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村的故事》是一本由黄树民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8.00元,页数:27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林村的故事》精选点评:
●补一个。当初看得非常快乐,很多地方我也有体会。村官视角也很出彩,就是有的内容太书面语了让人怀疑真实性。
●很写实的生活史,但始终觉得英文翻译回来,行文有的地方很别扭
●与费孝通老先生的《江村经济》齐名的中国社会学田野调查
●若是每一个学者都能那么用心而有深度的去做田野,去做学术就好了。
●可读性非常强!大多数时候我们被教科书和一波又一波的政治宣传洗脑,以至于慢慢失去了重拾真相的热情。四清也好,集体化也好,包产到户也好,以后来人的眼光去审视永远不如当事人的亲身经历更加能够重现历史。林村是幸运的,历史的大潮如何翻滚,叶书记都始终坚定不移地以高度自觉的党性和对时势的洞察力掌舵。在我们这个时代,基层中还能有多少叶文德呢?
●chapter1+9
●虽是平淡的见解“在改革后的中国,一些人的玩世不恭和另一些人的机会主义,已经悄悄取代了马克思主义教导下的理想主义。”但是过程中我们看到了时线叙事后的观念与社会结构转变过程,这是最重要的。好的人类学著作会让人上瘾,两天读完。叶书记矛盾的看法和我所接触到的同龄人如此相似。
●「情況跟十二年前肯定不同了。首先,很多人死了。」我要寫信給黃教授,表達我的感恩!
●很好读的小书,一下午看完,看得时候状态很好。虽然是闽南语翻英文再翻中文的,很多东西肯定都变了味道,不像是叶的口吻。但是读起来还是有收获的。也敬佩人类学学者的田野调查做法。
●虽然觉得人生史的方法很取巧,但是本书很不错了。就是此书一出,给一些拙劣的模仿者提供了将自身合法化的理由……这一点算是非意图后果?
《林村的故事》读后感(一):一个发自内心相信集体主义的时代随着叶书记的老去而消逝
“ 尽管叶书记是个独裁人物,但他变得越来越与大家疏远和漠然。经济繁荣也在村里引发了新的权力之争,基于共同的经济利益或近亲纽带彼此争雄。叶书记面对这些新的压力和挑战,越来越多地待在村外——躲进新建的娱乐设施中,例如参观和卡拉OK厅,消磨大量的时间、唱过时的革命老歌,借以逃避现实。他与歌厅小姐们的交往,现实出一个时代、一个忠诚的共产党干部和把集体利益置于私利和私欲之上的那种思想的消逝。
在中国,做买卖和风险投资的时候,建立在家庭、亲属、邻里、语言以及同事或同学的共同经历基础之上的原生纽带仍然起作用。同时,尽管国家和政府由于实行权力下放政策而弱化,失去了许多控制普通公民生活的无限权力,但一直在竭尽全力建造一个规范的政治和法律框架,以确保社会的良性运转。正是在这样一个貌似无序的繁荣发展中看到村民们的创造性智慧。”
《林村的故事》读后感(二):叶书记的公与私
“集体制的解体”这一章非常耐人寻味,在别的章节,虽然知道都是叶书记的一面之辞,黄树民也未在书中说明对哪些事实进行了核实,但在这一章,在叶书记本人的论述里就出现了一些矛盾之处。 叶书记一直在强调其是集体制的坚持者,坚持的原因也是集体制能给村里无劳动能力的农民予以照顾,但最后的结果是他个人拿下了几乎所有集体企业的承包权,而且价格仅为竞争者的1/2,反而没有竞争对手的基建队拱手让给了他人。叶书记对这个怪异结果的解释也完全没有其他章的逻辑清晰。 这一切都让我对叶书记在集体制解散过程中的地位十分好奇,并期望能有事件其他当事人的叙述作为参考。虽然我不知道叶书记的现状,但是结合几个因素,他在以后的经济情况肯定会更好:林村地处厦门近郊,并在后续城市化过程中成为厦门位置不错的城中村;掌握了当时村中盈利能力强劲的几家企业;在村中有一定权威;在厦门各部门有广泛人脉关系——放在今天,叶书记就代表了标准的改革“利益既得者”发家之路。 关于叶文德的新闻——《艰苦创业跃居全省"亿元村" 记者揭秘"蔡塘模式"》厦门网新闻中心
《林村的故事》读后感(三):林村的故事
