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十年》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1-01-16 01:25:00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十年》读后感1000字

  《十年》是一本由孙玉胜著作,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52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十年》精选点评:

  ●: G222.3/1417

  ●黄旦老师的制定读物

  ●一段历史~~ 现在来看,有些过时了。

  ●中国电视新闻界的开拓先锋。

  ●好久了,大一时候法宝推荐的

  ●和白岩松的自传《痛并快乐着》讲的是同一个时间段发生的相同的事情,只不过这本更学术一些。探讨了中国电视的发展形态。

  ●又一个十年即将过去,中国电视新闻将何去何从?

  ●在属于理想者的精神家园中,困难的境遇是暂时的,追求是永恒的,艰辛的现实是眼前的,未来是永恒的。对他们来说,只要精神的待遇比肉体好,生活的磨难就不难承受,因为有更值得在意的未来。所以他们对于眼前的得失不计较,不拘泥,不苟且,不轻易颓丧,不轻言放弃。我始终尊敬和欣赏为理想事业付出全部努力的人。

  ●电视专业应该看~

  ●赘述太多。。

  《十年》读后感(一):它让我读懂电视

  如果让我来归类这本书,我会把它归类到电视学。我不知道它真正的归类是什么,但是读这本书让我读懂电视,明白从大众传播学的角度去看一个栏目,它并不细致到告诉我一个节目怎样去制作,但是它在告诉我怎样去运作一个栏目,一个电视台。怎样做好那个统筹人

  《十年》读后感(二):中国电视新闻改革的记录者

  从93年开始记录这电视新闻改革的十年,孙玉胜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权威。至少从上至下分析的这个角度是很少有人能有的,再加上亲自参与积累的经验,足够出这样一本书了。

  记得我和tintin说过,我是非常关注中国的广电事业改革的,面对这样一本信息量充足的书,是必看的。遗憾之处在于时间略显晚。

  作者以自身的经历作为叙述的主线,有创业的艰辛,探索的刺激,更有失利的痛楚,对进一步改革的思考……最让我感动的还是创业的那个阶段,一群满怀着电视新闻理想的年轻人,宁愿蜷居在窄小的办公室里,睡着地板,啃着馒头,也要去完成一个又一个栏目的策划与制作。在电视新闻起步的那个时代,一切都充满了希望。

  全书是作者多年思考的结晶,虽然从新闻与传播专业角度来说这些思考并不是特别深刻,但鉴于这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且准确地切中了新闻的一些模糊地带,这些思考又有着很高的研究价值。比如对于出镜记者的训练,这在03年还是个前沿问题,在今天逐渐地被重视和解决。又比如电视的直播,在当时只有在中央台才有这样的条件去实践,去思考,作者作为亲历者,孙玉胜记录下的是不为人知的故事。

  作者用经济学专业的知识对电视媒介的经营也有着很多的思考,有时甚至是独辟蹊径的观点,如时间决定栏目这样的观点可谓独创。他的思考涵盖了媒介经营、新闻伦理、操作规范、政治取向、社会责任、传播学理论很广的外延,内容颇为庞杂,但是时间线索清晰,经验感悟颇多,作为电视新闻的开拓者和记录者,孙玉胜先生是当之无愧的。

  进一步的思考,比如改革的未来方向,作者只是提出了一部分看法,作为体制内部的领导者,如何打破体制的界限这一根本问题,还是留给了读者很大的思考空间,毕竟,落后世界潮流的,迟早需要去追赶。

  《十年》读后感(三):中国电视的十年

  有时候很多事情真的是一步步走出来的,以史为鉴可以知得失。因为他们面对的是一块未经挖掘的处女地,所以这就是改革的产物。“制片人制”的出现,短短几年就开始普及,而也就是《东方时空》改变了中国人早上不看电视的习惯。

