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的重大问题》是一本由[美] 莱斯利·里普森著作,华夏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33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政治学的重大问题》精选点评:
●思考
●本书是政治学理论的专业经典图书,与<政治科学>相互参阅,会给人很多的启迪.尤其是在读了国内的政治学基本理论之外之后,反过来再读,收获会更多.这是两本经得起时间检验的经典之作,而不是时政的产物.
●看的很舒服的教科书
●有点水。
●可惜是删节本
●因为翻译,减一星
●曾經的枕邊書……
●难读
●最頻繁的感覺就是: 這傢伙在胡說八道些甚麼.
●读得愉悦啊,轻松易读,鞭辟入里。
《政治学的重大问题》读后感(一):书摘:公民自由
本书 P215
公民自由
…………
《政治学的重大问题》读后感(二):《政治学的重大问题》读后感
这本书显然要比我学的政治学来的痛快,读过这本书之后我才真正感到自己有了那么一点政治学的感觉,至于大学期间学过的《政治学原理》,基本处于不懂或者没用的状态,读过这本书我才相信政治学是一门科学,有自己的规律而不是一个伪科学。
不知道我以下的理解对不对:
政治学研究的是权力(或者说是权利)的产生、分配、使用等的规律。政治是社会活动的产物,只要社会活动存在政治就必然存在。国家问题是政治必然讨论的问题,是政治权利规律运行的外在表现。
权力的产生来源于人在社会中的差异,这些差异划分的标准很多,比如最简单的是性别,在父系社会,男的就比女的更有权力。其他的划分标准有很多:种族,家族,暴力,知识,经济等等,有一些标准是与生惧来而终身不改的,比如种族和家族的划分,有些是后天可以改变的,如知识,暴力等。社会文明的程度越高,可变的划分占的权重就越大,每个人就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比不文明社会更多的利益。但是这样标准是客观存在的,不论是可变的还是不可变的。在这本书中权力被定义为大家行为的同意(如果是心里也愿意并自觉服从的话那就转化成了权威)。是什么体现一个人权力的大小呢?我自己理解是对利益的占有调配程度,包括物质的和非物质的。对利益的分配被秩序化了就变成了制度,当制度存在的同时国家也就存在了,于是我们看到国家在社会生活中设计种种制度来分派权力,于是不同的人群(以前叫阶级)获得不同利益,这些就是国体,国家中各阶级的地位。为了保证地位实现于是就有了政体,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凌驾在这些表面背后的就是意识形态,也就是制度设计的观念,这些制度也反映了专制、民主等词汇的涵义。当人们对这个国家的政府设计的制度认可的时候就表现为出了政权执政的合法性问题,它反映了一个政权执政在道义上的合理性和应然性。
政治是有规律的,也是客观存在的,这是我读过这本书最大的感受。所谓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我自己琢磨这社会生活啊起码有两个特性,一是开弓没有回头箭,历史在往前走,想倒回来是不可能的。举个小例子,在大学报志愿的同时你可能当时不喜欢自己的专业,但是当你读了之后也许会发现原来自己也适合,但是在最后你会发现,自己的原来的理想和目标早已经不知道哪里去了。而且如果你再想回到自己的原来的路上的时候,你会发现是如此之难。二是社会不是加速跑,什么都是一点一点来。社会主义可以搞商品经济在顾准的时候就提出过,但是现在我们才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也许一些事情在我们看来这是毫无疑问的不合理并且有更好的方式,但是操之过急的结果就是物极必反。政治的规律在于历史和他国给我们演绎的不朽,什么样的制度可以带来什么样的结果,几乎是不变的,使用过的制度就象一个药方库,我们只要照方子抓药就可以了,但是最重要的是对现实病症的诊断。抓对了你就是千古流芳,抓不对你就是遗臭万年;抓对了人民就安居乐业,抓不对那就是生灵涂炭。
还有一些小困惑通过这本书我找到了答案。在现实中的划分起码我看到的有:家庭、经济条件、学历、能力、身份、资力。
正因为人和人之间的不同,我们在权力的占有中才有多有少,毫无疑问的是能占有更多的权力会让我们的生活跟游刃有余。于是我得出的结论就是任何时候都不要被边缘化,都要在权力的不断划分中争取划在圈内,大家都带你你才能混的要吃有吃要穿有穿。这就是政治学和伦理学的不同。马基雅维理说:“人们实际上怎样生活同人们应当怎样生活,其距离是如此之大,以至一个人要是为了应该怎样办而把实际上是怎么回事置之脑后,那么他不但不能保存自己,反而会导致自我的毁灭。”
《政治学的重大问题》读后感(三):《政治学的重大问题》
