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日》是一本由吴强著作,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6.00元,页数:54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红日》精选点评:
●用一个半小时翻完,算是看完了么?
●毒害青少年
●读了大概三分之一……
●上学时认为红色小说基本均为洗脑工具,一直排斥阅读这类作品。如今国泰民安之盛世,何尝不是无数仁人志士和先烈浴血奋战,用他们的生命和鲜血,为我们打开了新时代的大门,我们应该正确认识那一激情澎湃的战争岁月。
●不知道为什么,想起龙应台的一句话。“脱下了军衣,就是一个良善的国民。”......
●孟良崮战役
●这文笔太过做作。 敌人的嘴脸,紧紧地亲吻泥土和枯草。 呵,看了都想笑。
●摆脱脸谱化
●当年被当代文学老师逼着读~
●可能是这个版本。当时也是我们小学老师给我看的,因为部头较大,所以读了很久。我记忆犹新的是那个涟水和孟良崮。
《红日》读后感(一):宣传性质太强,缺乏历史真实性
意识形态泛滥,严重丑化了张灵甫将军的形象,人物形象完全脸谱化。看这本书给人的感觉就是我军没有一个孬种,敌人全部是坏蛋!作者悍然侮辱一代抗日英雄是“匪徒”,作为一个中国人来说,这是不可原谅的!是严重媚日辱华行为!不过如果单从文字功底和剧情设置来看,这部小说可读性还是可以的,在那个年代算是不错的了。
《红日》读后感(二):《红日》内容综述
1946年深秋,国民党王牌军整编第七十四师开始向华东解放区疯狂进攻,我人民解放军沈振新所部一个军奋起抗击,杀退了敌人。面对敌人第二次更加猛烈的进攻,经过一番苦战,涟水终于失守。我军被迫撤退,北上山东,实行战略转移。涟水战役失败后,我军指战员思想一度处于愤怒和压抑的状态。军长沈振新的心情和战士们一样沉重,以致坐卧不安,懊恼异常。这位英勇善战的将领渴望带领自己的部队有朝一日与七十四师再度交手,一决雌雄。
沈振新带领部队进入山东北部休整待命。大家总结经验教训,统一思想认识,以求进一步增强战斗力。经过一段时间的整训,部队战斗情绪重又进入昂扬奋发的状态。这时,蒋介石也下定了最后的决心,发动了全国攻势,妄图以优势兵力,将我华东战场三十万大军逼至山东沂蒙山区,以求最后决战。在敌军南北夹击的形势下,我华东野战军司令部经过缜密布置,决心分批吃掉敌人,以求打开缺口,粉碎敌人合围的计划。我军战略反攻的目标首先确定在对以莱芜为中心的国民党军队的包围上。沈振新奉命率部参战,战士们冒着严寒,踏着高低不平的山路,经过急行军,准时到达莱芜城北吐丝口附近地区,与友邻部队一起完成了对敌李仙洲部五万余人的包围。
莱芜战役打响了。我军在三十里长的战线上发起进攻。沈振新部迅速攻占吐丝口外围阵地。但敌人凭借坚固的地堡攻势和精良的武器装置,仍在负隅顽抗,与我军不断纠缠,双方一度处于僵持状态。在这关键时刻,沈振新根据华东野战军司令员陈毅的指示,把作为预备队的刘胜、陈坚的“老虎团”调往前沿,组成一支突击队,越过敌前沿,冲破火力网,插入吐丝口心腹地区。“老虎团”指战员奋不顾身地继续向前突进,很快冲破最后防线,攻占敌军师指挥所。敌师长何莽见大势已去,仓惶化装出逃,被我战士发现生擒活捉。吐丝口失守,迫使龟缩在莱芜城中的李仙洲率部突围。但在进入我军伏击圈后,终于走投无路,司令官李仙洲也被活捉。莱芜战役在不到三天时间内就取得了胜利,歼敌五万六千余人,从而瓦解了国民党军队对我军的进逼围攻。