  以《东方时空》的问世为标志,1993年出现这个带有改革标志色彩的新栏目不是偶然。而到如今已经是将要是二十年,而在这二十年里电视节目的的翻天覆地是我们亲身体验的。即使一再经历着探索,改革,学习借鉴,翻新,被大众所接受,这一系列的变革让中国电视有一个飞跃的改变,因此也如马克斯韦伯说的:透过任何一项事业的表象,其背后都有一种时代精神的力量在支撑着,这种精神力量与社会的文化背景有着内在的渊源。我们俗话说得更简洁明了:天时,地利,人和。

  所有筹备组建到正式运作,都会把重新包装旧节目的设想否定掉。因为大部分电视节目都是有时代感的,是易碎的,越是贴近新闻的节目,他表现出来的脆弱性就越强。许多电视节目当时很受观众欢迎,是因为它处在一个沸腾的新闻事件中,时移势迁,几年之后,哪怕几天后再回去看,他有可能就已经变得黯然失色。

  传统思维更可怕,对早间节目设计就陷入传统思维的泥潭:早间节目应该具有服务性。并且该对“服务性”有个准确地定位。

  早间节目这块新的土地由该如何开拓,从何下手,创业的乐趣也许正在于从无序中寻找头绪,于纷乱中探寻规律,在未知中发现新大陆。并且任何好的创意都是群体智慧激荡出来的结果。在任何碰撞中都会出现智慧的火花,即使是激烈的争吵。

  做新闻是辛苦的,任何时候都要保持清醒警惕并且要有足够的思维空间去想象去创造。

  传统思维习惯就像一个魔瓶,一旦有出头有的可能,爆发出来的力量将是惊人的。早间节目大模式还是改了,但还是有些细节任然保持着传统。

  记得就是《东方时空》孕育了好几个腕级主播,敬一丹、白岩松、水均益。

  创新最大障碍,往往就是内心深处看不见的思维习惯。

  或许孙玉胜知道,每一次探索都需要反思,每一次反思都会获得更多。

  2003到2013有发生了什么~~??以后又会如何发展,我们都将亲身力行。

  《十年》读后感(四):付费电视意味着质量和选择

  

《十年》讲述了央视新闻评论部从1993年至2003年这十年间的发展变革。1993年《东方时空》开播;1994年《焦点访谈》开播;1995年《新闻调查》开播;1996年《实话实说》开播;1997年香港回归直播;1998年,对抗洪的报道;2001年《东方时空》改版……孙玉胜在书中几次提到“新闻是历史的第一次草稿”,而孙玉胜的这本书毫无疑问是研究央视新闻评论部的重要材料。在史料价值外,作为电视节目从业者,孙玉胜通过讲述新闻评论部的事例,从新闻实践的角度为我们展现了电视从业者应具有的素养以及电视发展趋向,书中的许多结论对于新闻从业者来说非常具有启发性。为什么《东方时空》会获得成功?为什么上世纪末主持人声名日显?为什么我国电视频道专业化道路难行?通过《十年》,孙玉胜告诉我们,做好一档节目,除了需要理念与激情外,也需要把握电视的本质与发展规律。

诸多讨论中,我尤为喜欢关于电视频道专业化和付费电视发展的论断。孙玉胜认为,中国电视盈利模式单一——电视媒体仅能依靠广告盈利——为了获取利润,电视媒体必须追求高收视率。而专业化频道,由于其具有的分众与小众化特点,因此在收视率方面并不占优势。没有广告收入,专业化频道便无法继续存在。“阳光卫视如果在目前中国的电视市场上依靠广告盈利,它必须继续向大众化靠近,而这与其最初的定位是相悖的,分众化时代已经来临,但就电视而言,分众化的盈利模式还不存在。”于是,在参考美国电视专业频道的运作经验后,孙玉胜提出了电视付费,并认为电视付费意味着质量和选择。一方面,电视付费看似强制,实则是将选择权交给观众。另一方面,电视付费会提高节目的质量。单一盈利模式下,为了追求高收视率,会出现一些低俗节目,而在付费模式下,电视台必须提高节目质量以获得观众的订阅。最后,孙玉胜得出结论:付费电视不仅决定着电视频道专业化的进程,而且直接制约着电视媒体自身的发展。

