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河》是一本由遠藤周作著作,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出版的301图书,本书定价:100.00元,页数:199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深河》精选点评:
●看了以后,唯一的感觉是胸闷,不太喜欢日本的东西
●好久没读小说了,当下简直是遇到这本书的完美时机!
●河流包容他们,依旧流呀流地。 人间之河,人间深河的悲哀,我也在其中。
●由一首歌想到读一本书,这大概也是歌里的歌词“点到点的连接吧”。看书的腰封上“《深河》是一把通往天国的钥匙,阅读这本书就是一次精神救赎和心灵朝圣”时被唬到了,直觉得这类书少看点好,思考过多人生会变得有意义而不幸.看了前面几章想当故事会来看来着,早上一股作气看完到最后还是被震撼到了。“人间之河,人间深河的悲哀,我也在其中”.
●感覺上不及《沉默》,但還是一貫的遠藤,好看且具啟發性,也是一貫的林水福,譯得很好。讀此書時人在西藏。
●傑作傑作~!
●人间之河,人间深河。
●觉得恒河更神圣了
●《深河》真的太好了,我是里面的每一个人。总要去找瓦拉纳西的恒河吧
●关于宗教。有关宗教的东西,还是觉得很难理解。
《深河》读后感(一):胡言乱语
活着,每个人心里都有或明或暗的罪,身上都背负着某种终其一生也无法释怀的东西,看看这些人,总有某一面像你。
我阅历很浅,25岁了也没经过什么事儿,小的时候过过苦日子,吃过苦,但是没有经历过痛苦,直到爱上一个人。本来,爱上一个人也没什么大不了,但问题是爱了不该爱的人,不能爱的人,所以才有了痛苦。其实,这个世界上本没有什么该爱和不该爱的人之分,只不过当自由的天性遭遇与道德底线冲突的时候,便产生了该与不该,能与不能,道德与不道德。这本书,让我敢于正面看待自己,也敢于放弃。
在这里,每个人应该都能找到一点自己的影子。
《深河》读后感(二):再見, 遠藤
2001-11-27)
小學時, 在"中副選集"中看過遠藤周作的中篇小說. 他的文筆很自然, 相當平易近人, 光是那個中篇, 我就看過好多次. 但這是第一本我看過他寫的長篇, 或許我該多看幾本. 幾個來到印度跟團旅行的人, 都為了追尋生命中的重要意義, 這樣的小說結構其實相當平常. 五個人擁有五個故事, 焦點有點不夠集中. 五個故事分開來看都相當平凡, 發人深省, 但有的我仍無法了解他們為何要走這麼一趟來印度. 在序言中, 認為年輕離婚的女子美津子與神父大津是男女主角. 將這兩人做了完整的分析, 但我覺得這種說法太過一般化.或許他們佔了比較多的篇幅, 但這並不表示他們就是"男女主角". 和序言觀感不同, 我反而受到那個死去妻子的磯邊感動. 一個傳統的日本男人, 與妻子過了一輩子平靜的生活, 妻子先他走一步. 一直到妻死了, 他才發現妻對他的重要, 許多瑣事"如同泡泡一個一個浮上來". 為什麼他要等到妻死才看到這一點呢? 為什麼讓自己無盡地後悔, 沒有及時對妻子表達愛意呢. 是不是, 他對於"愛意"二字, 有莫名的排斥? 不表達愛意的一方, 或許覺得我愛對方是理所當然, 對方當然了解, 為什麼這麼肯定對方一定就能感受呢? 我一直覺得, 愛是相互的. 如果你不讓對方知道你愛他, 對方怎麼會知道? 如果對方不知道你愛他, 那你的愛就不存在了啊. 我覺得本書有點太過淺顯了, 但我仍予以極正面的評價. 7/16
《深河》读后感(三):疗伤之爱
并不是纯爱小说的《深河》怎么会有疗伤功能呢...?
其实事实是这本书从头到尾一直在讲的一个主题就是“爱”
当然起初读的时候 这种“爱”无处不在
有鳏夫对亡妻的爱 也有少男少女之间的情欲之爱
或者是护士与病人间的爱 战友之间的爱 作家对世界的爱...
