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明的红萝卜》是一本由莫言著作,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80元,页数:44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透明的红萝卜》精选点评:
●意识太流畅了!
● 反正我在认识小黑孩后算是理解了一批人,小黑孩总是能发现常人忽略的美,比如河里的鱼虾,透明的红萝卜。 看似呆滞,实则内心隐藏着平静的湖。。。。
●坚持自己风格十多年拿诺奖也是本事。
●恋着你刀马娴熟通晓诗书少年英武 跟着你闯荡江湖风餐露宿受尽了这世上千般苦 老铁匠唱的这支曲,总觉得凄婉哀伤,他的背后应该也有一个故事吧。打动人的不是生死,而是细节
●同名篇。
●莫言得诺奖后,egawa老师说又多了个她读不进去的诺奖作家了,虽然我还不至于此,然而在这篇小说里,还是觉得莫言在语言上有些稚嫩,三星已是最高极限。
●黑孩是一个敏感的孩子,却也是个让人不懂的鬼精灵。
●莫言成名作,那晚看这个感受最深,因为这中间遇到了一件到现在也忘不了的事,也记得那晚看了这篇文章后睡得很香!
●最近读莫言,可是真心读不下去,也许是因为没有时代的共鸣之故。可是,文学这东西不是应该最没有年代差距的么?依然觉得莫言打败村上是纯粹屌丝的逆袭。
●总是沉不下来心读小说。 浅浅读读。
《透明的红萝卜》读后感(一):虽不明但觉历
前面平平淡淡的样子,宛如金庸的小说,或者还要差一个档次,希望后面能超出我的预计。
黑娃的后娘,小石匠,扎辫子的姑娘,刘副主任,总有人会消失,也有人可能会回来,不过要那样,就真成了武侠小说那个套路了。
若隐若现的红萝卜,发现的人能力有限,一直想办法得到,但是不知道怎么才能得到,宛如痴恋姑娘的少少年。
《透明的红萝卜》读后感(二):浅析透明的红萝卜
《透明的红萝卜》是莫言的成名作。 这应该算是一篇反映农村生活的农村 题材小说。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十岁左右的男孩子。
1、黑孩的世界
生活的冷酷和苦难压抑着他生命的热情,内心的沉重负荷,生活的苦难对黑孩内心世界的压迫感,使他的内心世界倔强中透着孤独,一个倔犟顽强、饱受困苦的农村孩子
他就凭着那份倔强,那种超人的顽强意志力活着。这是黑孩内心世界里的一种痛苦和失落。小说的审美价值就在于关注黑孩这种被现实生活无视的失落和悲凉。而这种内心世界的失落没有沟通的排解,是生命中最黑暗的一种感受与被动承受。极其渴望着温暖。
黑孩情感对菊子的需要和菊子给黑孩的情感是不在同一个层面上的。这种情感的错位必然会引起冲突。尊重他生命的意愿与尊严,并按他生命的意愿给予关怀。而对黑孩来说,生活对他的冷漠无情,毫无存在感可言,心灵的层层失落,这些生命的苦难靠什么力量来拯救呢?显然,小说把切入点穿插这个普通孩子与菊子这个人物的人生交集上,通过对透明红萝卜的细致描写,十分表现了菊子与黑孩的情爱错位和冲突,直面残酷艰难的生存境遇,从而玄妙地表现了人物内心世界里真实的苦难。
2、透明的红萝卜的意义
红萝卜是黑孩内心渴求温暖和幸福的一种象征,是莫言对贫困、苦难、孤独的黑孩的抚慰。穿透黑暗,给人带来温暖和力量 。
《透明的红萝卜》读后感(三):透明的红萝卜,是一种精神的寄托
第一次看《透明的红萝卜》是三年前了,这本书给别人看,前两天还回来放在桌子上,便决定再看一遍。
