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十记》是一本由苏雪林著作,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31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浮生十记》精选点评:
●散文笔调十分浪漫
●喜欢前面那些小故事。
●床挨着书架,睡前总是抽出这一本
●我实在找不出一个这本书值得看的理由……
●文字细腻而真诚,然而多限于低吟浅唱
●想到从前种种不自由,倒觉得可怜了。
●非常不错的散文集
●看了第一章“绿天溪水”,那样奇幻灵动的想象令人动容~可是后期的文字略显沉重~
●如饮温水,柔且暖
●不知道是否年龄和时代的差别,读起来上有一种较为啰嗦的感觉,其中有几篇评论作家文章,由于自己的孤陋寡闻,跳了过去,倒是其中描写抗战中的逃难生活较为有趣。
《浮生十记》读后感(一):逝去的年代,逝去的韶华
我总不是很喜欢冰心的文章,觉得她的文章总少了些我对于文学的理解,虽然她老人家很多时候值得尊敬。而苏雪林则是偶尔遇到偶然听说,一人说她在当年是与冰心老人齐名的。读着读着,忽然发现这样的文字便是我所追求多时的。
她的文字细腻而有书香气,即使有那么一点点的啰嗦,却读来不忍放下。有篇《青春》和《中年》的,沧桑感十足,或许写这篇文章的时候,苏雪林不会想到会五十多年也回不到她的家乡,青春转瞬记过,中年很快到来,而老年亦不远矣。
这是一个被文学史忽视掉的人,只因她对鲁迅的态度,只因她解放前去了台湾,而如今她又回来了……
搜遍图书馆,发现她的书甚少,只有这本《浮生十记》和一本薄薄的良友小说,似乎是叫做《蝉蜕》的,赶紧借来,深怕被人抢了去,不过我也知道,是没有人能抢走的。
《浮生十记》读后感(二):一生颜色付西风.
苏雪林----女,作家、文学家。乳名瑞奴、小妹,学名小梅,字雪林。后因升入北京高等女子师范,将“小”字省去,改为苏梅。由法回国后,又以字为名,即苏雪林.任过苏州东吴大学、上海沪江大学、安徽大学、武汉大学等校教授,与凌叔华、袁昌英一起被戏称为“珞珈三剑客",活了103岁,半生反"鲁".
其百岁人生可谓经历丰富,命途坎坷。她的求学经历、出国、婚姻、研究、写作等所作所为,真可称得上是特立独行,惊世骇俗,用“另类”一词来形容她,真是一点也不过分。
以上是百度知道搜索来的,但我想说的是,她的独立特性行以及为文的无小儿女态,可以称的上中国的尤瑟纳尔.一个女子只略有过极其短暂的婚姻,漫长一生,迁徙辗转.孤清一人,集学者,作家于一身,还兼及绘画,种菜,一样都不落下,在川大的几年,因避战乱,迁居荒野,和姐姐一起用两年多的时间开垦荒原,种绿色蔬菜.后来又后悔总结:若把这种菜的时间省却,就该多写下几部书作....一个女子在国破离乱之时,还心心念着著书立作,甚至为种菜所费掉的时间后悔不已.
与她同时代的女子,本不及她的才华和高度,也被人一直陆陆续续记得,惟独她,被人忘却,仿佛不曾提起,书堆墨迹,永远在彼处,而到达则是多年后了.
很多女人的俗世命运,多半是因为嫁了什么样的人,过着怎样的锦衣玉食而沾沾自喜,并非因了写作而有着相应的荣耀.很明显,苏不是这样的人.云泥之别,不过如此.
