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裸者与死者》是一本由(美)诺曼·梅勒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3,页数:926 页,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裸者与死者》精选点评:
●太难看的一本书,不色情不暴力,中规中矩的讲二战里的美国大兵,唯一对我有价值的就是将军的思想,唯一让我感动的细节就是克里夫特与日本俘虏的死前交流。诺曼简直就是标题党的先驱。。。
●年前开始读,没几天就住院了。断断续续直到今天才读完。密密麻麻的蝇头小字,厚度将近千页,着实叫人望而生畏。本书没有前序不过却有后记。为了慎重起见,我先读完的后记,结果直到第350页之前我完全领会不到译者指出的种种,而且对仿帕索斯《美国》三部曲的倒叙手法感到厌烦。我认为卡明斯将军完全无可指摘。全书过半后终于渐入佳境。“我的本意是想用这个故事来比喻人的历史发展进程。我想探索一下在一个病态的社会里,因与果,劳与酬之间的关系是如何的荒谬绝伦。书中固然写出了人的堕落糊涂简直已经到了令人绝望的地步,但是也写出了人之甘受驱策并不是漫无止境的。人尽管是堕落了,变态了,然而胸中还是向往着一个比较光明的世界。”将军满心想以前后夹攻一举击破日军防线,而日军早已崩溃在先。表明权力论者终究不能违背群众的意志,任意操纵历史发展的进程。一个不是那么腐败和病态的社会,希望的种子就埋在那些满嘴脏话,摇摆不定的士兵身上,他们参军前生活穷困,在部队里又在铁腕下饱受屈辱而无可奈何。尽管他们并不自知。这部小说缺少一个真正具有战斗性的主人公,但作者引用尼采“草木与幻影”作为小说第三部的标题是有原因的。有形的肉体与无形的精神,俗世与理想的矛盾永远存在于人的心灵之中。因此作者笔下的人物不会高大到近乎理想,也不会坚强到足以成为英雄。
●看到吐血的书……超厚且难嚼
●小学时当战争故事看的,没有英雄主义的修饰,很真实的战场描写。比如战士在牺牲前吓得屁滚尿流,是真的吓出了翔。
●妈的,唯有夜读,方能触及某处。
●“裸者”可以理解为卡明斯之流看来的那些小人物“差不多已经全是坟中枯骨,只有等着做出土古尸的份儿”;“死者”可以理解为人性暴露到赤裸裸的地步,精赤条条、无遮无掩、任人摆布、毫无保留。
●最后赫恩被摧垮,权力打倒理智,兽性战胜人性。这一结局代表了作者对未来的悲观看法,作者以此来告诫美国公众,要警惕法西斯主义在这个国家的复苏和蔓延,除非人们有足够的力量扼止它,否则必将带来严重恶果。它吸引人的地方正在于与以往战争小说有很大不同。
●读不下去,感觉这种文学还是拍成电影的好。据说日本战败后一度很流行此书,可能在那个年代民众急于了解战争实景的心情,限于技术只能通过这种方式实现吧。至于我本人,看了太多战争史,早已麻木。借用威尔金的话:“世界渴望和平,但战争却无处不在。”
●第一部真是逼着自己读下去的,要进入作者的语境真是太难了,走两步要回三步,第二部豁然开朗,流畅阅读,真有福至心灵的感觉,释卷之后,意犹未尽。经过迄今为止最费力的前戏,总算得到回报。我是不是已经老到有阅读障碍的地步了?抱着这本书至少睡着过5次吧。