田野调查,可以写得像小说一样好看,正如写历史如小说的《万历十五年》。也正如《万历十五年》独独黄仁宇做得,一则他是华人,所以不隔,二则他是外籍,所以不著,这田野故事惟黄氏做得,因他有他者的眼光兼此岸的关怀。
林村是中国的蒙塔尤——法国人勒华拉杜里专心写他的1294-1324年间的蒙塔尤,一本专著,成了畅销书,一个小山村,成了旅游点。林村却不必作景点看,只须看它是中国的代名词就行。
这本书以林村支书叶文德的生活历程为经,以30年的社会变迁为纬,描绘了一个人、一个村庄和一个国家的成长史、变迁史和发展史,它的文本是“书写文化”的阐述方式,它的情结是对人性怀抱了乐观的期待,所以受到学界广泛好评,被欧美一些大学当作必读参考书,认为是了解1949年以降中国农村生活的入门书。
1930年,《上海小志序》,胡适写道:“朝代的兴亡,君主的废立,经年的战争,这些‘大事’,在我们的眼里渐渐变成‘小事’了。《史记》里偶然记着一句‘奴婢与牛马同栏’或者一句女子‘蹑利屣’,这种事实在我们眼里比楚汉战争重要的多了。”这些日常生活的历史,与宏大叙事的历史一道,担承了共同的记忆,是并行不悖的双轨,引着我们日日新。
《林村的故事》读后感(四):小故事大学问
基层的视角,与林村核心人物(叶书记)的相识,打通了人类学田野调查的基层制度障碍。通过与叶书记的反复交流和访谈,以及跟随叶书记接触村中的多项事务,使作者能够充分的取得被访问对象的合作,也加深了作者对于林村故事的理解。
本书最主要的特色在于通过对林村的一个个小故事的呈现,为我们理解国家制度政策变迁及其对农村变革的影响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帮助,同时也对国家政策执行与基层干部变通之间的互动博弈过程进行了呈现,有助于理解权力的运行逻辑。
本书的写作主题是一九四九年后的中国农村变革,书中主要呈现了林村依附在土地制度上的阶级划分及其对个体的影响、政治活动对林村主要人物的影响、政策变迁与农村变革等内容。书中紧紧围绕叶书记这一核心人物,以故事为线索,讲述了不同的故事,反映出农村的纵向和横向的变革,揭示了主题。但是本书的内容呈现不足,虽然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林村的变革,但是故事所涉及的层面略微单薄,农村的变革是多个维度的,作者侧重的是核心人物的生活史与政策变迁之间的关联。如果将主题缩小拟定为农村书记的社会生活变革,也许更为妥当一些吧。
《林村的故事》读后感(五):党争让政策反复
1、解放后,以“剥削程度”将农民分为地主、富农、中农、贫农,其中地主、富农以及前朝官员、罪犯、反革命份子被列为“坏分子”而受到打击,在各种政治运动时均会被公开批斗,还包括子女不能接受良好教育、不能入伍等。
2、1951年开始土改,1956年土地又被全部收归国有,农民失去土地却十分乐观,因为土地革命确实改善了大部分农民的处境。
3、1958年底开始大跃进,一方面盲目密集种植导致减产,另一方面劳动力大量集中去“大炼钢铁”田地无人照顾,1959年秋即开始饥荒。但农村的食物短缺要比城市好一些,毕竟离食物生产最近;因每日同工则同筹同工分,故大家都不愿尽最大力在公田,对自己的私田更出力。
4.1963年XXX开启四清运动,要清除因大跃进失败而腐败的农村干部,肃清窃取公物、收受贿赂、滥用公分和成分有问题的人。
5.1966年
6.党争导致国家政策反复无常,大跃进又重伤了农民的信心,故对政治运动开始更多警惕和冷眼旁观,一心搞好自留地;当党争结束形势明朗后,政策稳定,农民手头开始宽裕,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精神生活开始落后,赌博、混乱男女关系等问题开始滋生。
7.因没有配套的保险体系,农民除了养儿以外没有其他能够防老的方式,故重男轻女、多生超生的情形常见,政府的计划生育政策粗暴打断农民的保障,故在执行期间受到激烈反弹对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