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荷兰航海家宝典》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1-01-13 01:55:05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荷兰航海家宝典》读后感1000字

  《荷兰航海家宝典》是一本由房龙著作,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3.70,页数:15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荷兰航海家宝典》精选点评:

  ●航海不全都是浪漫的事。

  ●我的那本封面不一样。

  ●Flying DutchMan!

  ●冒险,是男人的浪漫

  ●就因为是房龙, 所以给了中等评价

  ●坏血病恐怖的症状 不友好的当地人的攻击 经年累月的孤独 动不动就死几百人 被发现新大陆的荣光所掩盖的大航海时代是如此残酷 很有趣的书 就是各种超级长横跨三行的定语从句 看得头晕 翻译太烂了

  ●……很久以前某个可爱的姑娘送给我的

  ●不懂

  ●前面几章是夏天的消暑两方喔

  ●读的时候常常走神,会想这一段原文是怎么写的。后来读到原版了,真是很感动。

  《荷兰航海家宝典》读后感(一):伟大的荷兰航海精神

  正如作者在开篇所写的那样,本文讲述的是一个个悲壮的故事,这群开拓一个新时代的英雄,对待远洋起航,不为前途未卜而担忧,不为未来的死亡所要挟,像新点燃一支烟或者新开启一瓶陈酒那样欢欣,前赴后继地赶向新大陆......无论或吉或凶,他们总是先做好准备尽善尽美,笑对一切,剩下的,就交给那神秘莫测的命运之神来仲裁吧。

  书中的每一个航海家都值得我们敬佩,无论是笃信上帝的老好人邦特克船长,还是之前在环球航行前已经臭名昭著的范努尔特,更别说高贵的海姆斯科克,正是他们,开启了荷兰帝国的先河。

  《荷兰航海家宝典》读后感(二):凡俗的传奇

  你可以将他们称之为英雄……尽管他们有时更像是恶棍、市侩和蠢人,但正是他们撑起了一个国家、一个时代,和一场繁华的迷梦。

  从这本薄薄的小册子中跃出的是怎样的一群人?他们勇敢,但毫无纪律可言。他们是精明的商人,但在与异国人打交道时又时常表现得如此笨拙,以至白白丧失了机会。他们在西班牙和葡萄牙对手面前表现出可敬的爱国心,有时却不愿对处境凶险的本国同胞施以援手,而只盘算着如何在生意上占得先机。他们会在土著小邦的君主面前,把自己那小小的低地国家的领土夸大为俄国、法国和德国的总和;也会在面对西班牙军官的盘问时,毫不脸红地冒充法国人。他们吃他们能够猎杀的一切动物,北极熊、企鹅、鸵鸟……当他们什么也无法得到时,会提出吃掉船上的服务生,而船长所能说的也只有“再等三天”而已。

  跟随着这些人的回忆,读者见到的不会是史诗般的功业,尽管在这卷帙间记述的如此多奋战——与严寒、与酷热、与猛兽、与不友善的土著人、与心怀恶意的国外竞争者——昭显了令人感佩的勇气、智慧与坚韧,但船长、水手与投资者代理人的争执,荷兰省与泽兰省的猜忌,小船主与占据垄断地位的东印度公司的纷争……这些看起来不那么光彩、不那么荣耀的细节,也以同等强烈的存在感闯进了我们的视野。

  然而,这才是造就了航海时代的伟大的驱动力。当奥兰治家族诸亲王披甲横戈,在战场上书写着他们的传奇时,这些凡俗的英雄们怀着他们凡俗的梦想,书写着另一个传奇——海上马车夫的传奇。他们的罗盘永远指向胡椒和肉豆蔻的天国。

  J·H·凡·林绍顿、范涅克、范努尔特、邦特克、勒美瑞、肖腾……这些幸运或不幸的名字,尽管并非笼罩着光环,仍是值得记忆的。

  ————————————

  .在这些荷兰冒险者的历史中,也时常能看到我们的同胞的身影——当荷兰人在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排斥与封锁下手足无措时,往往是我们这些可爱的先人,以他们朴素的智慧为其指点一条明路。似乎是在印证中国的民族性,从来都是擅长与任何国家的人打交道,而非四处挑起纷争。而类似往胡椒里掺砂石一类无伤大雅的小伎俩,于400年前也如今日一般,普遍存在于这些和善商人的头脑中。每每读至此处,都不禁会心一笑。

