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屈原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21-01-09 02:03:09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屈原经典读后感有感

  《屈原》是一本由郭沫若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无盘)图书,本书定价:9.80元,页数:11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屈原》精选点评:

  ●反而是一些特别的语气词的运用更吸引了我的注意。

  ●“活杀自在”...读出了魔幻现实主义的感觉。。

  ●谁让你是郭沫若写的啊

  ●今天要考试昨天匆匆翻了一遍~发现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差嘛~虽然也绝不高明~尼玛我在图书馆找到一本研究专著我怀疑是不是奸情组的人写的啊!说南后和屈原就是相爱啊!婵娟和屈原也是相爱啊!......

  ●曾经我也是看了几个简单粗暴的评论就简单粗暴地对郭沫若报以满满的恶感,但现在真心觉得这种不过脑子的评价太呵呵……就剧本论剧本,《屈原》还是写得不错的,特别是放在抗战大背景下,演出效果肯定不差。屈原的人物塑造颇有郭沫若自己的风采,尤其是那段含冤下狱的绝叫,简直是将“五四”时期大喊大叫的狂热诗人附体在屈原身上了。对郭老而言,历史剧不等于历史,所以他没有安排屈原投水,而是留下了一个开放的结尾,这也是抗战大背景中的氛围所决定的,不能以今天歌舞升平的理解力去随意批评国难当头时的作家。至少在我看来,情感上讨厌郭绝对不等于打倒他的一切,否则这和“XX余孽”有什么区别呢。关于本剧的脑洞,还能开出许多,时间所限,就不一一写来了。

  ●昂扬的激励。

  ●上帝呆在云端,两旁都是醉汉。

  ●徐汇区图书馆

  ●屈原一代爱国英雄

  ●囧。

  《屈原》读后感(一):真的很郭沫若

  个人对郭沫若没太大好感,可能是看了他建国后的作品吧,完全是在歌《屈原》,他的形象更是大打折扣~~~

  对书中的某些描写,实在是彻底无语~~~

  如:“我要爆炸!”“先生已经寡居多年了,而且现在是春天”

  《屈原》读后感(二):婵娟

  看这本屈原有一半的原因是语文书上一篇课文里提到它,那日路过书店的处理摊,看到这本,便买下来了,这本书是断断续续的看完的,不像看老舍的龙须沟那样手不释卷,整个剧本写的是屈原受冤的事情,在故事的开头,屈原送了首橘颂给宋玉,到现在我都想不明白为什么郭沫若要把里面的诗翻译成白话文,王后栽赃屈原的手段十分的小儿科,我相信看肥皂连续剧的人都能识破,这里就不多说了,整个剧本看下来,觉得婵娟是个好女子,觉得屈原也有点迂,书里面子兰对楚怀王的称呼让我真的寒了一下,不是很喜欢这个剧本,所以也没有太多的感慨,就这些吧,多了反而是垃圾。

  《屈原》读后感(三):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如此评价郭沫若

  众所周知,在国家的评价中,“郭沫若……始终保持旺盛的革命热情,不屈不挠地斗争和创造……集文艺家、科学家和革命家于一身,以多方面的宏伟建树,丰富了我国的民族文化宝库。”那么,中国科学院、社科院如何评价郭沫若呢?我个人认为,王伟光院长说得最符合郭老的品格,而周院长回忆得最为亲切,方书记讲得最高度,白院长则显然是在说自己的切身感受

  郭老离开我们虽然已有十年了,但他的音容笑貌仍留在我们的记忆之中。正象铜像所表现的:他安坐在树丛之中,仿佛在沉思,又仿佛在倾听我们的谈话,引起我们许多的回忆,感到十分亲切。

  ----周光召 国际著名物理学家 中科院第四任院长

  郭沫若是一个诗人,但他从不是只做自我吟唱的诗人。《女神》是为了寻找"振动数相同的人"、"燃烧点相等的人",是为了把人们的"心弦拨动",把人们的"智光点燃"。"为生民立命",郭沫若用他的诗喊出了"民族的郁积",唱出了大众期盼理想社会的心声。郭沫若是一个学者,但也从不是关在书斋里"闭门造车"的书生。他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是出自"对于未来社会的待望",而"不能不生出清算过往社会的要求",是希望"认清过往的来程",以确认中国社会"未来的去向"。