●【藏书阁打卡】战争是权力的集中。“将来的道德规范只有一条:就是权力第一”,“权力,有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只能由高处顺流而下。中途万一遇到小小的逆流,那就只有加大力量向下冲击,务必把一切阻梗彻底铲平。” “维护权利唯一的办法就是把手里的权力极而用之,不怕用到滥用的地步”。“人心深处的种种见不得人的私欲,不惜拿他人血肉之躯作牺牲”,自由主义者侯恩只好被牺牲。 诺曼•梅勒真实描写一群被套在战争机器上的士兵,大多不知因何而战,当兵或许是逃避生活的繁琐。军队等级森严,他们只需逆来顺受。 “仿佛成了机器上一只小小的螺丝钉,机器转得飞快,要命的螺丝钉受不了,又挣不脱,只能吱吱直叫。” 战争磨灭人的棱角,裸露人性的卑劣。人生就像“从沙子里淘出沙金来归在一边,然后就对着沙金看,只对着沙金看拿了个放大镜来看。
《裸者与死者》读后感(一):没有人物弧光的反战小说
诺曼·梅勒的《裸者与死者》是站在普通的美国大兵立场角度描写的,一部不带有人物弧光的二战大部头小说。所写人物若非因各种死掉的普通人,就是在人性的审视下,劣根性尽显的裸者。算得上是最近读过的小说中最喜欢的一部,原因如下:
1. 很好的架构。 故事最初由一个老侦察班切入,引出三条线索,三线并行,随着故事情节向前推动,三条线索合为一处,经纬交织,共同构建出一个富于细节性的,宏阔的太平洋战场一隅。故事讲述中随时穿插进来的人物传记,如同二战这条主动脉上的分支和毛细血管,不仅让整场围歼战,也让故事中塑造的人物变得更加丰满和具体。
2. 反英雄的话语。 作者将笔墨和力气都花在描写普通士兵的悲喜,困惑和各自打的小算盘,不是站在士兵的角度去刻画他们,而是以普通人的角度去描摹他们。对于一部写战争的小说而言,对战役的正面描写少得可怜,笔墨和力气都在铺陈人物日常生活,聊天和其他琐碎事件上。选取这样的观看角度,看似沉闷,却更容易让读者触到故事人物的灵魂,接近他们内心的柔软成分,引发共鸣感。
3. 克制的叙述。 将情感不加阻碍地宣泄出来,让文字随着情绪起伏而流动,就成了诗歌;而将情绪克制在文字和故事之下,内蕴成一种张力,是小说构建的先决条件。宣泄是一种力度,但将情感克制,以一种恒定的速率流出,需要更大的力度。文中塞满的庸常生活片段,无聊的段子和沉闷的笑话,酝酿出一种沉闷黏滞的语境,沉闷之下是文中人物和作者对战争的不自知,或者自知却无声的抗议。故事中无论是哪个人物的死亡,还是结尾处看似带着英雄主义情节的孤军深入,都只在这个沉闷的泥潭里砸出轻微短促的声响,在麻木滞重的环境中,人们也变得反应迟钝,最终看似孤军深入,扭转战局的一招秒棋,却很诡异地成了一举废着。克制的叙述营造出沉闷的语境,再往下看,是作者的关于战争思考和有关生死的,人性的悲悯。
《裸者与死者》读后感(二):笔墨不多,“戈尔斯坦”鲜明生动的形象便跃然纸上,诺曼·梅勒的文笔、才情可见一斑
戈尔斯坦(人物描写:戈尔斯坦抬起头来。他年纪在二十七岁上下,头发一派金黄,湛蓝的眼睛友善而庄重。他微微鼓出了眼睛,象近视眼似的定神瞅了罗思一眼。然后就势欠了欠身,露出了一个十分亲切的微笑。这个欠身一笑的动作,加上那凝眸注视的眼神,立刻给人一个印象,觉得他待人非常诚恳。……戈尔斯坦说起话来总是很恳切,就是有点急巴巴的,象是怕被人打断似的。要不是他从鼻翅到嘴角的两道皱纹显得竟是那样苍凉,他本来看去倒还满象个小伙子呢。)