  《荷兰航海家宝典》读后感(三):房龙:百年前的畅销“公号写手”

  重做学生。突然坐拥了一座巨大的图书馆,有些心荡神驰。眼前是眼花缭乱的书,每日行走其间,即使百无聊赖,也好过无所事事地在沉闷的家中躺尸。

  突然就相中了房龙的书。

  循着地理学的线索,先是翻出《人类的故事》(《房龙地理》),读得颇有兴味。然后循着大航海的线索,又找到这本《荷兰航海家宝典》(也叫《荷兰航海家的故事》)。

  房龙此人吧,文不甚深,立意也不高,说白了,他的小短文就是今天的公号文字。但无奈人是妙人,见识拔群,这就有趣了。作者自幼迁居各国,眼界宽广,就算是当公号文集来看,听作者讲走南闯北所积累的阅历,也不失为一种享受。(当然对内容深度有所求的读者,最好还是绕道走)

  譬如他谈欧洲各国,纵横捭阖,综论史地,就很见功夫。其爱憎分明,下笔生花,调侃得高明而过瘾。然而轻描淡写的历史又是不足以振聋发聩的,于是他带我们进入具体的空间(倘手边正好又有地图),亲临那些光芒四射却又荒诞不经的故事之中。

  再如他讲航海家的传奇。这于我也是相当新鲜的经验。尽管书中的人物可能你一个都不认识,但这无妨你聆听那一个个相当惊悚的记述。这和我们可能以为的、浪漫的、自由的航海神话形成强烈的反差——你可能想不到,即使在大航海时代的高潮,每次出航的人中能有一半活着回来就是奇迹。

  对海上的漂流者来说,通向死亡的方式有千百种:病死、战死、受伤死、冻死、热死、饿死、渴死、淹死,或者死于圈套(葡萄牙、西班牙是荷兰的死敌),死于土著(取决于当地人是否好战,以及荷兰人在当地的名声),死于野兽(当年的北极熊异常凶猛),死于败血症,死于作战、死于感染或者爆炸。

  天知道什么时候,一个航海者就消失掉在历史的窄缝里。而历史总是由幸存者所记述,相比之下,那些更多的、死去或失踪的人有谁会关注呢?

  还好,这本书有一半的篇幅,记载的都是那些或压抑或悲惨的、在意气风发中启航却最终没能载入历史的航海者,以及他们生命最后的轨迹(荷兰人对北冰洋的探险和斯匹茨卑尔根的悲剧尤为震撼)。这让我们能了解到一段充满死亡、恶臭和险象环生的航海史——

  这段“黑暗航海史”带给人最直观的感受也许是:不过数百年前,这依然是个命如草芥、肆意轻掷的世界。当面对一个无限庞大的、未知的宇宙之时,欲望驱使人类不断发起冲锋,而航海者不过和大战前年少狂热的士兵一样,唯一的武器只是一条贱命。

  房龙是荷兰人(后入美国籍)。所以在谈及荷兰航海先驱的冒险及征伐时,尤其在和土著之间的战争时,多少会“为尊者讳”——毕竟荷兰人的“凶残弑杀”,在某国的历史叙事中已成公论。不过,这也提供了一个反例,一面镜子,好让我们能重新审视,在殖民者的同胞看来,这些被丛林法则支配的冒险者从事着怎样的事业,他们眼中的土著是什么样(包括大清)。

  大概只有互为镜鉴的历史,才最有可能接近于真实。

  此外,房龙真是做过媒体的,但上个世纪初的媒体,却不像今天那么简练。信息时代尚未来临,印刷术仍是传播主流,这就怨不得即便简练如他的文字,现在看来也还是啰嗦。尤其他的自述部分,比如前言与后记,就显出那个时代说理文字的拐弯抹角、诘屈聱牙。全书后记名为“我的信仰”,整整十页,只说一事——对理性主义的笃信,对宗教的怀疑,和对自由的向往。

