上良心导演,真实地纪录这个时代、还原过去,在这个功利的年代,还有几人做到?张艺谋等人早已堕落,即使贾樟柯也是以赚钱为第一目标,原先拍电影的理想与坚持已经消磨得差不多了。
其实没什么剧情可言,就是真实纪录一段时间里几个人物的生存状态。动人之处就在于真实,原生态。最深印象的有两样,一是自来水,有这个用是很幸福的了,我乡下,粤西化外之地,80年代末还在用井水,现在还在喝自家打的井水(其实已经不能喝,有条件的都是买桶装水做饭,井水只拿来洗澡洗衣服),另外,我们乡下也有很多泥房,不过现下没人住了。还有一样是解放鞋,想当年,在乡下我也穿过,除了冬天穿解放鞋,夏天有凉鞋和人字拖,此外就是赤脚了,当然水鞋我们家也是有的,有鞋穿已经比较幸运了。
终年雾罩,是不是有点穿越到帝都的感觉?不过这深山的大雾可是清新之物,负离子满满的。
不知道是导演春秋笔法了,还是自然日常就是如此,三个小朋友的脸上难得有笑容。印象中,童年在粤西乡下穷山村的我,小伙伴们虽然都是穷人家的孩子,但日常可是玩闹过得很开心的。爸爸看来倒挺乐观的。大姐披的那“外套”像是麻袋。最后的最后,难得看到了潺潺流水。
:很想看《夹边沟》。那段历史或许10年内都无法再被公开提及了吧?怀念6年前。
《三姊妹》影评(五):纯真与莽荒的界限
在巴黎街头偶遇的一家小小影院门口悬挂的海报上,一个女孩的背影,一片无边际的草原,一个大大的“Yunnan”成为了我看这部电影的契机。虽然我不懂法语,但想着同为云南人怎么也能懂个半分吧,却没想到整部电影下来,所有方言只懂了30%。
台词不多,大部分场景里,三个女孩只是默默的做着粗活,放羊,砍柴,烧水,煮饭,喂猪。。。。。我悲伤的看着她们麻木的表情,千篇一律的生活,感叹着壮丽自然风光的大背景与她们几近莽荒的生活方式的巨大反差。
直到影片中段,父亲带着两个年幼的女儿进城,接下来的镜头便集中在大女儿的留守生活上,她继续面无表情的砍柴烧水做饭干农活。一幕,阳光照进小屋的一角,大女儿坐在阴影里,慢慢的撕下土豆的皮,热气不断从手中冒出,她就这样慢慢的咀嚼着。 突然,我发现自己有多么可笑,原来从一开始我就带上了有色眼镜,用一种高高在上的悲悯的目光去审视她们的生活,浑然未觉自己的无知。
导演的镜头从一开始就未带有任何感情色彩,他只是一个记录者,记录下她们的生活并将它展示到公众面前。女孩们没有苦难,没有委屈,她们只不过过着她们日常的生活,这样的生存方式虽莽荒却存在着现代社会里早已失去了的那份纯真。
回到镜头里的那片美丽的高山上的草原,孩子们无所顾忌的跌滚在泥土里,自由地奔跑在狂风里,安静淡然的望着这个她们眼里的纯粹世界。
《三姊妹》影评(六):《三姊妹》:纯净的温暖
因为工作关系,这两年在做的事情,跟一个社会群体有关:留守儿童。某天拍摄结束,跟编导聊天,她说留守儿童谈及自己的父母,有的会哭,有的面无表情,已经麻木。于是我想到了王兵的纪录片《三姊妹》。
留守儿童的生存状态,成为近几年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2012年,山东教育电视台和56网联合国内多家媒体,共同发起了以关注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为核心的公益活动“温暖2012”。活动主办方找到电影导演张元,联合几个纪录片导演,共同拍摄了五部关注特殊儿童群体生存现状的纪录片,分别为:《林林和瑞瑞》(白卜旦)、《亲爱的小孩》、《小雅各布》、《假期》、《五年级》。