戈尔斯坦和马丁内兹在那里谈论美国。他们挑选的床位碰巧挨在一起,两个人把雨披往身上一盖,在帆布床上一直躺到现在。戈尔斯坦此刻觉得倒也愉快。过去他跟马丁内兹的关系一向不是太密切,但是今天两人一聊就是几个钟点,而且知己话愈谈愈贴心了。能够跟人友好相处,戈尔斯坦是没有不乐意的;他性格纯真,对人总是信而不疑。他在侦察排所以处境这样可怜,一条极重要的原因就是人家对他的友谊似乎总长不了。上一天还跟他谈得挺畅、挺亲的弟兄,第二天就不定会拿话来伤他,或者对他不理不睬,弄得他莫名其妙。在戈尔斯坦看来,人和人要么是朋友,要么就不是朋友;对朋友变心、对朋友不忠实,这些他都感到不可理解。正因为他觉得老是被朋友背弃,所以心情一直很苦恼。
不过他并没有完全灰心丧气。他的个性基本上还是进取的、积极的。假如他的感情受到了伤害,假如又有朋友翻脸不认人了,戈尔斯坦也自会对心灵上的创伤加意调治,通常总能创平伤愈,重新再来周旋。他在侦察排里碰到的一连串钉子,使他学乖了,说话做事也都谨慎了。不过戈尔斯坦毕竟太重感情,真要说到防人之心,他的胸怀里是安不下的;只要对方稍一显出友好的明确表示,他就甘愿把心底的委屈统统抛在脑后,报之以一腔热肠、一片诚心了。此刻他就觉得他很了解马丁内兹。他的看法要是用言语来表达的话,那么他在心里暗暗念叨的就是:马丁内兹这人倒挺不错。虽然不大爱讲话,人还是不坏的。这样没有架子的中士可是不多见的。
《裸者与死者》读后感(三):当权力打败理智,兽性战胜人性
首先我想说明的是,我并不是爱看战争小说的人。总觉得战争小说中都是些血肉模糊,惨烈凌厉的苦状描写,最终也必然以正义战胜邪恶来收尾。
但在这无边悠闲,使人麻痹的欢乐暑假,我确实想用一本很厚重的书来调节下我这散漫的心境,以免自己过分飘飘然。于是,在众多二战题材的小说中,我选择了这本以前一直想读的诺曼•梅勒的《裸者与死者》。
小说读起来并没有想象中的枯燥。它的深度在于它不是简单地记叙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攻坚战,而是以战争为背景来反映更为深广的社会和历史主题。
与其它战争小说不同,《裸者与死者》并没有笔酣墨畅地描绘硝烟弥漫,炮声隆隆的战场,其激烈的冲突主要表现在内部——在卡明斯将军和克劳夫特代表的一方与赫思(有时也包括瓦尔森)代表的另一方的两个阵营间进行。卡明斯将军是个带有浓郁的法西斯色彩的军人,他鼓吹权力至上,自命未来的世界必定是一个极权世界。他相信自己的理论,更迷信手中的权力,常用自己的职务和权威强行压垮下级军人的精神和意志。从某种意义上讲,卡明斯将军是政治、军事统治力量的代表,他的权力可以渗透到人的存在的任何一个方面,这种权力也因此构成了对人类的威胁,至于克劳夫特也同样具有主宰他人的强烈欲望。他虽不懂卡明斯将军的思想,却是其理论不折不扣的忠实的执行者。他是暴力和兽性的化身,不仅憎恨敌人,同时也憎恨自己人,并让这种仇恨蔓延滋生,以至导致自相残杀的恶果。
作为他们的对立面存在的赫思少尉则代表了自由理想主义,他来自哈佛大学,对整个战争有自己独到的看法。他从人道主义出发,同情士兵的处境,甚至敢于(不自量力地)同权力象征进行抗衡,而代表虚无主义的士兵瓦尔森实际上也等于站在他这一边。战争的特殊环境把双方的较量推向顶点。随着战役的不断展开,卡明斯唯权力论的铁腕统治更加强硬,代表这种权力的下士克劳夫特更加凶残无情,企图维护人类尊严和信仰的赫思等更加无力抵抗。这时小说看似较量在无止尽的往一边倒,好像在战争中永远只有无奈的绝对无从。但最后并没有得出胜负结局,因为双方都在某种层面上以失败而告终:赫恩等于是死在自己人设置的圈套中,从此和他代表的信仰一起在小说中销声匿迹;瓦尔森不得不在克劳夫特的淫威下屈服,自认为作战骁勇的克劳夫特连一座山峰也不能征服,反而在一群黄蜂面前出尽丑态、抱头鼠窜;至于所谓杰出的战役指挥者卡明斯将军本质上则是一个失败者,因为最后的胜利与他周密的计划毫无关系,而是他不在场时,由一系列他权力控制之外的偶然事件造成的。小说看似悲壮的战争场面中,没有一个真正的英雄,没有可歌可泣的业绩,甚至也没有真正的敌方。日本军队的存在只是为了增添气氛,从来也没有成为作家描写的重点。小说的结尾更是一个莫大的讽刺,战争早已结束,匆匆赶来的海军却照样对没有敌人的海岛进行炮击和登陆。
