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唐吉诃德(上下册)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1-01-11 02:40:44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唐吉诃德(上下册)读后感摘抄

  《唐吉诃德(上下册)》是一本由(西班牙)塞万提斯著作,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的平装(无盘)图书,本书定价:28.00,页数:736 页,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唐吉诃德(上下册)》精选点评:

  ●到了地球的尽头问人们:“你们可明白了你们在地球上的生活?你们该怎样总结这一生活呢?”那时,人们便可以默默地把《唐吉诃德》递过去,说:“这就是我给生活做的总结。你们难道能因为这个而责备我吗?”(陀思妥耶夫斯基)一旦看了这句话,就像被剧透了样,觉得七百多页的书好漫长,没看完。

  ●我冲向那羊群,背后千军万马

  ●不顾别人的眼神,坚持自己的看法和选择本身就是一种强大。

  ●很厚,没看完

  ●很好的译本

  ●现在有一部分人也不是如唐吉诃德那样吗?追求理想主义,被世人嘲笑。果真是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影响整个欧洲文学的传说中的书

  ●Soy Don Quijote de la Mancha. 前面边笑边读,最后合上书开始哭。保护弱小、坚守正直、不惧强大、对爱忠诚,一身的伤残和讥讽在他脑门烙下失败者的烙痕,这不是他的问题,而是因为他追求的东西根本不存在。刺耳的欢笑中,游侠骑士堂吉诃德从幻梦中醒来,他说,我是阿朗索·吉贾诺,然后他死了。外甥女继续用她的餐,管家继续喝他的酒,桑丘·潘沙继承了他的遗产,继承的快乐消解了继承者的悲苦。duelos y quebrantos,塞万提斯只想用笑解构神圣和幻想,却在解构的同时建构了活生生的残酷。笑的力量太强大了。

  ●读了一年,真的太厚了。它是对我影响最大的一本书。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虽然是反骑士,反英雄主义的小说,但他对堂吉诃德这个人物,却赋予了不一样的内涵。在他的笔下,这个小人物看似荒诞、癫狂,可他的内心是淳朴的,火热的。他坚持了他的操守,即使这个操守看起来很可笑。他声张正义,义无反顾。作者既对这个滑稽可笑的人物行径,投下了轻蔑的一瞥,却又对这个荒诞躯壳那伟岸的精神而深深的鞠躬。

  ●勇敢者的游戏。

  《唐吉诃德(上下册)》读后感(一):是悲是喜

  从图书馆借到这本书也只是想把它当笑话看,高中时读过杨绛译的节选,很想看全书,可迫于当时条件只好作罢

  直到现在才有幸看完,本想看杨译版可惜没有(在不入流的学校就读,图书馆只能用下三滥形容--借什么没什么)

  通读下来,不知道是因为自己所处时期的原因还是别的什么,总知读到只有两个字:英雄。一个忠于自己梦想富有善心的哲学家。

  (手机码字,不细说了)

  末几章几乎是落泪看完的,他的“觉悟“在我看来是梦想破灭后的绝望与无可奈何。一个如此坚定的人最终还是向现实低头。而我,是不是也应该放弃那些不着边的梦想呢

  《唐吉诃德(上下册)》读后感(二):“迷”、“觉”、“悟”

  一、”迷“

  1.痴迷骑士小说,渐如迷途;

  2.生活上迷,精神上迷

  二、“觉”

  1.觉察骑士之道与生活和现实的格格不入

  2.觉察周围的人的各自想法和立场

  三、“悟”

  1.悟出骑士之道的荒诞

  2.对于自己的幡然醒悟。

  在整个看书的过程中的体会:

  1.堂吉诃德执着、勇敢

  2.逻辑清晰、思维缜密

  3.口才表达能力一流,演说技巧十足

  4.大好人

  5.说话哲理性十足。

  《唐吉诃德(上下册)》读后感(三):《堂吉诃徳》

  唐吉诃德博学多才,他是书斋里知识分子的典型,但一进入社会就显得荒唐可笑、另类怪诞。桑丘是世俗精神的化身,满嘴成语,脱口而出。桑丘常常出人意料地用浅白通俗的语言道出人世间的真谛。他做海岛总督的故事也表现出具有的超人智慧和公正良知,这中间作者渗入了自己对法律本质的深刻理解。“如果按法律不能判断,就该宽厚存心。上帝提醒了我这句话,目前用来恰好当景。” 这两个角色表现出性格自身的矛盾,在发疯这一叙事背景下实现和谐地统一,阅读过程会有些恍惚,犹如庄周梦蝶,到底是世界疯癫了,还是主人翁疯癫?公爵夫妇设计谋让堂吉诃徳主仆二人成为取乐对象,这样处心积虑不能不说也是一种疯狂。 主仆二人一路走来,路上絮絮叨叨的对话,有时候会让人联想到西游记大师兄和二师兄或者唐僧和二师兄的对话,憨态有趣。中间夹杂着的为人处世之道,和中国儒家有相同也有不同。人类有公认的道德准则,也有自己民族因袭的世俗规范。 《唐吉诃德》是一部西班牙的风俗史,初看它的趣味性,再读是它展开的历史。 最可叹堂吉诃徳的结局。人生之悲剧,悲莫大于此,到终点蓦然回首,却幡然醒悟,一切都是错,此生被否定,但没有了重来的机会。堂吉诃徳跟《长日将尽》的主人翁走到同一个终点。

  《唐吉诃德(上下册)》读后感(四):真疯?真蠢?

  记得有一部电影,里面记述道男主追忆曾经在晚上于路边看到几位穿着不良的壮汉强行将一位昏迷的女士塞进车内,而男主则见义勇为想要解救这位女士,最终没有成功,后来发现几名壮汉其中之一是这个女士的丈夫,而这个女士则是喝多了酒。这也是我们最常见的对堂吉诃德的引喻。

  书中上卷可以说是一部反讽漫画,而下部更多的去诠释上部漫画。一个疯子和一个蠢货,问题是,一个真疯?一个真蠢?这是作者向我们提出的问题。

  我们每个人都应当有堂吉诃德。

  堂吉诃德真的疯了吗?书中说他聪明而睿智,但是一旦涉及骑士却像是发了疯一般。堂吉诃德并未丧失理智,可以说骑士道是堂吉诃德的梦想,但梦想终究是易碎品,所以堂吉诃德小心守护他的梦想。将所有的现实转变为想象,而正是这样,所有的人都笑话他的疯狂。最终在堂吉诃德离世时我们发现,支撑他最后一口气的正是他的骑士道,当他自己打碎自己梦想,回归“正常”的时候,自己也咽了气。

  我们每个人都应当是桑乔。

  而桑乔是真的蠢吗?一个笨蛋为什么能够管理一个岛屿,还治理的有模有样,一个笨蛋为什么聪明到偷换三千下鞭子全抽到了树上,可是却从开始就相信他的主人一定能让他当上总督,相信他的主人说的一切遭罪都是魔法变的。我想他并不笨,只是他有着难能可贵的品质,忠实。他忠实于自己的主人,相信自己的主人。虽然他明明知道自己的主人是个疯子,但他知道他的主人是个好人,桑乔宁肯放弃总督,也去追随堂吉诃德。但是所有人却都在嘲笑他珍贵的品质,认为他是个十足的笨蛋。

  所以,是吗?梦想是疯,忠实是蠢。

  《唐吉诃德(上下册)》读后感(五):年轻时谁也免不了一场颠沛流亡

  这是一个异常荒唐可笑的时代。我们期盼爱情、忠诚、谦卑、隐忍、牺牲这样美好的词眼,但这原本就是一个任何词语都在被大众舆论毁灭的时代。就好比乔伊斯不动声色的让布卢姆承当起了奥德修斯,让他淫迭的太太变成了佩内洛普。我们都有涂鸦的欲望,把教科书上庄严的头像改成充满黑色幽默的形象。

  你很难抑制一种恶意,尤其在这个以自由为口号的时代,用戏噱的口吻去嘲弄罢沉重的一切,然后信步走开。你期望爱情,可是又习惯鄙夷或者嘲笑那些看上去不值得和愚蠢的爱情,从而间接地告诉每一个人:我没有投入到任何一种爱或事物里,但是我很安全。