上学期看书很拖拖拉拉,很多书都是“烂尾”工程,看了一部分就放下了,莱斯利.里普森的这本《政治学的重大问题》就是其中一本。早在考研的时候就从燕老师的那本书里看到引用过此书,因此有了想看看的愿望。但苦于此书已经绝版(在同系列书中唯一在书店不再销售的),一直没机会看。上学期选修燕老师的课第一本制定读物就是此书,加上这本书被列为考研的参考书,于是我更加坚定决心要看看此书,终于在图书馆将之借出。经历了两次借阅之后终于在昨天晚上将其看完。华夏出版社翻译的这本书是第十版,出版于1997年,此书英文版的首版于1954年,此后每隔4到6年修订一次,至今已经经历了很大的修改,除了作者的认识在不断深化以外,政治现实发生的巨大变化是最主要原因,作者过去做过的预言甚至都已经被现实所证实,从中也可看出此书的学术质量和学术价值。
既然是《政治学的重大问题》,作者自然写作此书自然就要以问题为主线安排章节和具体的内容,作者共列出政治学的五大问题,即公民资格的范围、国家的职能、权威的来源、权威的结构、国家的规模及其外部关系等,在章节安排上将之具体化为特权与平等、一元论与二元论、独裁与民主、集权与分权、国家规模的大小和民族等问题。在此之前,作者先对政治学研究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可以看做是对这些重大问题的总概括。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无非是个人、团体和社会,当然也包括国家,而前三者都可以被看作是与国家相对。前三者既可以独立存在发挥作用,又紧密结合在一起成为独立于国家的政治力量。人是有社会性的,有了人就会有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许多具有共性的人就容易组成团体,因为爱好、特征的不同其组成的团体又各有不同,因此就有了团体的多样性,一个健康的社会应该是有着多样性团体的社会,人们可以自由的组合并表达自己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喜好。在社会之中,有一种组织或者团体逐渐脱颖而出,它同样起源于人们的需要,它为人们提供了安全、秩序和正义,但却因为自己独特的性质,即强制力和合法性而具有与众不同的功能,这种组织逐渐形成为国家,它掌握并使用着权力,而具有合法性得到人民支持的权力则具有更具持续性的权威。其实,各种团体都能在其各自领域里为实现安全、秩序和正义做出贡献,但国家的独特性在于它的对象是全社会,但恰恰是因为提供的内容与其他组织有着共性,这就必然的产生了冲突,国家和社会的争夺一直是政治领域经久不衰的主题,而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则成了区别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准,国家牢牢控制社会的是传统社会,国家和社会协作并不断让位于社会自治的则是现代社会力图追求的目标。当然,这种关系并不是一贯的,二者的争夺一直在持续,地位时常发生变化,这里说的仅是总体趋势。
接下来作者对政治学的这五大问题分别进行了阐述和分析。第一个问题即公民资格的范围,是排他还是包容?不同的选择导致了不同的结果,如果公民资格或者公民的参与是排他则是特权的社会,特权者独享政治参与权,掌握着经济、社会的优势地位;而如果公民资格被赋予了所有人或者大部分人,则这个政权就是包容性的,具有平等的特征。在不平等特别是政治不平等的社会,精英被认为是高人一等的,而划分精英的标准则千差万别,包括种族、出身、年龄、性别、宗教乃至文化、财富、智力等可以作为标准将人们划分为三六九等,并且由于政治统治的特性,即少数人对政治过程的实际控制,使得优势阶层或阶级仍然需要一小部分人亲自参与政治,这些人成了政治精英,他们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则可能是因为世袭、财富或者武力的使用等多种因素。但是“人人生而平等”的原则在现代已经深入人心,赤裸裸的不平等或者权利意义上的不平等很难堂而皇之的出现,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人们逐渐获得了政治权利的平等,选举权得以扩大,人们能够普遍参与政治过程,特别是选举过程中。但是,种族、教育机会、性别,特别经济领域仍然难以实现平等,权利可以授予,但人们的偏见和实际操作的偏向短时间内也难以改变,“玻璃天花板”仍然存在,“隔离但平等”的做法仍然在刺痛着弱者的心灵,有时甚至只能通过动用强制手段来实现本应该实现的平等。
在国家的职能领域,其活动范围是有限还是无限的区别构成了国家与社会、政治与经济的纠纷之所在。西方经历了国家与社会的一元与二元的不断变动,具体表现为国家对社会的控制而形成的单一社会,以及教会或者经济组织对抗国家的二元社会,甚至还会演变为前两者对国家的控制。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总是变动不居的,当国家控制的社会,教会或者经济组织逐渐强大起来形成足以抗衡国家的势力,逐渐将一元社会转变为二元社会,但二元社会又是很难平衡的,在二元对抗的过程中有优势的一方逐渐战胜另一方从而逐渐产生一元社会的特性。经历了数千年的变动之后,到近代再次呈现一元主义的特性,这就是主权理论的出现。即便如此,新时代也在经历着主张“有限政府”的抗争,要求限制政府权力并扩大社会自治特别是经济组织的独立,成为许多国家的现实实践,当然,主流还是国家越来越多的干预经济、社会等诸多领域。