在此之前,纪录片导演王兵拍摄了关注留守儿童的纪录片《三姊妹》,在2012年威尼斯电影节获得地平线单元大奖。在这部影片中,导演将镜头对准了云南某山区的一个家庭:妈妈离家出走,父亲在外面打工,只剩下三个孩子,在家里相依为命。他们坦然接受了命运赋予的一切,平静地生活着。一起做饭、一起放猪、一起嬉戏……父亲打工回来了,给孩子削好水果,抱着最小的孩子,享受难得的温暖。后来父亲带着两个孩子到外面打工,只剩下家里的长女,一个人在家做饭、放羊、干活、上学,没有恐惧,只有麻木。但三姊妹之间的相互照料、相互嬉闹,还是让人感到一种纯净的温暖。
《三姊妹》影评(七):我所看到的另一个世界
这次去798 UCCA看的三姊妹的首映,还有王兵导演的见面会,感受到了的是纪录片的震撼。喜欢故事电影的我是不怎么喜欢纪录片的,处于机缘巧合看到了《三姊妹》,153分钟的现场,朴实的画面,真实的反映,却让我觉得这便是纪录片的意义吧。
三个姐妹在山区,每天做的事情便是放羊,放猪,摘些松子,吃的饭除了土豆白菜就是土豆白菜。大姐英英相比粉粉和小珍要承担更多的重量。在艰苦条件下,睡觉也是在潮湿的被子里入睡,穿的鞋子已经破的划伤了脚。
大概如果我不去看这个片子不会想象到这样的农村。
大概如果我不去看这个片子也不会想象到还有这样的姑娘。
三个姐妹不怎么说话,眼神里却诉说着很多。
大概没有电视的话她们会活的轻松一些,看不到外面的世界,会不会让他们以为每个人都是如此,会不会让他们觉得快乐一些。
会不会在那些个山坡上拾粪的时候,风也温柔起来。
《三姊妹》影评(八):非常有教育意义,每个人都应该看
还是非常震撼的,2017年的时候去过云南,也去过比较边远的地区,我以为我已经见到了真正的贫穷,我自己就是大西北的大山里出来的,我们那里当年被联合国评为世界上最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本来小时候以为我们那里已经够穷了,真的。知道17年去云南才被真正震惊到了,怎么说呢,就是,到处都是山,不好修路,当地人的传统思维里也不存在说迁移到别的地方去生活。村子里的劳动力都外出打工了,只剩下妇女儿童老人,还有少数男性居家吸毒。 那里风景真的特别没人,有一些外地人去那里开青旅,餐厅,当地人却沦为被外地人打工,还可以看到很多女性背上背着小孩,手里还带着两个。 直到看了这部记实电影,才又刷新了我对贫穷的认知。
看完之后,重新审视我们现在身边的生活,我们或许在城市中已经被各种各样的社交平台包围,外卖,快消,网购。。。 或许我们稍微想一想,十年前,二十年前,我们曾经经历过的,见过的那些艰难的生活。甚至现在,这种可怕的贫穷其实离我们一点都不远,不管你在大都市还是山沟里。 导演王兵看似简单不经意粗糙的可能大多数时候是手持的摄影手法,却真的很厉害。就那么赤裸裸的把小女孩的眼睛放在镜头前, 头发干枯凌乱,就好像拿着手机随便拍个人,但是看着就想哭,心里窝的慌。导演太牛逼了! 本来还停留在贾樟柯,现在为我自己找到了又一个纪实导演而开心。决定去看王导其他的电影。 顺便推荐一个看电影的网站:mubi. 上面有好多不错的电影。
《三姊妹》影评(九):那个镜头太熟悉
我坐在电脑前,听不懂说什么,没有中文字幕。
好像我离她们很远,但是,雾蒙蒙的草地上,姐姐给妹妹捉跳蚤的镜头,我太熟悉了。因为我小时候也经历过,尤其那个用指甲掐的镜头太熟悉,因为跳蚤是捏不死的,得用指甲掐,隐约记得在老家老房子的门口,我妈给我捉过,那时候根本没意识到什么。再后来长大,经历很多,家里情况好很多,现在爸妈和哥嫂住在新房的房子里,小侄女可以任性的天天吃零食。