  今天的媒体,绝不可能花这么大功夫,去阐明“我的信仰”吧——假如他们还有的话。

  《荷兰航海家宝典》读后感(四):航海是浪漫以外的事

  几天前中午吃饭,无意中逛到海图。看到一本书,名曰《荷兰航海家宝典》。由于最近潜心钻研大航海ol,于是决定买下仔细研究。

  买回来以后,才发现这本书是房龙写的,又名《航行于七大洋的船舶》。没有看过房龙的书,意外买到这一本,有些惊喜。

  这本书其实主要是作者把荷兰过去一些航海家们的手记、探险游记、回忆录之类的东西加以整理编写的。

  荷兰,原在西班牙统治下的北欧低地国家。宗教改革,反抗西班牙专制,建立新联邦。然后,这个低地小国里人们,勇敢的探险家,雄心勃勃的商人,穿越英吉利海峡,走出北海,通过好望角,通过麦哲伦海峡,去神秘的东方,探索未知的财富,开辟新的天地。

  “航海是男人的浪漫。”不晓得是谁讲过的这句话。光荣的大航海时代各种版本玩太多了,对蓝天碧海有美好畅想。然而我怀着一份憧憬浪漫的事的心情读完这本书后,真正认识到的是广而博大的海洋的冷酷与大自然的神秘莫测。

  玩游戏的时候,一切都是看似简单容易的,历史讲述的实际却并非如此。

  航行的时间通常已经不是以天,而是以月甚至年来计算。变幻莫测的天气,暴风骤雨,神秘的洋流,海上的怪兽,一切都是真有其事。坏血病是因为缺少蔬菜,船员生病的时候,其实是一堆一堆地倒下的。除了与大自然搏斗之外,还要和非洲、美洲以及太平洋上所经之处的土著居民们抗争——许多时候是先进文明对落后者的杀戮,有时也会有人留下来和土著们一起生活下去。几百名水手雄心壮志地扬帆起航,最后能够回到祖国的,有时候可能只有十几个人。像大航海4里曼努埃尔常常作的那首诗那样,很多人的灵魂,或是安葬在某个远洋孤岛,或是“回归大海母亲的怀抱”了。

  书里提及的几个荷兰航海家中,大多是为了商业利益踏上航程的。载满一船货物,还承载着投资者的风险,漂洋过海几个月甚至一两年,抵达印度、东印度群岛。期待着神秘土地上带回的香料可以让自己一夜暴富。东方是如此令人神往,传统的好望角航线充满危险,还充满着海上豪强西班牙和葡萄牙的陷阱;勇敢的荷兰人居然想从欧洲北部杀出一条可以抵达东印度群岛的东北航线。我无法想象,这些人,被困在俄罗斯北部布满冰块的海水中,怎样艰难前行。进退两难的他们,在北方极寒冷的大陆上,度过暗无天日的漫长寒冬,与北极熊英勇搏斗,输了客死异乡,赢了就得到食物。在以厚厚落雪为顶的小木屋里,虔诚地诵读《圣经》,祈祷亡去的同伴超生,祈祷能够安全返回故乡。

  这些勇敢的航行者们,没有放弃过。他们吃劣质的食物,用衣服做成船帆继续航行。无论是自然的力量还是同类的人们的破坏(土著的袭击、西班牙葡萄牙的抢劫——为什么一直没提英国呢?这点我有些奇怪)——这些都无法阻止他们继续航行——也许背后更大的驱动力是巨大的利益。

  房龙在序言里的一句话,很好地诠释了这些航海者们的信念与精神:

  永远笑对命运。

  http://www.blogcn.com/user13/green_summer/blog/50849305.html

  《荷兰航海家宝典》读后感(五):荷兰人为什么会飞

  最近一直在找“漂泊的荷兰人”(Flying Dutchman)的资料,主要起因是看着这届世界杯上一堆荷兰队的粉丝开口闭口会飞的荷兰人十分憋气,这也太拿海涅、瓦格纳等诸多历史上写过“漂泊的荷兰人”故事的大拿们不当回事了,就算这远的不说,《加勒比海盗》里那条鬼船的船长,也是个“漂泊的荷兰人”。