2019年,以腾讯视频为首的视频平台开启超前点播,引起广大用户的不满与反对。当然,孙玉胜在20年前所言之电视付费与当前的超前点播在诸多方面都不一样,但就结果来看,电视付费意味着质量与选择,超前点播应该也是如此。20年后电视台日趋没落,《十年》讲述的是电视变革语态,但其中的思考在互联网时代依然具有极大的启发性。

  《十年》读后感(五):重读这本书

  再次看这本书,依旧觉得很新鲜,里面有许多的话可以寂静推敲,毕竟孙老是经历过来的人,这本书不深却进得很深,很多书像《娱乐至死》就有时觉得看的不那么轻松,而这本书把很多案例摆在我们眼前,让我们觉得像是个亲历者。

  我再次看这本书也是因为我一直觉得他的魅力在于,他能把别人想说却说不出来的话说出来了,这种说不出来包括能说和有能力说。这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本事。这让我觉得看这本书十分畅快淋漓。

  对于新闻,愚昧的大多数真的需要舆论的引领,所以新闻作为大众传媒的焦点,必须是喉舌,是谁的口舌,我还是觉得朱镕基总理说得好嘛,是人民的喉舌,不过事实是谁的口舌,我们心里也都清楚嘛。不过新闻渗透的总总观念开始成为文化进入群众心里。对于这一点,我也很觉得,新闻是一个即崇高又龌龊的职业,即值得尊重也值得唾弃。我们看到的是从远方发回来的,转述过的新闻,只是新闻,不一定是事实,是事实但不一定全面,全面但不一定客观,客观但不一定没有影响到被采访者的情绪。或许只要媒体介入的东西,又有一部分的作秀,但只能说,尽可能保持客观公平理性。谣言止于公开,公开必须借助大众传媒。说到真实,不能不说大家是否有觉得不想看中文版的外国电影呢,比如Titanic3D,听着不真实的配音,实在让人觉得恶心。

  最近我们可以看到,在竞争下,各大媒体在报道重大突发事件的时候都已经开始成熟,从非典到汶川地震到奥运直播,再到这次要开始的伦敦奥运会,央视要开始新的直播方式。新闻这种东西就是这样,报道出来的就是新闻,不报到就是谣言。记得日本海啸那一阵子,竟然出现了抢水抢盐的事件,多么可笑,只能说中国媒介中国新闻还是没做好。

  为什么那么多人愿意开拓新领域,放弃原有多么好的工作,都要到《东方时空》,因为自由啊,开拓思维做自己、做人们喜欢的新闻。当一条新闻被一再的被领导卡,被限制,要被一层层的签字,该有多繁琐,热情立刻冷冰吧。新闻需要一块自由的土地,要不,我们肯定看不到“蓝田公司的破产”,看不到“国道乱喊价收费”,看不到“哈医大二院的神奇收费”……

  很喜欢孙老说的一段话:“舆论的力量是无形的,惟其无形,所以无处不在。或者说,正因为日益发达的舆论监督环境,让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时时都能意识到监督的眼睛,所以舆论本身无形的力量变得巨大。从这个意义上说,舆论监督的力量是通过整个社会舆论监督意识的树立和监督机制的健全得以最终实现。舆论监督的存在说明了政府的成熟与自信。”

  每句话都说到了点上,最后一句又何尝不是画龙点睛之笔,我想最后一句是想说正面还是反面呢,不过我想,如果说其发展,那真的是正面的,十年,仅仅十年,中国成熟自信了不少,不过如果真要成熟自信,我们更希望我们不需要翻墙。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十年》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