《裸者与死者》属于美国文学创作主流的现实主义和社会批判小说,但也具有浓烈的自然主义色彩。诺曼•梅勒以军队生活中的恐怖压力,集中反映了社会生活对美国人的威胁和压迫,以军队的森严等级象征二战后的美国社会等级,以战争的荒唐代表整个社会存在的不合理性。在卡明斯和赫思的对立上,作者以高超的手法对战争的历史和哲学含义,甚至对整个人生和社会的存在及意义进行发掘。最后赫恩被摧垮,权力打倒理智,兽性战胜人性。这一结局代表了作者对未来的悲观看法,作者以此来告诫美国公众,要警惕法西斯主义在这个国家的复苏和蔓延,除非人们有足够的力量扼止它,否则必将带来严重恶果。这种有刺激性的主题冲破了以往战争小说的创作思想,我想,这正是《裸者与死者》格外受到公众欢迎的一个原因吧。小说的创作手法也是十分成功的。语言是士兵们熟悉的粗犷的“战壕语言”,毫无做作之感。艺术上作者采用多斯•派索斯“时间机器”的手法,自然的插入和倒叙使作品的层次丰富鲜明,结构严谨有序,使人产生一种强烈的艺术整体感。
《裸者与死者》读后感(四):迷失在战争中的“人”
做一个军人和做一个社会人最大的区别,就是在于被强化的服从意识。部队生活强调的是等级分明,下级服从上级的命令,哪怕在下级看来是不可理喻的命令,只要上级下达了就必须执行;部队生活强调的是个人服从于集体,只要需要的时候,就必须牺牲个人利益来维护集体利益。在部队几乎没有人试图去怀疑这样的规则,大约世上的国家也都一样。因为军队就是这样一个特殊的集合,一个为了战争而时刻准备的集体,要强调部队的战斗力,就必须把个人消解在集体中;要军令畅通,就必须形成一种强有力的命令下达执行体制。就像《裸者与死者》中卡明斯将军说的那样:“军队要治理得好,像梯子那样一级畏惧一级是必不可少的,一定要把军队里的每一个人都纳入这样一把梯子。”
和平年代的部队尽可以自由散漫,因为不必以生命作为代价,每个人突出各自的个性特长,也许倒是幅百花齐放的胜景;但是一旦战争来临,死亡的阴影挥之不散,部队的强制力就显得无比重要,因为只有步调一致才能铁一般的战斗力。而一个人,是赢不了一场战争的。
如此一来,在战争中个人的存在被消解得彻彻底底。人成为战争链条中的一个零件,一把梯子中的一阶,甚至人已经物化为一台战争机器。卡明斯将军在战争中体悟到了这点:“打仗,就是组织成千上万成了机器的人,让他们在习惯的支配下杀上战场。”所以战争机器坏了尽可以扔掉换上新的,少了这个零件还会有替补的,在《裸者与死者》中,我们看到死了汉杰西还会有怀曼、罗思,死了侯恩少尉也没有人为他惋惜,没有人在一场战争是至关重要的。
甚至战争中没有一个人是可以操控全局的,卡明斯将军是那个控制战争机器的人,自以为俯视全军上下把握全局,事实上却并不如此。日军早已粮草将尽,可卡明斯将军仍然以为日方的防守坚不可摧。他以为自己的决策才是胜利的关键,却不小心被缺乏将才的达尔生少校稀里糊涂打到了日军的司令部立下战功,取得了战役中决定性的胜利。他终于发现这场胜利其实和自己是不是指挥者并无多大关系。连卡明斯将军这个统帅也并非一场战争不可缺少的关键因素——每个人在一场战争中都是一个小小的棋子,只能看到自己视野范围之内的东西。战争中,人是以群体的面目存在的,就如达尔生少校无法将之和人的面目联系起来的那些军事符号,事实上那些符号所代表的活生生的在丛林里匍匐前进牢骚满腹的个人,在战争中都是不重要的。