蒋介石为了在华东战场上挽回败局,飞抵济南,亲自督战,又命令他的王牌军七十四师,回苏北长驱直入山东境内,企图以它为核心摆成龟形阵势,在孟良崮一带与我华东野战军进行决站。我华东野站军决定对单兵冒进的七十四师进行包围,坚决消灭它以打击敌人的嚣张气焰。七十四师是蒋介石手下的特等精锐部队,师长张灵甫号称“常胜将军”。此人凭借与蒋介石的亲密关系,加上装备精良,因此骄横异常。他并未意识到自己眼下的危机。仍然以孟良崮一带为据守中心,通过“中间开花”的形式,让其他部队配合歼灭我华东主力部队。与此同时,我军沈振新部接到命令,从鲁南星夜兼程赶往沂蒙山区参加会战。全体指战员斗志昂扬,为报涟水失败之仇,欲与七十四师一比高下。
孟良崮战役开始后,在副军长梁波直接指挥下的刘胜、陈坚“老虎团”歼灭了七十四师一个辎重连,又抢占了垛庄与孟良崮之间的一个重要高地,堵住了敌人逃生的最后一个缺口。他们与友邻部队组成的一个坚强的包围圈对敌人形成了最严重的威胁。这时,被我军放回的敌营长孙小甫回部队劝降,七十四师的侧翼八十三师又失掉了万泉山阵地。这一切使张灵甫大为恼怒,于是调动大批飞机,对围攻的解放军阵地狂轰滥炸,以图报复。
包围七十四师的口袋进一步收缩,战斗进入了白热化阶段。军长沈振新亲临前线指挥战斗,刘胜、陈坚的总部队首先攻上了山腰,敌军仍在顽抗。我军发扬了大无畏的战斗精神,前仆后继,拼命向前。团长刘胜在激战中壮烈牺牲,更加激起了战士们的情绪,奋不顾身攻占了孟良崮最主要阵地玉皇顶。我军以一部坚守玉皇顶阵地,以有利地形对付前来增援的敌人,同时又派出一支精干的队伍,从绝壁悬崖上踏出一条路来,直捣敌人的指挥机关。战斗进入到最后阶段,孟良崮山头的敌人还在作垂死掐扎。“攻上去!”军长一声令下,绿色信号弹射向空中,我军像离统之箭冲向敌人的阵地。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激战,山上大部分敌人被消灭,最后仅剩下张灵甫盘据的山洞。我军一支小分队在杨军带领下出奇制胜,机智勇敢地接近了敌人的巢穴,与洞外及洞里的敌人展开了血肉的拼杀。张灵甫仍在负隅顽抗,战士们向洞中射出一排排愤怒的。“张灵甫,出来!”山洞里除去声和战士们怒吼的回音之外,没有别的声音。当战士们冲进山洞时,发现狂妄骄横、不可一世的张灵甫亦已毙命。国民党王牌七十四师终于全军覆没,我军夺取了孟良崮战役的最后胜利。孟良崮的主峰上扬起了我军胜利的旗帜。
《红日》读后感(三):那群士兵
《红日》的电影恐怕比小说更有名,而电影中最著名的镜头大概就是杨在葆喝扮演的连长石东根醉酒之后骑马耍酒疯。而我突然想起要看小说,则是因为看电视剧《红日》受了刺激。
说实话,小说写得还行,至少比我预想的要好,文风质朴可爱,因而感觉很真实。从军长、政委、参谋长、师长、团长、营长、连长、指导员、文化教员,直到排长、班长、普通一兵,还有作战科长、参谋、机要员、警卫员,医生、护士、区委书记,甚至军属,几乎每个不同的阶层的人都有一笔,连敌军的师长、参谋长和营长也都写到了。但又绝不是平均分配,每个人有各自的特点。一个班的战士,有地方民兵参军的、有解放战士、有升了班长却还不是党员的,还有开了小差当逃兵的。民兵是神枪手,却有点家乡观念;班长是老兵,却有点不信任同志并且喜欢探听小道消息;解放战士总是自觉不自觉的替74师吹牛。一切是那么自然,就像是曾经真的有这么一群兵。
