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碧华经典作品集》是一本由李碧华著作,内蒙古文化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4.00,页数:58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李碧华经典作品集》精选点评:
●暂时最喜欢的女作家,没有之一。
●很早以前就很爱的一个作家
●一流剧本 二流作家
●难得的书和影视剧都属上乘的作品。
●人情冷暖,虚虚实实,都在这里了。
●噗啦……吾读的似乎就是这种,厚厚的书,密密的字,从此对李碧华各种倾倒
●字里行间透出来的阴冷,真的是符合极了曾经看到对她的一个评论【怀疑她是妖】
●电影全部都看了现在重新看看文字。写的真好。
●犀利
●今天打算再看几部老片子,好几个都是他的小说改编的。
《李碧华经典作品集》读后感(一):爱情里的悲哀——再读李碧华
“每个男人都希望他生命中有两个女人,白蛇和青蛇。同期的,相间的点缀他荒芜的命运。只是他得到了白蛇,她渐渐成了朱门旁的余灰,那青蛇,却是树顶青翠的绿叶;到他得到了青蛇,她仅是柜中闷绿的山草药,而白蛇是抬尽了头方见的天际飘飞的新雪花。”
再读李碧华的《青蛇》,心依旧会凉、会痛。看到上面这段文字的时候,想到了张爱玲的《红玫瑰与白玫瑰》,想到她那段经典的语录:
“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口上一颗朱砂痣。”
两段文字,何其相似。莫非世间才女的心全是玲珑?至少,在爱情这个问题上,她们有着惊人的相似。亦或许,这惊人相似的背后便是这亘古不灭的真理——聊聊几行字,道尽了人世的悲哀。
李碧华,或者张爱玲,用她们独特的视角与对世事的审知,写成文字,告诉后人这些颠扑不灭的真理。
再忆《青蛇》,心依旧凉,愈加痛。
原本冷血的白蛇,却因为爱了许仙而放下一切,奋不顾身的去爱,道士的符咒、雄黄酒、金山寺……她可以冒一切的险,只为证明给他看……这是一种凤凰涅槃的执着与坚定,她的内心燃烧着熊熊的爱火,为了那个人,她可以牺牲,她可以拼尽全部。于是,在那个男人的怀疑中,背叛里,她放弃了千年的修行,也放弃了一条蛇的自尊……
爱,让她失掉了一切。包括希望,包括友谊,包括信任,但她却仍在内心里涌动着爱的火……
那文字藏匿着的诡谲,表现出的冷静,着实让人感到震撼。它如芒刺一般,直刺进你的血肉,你的肺腑,让你无法不心痛……
再看《生死桥》,一样的凄婉,一样的疼痛。仍逃脱不了男女感情,但却又似乎超越很多。没有更多的你情我爱,没有更多的缠绵难舍,有的只是冷酷的现实里日渐冰冷与麻木的心灵,以及在经历后、挣扎后的屈服与退让。“你将来的人,不是心里的人”,说给故事里的人,更道尽世间的百态与凄凉。这茫茫人世,有几个人能和心里的人朝朝暮暮,生死相依呢?而那“生不如死”、“死不如生”、“先死后生”的谶语不也都是在朝向芸芸众生么?
所爱系于一人,爱而不能,爱而不得,生岂如死?虽生犹死!死了的,是一颗心,一颗曾经为谁鲜活为谁灵动的心。万念俱灰,五内俱焚,当这人世再没有留恋与眷念,当那个你深深期待的、爱着的人伤你太深,选择一种方式结束自己或许是莫大的解脱与安慰。至少,你不用再受这人间的种种煎熬与折磨了!然而,却总在千钧一发之际,你从死亡线上逃离,“死不如生”,活着,总还有一丝牵念,死了却什么也没有。守着一个新的世界,面对着新的人儿,死而复生的喜悦是否会尽展眉间呢?