身为一个战争机器,也必须有机器的自觉和体悟,否则机器一旦思考,一旦想在这个链条中找到自己独一无二的价值或者拥有自己做主的能力,眼前的生活就变得不堪忍受,痛苦绝望。乔艾•戈尔斯坦是如此,当他凭着本能在丛林中开辟小路挥汗如雨的时候,当他麻木地抬着威尔逊的尸体前进时候,当他就像一台机械的机器在运作的时候,虽然显得愚昧无知,可是他不会觉得痛苦,但偶尔他一旦思考生活的价值,发现自己一生劳作毫无意义的时候,生活就变得黯然无光。雷德则是另外一个例子,他是所有战士里最有自由反抗意识的一个,他在国内的时候始终在漂泊,不甘心于把自己固定在一个位置上,参军也只是为了能继续四海为家的生活。他把战争看得很透彻,为人处事似乎也很潇洒,不在乎权力的拥有,不愿屈服于克洛夫特所代表的部队权威,但是在最后一次他和克洛夫特的对决中,在死亡的威胁下,他终于还是选择了放弃,甚至之后还庆幸自己遭受的屈辱:“好了,事情总算了结了,他跟克洛夫特的长期争斗也终于结束了,今后他可以顺顺从从俯首听命了,不会再觉得非反抗不可了。”当人放弃作为人的自主意识而甘心于自己机器的位置,很多事情就变得简单而且自然。部队对战士所施以的训练,也就是将人变成机器和人抵抗被机器化的过程,这个过程的确是痛苦的,但是一旦接受了结果,作为机器也就不再觉得痛苦了。
我们总是认为,是战争扼杀了人性,是战争使得人性变得扭曲。如果不是因为战争,怎么会使得恐惧与仇恨成为了卡明斯将军理论中用来维系等级差别稳固的粘合剂呢?在《裸者与死者》中,诺曼•梅勒从不回避在战争中表现人性的挣扎。
印象很深的是马丁内兹这个人物,为了寻找战利品,醉醺醺的威尔逊带着战友去翻检死人的尸体,马丁内兹为了死人嘴里的几颗金牙,将死者的头砸得粉碎,自己也不忍去看,于是翻过尸体却看到一堆一堆蠕动的蛆虫——这个场面触目惊心。后来几次马丁内兹都想把这几颗金牙扔掉,但是却总下不了决心,因为虽是不义之财,但毕竟值很多钱。这是一次挣扎,还有一次是他杀那个年轻的日本哨兵,他忽然意识到彼此都是“人”,差点因此放弃了厮杀的念头,但你死我活的战争使得他终于警醒痛下狠心,干掉了这个可爱的“敌人”。
人性在战争中挣扎,但是我不同意说战争扼杀了人性。说战争扭曲了人性,还不如说是战争放大了人性中本有的那些恶。卡明斯将军在夜里亲手打了一发炮弹后发出感叹:“人心深处的种种见不得人的私欲,不惜拿他人血肉之躯作牺牲的心理,夜半梦酣时如波涛翻腾的贪婪,这些可不都包藏在呼啸一声炸得四散横飞的炮弹里?”这句话说得就很坦白,人性中的恶不过是借着战争毁灭一切的气势一起席卷而出,谁能说自己的内心中就没有一点点的恶呢?例如《裸者与死者》中另一个主要人物,克洛夫特上士,他是达尔生少校嘴中最称职的军人,而他也是小说中最为冷酷无情的人物之一。他把美美沉醉于对家人思念中的俘虏枪杀,享受亲手击毙一个活人的快感;他把罗思细心呵护的小鸟活活捏死,似乎见不得一次美好温情的东西;他似乎是以军纪为行为最高准绳的优秀职业军人,却又设计害死了危及他权威的他的上级侯恩少尉……他的恶是战争激发的吗?不是。在参军之前,他就是一个喜欢杀戮的职业猎人,在做国民警卫队员的时候就曾故意枪杀过罢工的工人。不过是战争给了他一个正当的机会来实现他喜欢杀戮和征服的欲望。
