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我们去哪儿?》是一本由[法] 让-路易·傅尼叶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18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爸爸,我们去哪儿?》精选点评:
●从开头痛哭到结尾。
●太惨
●好虐,拥有一个残章孩子就够受的了,作者有两个,就是世界末日来两次的感觉。非常悲伤而又无可奈何…
●心酸,难受,苦中作乐。
●真的很巧,在父亲节这天,在Kindle上点开这本书,很快看完,心情有些沉重。一个带着两个残障儿子的父亲,面对其他父母,他会羡慕,会嫉妒;面对这两个儿子,他会调侃,甚至会“诅咒”;面对自己,他会自嘲,也会有自暴自弃的念头。非常真实,让人感慨,想到《爸爸爱喜禾》。
●父亲拥有的儿子们是残障的,虽无奈,但还是要好好爱他们。印象深刻的不只是心酸,还有法国的福利事业,比如终身残障儿家长可以享受免费汽车纳税票证(1991年前),残疾人的残障津贴,以及残障人士拥有选举权。
●没有刻意煽情,不过那种并不掩饰的自私和克制的情感,才是最可贵的
●虽然更喜欢上个版本的装潢
●买了却一直不敢看的书,尽管全篇语言风格都走幽默路线,但还是字字滴血。
●早晨用两个小时翻完了,小小的书,很可爱。
《爸爸,我们去哪儿?》读后感(一):关于《爸爸,我们去哪儿?》我岩二郎有几句话不知当讲e
一本小小薄薄的书 四十分钟就能读完 缓了两个小时没让眼泪继续流下。
傅立叶在七十岁时出版了此书 记录身为两个残障儿子父亲的普通生活。痛苦、埋怨,以及浓浓父爱。
描写与孩子们生活的点滴 对命运的诘问 对启示的反抗 也有对社会的质问 。幽默的他也在此书中调侃了自己的孩子 辛酸是爱护 苦楚也是爱护 …
“马蒂约的手术做完了 他彻底直起来了 。三天后,他身体直直的离开了我们,手术让他看到了天,应该也算是成功了吧。”
《爸爸,我们去哪儿?》读后感(二):微笑面对生活的苦涩
《Où on va , papa ? 》 《爸爸,我们去哪儿?》 初次了解这本书,是通过冉云飞的一篇文章《我们能从不幸里学到什么》。文章中提到这本书的作家让-路易.傅尼叶是“能把事故转化成故事的高手”且“滥情而不节制”,这样的描述让我印象深刻且跃跃欲“阅”。 直到真正拿起这一本书,才真正懂得,热爱生命与悲凉命运兼具的傅尼叶,是何等的不幸又是何等的坚强。与其说是坚强,其实更是面对不幸无奈后的坦然面对,将逼迫、无奈、酸楚的混合情绪裹以幽默之词,以自尊自救,给予面对生命困境的读者激励。纵使幽默诙谐的文字背后可能是世间众人都难以承受的悲伤痛楚,他仍给我们展现出以笑着说出的勇气。不带泪水的字眼,或许才是真正的悲伤。所以面对生活里的苦涩,或许幽默微笑以对能是更好的选择。
《爸爸,我们去哪儿?》读后感(三):幽默,是对付痛苦最好的武器
这是一个父亲对自己悲惨遭遇的自我调侃,自我嘲笑,以风趣幽默的文字诉说无奈背后的心酸,书中孩子种种"不正常"的行为,父亲都以一种幽默的方式来表述,反衬出父亲内心的绝望,正如他所说的"幽默,是对付痛苦最好的武器"不难想象这样的一个父亲曾有多少个蹦溃的瞬间,是多么想要一个健康的孩子,故事之所以感人,是因为他真实,是事实摆在眼前的无力感,是没有选择但必须不得不接受的责任感。最终我们看到作者以一种苦涩的幽默来面对现实的残酷。
《爸爸,我们去哪儿?》读后感(四):一千次想放弃你,一千次又想爱你—— 爸爸,我们去哪儿?