这,需要努力,或者并不需要。这是命,逃不脱的命。
那多冷峻的表情,那些支离的心,还有那些往昔的恩恩怨怨,和着我们现实里凄婉的小曲儿,依依呀呀的唱着那永恒的歌。
是的,这,便是爱情。爱情里没有那么多的风花雪月、海誓山盟,爱情里没有那么多的比翼齐飞、不弃不离,爱情里,有的是残酷,是悲哀,是无尽的哀吟与悲啼。
《李碧华经典作品集》读后感(二):对中产阶级心怀“恶毒”(读《李碧华经典小说集》)
《饺子》里的几篇,让人有如题之感。
杀夫做成卤水的女店主、看母亲陷入疯狂的冷静女儿、食婴胎回春的富家太太、在一个酒店里开两间房周旋于妻子和情人之间的地产大亨……
我读这些不会感到不适,心里隐隐觉得李碧华的吊诡故事倒是“政治正确”的:纵使富可敌国,被无尽的欲望(对金钱对永葆青春的痴迷渴望)折磨还是符合人性的;对比上海作家陈岚对穷人的划清界线(《上海姑娘,不是逃饭,是逃命》),尽管李碧华构建的故事吊诡邪恶,也有她的温情所在——至少对穷人还是同情的,对富人的痛苦也剖析得深刻。
她写女性心理写得极好。比如《青蛇》,无论是白素贞还是小青,其秉持的价值都是完整、闭合的。潘金莲、川岛芳子——主流价值已有定论的历史人物,她也能写出被旧认识遮蔽的另一面。
在这册合集中,相比中短篇的奇诡艳丽,长篇小说是李碧华的短板。《霸王别姬》写的倒是好的;以北京天桥地摊表演和北京、上海戏台演出为背景的《生死桥》就漏出不力,故事有废笔,不能尽展人物性格,节奏也拖沓。
丹丹这个人物还算能自圆,但写她在上海投入大亨怀抱一幕就别扭,不是人物性格该有的选择,像是一个在北京很有个性的女孩到了上海忽然逆生长智力走低了;怀玉和志高我一度都分不清谁是谁,对后面二人做出的选择也觉得和人物性格配合不来。
北京市井生活中写志高妈妈(暗娼)的段落,活脱脱像是从老舍的《月牙儿》上整段抄下来的。
忍不住回味了一下前几天读罢的《侠隐》,故事的节奏感在作者掌控中,人物行动也是忠于内在逻辑的。由此可见张北海的功力。
一个长篇的不力不足以掩盖作者的光华。
我读的这套书集《霸王别姬》、《生死桥》、《胭脂扣》、《秦俑》、《川岛芳子》、《诱僧》、《青蛇》等中短长篇,算是代表作堪堪到齐——她相当高产,且多部小说被拍成电影,比如《霸王别姬》、《胭脂扣》、《青蛇》等,都是一流导演一流演员演绎。
相信读本文的我的朋友们,就算没读过她的小说,以其小说为原著的电影必是看过的。
我读《青蛇》时,张曼玉(青蛇)的样子、赵文卓(法海)的样子一直在眼前晃,还自带背景音乐——就是充满异域风的跳肚皮舞的那首曲子……
目前我还不能很好地理顺李碧华才华来处,因为无有信息可编织成线索。
她是土生土长的香港作家,写作视角却是宽阔的。以大陆新旧时代交替为背景创作的《霸王别姬》,可担当象征!其中的文革情节:段小楼和程蝶衣互相揭发、小四背叛程蝶衣对其进行致命打击、菊仙上吊自杀诸情节是整篇作品最不能缺少的展现……如果去掉文革,只写同性异性三角恋,该作品还会带来心灵上的巨大撼动和惊悚吗?
大陆作家中,余华以《活着》做同样努力。
从写作自由度来讲,香港自有优势。李碧华蛮不浪费自己拥有的写作资源,能自由地写当然是资源富足——作家的职责之一就是让这个社会不痛快。
据说,这位今年57岁的女士有两大爱好:一,读书,二、美食。
她出生于1959年,是香港本土作家里的奇女子——遍翻互联网,竟然翻不出她的照片以及关于她的访谈。也因能搜索到的关于她本人的信息量太少,让我无从判断她的才华究竟打哪儿来。
也没有搜索到她写的创作谈。
从有限的信息看,她做过记者,采访过诸多人物。
我甚至给《收获》的微信公众号留言:“李碧华”。上次我留言“朱天文”,对方说,“往前翻往前翻,有她的访谈……”
这此么,啥也没有。
光靠读书可以厉害到这种程度么?