看莫言的小说,总觉得有种难以表达的忧伤,结局让人心疼。小黑孩从小亲娘去世,父亲去关东再也没回来,后娘一喝醉就打他,秋天开始冷时却只能光着背。看到菊子姑娘出现的时候,我期待中小黑孩的命运会有所改变,比如,变得开朗了,在菊子和小石匠的照顾下更好的成长。可是后来发现自己还是太天真了,在那样的文化背景下,小黑孩的命运哪能如此轻易的改变,从一开始就暗示着小黑孩的结局了。文中小黑孩一句话都没有说过,我是多麽希望小黑孩能开口说句话啊,看的过程中把我急死了,可是终究还是莫言先生太厉害了,一句话都没让小黑孩说都能把整篇文章写的如此的真实。
小黑孩的内心世界是怎样的?小石匠说小黑孩很机灵,四五岁的时说起话来就像竹筒里晃豌豆,咯嘣咯嘣脆。可是后来,话越来越少了,动不动就像尊小石一样发呆,谁也不知道他在寻思什么。我想,小黑孩活泼的时候亲娘还没有去世吧,有父母疼爱,小黑孩的孩子本性还在,自我体现、表现欲较强,而后来父母不在,虽然有后娘,但感觉不到爱,便没有想要表现自己的对象,慢慢将自己关在心里,不表达好与不好,一切任由别人说去吧。但后来遇到菊子姑娘,对他如亲弟弟,可是小黑孩似乎不太领情,一开始我感到很困惑,为什么有人对你好,你却如此呢?特别是看到菊子为了小黑孩好而带他离开铁匠炉却被小黑孩咬手时那一幕,我对小黑孩甚至感到有些失望,但是还来想想,这一切都是情有可原的,小黑孩不敢轻易的接收别人的好,或许是因为小时候,曾经被父母疼爱过,但这种爱是短暂的,是会失去的,所以小黑孩不敢再轻易相信,害怕有一天会再次失去,再次难过。宁愿一开始就不去接受,以后便不会带来痛苦。总得来说,小黑孩的内心世界变化是因家庭而起的,父母对一个孩子的内心成长及其重要,当然,在当时文化背景中,周围的人与环境的影响也不可忽视,但是我认为家庭对他的影响最大。小孩的心又是纯粹的,容易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砸石头的时候听到的是河上传来的声音,生火时看到的是透明的红萝卜,他总是这样,目不转睛的盯着某个东西看,好像周围其他的东西都与他无关,我想他根本也不在乎。而透明的红萝卜是小黑孩心中的希望,是他的向往,他渴望可以再次见到那样透明的红萝卜,因此完全不顾是否会受惩罚而将还没有完全长成的红萝卜拔出,想了很久不知作者想要将透明的红萝卜寓意成什么,是美好的事情?心中的寄托?
老铁匠唱的那句“恋着你刀马娴熟通晓诗书少年英武,跟着你闲荡江湖风餐露宿,受尽了世上千般苦”是整篇文章悲凉结局的线索,文中有两处写到这首歌,每次老铁匠唱这首歌时,大家都停止说话,若有所思,这是大家最怕看到的未来,却在现实中不得不去面对。老铁匠看到那个急于成师想要代替自己的徒弟时就像是看到了年轻时候的自己,同时也寓意着小铁匠的未来。年轻的小铁匠好胜心强,易冲动,却最终只能把精神寄托在小黑孩身上,喝醉酒叫的也是小黑孩。一直很好奇,最后穿在小黑孩身上的大褂子会不会是小铁匠给他的呢?身处痛苦之中,遇到同病之人,最能感受到亲切感,而且在与小石匠打架的时候,小黑孩帮的是小铁匠,对小黑孩好能够让自己受伤的心得到一点点安慰,在小黑孩身上获取存在感,因此,我觉得小黑孩的大褂子最有可能来自小铁匠。
书中最终也应证了小黑孩不接受菊子与小石匠的好的原因,菊子对小黑孩好,出于天然的母性大发,但一旦这种爱寄托在男人身上时,便不在需要对小黑孩好来满足自己情感需求,而小石匠对小黑孩好也是有目的的,是希望能多接触菊子姑娘。因此,当他们一起后,便没有再找小黑孩了。小黑孩是机灵的,或许他是知道的,所以对这种虚伪而又短暂的爱从一开始就不接受,后面也不会因此而感到难过。
写到这里,好像突然明白,整部小说,就是一部精神上的寄托,当生活艰苦时,想要过得容易点,需要的便是精神上的寄托,菊子精神寄托从小黑孩身上转移到小石匠身上,小石匠对菊子爱的寄托,小铁匠对菊子再到小黑孩的精神寄托,而小黑孩心中的寄托,是那纯粹、透明的胡萝卜,这才是最高尚的,没有一点利益的精神寄托。