读《爸爸,我们去哪儿》电子书时拍让-路易·傅尼叶是法国知名作家及电视剧编导,经常出现在电视媒体的视线之中,然而他一直不为人所熟知的是他有两个残障儿子,马蒂约和托马。
“ 有人说,生出一个残障儿,就是遇到一次世界末日,而他,遇到了两次! ”让-路易·傅尼叶在他70岁时才写出了这部《爸爸,我们去哪儿》,书中以父亲的口吻写出了他对马蒂约和托马深沉的爱,虽然马蒂约已经不在人世,而托马也已经30多岁了,然而对他们的爱,还是如他们10岁时一样,因为他们是两个残障儿,他们不会说话也不能识字,他们不能上学,甚至年龄大了之后还会瘫痪,但是让-路易·傅尼叶还是在放弃了他们一千次之后,又在第一千零一次重新给出了他伟大的父爱。
马蒂约出生的时候就有异于正常的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发育也格外迟缓,直到有一天,医生终于告诉让-路易·傅尼叶,马蒂约的生理和智力都有缺陷,他将终生残障。马蒂约眼睛不好,脚也有残疾,出生不久就驼了背,他只会发出汽车一样的“呼隆,呼隆”的声音。马蒂约十五岁时,驼背的情况变得非常严重,在接受了一次脊柱手术三天后,他永远离开了人世。
托马出生的时候非常漂亮,然而他的身体却很脆弱,直到有一天他也被医生宣布为残障儿。他和马蒂约一样不会说话,不会穿衣服,眼睛总是迷茫的看着一切。托马十岁时,只要一坐进让-路易·傅尼叶的车里,就会问,爸爸,我们去哪儿?然后从那时开始,这句话就成了托马唯一能说出口的话,他非常喜欢画画和吃薯条。托马三十岁了,视力不好,站立也越来越困难了,但他仍然生活在这个世上,他的父亲也仍然爱着他。
让-路易·傅尼叶从一九九二年开始文字创作, 包含散文、小说和剧本, 他在法国的知名度很高,但却一直对自己的两个残障儿子闭口不谈,在马蒂约和托马之后,让-路易·傅尼叶又和妻子生育了第三个孩子,这个孩子非常健康,她叫玛丽,是一个女儿,但妻子却在女儿出生后离开了他。直到让-路易·傅尼叶七十岁时,他才出版了这本《爸爸,我们去哪儿》,书中并没有对命运的抱怨和对生活苦难的渲染,反而能用幽默诙谐的笔调写出了残障儿童家庭存在的温馨搞笑故事。
让-路易·傅尼叶雇了一位北方的女孩若斯照顾马蒂约和托马,有一次若斯对他们说:你们是不是脑袋里进草了!
马蒂约和托马在夜里吵闹时, 让-路易·傅尼叶甚至会闪现出把他们从窗户里扔出去的可怕想法,在带他们坐火车去看病的时候也出现过把他们弄丢的想法,他并没有回避自己那些脆弱又阴暗的时刻,他也没有把自己养育两个残障儿子的艰辛表现的很悲苦,他甚至用一种自嘲的描写,把自己对儿子的爱表现在了日常的琐碎中。
在马蒂约去世后,让-路易·傅尼叶写下“他从来不知道幸福是什么滋味,却已经离开我们,真让人难过。”在别人问到托马多大时,他回答“他永远长不大,脑袋一旦进了草,就永远长不大了。他曾坦言“我时常对你们失去了耐心,因为你们太不讨人喜欢了。和你们相处,要有天使般的耐性,可我并不是天使。”
让-路易·傅尼叶没有一直强调自己有多爱他的两个儿子,也没有一直抱怨生育了两个残障儿子有多么的不幸,他只是在70的年纪写出了自己四十多年来埋藏在心里对儿子的想念,因为别人说起残障儿的时候总是像谈论灾难一样,而他这次要面带微笑的谈论马蒂约和托马,他记录下了马蒂约和托马曾带给他的欢乐时光,那些时光会帮他终结黑暗。
书的封面是马蒂约,有一次让-路易·傅尼叶发现马蒂约竟然在津津有味的看书,他激动的跑过去,却发现马蒂约的书拿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