连长石东根带领连队打了胜仗,开战斗总结会的场景,我很喜欢。每个人物跃然纸上。有的话多,有的话少,有的略显慌乱但态度恳切,有的条理分明且颇有分寸,有的抱怨自己班倒霉抓的俘虏少,有的批评连长上了敌人假投降的当,有的检讨自己是个人英雄主义,有的总结教训觉得战斗中联络不好。再加上几句俗语俏皮话,“火烧屁股”、“顾头不顾腚”,令人仿佛置身会场。首长们对总结会很满意,连长却暗自烦恼起来,“民主!下次打仗,叫我怎么指挥?”电影里没有这句话,但我完全可以想像杨在葆坐在床上,手里抓着头上的军帽,咕哝着。这完全符合作战勇敢而又脾气暴躁的连长的性格。每个人都不是只有一种性格,而是立体丰富的,多面化的。
文化教员爱漂亮、喜欢打扮,演戏、唱歌、画画,样样都能来两手,从连长到士兵都很喜欢他。他抄写的战斗总结不仅“字迹清秀,行列整齐,大小均匀”,而且设计了一个很艺术的封面:“‘莱芜战役’四个大字是红墨水涂描的,大字下面‘刘陈团三营八连战斗总结’几个粗体字,是蓝墨水涂描的,标题四周镶着紫藤花的边,底边两道绿色海水纹上写着年、月、日,并且盖着石东根的鸭蛋形仿宋字体的小图章。装订的线是发亮的黄色丝线,打着一个蝴蝶结。”我相信真的存在过一份这样的战斗总结,而也只有一个喜欢打扮的文化教员能画的出来。
团长刘胜怀疑新分来的团政委是知识分子,于是跟军长发牢骚:“知识分子!嘴上说的好听,做的又是一样!……总归我们这些大老粗、土包子跟他们搞不来!”恐怕这也是很多农民出身的干部的普遍想法,尤其在军队中更为突出。而军长是这样反问的,“什么大老粗大老细?什么土包子洋包子?什么我们他们?搞不来,为什么搞不来?……你说知识分子干部有缺点,难搞,你和我一样,是农民出身的,你不想想我们自己有没有缺点?人家怕不怕我们难搞呀?”同样朴实的语言,没有大道理,但很有说服力。
小说据说曾被批判,因为对爱情描写的过多。老哥也对此感到不满。他把书借给我的时候就说,如果去掉那些没必要的爱情描写,还挺好看的。我只能说部分同意他的观点。因为有一处对军长沈振新的妻子黎青的心理活动的描写,很经典,很有代表性。“她所长久遗憾的事情,是沈振新这个人,爱是十二分地爱她,就是和她没有心谈。打仗的时候两个人不在一起,那不用说。战斗结束,比打仗的时候还要紧张,成天成夜开会,忙着工作。有一点空,又要下棋、打扑克玩,也没有什么话和她谈谈。她甚至感到这是和一个高级干部结婚的无法解除的苦恼。有时候,她竟怀疑工农出身的干部,尤其是工农出身的高级干部,是不是真的懂得爱情。”《激情燃烧的岁月》用了一个电视剧才说清楚的事情,这几句话就说的非常明白而准确了。
最后,做点考证工作。关于张灵甫的究竟是怎么死的,小说写的很有些语焉不详。前两天看了《作家文摘》,其中一篇文章正好说到这个问题。文章考证说,张灵甫是投降后被我军某部排长枪杀。因为这件事严重违反了我军的俘虏政策,为此,陈毅在华野团以上干部会议上严厉批评说:“此次对俘虏政策的破坏达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对放下武器的自由杀害,各级干部不加责备,不追究责任。”而且小说中沈振新和丁元善的原型时任华东野战军6纵司令员王必成、政委江渭清的回忆文章中也曾提到过这件事。1988年,王必成将军在其回忆文章《飞兵激战孟良崮》中,正式承认张灵甫是被生俘后遭到枪杀的,文中说:“那个双手沾满人民鲜血、死心塌地效忠蒋介石的师长张灵甫,在被我特务团活捉之后,被一名对他怀有刻骨仇恨的干部打死了。”1999年,江渭清在其回忆录《七十年征程》中也说:“在孟良崮战役中,要说还有什么不足,那就是被我六纵特务团活捉了的张灵甫,却被一名对张灵甫恨之入骨的干部给打死了。”而另外一个有趣的佐证来自“四人帮”。“文革”时期,江青曾经有一次这样对陈毅开炮:“你们当年不应该处分那个战士,张灵甫是人民的敌人,那个战士出于阶级义愤打死了他,应该算革命行动!”