  不过到了如今,会飞的荷兰人显然已经成了共识。科幻世界九五年刊载的小说《追赶太阳》(杰弗里兰迪斯著)里有条注释说早期飞行员和宇航员曾在空中看见过古代荷兰装束的人,据说是缺氧闹的,此典故除此注释之外暂时无考,不过可作为荷兰人会飞的第一佐证。交给bruceyew去查,那是他的专业。

  那谁?你想举克鲁伊夫七四年世界杯飞身铲射的例子?拜托,偶这是考据,不是球评。

  不过想证明漂泊的荷兰人啥时成了会飞的荷兰人,这方面的资料非常难找,目前难点集中在两点:

  一是荷兰人为什么要漂泊,目前可以找到的,是漂泊的荷兰人和《圣经》中漂泊的犹太人(Wandering Jew)之间的联系,,尽管中心思想都是骂上帝没有好报,必然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二是荷兰人到底啥时会飞的。

  今天居然有幸在书店找到这么一本书,房龙的《荷兰航海家宝典》。虽然离我成文的需求还差得很远,却从另一角度上提供了佐证,可以容我展开大胆的联想。

  书里提到一点,荷兰人作为大航海时代新兴力量的崛起,大大伤害了原有统治者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的利益。除了钱之外,双方信仰不同也是个很大原因,荷兰人是新教徒,加尔文教派,那俩呢,天主教徒。互相指责对方不是上帝的信徒,眼见着荷兰这海上的马车夫天天坐大,把在欧洲流传日久的鬼船、漂泊的犹太人两个传说加上个荷兰人的标记摆出来,搞搞精神胜利法也是可以理解的,而且两国虽然日渐衰弱,毕竟还把握着当时欧洲航海界的舆论主流,你想,那时候要打听个往东方去的航线啥的,还不是得去两国的酒吧里套套近乎啊。于是,“漂泊的荷兰人”的故事,就慢慢的传开了。

  这故事后来的流传与演变,正如其他民间传说一样经常无数人的加工与再加工,流传下来的,必然是精炼过的优质版本,“漂泊的荷兰人”的船长的姓名,传说里有三个版本,其中最出名的一个叫范德代肯(Van der Decken),van是荷兰人名字中常见的尊称,一看就是荷兰人了。der Decken,翻成英语就是on the deck,再翻成中文就是“在甲板上”,一船长起这姓,实在是充满艺术性的巧合。

  至于后来,海涅和瓦格纳等大拿们也掺乎进来添砖加瓦,瓦格纳更是采用了爱情拯救“漂泊的荷兰人”的写法。这倒也很好理解,德国人也是加尔文教派的新教徒啊。

  大拿们的加入更加提升这一故事的艺术性,使得这一故事流传下来,成为一个知名的典故,也随着七海漂泊的荷兰人流传世界。

  至于荷兰人为什么会飞,就要提到“漂泊的荷兰人”传说中的另一组成部分——鬼船(Ghost ship)的故事,鬼船的故事产生年代甚早,最早出自北欧维京海盗的传说,其中满含着对大海的敬畏和种种神秘之物的不解。按照民俗学的理论,民间传说多是当时人们对于超出他们理解范围之外的神秘事物的想象与解释。而大航海时代的兴起,船只这一交通工具的广泛使用,使得鬼船这一所谓的神秘现象出现的机会大增,而当时刚从蒙昩的中世纪走出的欧洲人的智识也没比当年的北欧海盗高出多少,所以一骨脑地将鬼船的传说全部继承下来。加进漂泊的荷兰人,无非是文学的再创作而已。

  到了后来,美国人上了天,又一种新兴交通工具出现,正如前面的鬼船故事一样,人类历史上科学技术的发展往往伴随着又一轮对于未知事物的恐惧。天空当时是人类的禁足区,没人听说过到了高空还要闹缺氧,幻觉状态下,flying dutchman的古老传说突然泛上心底。

  这里,不得不怪美国人没文化了,这不明显的望文生义么,人家本来是漂泊的荷兰人的,他们愣给整到天上去了。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荷兰航海家宝典》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