根据权威来源的不同还可以划分为权威和民主的政权,前者具体表现为权威主义、极权主义等多种不同的形式,但如果这些国家或者政权的统治者没有可持续性的合法性授权,而是仅仅依靠愚民或者强力,则他们很难维持其统治。权威与独裁的最高形式是法西斯主义和苏联国家的具体实践,尽管二者在意识形态上有着极大的不同。在这种政权之中,国家完全控制了社会,党国合一,领袖成为权力的唯一行使者,权力集中达到了顶峰。但这种政权一般都没有持续的存在,而只有民主的政权则与之不同。自从雅典进行了民主实践之后,罗马也为后世的民主政治贡献了制度起源。民主选举和集会形式,权力制衡的实践等等,都是希腊、罗马文明对后世具有深远影响的具体表现。在经历了国王与贵族的争斗之后,国王取得了短暂的集权统治地位,随后成长起来的资产阶级以及后来的工人阶级经过斗争取得了选举权,并逐渐建立了相应的制度结构。法治的实现以及宪政体制的不断完善证明着民主长久的生命力。尽管有学者指出“寡头政治铁律”的存在,但人们因为有了选择权,使得掌握权力的精英也不得不考虑和维护人民的利益,否则他们就要被替换,从而受到实实在在的损失,这不是一句阶级的共同利益所能涵盖的。
另外一个问题涉及权威的机构问题,表现在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前者是同一级不同机构之间的关系,后者则体现为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先是洛克后是孟德斯鸠的政治哲学论证了权力分立与争衡的优越性,美国则具体实践了孟德斯鸠的理想,但总统、国会和法院的分立并不是全部,又发展出了政党和官僚机构两个新兴力量,前者可以聚合人民的要求,并对其他国家机构产生影响,而在专业化的今天,官僚结构更因为其能够深谙具体的政策执行而对政策产生着重要影响。在纵向领域,单一制和联邦制的区别已经让人耳熟能详,不同国家,不仅存在单一制和联邦制的区别,还存在中央权力大或小以及地方权力大小的区别,从而产生了更多的类型。
最后一个问题则涉及到国家的规模与对外关系,国家是大是小其实对国家的实际政治运作以及政体的选择并没有很大影响,可以看到不同规模的国家都有着相似的政体模式,但也应该看到,小国家更应该形成集中化的权力,而不能分成太多管理层级。当然,国家的规模和具体形式经历了几次深刻的变动,这主要表现在西方历史上。先是城邦、后是帝国,最后是民族国家,不同的国家形式先后发挥过适宜的作用,但都最后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合时宜并被新形势所取代,作者指出了可能的新趋势,在国际组织日益发挥重要作用的情况下,区域国家有着很大的发展潜力。
也可以看到,这些问题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影响,一个问题发生改变很容易导致另外一个或者一些问题的变化。但无论如何,作者指出政治在其运行过程中应该抱定一种价值原则,即实现善的生活,实现自由与平等,其方式可以是竞争也可以是合作,但这个原则是必须时刻牢记的。
《政治学的重大问题——政治学导论(第十版)》(The Great Issues of Politics:An Introduction to Political Science)
作者:[美]莱斯利.里普森(Leslie Lipson) 译者:刘晓 等
目录:
总 序
序 言
第1章 政治学研究的介绍
个人自由
决定论者错在何处
蚂蚁的社会观察
世界的前途
信息和理解
永恒的问题,变化的解决方案
重大的问题
对于重大问题的分析
对于重大问题的综合
方法及其影响
政治学和伦理学
人道主义和政治
政治的价值
注 释
第2章 个人、团体与社会
人的社会属性
自我发展与自私自利
选择合作,还是选择竞争
自然国家与社会性质
团体中人们之间的联系
团体的构成要素
社会整合
意见分歧的个人忠诚
寻求社会的和谐
注 释
第3章 国家的起源
政治、国家和政府
国家的基本职能
为了安全的普遍努力
国家的核心
安全、秩序和正义
暴力的使用和垄断
官员与公众
暴力与同意
权力与权威
政治目的和政府手段的演进
暴力的滥用
权力的悖论
无政府主义的哲学
政治与权力的混淆
权力的伦理学
注 释
第4章 特权的统治:第一问题之一
对不平等的论证
精英的划分
种族优越的神话
祖先崇拜
长老统治
性别不平等
宗教差别
征服的统治
文化领导的要求
金钱权力
政治权力
智者的统治
注 释
第5章 “人人生而平等”:第一问题之二
第6章 国家与社会:第二问题之一
第7章 政治与经济:第二问题之二
第8章 权威与独裁主义:第三问题之一
第9章 被统治者的自由:第三问题之二
第10章 集权与分权:第四问题之一
第11章 地方主义、中央主义与联邦制:第四问题之二
第12章 国家的规模及其相互关系:第五问题之一
第13章 民族国家与国际秩序:第五问题之二
第14章 政治变迁的动力
重要名词译名对照
译后记
华夏出版社2001年5月第一版(Prentice-Hall,Inc,1997) 353千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