  人有时候是很奇怪的,即使性情惯了,但当面对某种极端的情况时却抢着站在绝对理性的角度,假装不动情,以求不败。

  如果这么说,我倒希望自己的一生都是一个败军之将。

  如果把我的一生写成一本书,我希望那本书可以取名为《我,堂吉诃德》。

  是的,堂吉诃德,最典型的理想主义者和最失败的英雄。人生若是一场类似的机车狂飙,最初就应该是用荷尔蒙做油料,青春期以后荷尔蒙用完了,油箱里还可以加理想主义、英雄主义、自负的幻觉,甚至在最后把自己点燃榨油。

  一种精神、一种理想、一种执念的稀释,总需要无限的时间与语言来经手。被塞万提斯巧笔勾勒过的那个略带迂腐老头儿,在现代人心中早已比真正的骑士更有血有肉。这是一个很敷衍的时代,漫画会比长诗更深入人心。

  堂吉诃德举矛力战风车的图景,被无数人挪揄嘲弄,胜过一万个骑士单膝跪在玫瑰丛中、将怪物首级献给阳台上贵妇人的故事。塞万提斯漫长的玩笑,让骑士精神和理想主义成为一种揪心的白日梦。堂吉诃德在书页中回过身来,满面严肃的陈述他所秉持的精神----一种被后人视为轻柔的笑料。

  大仲马8岁时敢于提支火枪到处找上帝决战,但在《三个火枪手》里描述达达尼昂进巴黎时依然只得轻描淡写的拿他的剑与马匹、波托斯的斗篷、阿拉密斯的手帕开玩笑。类似的,二千年前的游侠以武犯禁、仗剑列国,而今天坊间的小说上与采花贼大战争夺地盘、为美女解衣疗伤的先生们也冠着侠客的名头。

  像堂吉诃德一般去追求爱情与荣誉,一个名词就是这样被时间稀释去的,变成一个你们都不相信的笑话。

  几乎很多作家都嘲弄过理想主义所带来的僵化、爱幻想和流于俗套,但他们绝不是在嘲弄理想主义本身。福楼拜厌恶的通俗小说,塞万提斯调戏的骑士小说,简·奥斯丁对乡绅间礼仪的轻刺,拉伯雷让他的巨人们闹出的笑话,屠格涅夫对彷徨知识分子的暗比-----人们所厌恨的一切是有共性的:虚伪、僵化、繁冗、呆滞、夸夸其谈。

  既然理想主义在任何时代都适用,当然也适用于这个一切都在被嘲弄、解构、下沉的时代,我们其实非常需要这些道德和精神来支撑。而促使我们反对这些精神的,也许仅仅因为他们本身的理想主义。在内心中,我们都权衡过,做一个悲剧英雄的代价太大,但又有谁甘心总做一个安稳的庸人。

  毕竟,在这个人人都对虚伪深恶痛绝的时代,认真的谈论谦卑、荣誉、牺牲、英勇、怜悯、诚实或公正,会让你显得或天真透顶,或虚伪绝伦。在这个语言泛滥、骗子与煽动家遍地的时代,无论你讲什么,人们都会理直气壮的说:不要试图用你的思想来影响我,可是到头来,却个个都在别人制定的游戏规则里孑然一生。

  就像万青的那首《十万嬉皮》,一个年轻人的理想和现实的惨烈搏杀被及其优雅地描写,如同一部反差强烈的浮世绘。“前已无通路,后不见归途”,却又“厌恶争执,不善言说”。这几乎是对当代所有苦闷青年的谶语:二流大学毕业,不愿削尖脑袋出国,面对消费大潮的冲击和面色饥渴的父母,只能选择和社会狗苟蝇营。甚至没有勇气像塞万提斯笔下的那个老头一样,一人一马也可出征。

  在杨绛翻译的版本里,堂吉诃德的结尾甚是匆忙,意犹未尽。

  我似乎在哪里看过另一个尾声,大意是堂吉诃德经历过许多失败和痛苦,最后返乡的路上,头脑突然清醒了,留下悔恨的泪水。

  此时桑丘却疯了,他无限怀念堂吉诃德生活的那个浪漫丰富的世界。

  真实世界的平庸冷漠让人难以忍受,人生不应该像书里讲得那样平淡安静,他希望主人能好起来,在另一个盛夏的早晨,野花盛开,他们再次上路。

  至少再多拿些酒来吧,因为生命原本就只是乌有。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唐吉诃德(上下册)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