但是看下去 我们会发现这种“爱”绝不仅仅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与依赖
而是在奉献“爱”的过程中 不断攀升的“罪恶感”
这种“罪” 并非是指人犯下了滔天大罪
而是为了维持“自我”的“存在”不得不做出的一些事情..
这便是“命运”
《深河》里面有一个人一直在对一位战争年代为了饱食而不得不吃下战友尸体的肉的人强调 所谓的善恶不过是人一念之间的事情...
他为这位临终前一直对这间事情念念不忘地战友讲了一个故事:
这个故事是说 一支登山队伍在雪山遇险 然后被困
大家都没有东西可吃 生命危在旦夕...
而此时 有一位快要死了的人告诉队友 请求大家吃了他的肉以活命...
于是那个战友听了这个故事之后满意地死去了...
这个场景的安排完全就是天主教的“忏悔”行径...
但是显然刻画的一点都不因为是宗教的介入而变得说教言重
这就是远藤的高明之处
以上所举的例子是全书中大大小小的事件中的一个较为深刻的片段
除此之外 《深河》安排了不同的人物 一直在围绕着“爱”的展开在印度进行旅行
总所周知 印度教是统治印度的第一宗教
又因为佛教的关系 总之是相信轮回转世这回事情的宗教
但是这与西方的天主教是完全相悖的
东方的宗教是人死后变成神(大家都喜欢拜拜然后祈求身体健康什么的)
而天主教确是相信人只有赎罪了才能回到上帝身边 而不是成为“神”
这与远藤周作的态度变化有关...在译者林水福教授的导言中有很详尽的解说
故在此不做赘述...
回到“爱”本身
小说中的异教徒大津(信仰天主教 却跑到印度) 历经苦难来到印度
协助火葬场工作:将骨灰or尸体投入到恒河中...
而与此同时 每天都有大群印度教徒去恒河沐浴
用灰白色的水漱口 借此获得“永生”
这就是生命与死亡共存共荣的印度教
大津背起奄奄一息的“贱民”(印度种姓制度的产物 最下等的国民 甘地称之为“神子”)的身体 走向恒河 完成他们的悲愿
这与耶稣的形象不谋而合...终其一生 大津都在追求的东西便在于此
如果依赖与亲情是人与人之间的“爱”的话 那么教徒所作所为就是为了把“爱”发扬光大 成为人与神之间的“爱”
耶稣背负全人类的苦难...这是他给于人类的“爱”的方式
此时的“爱”便是真正的“大爱” 是超越欲望与同情 以身体之死换取的全人类之希望...
故事的结局也正是印证了这一事实
总的来说 这本书并不晦涩
行文流畅通俗 在不经意间传递着生命的终极意义
即使抛开宗教 读完之后依然给人豁然开朗之感
因为这不是一本“人应该怎么样”的教唆之书
而是一本引诱你内心的“罪” 并进行治愈的疗伤之书
让你对“命运”这个神秘的东西进行重新思考
说到“罪”又扯到宗教...
不过 人类历史难道不是因为这个才变得更为有趣的吗?
.s.从狭义上讲 《深河》绝对不是基督的卫道之书
因为在里面有太多与基督教义相悖之处
亦如小说中大津的异教徒处境..
这是一本关于人性与永恒之物的互动之书
宗教带来福音的同时 也带来无数战争..
我们坚信 不同宗教间对话的时代必将来临...