《浮生十记》读后感(三):民国大师的满分作文
看到短评里说:“我实在找不出一个这本书值得看的理由。”估计他纯粹是标记,没有读过这本书。民国大师的著作多数是值得一读的,不论其他,文笔就值得一览。现在的文章不会出现那个时候特有的文笔的,现在有些文笔好的多数也是模仿,模仿得好还可以看看,模仿不好看一眼就会弃。词语也是值得玩味,“香雪霏霏、杲杲秋阳、香气蓊葧、拜斗踏罡、钟漏垂歇……”看了好一会,才发现,此书写的散文绝对是高考满分作文啊。
绿天一篇:世上哪有绝对的真幸福呢,我们又何妨将此地当做我们的地上乐园,一切我们过去生命里的伤痕,一切时代的烦闷,一切将来世路上不可避免的苦恼,都请不要闯进这个乐园来罢,让我们暂时做个和和平平的好梦。
当我老了的时候一篇:世界无论进化到何程度,生活总须用血和汗去换来。
青春一篇:好像我们称孩子的时代为黄金,其实孩子果真知道自己快乐么?他们不自知其乐,而我们强名之为乐,我总觉得这是不该的……再者青年总是糊涂的,无经验的。以读书研究而论,他们往往不知门径与方法,浪费精神气力而所得无多。又血气正盛,嗜欲的拘牵,情欲的缠纠,冲动的驱策,野心的引诱,使他们陷于空想、狂热、苦恼、追求以及一切烦闷之中,如苍蝇之落于蛛网,愈挣扎则缚束愈紧。其甚者从此趋于堕落之途,及其觉悟则已老大徒悲了。若能以中年人的明智,老年人的淡泊,控制青年的精力,使它向正当的道路上发展,则青年的前途,岂不更远大,而其成功岂不更快呢?…… 据说法朗士尝恨上帝或造物的神造人的方法太笨:把青春位置于生命过程的最前一段,人生最宝贵的爱情,磨折于生活重担之下。他说假如他有造人之权的话,他要选取虫类如蝴蝶之属做榜样。要他先在幼虫时期就做完各种可厌恶的营养工作,到了最后一期,男人女人长出闪光翅膀,在露水和欲望中活了一会儿,就相抱相吻地死去。读了这一串诗意的词句,谁不为之悠然神往呢?不止恋爱而已,想到可贵青春度于糊涂昏乱之中之可惜,对于法朗士的建议,我也要竭诚拥护的了。
《浮生十记》读后感(四):阅人生百态,明世事沧桑
一连几天晚上,在夜深人静临睡前我会翻一本书,用心去读, 并且为它而着迷. 那便是苏雪林的《浮生十记》。这是我偶然拾到的一本书,它让我的心获得这段时间以来前所未有过的安宁和平静。
苏雪林,以前对这个名字知之甚少,甚至是陌生的。只隐约知道她曾是与冰心、丁玲齐名的女作家。看了这本书的后记,才了解她出生于1897年,逝于1999年,一生跨越了整整一个世纪。因为她下半生移居台湾教书,所以直至她去世后,她的作品才渐渐地进入大众的视线。她的一生涉猎颇广,她是集教授、画家、作家和学者于一身的人,在法国留学时,与女画家潘玉良同窗。在文学方面,她的散文成绩特别出众。在《浮生十记》里,我读到的全是空灵而深深扎根于现实生活的文字,完全体会不出那样的文字诞生于上世纪的二三十年代。
“春风带了新绿来,阳光又抱着树枝接吻,老树的心也温柔了,它抛开了那些讨厌的云儿,也来和自然嬉戏。你看,它有时童心发作,将清风招来密叶里,整天缥缥缈缈地奏出仙乐般的声音。它们拼命使叶儿茂盛,苍翠的颜色,好像一层层的绿波,我们的屋子便完全浸在空翠之中,在树下仰头一望,那一片明净如雨后湖光的秋天,也几乎看不见了。啊!天也让它们涂绿了!绿天深处,我们真个在绿天深处!”这是苏雪林在她最著名的一篇散文《绿天》中的一段文字,读后让人如沐春风,心也变得青葱翠绿。苏雪林,我越发对这位见证中国二十世纪历史的世纪老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书中后记写到,她年轻时是“五四”运动中积极的女权倡导者,却在潮头浪尖上留学法国,五十岁入台湾教书,直至95岁回家乡安徽,最终逝于台湾,享年103岁。天啊,我不知这是怎样的一种人生,大起大落,一生各个领域成就著多。带着这种好奇,我于上周末在重庆书城觅到另一本书,书名是《苏雪林:荆棘花冠》,这是苏雪林故乡安徽省师范学院一文学院教授在走访苏雪林故乡及收集她生平资料,写下的一本传记。我如获至宝,在《浮生十记》读完后,我会好好读读这本书。
一直以来,我最爱读书的类型之一,便是人物传记。在我家书柜分类摆放的图书里,差不多有整整一格是人物传记。常常在宁静的夜里,在灯下跟着别人的故事,一颗心起伏迭荡;或是在一段旅途中,最好是踏上某位我崇敬的人曾经走过的旅途,带上一本那人的传记,去触摸历史的痕迹。这是一个十分愉悦的过程,读别人的故事,而后在某个月明星疏的夜,回望自己的来时路,所有的过往随之云淡风清。我也喜欢中央电视十台每晚的《人物》节目及周末的《大家》,喜欢《南方人物周刊》杂志,他们让我在阅尽人生百态之后,明了世事沧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