关于李碧华笔之源头,我想问诸君。
:)
《李碧华经典作品集》读后感(三):夜读李碧华
夜读李碧华,看到一句话,悠然莞尔:“在这世界上,能叫一个扬眉女子低头,挫其锐气的,只有两样:一、爱情;二、政治。”
市井小民多以为,女子爱谈政治的不多。如默克尔、昂山素姬、撒切尔等志向远大的巾帼英豪能成为后人高山仰止的楷模,其成就也离不开历史发展嬗变的偶然与家庭背景作叱咤风云之平台的必然。如江青、吕秀莲等动辄呼吁阶级斗争而在政绩方面无甚建树的“嘴炮”大师,由于缺乏赢得民心的条件反成了老百姓茶余饭后的笑料。而且,尔虞我诈、杀伐无情的政坛从来不相信眼泪,“女性的软肋是政治,女政治家的软肋是性别”。随着韩国前总统朴槿惠因“闺蜜干政”事件被弹劾下台,女性搞政治一不小心就搞成了《甄嬛传》般狗血奇葩的剧情。剩下尚林立于政界的女性身影,婚姻破裂的比比皆是,有些干脆不结婚。其幸福指数也不见得有多高。那还不如谈爱情。毕竟,这个内容看上去最安全,聊起来最人性,玩起来最刺激。饮食男女如果触及无一幸免,胜过隔靴搔痒地论玄之又玄的话题。
李碧华似乎也是这么想。她笔下的文字,都有颇为鲜明的社会意识,而这种社会意识并非从政治的角度去剖析根源,而是从凡夫俗子的眼中,窥一斑而见全豹,让读者在或笑或叹或悲或怜的感慨中回顾历史与传说,关注人性与爱欲。虽然内容有涉及汉奸(《川岛芳子》);牵扯文革(《霸王别姬》;影射民运《天安门旧魄新魂》……李碧华却能够巧妙地将个人意志立足于最高点。即使在特定的时代环境里被逐渐扭曲变态,也终究是为了爱,为了情,为了许多不堪一击的爱,为了许多枉费心机的情。
李碧华笔下的爱情,往往比张爱玲营造的故事更苍凉。
所谓男女双方身份的不相配导致海誓山盟在考验面前一触即碎;所谓宿命的钳制使得痴男怨女历经前世今生的浩劫都苦苦于强求不得;所谓荡气回肠的传奇佳话不过是后人粉饰出来的幻象,意淫出来的寄托。生而为人在欲望与危机来临的时候,无一不是心灵脆弱又阴暗,表现凉薄又自私。从中到西,从古到今、从人到鬼,权位、生死、爱恨、名利均如一个个华丽又空洞的肥皂泡,看上去很美,碰过去就碎。然而人类还是痴,痴情在字里行间内无路可退。然而人们还是执,执念在矛盾冲突中无休无止。
如花,冬儿,单玉莲,程蝶衣(我一直承认他的妃子身份)……单名字已令人眼前浮现出一个美艳凄迷的轮廓。魅如烟花、湄胜春水,都含着一股幽怨的阴气。这些都是李碧华笔下的正面人物,个个称得上是妖孽,个个让人又怜又叹又惜又爱。
如花出身烟花巷,只因为在逢场作戏里边走了心,便与情郎许下“同年同月同日死”的誓言。可惜她先走了,他退缩了。她苦守地府五十年再来找他,直看到他的耄耄老矣,方才相信了他的背叛,断绝了希望。(《胭脂扣》)
冬儿本是进献给秦始皇的童女,只因为与蒙天放一见倾心有了意,可以将永生的权利转让于他,自己焚身于火,化作塑俑的焰团。(《秦俑》)
单玉莲乃是"千古第一淫妇"恶名的潘金莲轮回转世,赶上了改革开放不用再背负封建枷锁,主动争取自己的人生。只因为又对武松生了情,最终放弃了报仇的执念。(《潘金莲之前世今生》)