《深河》读后感(四):遠藤周作的《深河》
「河流包容他們,依舊流呀流地。人間之河,人間深河的悲哀,我也在其中。」
─遠藤周作《深河》
終於看完這一本書,我也鬆了一口氣。
遠藤周作的小說總是在抓一個主題:宗教。
以往閱讀他的作品,我的心情會乖乖沉澱下來,聽話般地安靜了。
譯者,林水福,輔大日文系主任。這是個我很熟悉的名字,別誤會,我們不認識。林水福本人我是沒見過,但是他在文壇滿活躍的,他把遠藤的重要作品差不多都一出來,如:《武士》、《醜聞》、《沉默》等等,和遠藤也有交情。此外,他特別喜愛紫式部的《源氏物語》,這方面的研究著作非常多,一般人可能不曉得,國內比較有名的《源氏物語》譯本有兩個:豐子愷跟林文月。前者是文言的體裁,後者不能算是白話文,但比前者簡單易懂。林文月的譯筆其實很多地方滿文言的,譬如之前在《聯合文學》上翻譯桶口一葉的小說《比肩》,真的是讓我不太想讀下去,幾乎無法把她的散文和譯作聯想在一起。
遠藤的《深河》把日本人(其實影射東方人)對於基督的漠視,和西方偏執的一神信仰,討論這個嚴肅的話題,故事中的主角大津這人,遠藤是從側寫來描繪出他的輪廓,藉由大學時代誘惑他的女子美津子來娓娓道出堅貞的信仰。
遠藤原來想把美津子寫成夏娃般的人物,但是最後主題突然偏離,於是他決定來寫這個主題。
大津相信東方思想中的泛神論,多神說法,認為基督是在不同的宗教以不同的身分存在著的,不管是哪一國人、信哪一種宗教,耶穌都會背上那人的十字架,去愛他。所以他從法國神學院畢業後,到印度去實現他的夢想─成為基督。印度教的人深信被恆河的水洗滌,將會得到美好的來世,即使這是一條夾雜屎尿的污濁河流,每天仍然有很多窮人到此祈求幸福,有的人還沒到達恆河,所有的錢都花光、也剛好得了重病,往往會在途中病逝。而大津每天所作的事,就是到恆河附近找尋這些異教徒,背他們到恆河那邊完成心願。
對大津而言,恆河就是基督的象徵,無論貴賤與否,恆河都給予人們希望與幸福,洗盡人們的罪孽。
至於美津子,這個玩弄大津的女人,其實並沒有堅定的信仰,她誘惑大津的原因出自於她的空虛感,美津子儘管是要什麼有什麼,看到滿足的大津還是產生了嫉妒的感覺,她對神說:「我要把他從你那邊奪走。」而大津一時被誘惑了,美津子立刻把他一腳踢開。
多年後兩人在法國相遇,她驚訝於大津的襤褸,大津這時在神學院被外國學長質疑著泛神思想,心中無限苦惱,而美津子只是想利用蜜月旅行來看看大津,她問大津為何又回到神的身邊,大津的回答是:「正因為被你拋棄了,我...才稍微了解祂被人拋棄的痛苦。」
「我聽到『來吧』的聲音。來吧!我也跟你一樣被拋棄,只有我絕不會拋棄你。」
「我回答祂,我去。」
大津的學長指責他的泛神思想是謬誤,但是大津說:「我沒辦法,是祂撿選了我。」
樣這一本小說裡,出現的不只是大津跟美津子兩人。失去了妻子的沼田,想為死去戰友祈禱的木口,鄙視日本觀光客的導遊江波,還有代表日本人寫照的三條夫婦。當美津子看到大津如此辛苦地背著印度教徒時,心中不禁浮現出她長久以來的問題:我到底在追求什麼?
當她看見印度女神查拉姆達的雕像:她的乳房萎縮得像個老太婆,但是她還是從萎縮的乳房硬擠出乳汁餵成排的小孩。她的左腳因為痲瘋病而腐爛,腹部也因飢餓而凹陷,還被一隻蠍子咬著。她才發現,大津所說的話是真的。
故事的最後,有個日本人在恆河畔拍照,導致印度教徒的暴動,大津不小心被捲入這場鬥毆之中,身受重傷病篤,只留下收到這消息愕然的美津子。
我喜歡這本書的原因,大概是由於我高中唸的是天主教學校,學校常常定期要我們唱聖歌,當然我並不是教徒,但我的乾妹卻是個虔誠的基督徒,我的同學裡沒有信天主教的人,我實在滿懷疑她們真的信神嗎?學校裡有個小聖堂,還有宗教輔導室跟宗教輔導課,我厭惡這些制式的課程。有天我讀到聖芳濟寫的歌詞,察覺那才是天主教的真意,便開始去宗輔室借閱了一堆聖徒傳。
現在,我仍然不是個天主教徒,但是我相信泛神論才是對的。
有興趣的人,可以去讀讀《歡喜城》、《背教者尤利安》,尤其是《背教者尤利安》一書,深刻地討論著東方宗教跟基督教的衝突,作者是個俄國人,名字太長我忘了,不過,他花了數十年去考察這本書的歷史地理背景,所以你不看的話,那他真的是很可憐。至於這本書,礙於篇幅的關係,下次再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