《透明的红萝卜》读后感(四):请赐予我生花妙笔
前些天,看了一篇莫言在哥伦比亚大学演讲的记录,当时我最大的认识竟然是“写作也是一门手艺,也要琢磨技术。对世界的触觉或是敏锐可能天生,但是传达的动人的确需要磨练乃至练习”。这实在是因为莫言在演讲中说到的两个点打动到我:
1、通感
通感实在是一种玄妙的东西,我还记得小时候坐在妈妈的自行车后车座,跟老妈说起,觉得每一个汉字都是有自己的颜色乃至触感的。“柔”是浅淡的暖,摸上去是绒绒的,“锐”是清冷的反光,有点像冬天日光渐褪,却有青灰色的天光反射到窗玻璃,猛地刺一下你的眼。当时老妈很是诧异,却立刻都能感同身受。
记得之后读过一篇报道,记不真切,说有些人天生通感能力强过他人许多,在阅读文字的时候能够唤醒嗅觉和味觉,聆听音乐的时候更夸张,放佛大量色彩在眼前盘旋,以致目眩。当时很是羡慕,觉得这简直是被赐予的天赋。
写作其实细想,若要获得读者的共鸣,最重要的是唤醒读者的同感心。人在面对相似的经历,相似的背景环境的时候,这种共鸣更容易被唤醒。但是当你面对的读者可能跟你的生长环境完全不同,你去过的地方他都没去过,你认识的乡亲他一个都不认识,你的那个“东北乡”远的像来自另一个星球,那还应该怎样唤醒共鸣呢?通感实在是很棒的方式。
哥大的演讲中讲到一个小段子,说莫言”清晰地记得妈妈在院子里捶打野菜的场景,妈妈捶得梆梆作响,一些野菜和汁水溅在妈妈的衣服上,空气里也飘着野菜的苦味。这样一个视觉听觉嗅觉俱全的场景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哥大演讲的原笔录者在这里写下(全面的感官感受——我当时觉得这也正是描写鲜活场景的诀窍之一)的评注,我不能同意更多。
如果有一种记忆是全民皆有的,那就是触觉、嗅觉、视觉、听觉、味觉五感。用比拟的方式调动你对于五感的记忆,你自然能够同感。而一次调动你多种的感官,让你看到的同时听到,闻到,摸到,甚至尝到,你自然会迅速被拉入场景,带入故事,感受主人公的感受。我印象中的莫言在这方面是做的很好的,但是记不真,所以又把《透明的红萝卜》这一篇翻出来看。
还记得当年看这一篇的时候,捎带看过一点文学评论,说其中提现了非常明显的”童年视角“,是说这其中很多是孩子的视角,有了变形,夸张和魔幻,今天看是有这么些意思,但是莫言是怎么借给你一个出生在大几十年前,爹出走,娘不在,后娘老虐待的敏感孩子的眼睛呢,靠的就是通感。
试看这一段:“河水温暖,没到了他的肚脐。裤头湿了,漂起来,围在他的腰间,象一团海蜇皮。他呼呼隆隆淌着水追上去,抓住水桶,逆着水往回走。他把两只胳膊奓煞开、一只手拖着桶,另一只手一下一下划着水。水很硬,顶得他趔趔趄趄。他把身体斜起来,弓着脖子往前用力。好象有一群鱼把他包围了,两条大腿之间有若干温柔的鱼嘴在吻他。他停下来,仔细体会着,但一停住,那种感觉顿时就消逝了。水面忽地一暗,好象鱼群惊惶散开。一走起来,愉快的感觉又出现了,好象鱼儿又聚拢过来。于是他再也不停,半闭着眼睛,向前走啊,走……”
触觉(温度)、触觉(湿度)+视觉(比喻)、听觉(拟声)、触觉(硬)、视觉(一段描写)、触觉(大段比喻)、视觉(光线)....而其中触觉视觉的感受中又杂糅其他感受的表达方式,实在是让人叹为观止。看完这段,即使没有前因后果,也可以感受到这是一个怎样细腻的孩子,他对外界天生敏感,却不常向外表达,他的环境常是凄凉的,却常能从中寻得生之喜悦。
我其实不喜欢特别复杂的描写,动用大量技法有时候会让我没有耐心进入。莫言和马尔克斯的作品都曾经给我制造过这种阅读障碍。你需要花时间进入语境。但是你一旦适应这种眼花缭乱的叙述节奏,迸,突然你就懂了他想让你进去的那个环境。