战争使得人变得狂妄,充满野心的克洛夫特与《白鲸》中疯狂的船长亚哈有许多共同之处:热衷于冒险,冷酷无情的同时充满了征服自然的激情。《裸者与死者》中侦察排的这次漫长的行军,与《白鲸》中的海上航行也是异曲同工。穴河山就像白鲸莫比•迪克一样,是一种令人敬畏又让人深深迷惑的神秘力量。穴河山是不可征服的大自然的象征,在大自然的面前,人是如此的渺小,人只能在大地的表面匍匐前进,大自然却能轻易地叫人送掉性命。它象征着人无法超越的极限,一种超越性的存在,让人在它面前重新变得冷静,重新认识到自己的位置。“他是永远也上不了山顶的”——登山的失败让克洛夫特明白,什么才是永恒,总有些东西是自己永远无法触及的。
战争像一面放大镜,放大了人性中的恶,同时也凸现了人性中难能可贵的善。
在经历了战争的血腥和残忍后,人在挣扎之后依然保留住人性中善的一面,则是真正打动人心的。在一连串的打击之后,里奇斯和戈尔斯坦没有让我们再次失望。虽然都有过一闪而过的动摇和挣扎,他们还是在布朗和史坦利都放弃了自己的职责后,仍担负起运送伤员威尔逊回去的使命,在任何危难关头都没有选择放弃,甚至当威尔逊已经死了之后他们仍然坚持最初的信念。这是整部小说中最温暖和鼓舞人心的一幕,让人相信,战争并不能摧毁人的一切。这是作者在战争的狂风暴雨中对于人性美真切的呼唤。
《裸者与死者》常常被解读为一部描述战争与权力的小说,但是我认为,小说最关切的其实是在战争中“人”的生存状态。战争消解了人的个体存在,将人物化无战争机器,放大了人性中的恶,而权力、欲望只是被战争放大的其中的部分而已。诺曼•梅勒透过时空的穿梭告诉我们,战争中杀人不眨眼的凶手其实就是我们生活中的平常人,拥有和我们一样的人心,而现实的平和是那么容易被战争所打破,人是如此容易迷失在战争的“沼泽”里。读这部小说,对我的最大震撼也正在于此。
http://tinypig.yculblog.com/post.4076544388.html
《裸者与死者》读后感(五):整理了一下书中的人物谱,描写太牛逼了
人物描写忒牛逼了
1、奥斯卡•里奇斯:他那矮而壮的身子就象一根短而粗的柱子,两头一点也不比中间细。脸是圆圆胖胖的,却配着个松松耷拉着的长下巴,使他看去老象张大了嘴似的。双眼圆瞪,可又毫不动容,越发加强了他给人的那种脑筋迟钝而脾气和顺的印象。
2、史坦利:史坦利是个高个小伙子,不胖不瘦,长长的脸上老是挂着一副自以为了不起的神气,傲慢之中却又带着点儿心虚。可惜鼻子太长了点,又留着稀稀朗朗黑黑的小胡子,否则倒也眉清目秀。小伙子今年才十九岁。
3、托格略:“不,我不跟你瞎说,”托格略说。他是意大利裔,中等身材,体格壮实,配着个梨形的脑袋:下巴宽,两鬓狭。隔夜虽然刮过了脸,打眼圈以下还是满脸黑沉沉的胡子,胡子里露出一张大嘴,挺和气相。这会儿他却不肯罢休:“我不跟你瞎说,统计数字我见过。”
4、戈尔斯坦:戈尔斯坦抬起头来。他年纪在二十七岁上下,头发一派金黄,湛蓝的眼睛友善而庄重。他微微鼓出了眼睛,象近视眼似的定神瞅了罗思一眼。然后就势欠了欠身,露出了一个十分亲切的微笑。这个欠身一笑的动作,加上那凝眸注视的眼神,立刻给人一个印象,觉得他待人非常诚恳。……戈尔斯坦说起话来总是很恳切,就是有点急巴巴的,象是怕被人打断似的。要不是他从鼻翅到嘴角的两道皱纹显得竟是那样苍凉,他本来看去倒还满象个小伙子呢。
5、罗思:罗思耸耸肩膀。“不出我的所料,没好事。”罗思个儿矮小,背弓得出奇,胳臂却挺长。他身上的一切似乎都是往下沉的:长长的鼻子颓然低垂,眼皮底下挂下两个肉袋,一对肩膀软瘪瘪地向前塌落。头发剪得极短,越发显出他耳朵之大。“真的,这样派法我是很不以为然的,”他这话口气里有点自负的味道。总之,罗思的样子就象一头体弱力微、心怀哀伤的人猿。