  郭沫若的文学创作、学术研究,以及他一生所从事的所有文化活动,都具有鲜明的现实目的性,就是以之"作为策进人民幸福的工具"。他说:"人民是社会的主人,是文化生活的创造者。""一切应该以人民为本位,合乎这个本位的便是善,便是美,便是真,不合乎这个本位的便是恶,便是丑,便是伪。我们要制造真善美的东西,也就是要制造人民本位的东西。"他把自己个体有限的生命,"融化进无限的民族生命里去",服务人民,福泽大众。

  ----王伟光 中国社科院院长

  纪念郭老,就要学习他不畏艰险、不断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学习他实事求是、尊重科学、尊重人才的民主学风,学习他团结同志、奖掖后进、扶持青年的崇高品德,让他的精神和品德在中科院创新文化建设中不断发扬光大。

  ---方新 中科院副书记 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我们科学院的第一任院长郭沫若,他就有过一句话,他说人生的路,往往会被一个偶然的契机所左右,这确实是一个不可否认的小小的真理。

  ----白春礼 中国科学院院长

  《屈原》读后感(四):《屈原》

  《屈原》:

  第一幕橘园。

  屈原将写好的《橘颂》送给宋玉,教导他要学橘树纯粹清白却也独立自主,婵娟告知他们,靳尚来过,转告几句话就走,交代了前史,张仪将要到魏国去,楚怀王同意屈原的建议——绝秦联齐。南后请儿子子兰来邀请屈原入宫,屈原换了衣服便随子兰入宫。

  第二幕楚宫

  靳尚与南后密谋,子兰和屈原到来,南后和屈原讨论今晚宴会的节目——采用屈原的《九歌》来歌舞。南后引开别人,在楚怀王到来的时候假装晕倒,引起误会,屈原不为自己辩驳,职责南后在陷害楚国,楚怀王大怒,将屈原革职。

  第三幕橘园

  宋玉和子兰在谋划未来当国王的事情,屈原回到闭门谢客,靳尚告知群众屈原在宫里的事情,老者们决定为他招魂,屈原得知非常愤怒,驱散众人后,宋玉和屈原家中的老仆纷纷投奔子兰,得知屈原从前门出去,婵娟追随而去。

  第四幕城门桥头

  婵娟寻找屈原,遇到钓者(此人当时在现场扮演河伯),钓者将真相告知婵娟,婵娟下,屈原出现遇见钓者,钓者与屈原慷慨陈词,这话被路过的楚怀王、南后、张仪听见,屈原被南后羞辱一番,然后被关押到东皇太一庙,婵娟遇到南后被告知屈原淹死了,便十分伤心。婵娟揭露南后真相,南后勃然大怒,钓者出现,二人都被押走,子兰像楚怀王和南后举荐宋玉。

  第五幕第一场囚牢

  子兰和宋玉来看望婵娟,希望说服婵娟在子兰身边服侍他(子兰喜欢婵娟),但是婵娟以为屈原去世了,心灰意冷,又被二人告知屈原还活着,不过婵娟并不愿意跟随二人,希望死得光明磊落,卫士甲听后十分感动,打晕更夫救出婵娟。

  第五幕第二场东皇太一庙

  靳尚将南后密令告知郑詹尹,要他杀掉屈原,郑詹尹犹豫后给屈原毒酒,屈原在狱中大声朗诵《雷电颂》,郑詹尹随后离去,卫士甲带着婵娟来到,婵娟不小心喝下毒酒死亡,卫士甲把郑詹尹杀死,看到了密令,屈原与卫士甲为婵娟举行火葬,并为她朗诵《橘颂》,屈原决定听从卫士甲的话去汉北。

  郭沫若《我怎样写五幕史剧<屈原>》

  起初想写屈原,但是不知道怎么写好,因为屈原的身世太长,而且屈原在历史地位太高。后来在写的时候,虽没有存心想写坏宋玉,但结局对他不算客气,子兰认作南后的儿子,为了增加他的丑恶,又给他安排是个跛子,这并没有什么充分的根据,且屈原在楚怀王时得宠,因此当子兰的老师也是情理之中。南后和郑詹尹是父女,只是由于同样姓郑,并没有根据。关于宋玉的作品,将《招魂》划分给他,这篇作品按照《史记》是属于屈原的,但是为了行文方便安在宋玉头上,南后的故事是按照《战国策》来写的,本来对屈原不满的是靳尚,但是此剧把责任给了南后。“众女嫉余之蛾眉兮”出自《离骚》,所以写到这里发现和情节相合,非常以外。张仪根据《史记·张仪列传》和《战国策》,将他写得非常坏,为了成全屈原,不得已而为之。