就通感这点而言,我觉得莫言实在是可以作为表率的,唤醒你的感觉,甚至是多种杂糅交错的感觉,从而唤醒最终的第六感——你对书中环境、书中人物产生的情感。
2、细节
在演讲的问答环节,莫言强调了细节的作用,举了孔乙己的,说到人物塑造的成功以及给大家留下的深刻印象常常靠的都是细节。
我自己有点体会。前段时间读《福尔摩斯探案全集》,原意是打发时间,却常常突然被里面一小段的景色描写惊到。还记得其中一段写福尔摩斯和华生在赶往某个调查现场途中,走在空旷的街上,天冷了,靴子踩在街面上的声音变得特别响亮。看到响亮两个字的时候,我自己冬日住校往宿舍赶的经历立马全回来了:冬天的路面会冻的很硬,空气中的成分也放佛不一样,总让人觉得要不很静,要不一个动静就传的很远一样。十九世纪的两位绅士脚着高筒靴,走在冬天的伦敦街头,步声响亮实在是再贴切不过。而因为情节的紧张,这种在无人街头突然放大的声响,甚至能够迅速增加你对故事的投入和你呼吸的频率。
一个细节,立马带给你十倍文字能够带给你的感受,这依靠的是背后更多的经验,更多的想象,更多对自己记忆的唤醒以及精确的视角选择。
记得之前有次看《迁徙的鸟》,和@立早 同学讨论,说到其中一个镜头,拍一只鸟单脚独立在一个异常尖耸的顶端,转头看向屏幕,然后漠然地振振翅,转身飞走。说这里面有一种疼痛感。但是怎样表现,是通过镜头的选取来进行的。一部98分钟的纪录片,前后共600多人参与拍摄,历时3年多、耗资4000多万美元,景地遍及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记录胶片长达460多公里,最后切下来的那些镜头,自然打满了导演的烙印。我们看到的是他在观看了无数鸟类镜头,了解了无数鸟类细节,最后选出的最能表达他想法的,他觉得最能触动到大家的那个细节。
回到莫言,在《透明的红萝卜》里面,细节描写很多。单单提一个细节,黑孩非常看重的桥缝:
a、“他滑了下来,肚皮上擦破了一大块,渗出一层血珠来。他弯腰抓起一把土,按到肚子上。然后倒退几步,抬起手掌打着眼罩,看着桥墩与桥面相接处那道石缝,他放心了。”
、“他坐在姑娘的座位上,不断地扭动着身体,变换着姿势,一直等调整到眼睛跟第七个桥墩上那条石缝成一条直线时,才稳稳地坐住,双眼紧盯着石缝里那个东西……”
c、“第七个桥墩前,他解下手绢用口叼着,费力地爬上去,把手绢塞到石缝里……”
d、“黑孩偷觑着第七个桥墩上的石缝,心里忐忑不安。”
四次描写桥缝,不断强调这个细小的位置,也不断拉升观者的好奇心。那里面到底是什么?黑孩为什么不安?而随着黑孩把菊子的手帕塞进石缝,这个“实施掩藏”的细节却放佛突然向观者释放了这个寡言孩子的内心。
当然,文章的名字,那颗透明的红萝卜,本身就是这篇文章中最重要也最光耀夺目的细节。
迟子建曾经说过,作家需要先在脑中构建出一个世界,小说只是将这个世界中的一小部分截取展现出来,而其实你的构建远多于写出来的。放到细节的选取上一样合适。
3、一些其他的
关于莫言的获奖,首先我觉得炸弹奖被大家看的太重了。感觉有点类似对奥运金牌的关注,是一种被压制之后民族自尊心的反弹,它就是个奖,写的好不好还不是读者说的算。
另外,作为国际性奖项,翻译对原文意思的传达在其中所占的作用必然很大。而我认为正是因为莫言的作品隐含的文化背景、政治背景、成长经历较少,且善于采用以上两点,所以莫言的作品有很小的翻译缺失,因为他写的是共通的情感,用的是共通的表达方式,也自然会降低翻译之中带来的信息损耗。这的确在评比中更加占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