6、米尼塔:今年才二十岁,顶门上的头发却已经脱了一大块,所以前额显得好高。嘴唇上边已经留了淡淡的小胡子,修得整整齐齐。一次有人对他说,他的长相很象威廉•鲍惠尔(威廉•鲍惠尔(1892-1984):美国电影演员,擅长演绅士一类的角色。),说象愈要象,从此他连头发都照着样子梳了。
7、波兰克:大概还只二十一岁,可是一双眼睛机灵而轻佻,一笑起来就显得皮老脸皱,象个中年汉子。 ……“有办法哪,”波兰克的口气还是那么神秘,说着还在黑暗里点了下头。米尼塔只能勉强看清他的侧影:钩钩的鼻子,带节的鼻梁,往里削的长尖下巴,缩得进进的牙床骨,米尼塔觉得那活象漫画里的山姆大叔。
8、朱里奥•马丁内兹:——他是个墨西哥族,矮小纤巧,长得一派秀气,一头鬈发整整齐齐,细模细样的脸儿眉目分明。从他身上可以见到有一种鹿一般矫健的体态和风姿。他的脑袋也象鹿一样从来不大有安定的时侯。一对褐色的清澈的眼睛老是透出紧张、警惕的神情,好象随时准备逃之夭夭似的。
9、侯恩:一向又不注意自己的人缘。他身材高大,一头黑发蓬蓬松松,粗浓线条的脸庞神情呆滞。一对棕色的眼睛总象毫不动心似的,冷冷地直瞅着前方。短粗鼻子成一微微钩曲的弧形。阔阔扁扁的嘴巴一无表情,好象突出在山壁上的一道岩架,罩着下面那磐石般的下巴。他说起话来声音奇尖,让人觉得似乎有些傲不为礼,这样大的个子竟吐出这样尖的嗓音,总不免可怪。尽管他自己往往不肯承认,其实他这个人是到处跟人合不来的,人家只要跟他谈上三、五分钟,十之八九就会感到不自在起来,对他这个脾气便有所觉察了。
10、康安:(中校)个子很小,年纪却不小了,脸上都起了皱,脑门下嵌着那么小的一对眼睛,真显得有点空荡荡的,两只眼睛仿佛也互不通气,可以各行其是似的。脑袋已经秃了个八、九成,就只脖颈和耳朵上方还留着一圈灰白的头发,颇觉古雅。鼻子大而发红,布满丝丝青筋。他虽然喝了很多酒,却并无醉意,唯一可见的变化就是声音沙哑重浊了,口气愈来愈大了。
11、达尔生: 侯恩把他暂时先搁过一边,重新又思量起达尔生来。达尔生不可能有第二种反应,他只会大发雷霆,打算跟你动武。比侯恩还大的那么个大个子,肯定只想来武的。那通红的脸,那牛一般的粗脖子,那隆起个疙瘩的鼻梁,只会表现出两种感情:非喜即怒,再不就是茫然不知所措,不过这茫然不知所措也只是个暂时的过渡,一会儿他就明白了过来,该是喜还是怒了。他的模样倒象个职业橄榄球运动员。达尔生是拿得准的;此人也许倒还不至于是个坏人。
12、霍拔特:这种人物为人如何是可想而知的:对地位高过于他的人,他不敢说半个不字;对下级的话,却半句也不听。可是上司的欢心他要,部属的好感他也要。虚张声势,好言笼络,是他的两大本领;跟他相识之初的头十五分钟,你看他满嘴是“美国军团(美国军团:美国退伍军人组织,1919年正式成立,以大战退伍军人为基本成员,也在青少年中进行活动。)、扶轮社(扶轮社:资产阶级国际性社团,成员以富有的商人及上层职业人士为主。扶轮社:资产阶级国际性社团,成员以富有的商人及上层职业人士为主。)商会三合一”的粗鄙的行话滥调,会觉得他满有趣;可是时间一长,他那种固有的愚妄多疑的傲慢心理便占尽了上风,他对你就只有猜疑的份儿了。薄薄的双唇、小小的嘴,老大不高兴地鼓出了腮帮,一副胖嘟嘟的模样,活象神话中的小天使。