程蝶衣,原为男儿身,只因为假戏生真情,渐渐认同了自己扮演的女娇娥,深深爱上了阳刚气十足的”霸王“段小楼,段小楼爱的却是百花楼的姑娘菊仙。他沉溺在不疯魔不成活的京戏表演中,把自己活活修成了戏精,也把自己一生的良辰美景都辜负。(《霸王别姬》)
她们都是深情得感天动地的人物,尘世间难有。她们的每一个亮相,每一句语言都在提炼着世人情感最奢侈的部分,然后用“矢志不渝”这样的成语羞辱世人朝三暮四的善变。这并没有错。戏剧形象往往是立足现实又超越现实的。渴望独立,抗争,彻底摆脱世俗偏见的渴望人人都有,无奈少有付之于行动的。有人猜测李碧华动辄把小说里的男性写得懦弱畏葸、不可信任,许是她在情路上吃过苦掉过泪,一肚子的怨气需要发泄。事实相反,李碧华属于天才型作家——不用依托个人经历,纯靠灵感和想象力进行写作。
李碧华生于50年代末期,乃是香港大户人家的子女,自小目睹祖父有姨太太有妾侍的旧式生活,见惯了男子为性所迷,女子因情所困的世态。她方能时刻保持冷眼和冷静,用犀利的语言将金玉其外的男女情爱一一解剖,露出内里败絮的瓤来。令人读着,逐渐会浑身发凉,似乎被她笔下人物的阴气过上——丧失了安全感和归宿梦——只剩下思考与觉醒:“那是一种叫女人伤心的同类——苏小小的男人,叫她长怒十字街;杨玉环的男人,因六军不发,在马嵬坡赐她白练自缢;鱼玄机的男人,使她嗟叹:‘易求无价宝,难得有情郎。’霍小玉的男人,害得她痴爱怨愤,玉殒香销;王宝钏的男人,在她苦守寒窗十八年后,竟也娶了西凉国的代战公主。”
负情若是男人的名字,女人为什么总是死不悔改地要把自己的命运交托给男性呢?李碧华在文字里一遍遍地发出振聋发聩的呐喊,却始终不给女性读者一句解脱的答案。她只会通过小说里鲜明的对比告诉你:白素贞在爱情面前失去了自己独立的意识,始终把许仙作为自己的人生准绳,而小青始终能够保持清醒的意识,不盲目地去做爱情的附庸和奴隶。她知道应当为自己打算。更知道没必要为了得到一个男人去做一个百分百的女人。所以小青活得任性,活得自由,她敢在强大的法海面前展示调皮,表现轻蔑,也敢于主动争取自己应该得到的幸福。一旦发现对方是卑鄙猥琐的小人,她立刻当机立断:“不假思索,提剑直刺许仙,直刺下去。往他的心狠狠一刺!那里马上溅出鲜血,溅得一头一面。”无论是在修行中,还是在情爱中,小青的主动权都掌握在自己手中。而这样的态度,恰恰是李碧华极力主张的。
也可以解释为,李碧华笔下的女子都集合了她的理想主义,笔下的男子都代表了她的现实主义。当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出现冲突,也就出现了她作品里的那些“阴曹地府、枉死城、黄泉路、孟婆亭、驱忘茶、忘川、六度轮回……”不过是重复人生的山穷水尽、柳暗花明、置之死地而后生等一切各种各样磨难的开始和结束。永不停歇,直到死亡。
李碧华语录:
“谁敢说,一见钟情,与色相无关?”