她们家是一大堆的土豆放在门后,记得初三的时候,爸妈都上班,哥哥高一住校,我中午回家时间要先骑自行车半小时,来回一小时,午饭是爸妈早上留在锅里,我有一阵子就是一个咸鸭蛋一碗白米饭,一个咸鸭蛋一碗白米饭。。
后来我努力摆脱那些,家族聚会,妈妈总愿意提及以前,亲戚给过的旧衣服,给过的帮助,可是我很不愿意,期初应该是青春期的自尊心,现在是我的自卑。很多人说,困难是一时的,以后会好起来的。是的,现在好起来了。我在外的时候几乎不吃面条,因为我妈做的面条永远的烂乎乎的,里面放了韭菜,韭菜在地里,一茬一茬,一茬一茬,我讨厌面条,但是直到现在,我妈也只是以为我不喜欢面。小时候晚饭,爸妈会买大饼,因为最便宜,所以我一直喜欢吃包子,可以自己选的时候,一定要带陷包子,直到去了西安,发现包子配凉菜太咸了,还是馒头合适。
贫穷给我的自卑,敏感,自私,胆小,嫉妒,现在全在影响我,我拼命的改变自己,我以为改变很多就意味着我会开心,会很好,但直到现在,稍微一点都会把我拉回那些记忆。不知道要过多久才会摆脱这些,更多可能,我应该是妥协这个自己不喜欢的自己活下去。
《三姊妹》影评(十):光秃的山,贫穷的人
云南山区的一个村庄。 三个女孩——穿着性别不明的衣服,不修边幅,通过标题我知道他们的性别——挤在一间泥屋中,家中空空荡荡,看不见一样用电的机器,不过十岁的女孩不得不照顾着两个更小的妹妹,当她背起一筐看起来不重的土豆的时候,腰明显沉了沉,步伐缓慢。跟随着她的步伐走出这间泥屋,举目四望都是一样的房屋,水汽充足的大山中看不见前方的路,牛羊的叫声此起彼伏,人们操着我听不太懂的方言,肩背早已被土豆压弯了腰。 他们为什么那么穷? 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直到我看到了光秃秃的大山,我明白了。生育的欲望造就了超出古代平原承受能力的人口,这些人本应该被历史的浪潮吞没,不留一点水花。但土豆,土豆救了他们,带着土豆这种耐寒的食物他们可以在山中过着农居的生活,虽然不富裕,但勉强活得下去。山中没有战火和苛捐杂役过得比平原上四处逃难的人也不算差。但命运的代价是沉重的,土豆在这样的环境中也产量匮乏,越来越多的人口逼着他们开垦了更多的地,直到山变得光秃秃的,没有树的山又拿什么来供养人呢?倘若没有时代的进步,他们不得不往更深的山里搬迁,破坏更多的环境,最后和大山互相耗尽生命。 你以为我说的仅仅是大山的故事吗?我说的是清朝末年全中国的故事。 土豆的传入带来的人口爆炸,超出了农业社会的承载力,可大清,一个农业国,无法将人口转入工业。所以人们砍光山上的树,用尽土地最后一丝肥力,来换取自己的一线生机。在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各地的水土流失已经非常严重了。 在驯服植物的前夕,以打猎为生的人类已经将草原上的大型动物弄得濒临灭绝,导致自己的生存出现了大问题;在开展工业的前夕,种地带来的水土流失导致的恶性循环已经初见端倪。放弃先进的科技回到原始生活是决然不可能的,发展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 再回到女孩这边的村庄,扶贫异地搬迁的政策才是对她们最有利的,读书接受教育才能摆脱祖辈命运的循环,没有什么是不能改变的,原生家庭的悲剧也不是不能克服。
可以看的出,zf也做了力所能及的事情。女孩家有电有水,只是省钱不愿意开。后面叔叔也拿出过手机,明显是有信号的。但是对于她们最好的,还是异地搬迁。
至于这个村庄,最好就是交给自然,退耕还林,去恢复它曾经的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