《红日》读后感(四):心潮澎湃读《红日》
心潮澎湃读《红日》
2017读书清单之42 读吴强《红日》
2017.09.07
吴强的《红日》是红色经典、长篇军事小说, 2017年度第42本读物。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年1月第四版,2017年5月印刷,542页,38.4万字。
作者吴强,伟大的解放战争期间,参加过1947年著名的莱芜战役和孟良崮战役,然后就有了写作的冲动,持续了10年,小说《红日》终于于1957年发表,并获得巨大成功。至1990年作者去世为止,共发行187万册,可见作品受欢迎的程度。
但我与此书却一直无缘,原因呢,觉得那个年代的书政治痕迹太浓厚而且题材老套。今年买了一套4册的《红日》连环画,翻看之余,居然颇感动,于是买了原著阅读。居然一下就吸引住了,的确名不虚传。当然,连环画远不及原著。凭心论,比之清末四大谴责小说之一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要好得多。
《红日》,写了三个著名战役:涟水战役,吃了败仗;莱芜战役,大胜;孟良崮战役,虎口拔牙,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一举扭转了山东战局。
情节吸引人,人物也栩栩如生,如军长沈振新、副军长梁波、团长刘胜,连长石东根,班长杨军、秦守本、张华峰,战士王茂生,都是高大上但性格各异,唯有军政委丁原善写的没有特点。现在的年轻人认为,本书的人物描写不真实有夸大成分,那是因为他们不知道、也不理解那个年代的背景,当然就更理解不了邱少云、黄继光、董存瑞等英雄烈士的所作所为了。但我却觉得并非如此,那个年代不写的高大上也不行,事实上我军的思想政治工作能力、净化纯洁统一思维的能力那是比之宗教有过之而无不及的,还有铁的纪律也是亘古未有的,否则怎么能让战士前仆后继不怕牺牲呢?
莱芜战役后的总结会,写的生动、真实感很强。沈振新与黎青、杨军与阿菊的爱情故事温馨感人。相对而言,副军长梁波与区委书记华静的爱情故事 就有点狗尾续貂,多余。
356页至359页对战士张德来的描写很感人。这个人物是书里的小配角,笔墨不多。这个人物可分两个个阶段,刚参军时胆小如鼠,莱芜战役中吓得神经不正常了。但在战后休整阶段,亲眼目睹敌机轰炸平民百姓,在拯救被炸死的无辜放牛娃的过程中,他的思想发生了巨大变化,变得勇敢起来。这个过程的描写,真切感人,催人泪下。应该说,共产党之得天下绝非侥幸。像张德来这样的胆小如鼠的老实头,也能在事实的感召下,变成勇敢无畏的战士,何况其他普通人呢?这样的军队注定战无不胜。
军长沈振新这个人物,原型估计是三野的猛将王必成中将。
写男女爱情,点到为止,但很温馨很美而意犹未尽。爱情这个东东,就是要朦胧,真的如当今社会的脱脱脱,反而就不美了,如果出现啪啪啪那就让人恶心了。
部队写得也很有意思,沈振新这个军的人,涟水战役之后,普遍军心浮躁,而莱芜战役之始,面对李仙洲的6万军队,又普遍骄傲,错误地认为是吃豆腐;对此清醒认识的却是刚调过去的副军长梁波,这个也不奇怪,旁观者清么。
相对而言,反面人物的描写有些脸谱化,都是凶狠、残暴而且色厉内荏。但其中在莱芜战役中有李仙洲参谋长评价李仙洲的话,有点意思:“总座,你这一生,误事就误在迟疑不决四个字上”。一句话,李仙洲优柔寡断的性格跃然纸上。张灵甫与张小甫是笔墨较多,相对刻画成功的两个反面人物。
【老电影红日对沈振新、张灵甫的刻画就形象传神的多,但没有了沈振新其中黎青的描写,阿菊的描写也简单化了,张德来、副军长梁波以及政府干部华静统统的没有了,人情味缺失不少,各有利弊吧】