“男女之间,合则聚,不合则散。我们没有欠对方什么,我对你惋惜,是因你先拒绝我。”
“不要考验人性,千万不要——它根本不堪一击。”
“人生也不过七十,除了十年的懵懂,十年老弱,只剩下五十。……那五十中,又分了日夜,只剩下二十五。……遇上刮风下雨,生病,危难,东奔西跑,还剩下多少好日子?--还不如要眼前欢笑。”
“若他爱你,不必讨好;不爱你,更加不必”
“看男人的品味,要看他的袜子;看一个人的心术,要看眼神;看一个人的身份,要看他的对手;看一个人的底牌,要看他身边好友;看一个人的胸襟,要看他如何面对失败和被出卖!”
“世上之所以有矢志不渝的爱情,忠肝义胆的气概,皆因为时相当短暂,方支撑得了。久病床前无孝子,旷日持久不容易,一切物事之美好在于没时间变坏。”
“高兴的时候凑在一块分手的时候也惆怅。演戏的赢得掌声彩声,也赢得他华美的生活。看戏的花一点钱,买来别人绚漫凄切的故事。赔上自己的感动,打发了一晚。大家都一样天天的合,天天的分。到了曲终人散,只偶尔地相互记起。其他辰光因为事忙,谁也不把谁放在心上。”
“甜蜜的回忆,无法长期营养一个人。”
“有人呵护你的痛楚,就更疼,没有人,你欠矜贵,但坚强争气。”
“人生以快乐和自由最为重要,而快乐美满的人生就是:“七成饱、三分醉、十足收成。过上等生活、付中等劳力、享下等情欲。”
《李碧华经典作品集》读后感(四):对李碧华作品的一点感想
最近在看香港女作家李碧华的作品,包括小说、散文、杂文。又听人提到西西和亦舒的作品,顺便翻来稍稍比较了一下。
李碧华以最简洁犀利的短句、最浓墨重彩的笔力和最妖异诡艳的文风打造了变化无常的苍凉人世、悲喜挣扎的宿命世途。她喜欢故事新编,将一切规矩道德斩碎,白蛇爱上许仙是贪恋美色,潘金莲搭上西门庆也自有求不得的落索,一切都冥冥之中早又注定,北平上海杭州三地的辗转,从星光熠熠粉墨登场到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早已在那日于雍和宫逼仄的斗室中一语成谶,兜兜转转也挣不脱生死桥下的先死后生、死不如生、生不如死。
她的故事荒诞却以最真实的人性演绎,峰回路转又尽在意料之中。读了一些网上的评论,许多人认为她的作品太过悲观,男主角多半猥琐怯懦,女主角浓情厚爱总是惨淡收场。又有人将她的小说和电影比较,认为小说太次。小说中,蝶衣没有死,只是仓皇老去;白蛇没有死,从雷峰塔逃出穿上喇叭裤又搭上光鲜的人世:这样真实丑陋的尾板,还不如一场戛然而止的悲剧。但这就是我们所生活的光怪陆离、得意失意都不能尽兴的人间啊。
不知为何,我从她的字里行间没有读到悲,却有人世的温暖。她的作品里,固然没有光辉普世的主角,即使正面的角色也充满欲望私念,卑鄙不择手段如西门庆和金啸风也有不堪年华老去的悲哀与凄凉。但就是这样真实的人间烟火,反愈发体味人性的脆弱和珍贵。
李碧华无疑是一个通透的人。通透的女子大多不幸福?听许多人这样评论,我认为这是彻底的悖论,借李碧华的一句话来反驳,”智者是最快乐的。只有‘自以为’是智者的人才忧郁。“从李碧华杂文的字里行间,能看出她并非一个嫉世愤俗、忧郁的人,相反十分热爱生活,真实多彩的生活。因为洞悉世间的丑恶,所以也格外珍惜他人的善意与温情,格外宽恕体谅别人的恶意与愚蠢,“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这正好让我想到昨天看到朋友电脑桌面上的一段话,有异曲同工之妙。具体内容记不住了,大致意思是自然是广袤而伟大的,你身在其中,无法与他为敌。但可以融入他,与他同在。
真正看透世情的人不会不快乐,因为他始终乐观,具备隐忍和慈悲的大智慧,相信绝处逢生,于悬崖也能绽放动人的花。
想先谈一下自己对小说的见解,一家之言,可能比较狭隘。
记得初中时候看英国文学史,英国人自己写的,首先就提到笛福,后面又提到了简·奥斯汀,将二者都归为里程碑式的人物,影响了后世很多人。老实说,当时是十分不理解的,看过笛福的《鲁宾逊漂游记》,萝莉时期很喜欢简·奥斯汀,她的六本长篇看过五本。因为我一直认为名著是应该具备深刻内涵和深远的时代含义的,应该像鲁迅和红楼梦一样可以逐句品读,像《战争与和平》一样展现一个宏伟辽阔的社会画卷,像陀思妥耶夫斯基一样有无限延伸的隐喻和内涵。再不济也能有那么一段话是可以让人朗朗上口的。显然在我看来笛福和简奥斯汀的作品都不具备。当然,后来也有人解读,鲁滨逊的作品反映了资产阶级的积极进取,简奥斯汀揭示了婚姻的真谛。不能说是牵强附会,因为的确每个故事都能给人启迪,但他们给读者的震撼和思考有多少,见仁见智。