  本来打算写屈原的一世,结果只写了屈原的一天——从清早到夜半,当这一天似乎把屈原的一世都概括了。在剧中关于屈原的精神建树没有表现充分,但是婵娟的存在多少可以认为屈原辞赋的象征,是道义美的形象化。如果没有屈原,大抵是写不出婵娟这样的人物的。有友人认为《屈原》写得和《李尔王》有点像,第三幕第三场中李尔在暴风雨中的疾呼,确实和屈原朗诵《雷电颂》有点像,不同的是,李尔王是异化,屈原是与雷电同化。但此前没有读过《李尔王》这个剧本,好在没读,否则哪敢动笔?

  关于语言:“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改成“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一字之差,语气就够味了。

  关于南后:南后和郑袖是两个人吗?如果是,作者乐于改正,不过好在是写剧本,即使真是两人,我把她们合而为一了,无论古今中外,对于一个作家都是可以宽容的。

  《屈原》读后感(五):屈原,我想和你谈谈

  灵均兄:

  晚上好,想必你已经吃过晚饭了吧,今天应该吃了很多咸肉粽,记得多喝水。噢,不好意思,忘记你活着水里。咳咳,我想和你,对于你投江,我一直有疑问,不知道今晚趁着月色,趁着今天是五月五,可否与我聊聊。

  我先问。在《楚辞·渔父》里说到:“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形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欲?何故至于斯!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你当时的心情很不好吧,发生了什么事情,是因为国家破败,你却被排挤,遭流放,还是楚王不再爱你了?

  屈原:此处省略一万字。

  我又问。《史记·屈原列传》曰:“屈原至于江滨,披发行吟泽畔,……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你是真的活着水里了,你为什么要自杀呢?我知道问这个问题很少,后世也有很多人想知道,纷纷猜测,众说纷纭,有愤世说,殉国说,洁身说,尸谏说,谋杀说,救主说,殉道说,政治悲剧说,殉楚文化说,你觉得哪种说法比较靠谱?

  屈原:此处省略一万字。

  我不问了。我知道,不管我知道得多么详细,多么准确,你的离开都不会在回来。只是让我知道,在我活着的这个世界,在两千多年前,有这么一个独立的人格存在于世,对我来说,就是一种指引。

  独立的人格,已经很少见了,在你离开这个世界之后,独立人格就少有出现,倘若有,也是隐隐于世。不想隐于世的,就和这个世界对抗。这个世界实在是太强大了,好些对抗的人都像你一样,自杀了。有个叫海子的人,和你一样是个伟大的诗人,人格独立的要死,留下一句名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天天被一些伪女文青滥用,就去卧轨自杀了。还有一个叫海明威的老人,他是一个小说家,人格独立的要死,留有很多小说,现在《老人与海》网上依然卖得很火,但是他却吞枪自尽了。

  有没有一种方法,既能保持独立的人格,又不用自杀呢?你是说归隐吗?还是?喂,喂,怎么断线了?好吧,屈原今天确实挺忙的,全世界都在纪念他,但是人们知道为什么要纪念他吗?是因为他是爱国主义者?还是因为他会写情诗?我纪念他,是因为他拥有独立的人格,追求个人自由。

  我所理解的独立人格,是不依赖于任何外在的精神权威,也不受限于任何价值伦理,完全听从自我内心的声音。说得简单点,我微信朋友圈随便发个句号,就是此刻的心情,完全不用受到他人的影响。这是一种理想状态,现实是众多变数,如你为什么发个句号,为什么不发逗号,为什么不配了图片,为什么不写上文字。发现没有,总有人希望你听从他们的想法。所以,我该怎么办呢?统一回复说,不好意思手抖打错了,还是回复说,我喜欢呀你吹啊?

  刻意坚持追求精神世界的理想状态是容易精神恍惚的,特别是在追求独立人格这条路上,需要非常大的勇气,但是它又是非常值得去追求的,因为它让我知道人为什么之所以为人。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屈原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