书中战役场面宏大、动人心弦,但笔墨仅涉及到歼灭战,为保证歼灭战而进行的更为艰苦的阻击战就基本上没有涉及,也算是一个遗憾吧。当然这可能与作者的视野有关,毕竟作者亲自参加了王必成将军队伍的战役,他熟悉而且只熟悉王必成的这个部队和战斗情况。
再说点题外话,网络上有许许多多给张灵甫、王耀武之流翻案的文章,比如:有一个读者就说“成者为王败者寇,死不逢时张灵甫。”我的一个老领导也曾经在报刊发表文章《伫立历下亭》,为王耀武翻案。我看大可不必。第一,要一分为二的看问题,公是功、过是过,抗日有功不假,打内战有罪却是罪责难逃,这本无可厚非;第二,最关键的一点,生活次序不能颠倒。一辈子纯洁如玉,最后失节,那也是声名扫地狼藉不堪的,更何况张灵甫前半生还不是纯洁如玉而是污点多多吧?而且除了抗日外他也没有干过什么好事。而当妓女一辈子,晚年一旦从良反而受人尊敬得到好报,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吴化文就是典型的例子,先是跟冯玉祥,再投老蒋,再做汉奸,抗战胜利后再投老蒋,济南战役居然 起义成了解放军的将领,无论怎么样,他的结局不错,这就是次序,前几步棋错了不重要,最后的一招定乾坤。而如张灵甫王耀武之流就是把生活的次序颠倒啦。活该。
所以,这个书,现在也只能给我这样的中老年看了,年轻人理解不了。
莱芜战役被评选为内战期间国民党八大搞笑战役的第二名:不到三天时间,国军73军等6万人被全歼。上榜理由:战后陈诚那句经典妙语,就是放6万头猪让共军抓,三天也抓不完。
孟良崮战役成为内战期间国民党八大搞笑战役之首:三天时间,在国军重兵云集的地区,王牌74师全军覆灭。上榜理由:援军左翼25师,右翼83师与74师相距不到10里,25师在练习折返跑,83师则派一个通信连渗入华野腹地,开创了国军特种兵参战之先河。国民党军队之间的配合不是有问题,而是有大问题,两个部队之间彼此见死不救,给了解放军大打歼灭战的好机会。
孟良崮战役全歼敌整编74师32000人,其中俘虏19000人,击毙13000人。这个战役比之莱芜战役的6万人,要少的多,但名气大得多。原因呢,王牌74师是国民党的五大主力之首,74师的覆灭应该是国共两军战争的转折点,战役的结果74师灰飞烟灭,一举打破了蒋介石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粟裕一战成名,从此山东一带国民党军队就基本处于守势了。又据说,张灵甫是被俘虏后,给被仇恨激怒的一个军官枪决的。
分析孟良崮战役的得失,战略层面,蒋介石与毛不是一个层次;战术层面,让人想起三国的失街亭的故事,张灵甫犯的错误与三国马谡失街亭一模一样,不是扬长避短,而是扬短避长了,大部队上了山,其重武器坦克大炮就是废铁一堆,而且3万大军在山顶,不说吃的,就是水源也是大问题。无论战略、战术,都已经是未战先败。所谓的中心开花不过幻想罢了,张灵甫也不过一当代马谡,可惜蒋介石那边没有诸葛!!
五星推荐。
备注:《红日》读书笔记发了微信朋友圈以后,知道会有争议。但仍然有意外:
有评论说:中国人杀中国人的战争。
这真是一个没有是非观的评论。如果这样说,而没有是非观的话,世界大战岂不是人杀人?抗日战争也是人杀人?甚至处决罪犯,不还是中国人杀中国人、人杀人?整个人类的历史也是人杀人,这个鲁迅先生早就说了。那整个人类历史也就没有美与丑、善与恶,英雄与败类了,人还学习历史干什么?推而广之,人杀鸡马牛,岂不是动物杀动物?这样的解释岂不是乱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