但是现在想来,当年读他们的书时,当真可以用废寝忘食来形容,熬夜看,上厕所看,走在路上也看。具备这样引人入胜的魅力难道还不能称为佳作?小说不同于散文和诗歌的地方在于它首先是在讲一个故事。能讲好一个故事,并将它讲得高潮跌宕,具有画面感和张力,是小说最基本也最重要的一点。还不会讲故事先想要通过它教化人,谈论它的深刻含义和社会影响实在言之过早。至于故事的文笔和形式,若它不能帮助讲好这个故事,再精美巧妙也要舍弃。
说这个是因为看了西西的短篇《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也是她的成名作。如果说李碧华游走于通俗文学与严肃文学之间,西西就是彻底的精英文学了(嗯,这是别人对她俩的评价)。我深表赞同,因为这个短篇我没看懂。不是没看懂它讲的什么,而是没看懂它好在哪。当然,我在上文提到的“小说首先要讲好一个故事”显然是个狭隘的观点,毕竟意识流都出现快一百年了,《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互动百科上的评价是“她熔冶了传统和现代之长,转益欧美和拉丁美洲的精髓,结合各种技巧,刻绘这一代人的悲喜,处处令人惊艳。初版二十余年来,是华文文学重要作品之一”。就这样了,因为现在文学鉴别能力不够,她的作品也只看过这一篇,不敢评价她。
亦舒。所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但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排名。在我这里,我不认为亦舒可以和李碧华相提并论,当然,亦舒的作品看得不多,所以无法做到客观公正。不过我从头到尾也不追求这个,仅仅自娱自乐。
亦舒的小说还是很久以前看过,有印象的是《玉修罗》和《早上七八点钟的太阳》。故事情节已经很模糊了,女主好像都出身在良好的家庭,受过较好的教育,谈过几场恋爱,从小到大很多人喜欢,女主独立自主,要求经济和人格独立胜于爱情。玉修罗印象还是挺深刻的,将女主比作修罗。最后一句貌似是,每个年轻貌美的女子都是一个玉修罗,挺有意思哈哈。不知为何,亦舒和简奥斯汀给我的感觉有点像,都是象牙塔上的爱情,从十八世纪的英国乡村变到了二十世纪的香港都市。女主独立自主,有美好的归宿——仿佛独立自主就是为了有美好的归宿。如果要给亦舒的作品一个准确的定位,在我看来就是顶尖的都市言情。
曾见过很多女生说读亦舒的作品让她们更加通透,学会独立,爱自己胜于爱男人,不相信男人,诸如此类。对于这一点,我实在难以苟同。纪伯伦说,只有在不谈论自由的时候,才能真正自由。个人愚见,这一点同时适用于独立:只有在不谈论独立的时候,才是真正独立。难道一个女人,她独立的唯一方式是金钱至上,毫不妥协,同时对男人充满防备?若将这一点作为人生信条,不仅徒令自己和周围人痛苦,其实也算不上独立,因为你已失去对金钱的独立。我认为独立应该像呼吸空气一样存在,自由地爱自己所爱,痛自己所痛,没有什么是不能深爱的,你可以全心深爱他;没有什么是不能舍弃的,你可以决绝舍弃他。太过强调理智,其实是不理智——别忘了,人只是血肉之躯。
最后小结下,小说来讲,我认为李碧华无论是讲故事的技巧还是小说立意都胜师太一筹。但两人文字功力都很棒,从杂文可以看出来,短短几百字,将琐碎小事写得妙趣横生,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李碧华小说中的宿命论常受人诟病,专栏里也有体现,不过我反而认为是她可爱的地方。
最后说一下张爱玲和鲁迅两位。虽然这两位是高山泰斗,但我等小民也能拿来耍耍嘴皮子不是?据说李碧华最欣赏的作家就是他们两个,那么我也爱屋及乌来凑凑热闹。
先说张爱玲。估计每个文艺青年都看过她的作品,也都偷学了一招半式。李碧华对她的评价是:
“我觉得"张爱玲"是一口井--不但是井,且是一口任由各界人士四方君子尽情来淘的古井。大方得很,又放心得很。古井无波,越淘越有。于她又有什么损失?