13、克罗夫特:他瘦瘦个子,其实只是中等身材,不过因为腰板老是挺得笔直,所以显得相当高大。那狭狭的三角脸上见不到丝毫表情。小而紧实的下巴、瘦而坚韧的腮帮、短而挺直的鼻子,似乎都是那么经济,没有半点浪费。一对冷森森的眼睛真蓝极了……他能干、坚强,通常总是那么冷漠无情,个性的最大特点就是有一种优越感,简直对谁都瞧不上。他最恨懦弱无能,却又几乎什么都不爱。他的心灵深处有个混沌一团、尚未成形的幻想,可是他自己却不大觉得。
14、雷德:他从头到脚处处都有一种瘦骨嶙峋的味道。六英尺多的身高,体重却还不到一百五十磅。他侧面的轮廓看去就是圆乎乎一个大鼻子,加上一张尖下巴长脸,其他便几乎什么也没有了。这样的鼻子配上这样的脸型,使他的面容老象带着一副愤激、火冒的神气。他的表情看去似乎极为傲慢,可是仔细看看那对疲乏的眼睛,虽说蓝得叫人不大好受,却是那样的沉静,甘自孤零零的困居在一大堆皱纹和雀斑之中。
15、加拉赫:他五短身材,瘦削结实,身上筋筋节节的,给人的印象是个久经风霜、脾气执拗的人。脸盘狭小,其貌不扬,先前满脸的粉刺留下了累累的疤痕,因而脸皮疙疙瘩瘩,尽是紫红色的斑斑。不知是由于他脸上这种皮色的缘故呢,还是因为他那颗长长的爱尔兰式鼻子生得特别,歪在一边象在赌气,总之他的神气看去老是象憋着一肚子火。不过论年纪他今年才只二十四岁。
16、威尔逊:威尔逊只顾格格地笑。“你这话也是,伙计,不过看这光景,胳膊细点儿怕还不行哩。”说着又笑了,乐呵呵、轻飘飘的,简直有些傻气,一边笑一边就发起牌来。他身材高大,年纪在三十上下,一头漂亮的长发是全棕色的,脸庞丰泽红润,五官虽然大些,倒也端端正正。但是他偏又很不相称地戴了一副银丝边圆眼镜,乍一看去似乎有一种勤奋好学的风度,起码也给人一种循规蹈矩之感。他发牌时指头抹起牌来总是津津有味,仿佛这抹牌的滋味有多美似的。他其实是在那里想酒,手里有了这么多钱,却连半瓶酒也买不到,实在有点遗憾。他一边轻松地打着哈哈,一边说道:“不瞒你们说,我这个人虽然喝了半辈子的酒,可手头没有了酒就怎么也想不起酒滋味。”他手里拿着一张牌,却不发下去,定神想了一会,忽然又好笑起来。“这就好比跟女人相好。有相好的时候,朝欢暮乐,心满意足,怎么也想不起那打饥荒的日子是怎么过的。可一旦没了相好,要把女人做温柔滋味再在心儿里头回味回味,却又比登天还难。不过我以前倒有过那么一个相好,住在城郊,说起来还是我朋友的老婆哩——这个女人可真有意思极了。跟我好过的女人也多了,却独有这个可爱的小娘儿,叫我一辈子忘不了。”他摇了摇头,不胜赞叹的样子,随即又拿手背擦了擦那有如雕就一般的高高的前额,顺势还按了按那一头直立后掠式的金发,笑嘻嘻的只顾自得其乐。临了还放低了嗓音说:“嗨,那个甜美劲儿呀,真是一甜甜如蜜。”他给每人发了两张暗牌,随后再发一张明的。
17、布朗:布朗还特意把头一摆。他大致可算中等身材,体形显得太胖了点,孩儿脸,狮子鼻,满面雀斑,一头微微泛红的棕发。不过他眼圈四周却早已起了皱纹,下巴上还长了几个“丛林疮”。仔细一看,二十八岁是决少不了的。
18、卡明斯将军:骤看之下,将军似也跟其他将级军官并无不同。他身材稍稍超过中等,肌肉发达,晒得黑黝黝的脸儿倒也相当英俊,头发已经日见花白。不过他还是有其不同于一般的地方。他微微一笑时,表情酷似好些红光满面、脸带得意、叫人看着刺眼的美国参议员大老板,可是那一股生硬的可亲气息却往往一瞬即逝。他的脸上结果就留下了一片异样的空白……表情是有的,然而虽有若无。侯恩觉得将军的笑脸根本榨不出半点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