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阿德勒人格哲学的读后感大全
日期:2021-01-10 00:23:37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阿德勒人格哲学的读后感大全

  《阿德勒人格哲学》是一本由罗玉林 / 阿德勒著作,九州出版社出版的平装(无盘)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40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阿德勒人格哲学》精选点评:

  ●阿德勒的观点,在我总结下来即是,人生来便有不同种类的程度的缺陷,这种缺陷会产生自卑情结,但人类反而对相应的缺陷部分感兴趣,并产生向上对的原动力,刺激他们不断设定目标去行动,从而获得优越感。在此之中,父母的教导方式,以及之后的性别角色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人也必须对周围的个体和事物感兴趣,这样才能成为社会的一份子,即-只有对周围事物感兴趣才可能变得更社会性,从而促进人类社会的整个发展。 对此,我个人有困惑,1.阿德勒说到自卑情结时而也阻碍社会性的参与,又说自卑性可以促进社会性的增长,那这个界限在哪?2.是否个人对周遭人或事兴趣度越高,他(她)的社会性就越高?3.社会性高对个人艺术精神领域的发展积极影响更多还是更少?

  ●实际上只是小孩子教育

  ●没读完,记得感觉还不错

  ●读的图书馆日文书,姑且拿这本来标记

  ●转发自倍魄:阿德勒的理论是面向个人的,更进一步说,是针对人格缺陷的,以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的解疗为目的。 所以,阿德勒的理论不适合两种阅读目的: 1、对健康人生和积极心理心学的关注; 2、思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如果不是面向社会心理机制,至少是居中地观察人与社会的相互作用。 所以,阿德勒、荣格还有弗洛伊德都是马斯洛的补充参照。 我说 比较同意这个观点 当然另一方面 阿德勒的自卑感还是很有诱导性的 容易造成错觉 容易使自己和身旁的人受伤 不适合定力不强的人看

  ●当我们降临这个世界时,很多性格便伴随而来。 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卑情结,只是有的人让人觉得自闭,而有的人让人觉得自傲,其实自卑才是人进步的原动力

  ●有一些道理还是很中肯的。

  ●想要了解“自卑”这种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心理,请读懂阿德勒。

  ●果然不是我的菜~~只能这么说了~~

  ●实话就是:这本书可以增长人的知识,却不是一本很好的可以用来启智的书

  《阿德勒人格哲学》读后感(一):翻得好差劲!

  老师推荐这本书的,早早地借来了

  可是看了一点都没有看下去的欲望了

  我竟然连中文都不识!明明是中文,但是我却看不懂!

  严重怀疑是不是由谷歌翻译的!要不就是他自创了好多新词语!

  没几天我就把这本书还了,去借了自卑与超越,里面有些内容是一样的

  但是那本完全可以看得懂,这本看了也不知道在讲什么。

  可能是我语文水平太差了吧……

  《阿德勒人格哲学》读后感(二):有些观点让人积极,但整体基调有些悲观主义色彩和先入为主的观念。

  优点:

  1、事物、事情本身不能影响我们,影响我们的是我们看待它的态度,处理它的方式。

  2、先天的性格弱点后天可以修正,但要求非常了解自己的弱点。

  3、别溺爱孩子。

  缺点:晦涩难懂,过于冗长。把细小的事情过于夸大,过分强调合作及为他人着想,强调个性却又忽略个人本身的价值。悲观主义色彩浓重,过于强调自卑的在人生中的重量,反而容易让人产生自卑感。

  《阿德勒人格哲学》读后感(三):我说

  转发自倍魄:阿德勒的理论是面向个人的,更进一步说,是针对人格缺陷的,以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的解疗为目的。 所以,阿德勒的理论不适合两种阅读目的: 1、对健康人生和积极心理心学的关注; 2、思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如果不是面向社会心理机制,至少是居中地观察人与社会的相互作用。 所以,阿德勒、荣格还有弗洛伊德都是马斯洛的补充参照。

  我说 比较同意这个观点 当然另一方面 阿德勒的自卑感还是很有诱导性的 容易造成错觉 容易使自己和身旁的人受伤 不适合定力不强的人看

  《阿德勒人格哲学》读后感(四):阿德勒的自卑理论

  阿德勒的观点,在我总结下来即是,人生来便有不同种类的程度的缺陷,这种缺陷会产生自卑情结,但人类反而对相应的缺陷部分感兴趣,并产生向上对的原动力,刺激他们不断设定目标去行动,从而获得优越感。在此之中,父母的教导方式,以及之后的性别角色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人也必须对周围的个体和事物感兴趣,这样才能成为社会的一份子,即-只有对周围事物感兴趣才可能变得更社会性,从而促进人类社会的整个发展。 对此,我个人有困惑,1.阿德勒说到自卑情结时而也阻碍社会性的参与,又说自卑性可以促进社会性的增长,那这个界限在哪?2.是否个人对周遭人或事兴趣度越高,他(她)的社会性就越高?3.社会性高对个人艺术精神领域的发展积极影响更多还是更少?

  《阿德勒人格哲学》读后感(五):三岁看老的人格关照

  对于这样一本编译的书,我翻得很粗略。大致的印象是:阿德勒的理论核心概念是“人格”,而每个人的人格都先天确立并且贯始一生。童年的经历对人格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所以,阿德勒的理论确实颇有“三岁看老”的意味。

  阿德勒的理论是面向个人的,更进一步说,是针对人格缺陷的,以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的解疗为目的。

  所以,阿德勒的理论不适合两种阅读目的:

  1、对健康人生和积极心理心学的关注(中信出版有契克森米哈赖的《幸福的真意》和《生命的心流》);

  2、思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如果不是面向社会心理机制,至少是居中地观察人与社会的相互作用。

  而从我个人的阅读兴趣来说,恰好是关心一般健全人格下,社会与人的相互适应关系。

  所以,阿德勒、荣格还有弗洛伊德都是马斯洛的补充参照(仅于我个人而言)。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阿德勒人格哲学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