是以拍电视的恣意炒杂锦。拍电影的恭敬谨献。写小说的谁没看过她?看完了少不免忍不住模仿一下。搅新派舞台剧的又借题发挥,沾沾光彩。迟一点也许有人把文字给舞出来了。总之各人都在她身上淘,然而,各人却又互相看不起呢,互相窃笑没有人真正领略她的好处,尽是附庸风雅,只有自己是十大杰出读者,排名甚前。
quot;张爱玲"除了是古井,还是紫禁城里头的出租龙袍戏服,花数元人民币租来拍个照,有些好看,有些不好看。她还是狐假虎威中的虎,藕断丝连中的藕,炼石补天中的石,群蚁附膻中的膻,闻鸡起舞中的鸡……
文坛寂寞得恐怖,只出一位这样的女子。”
最先了解张爱玲,不是通过她的作品,而是别人写她的传记,书的名字叫什么月亮来着,记不清了。不同人讲述张爱玲的一生,她的弟弟,她的朋友,她的前夫。值得提的是我妈的评价。我妈当年也看了这书,对她的评价是“这人太有主见,所以命不好,你看,无子无女客死异乡”,又一谬论,不想多说哈哈。奇怪的是流传最广的往往是一些谬论。
她的小说差不多看了一半。当年将作品集买回家,看到《金锁记》就再也不愿碰她了。后来看李碧华作品的时候,其实是可以看到张爱玲的影子的,体现在精准的比喻描述和一针见血的犀利评论,《青蛇》里甚至有一段是模仿张爱玲关于白月光和朱砂痣的论述。读张爱玲,就像孤身走在北京苍茫的雾霾中,我只看到人性的丑陋和时代的悲哀,大厦将倾大限将至前途茫茫醉生梦死。李碧华的故事也多是悲剧,但有红尘烟火气,故事中的人固然是固执自私的但又甘愿自我牺牲,他们固然常常软弱不争又有奋起直追的一刻,即使最灰败惨烈的命运也曾有短暂的温情的甜蜜的动人时光啊。另外,相比张爱玲繁复精致的描写,我比较钟意李碧华的短句。
说起来,距离第一次看她已经隔了很长时间了,不知道现在心智够不够强大到可以读张爱玲的后半部?
受教科书的荼毒,可以自由选择阅读书籍之后,从来不碰鲁迅的作品。最近重新翻阅,才发现鲁迅的小说写得不要太好,怎么好法?虽然标准答案我从小学到高中背了十几年,到今日真正发觉他的好处的时候,反而一句话也说不出了。
他的语言简洁锐利,善用短句。至于杂文,我只能说这位文豪要是活到今天绝对是不可阻挡的网络大神啊,太能喷人了。另外政治因素太多,不喜。
据说鲁迅受芥川龙之介的影响很大,看过他小说改编的电影《罗生门》,已加入书单。
还有老舍,中国当代最喜欢的作家,没有之一。以后有时间聊聊对他作品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