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情人 乌发碧眼》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0-12-26 00:59:36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情人 乌发碧眼》读后感100字

  《情人 乌发碧眼》是一本由[法] 玛格丽特·杜拉斯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0.00元,页数:19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情人 乌发碧眼》精选点评:

  ●重温了一遍,发现我以前根本没读懂杜拉斯,至今依旧读不懂。

  ●我最喜欢的书

  ●虽然读得困惑不解,但是依旧喜欢得要命。感觉进行了一场空前绝后的精神旅行,感受到了许久不曾有过的震撼。情人真的太唯美了,对它的喜爱真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总觉得给这本书打五星太委屈作者了。

  ●第一次遇到看不懂的书,不敢评价,等看懂了再说

  ●具有极强的感染力……一点没感觉出来,看得我好晕……好多名著都看不下啊,怎么回事,是我得道行太低了吗????

  ●读这本书,不知为何总没感觉,除了那两段……我已经老了……

  ●我想我对她有误解,但我不想解除这误解。

  ●情人还好,乌发碧眼是纯粹意识流了。。

  ●杜拉斯的文学是值得回味的。

  ●不太懂...

  《情人 乌发碧眼》读后感(一):如何更好理解《情人》?

  建议读一读米雷尔·卡勒·格鲁贝尔写的《人们为什么不怕杜拉斯了?》。里面对该作品的可读性,成为意料之外的畅销书的原因做了分析。《情人》取得轰动效应,违背了畅销书需要具有交换价值的规律,一方面是读者的感受力和包容性更强了,另一方面是这个作品本身就有很多值得推敲的地方。

  从结构、语言和写作技巧等方面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杜拉斯。意指的震颤波动,一直是杜拉斯作品的魅力所在。在虚构与自传之间摇摆,关于“我”的历史并不存在。

  写作的欲求,即爱欲,就是直接面对语言的混乱,即语言言之过甚或过少的那种癫狂,写作就是和无法说出的事物进行对质,向意义固有的溃散特性提出质询。

  《情人》介于一般作品和自传之间,人物主体实无其人,不知道是作者还是他人,没有姓名,只有“我”。纵向聚合关系叙事更是削弱了自传原型,就像回忆湄公河渡轮上十五岁半的女孩,如同电影画面,碎片化闪过。情人不是主角,只是中介,是反映我转变的一面镜子。

  《情人 乌发碧眼》读后感(二):回忆的碎片

  前天晚上走马观花的看了一边《情人》,看得迷迷糊糊的,到结尾时才发觉啥也没看出来。上网查资料,得知本书是作者七十岁时撰写的带有自传色彩的小说,“是对青春年华的最后一次呐喊”。然后看到了本书的荣誉,不想就这么放弃。于是乎,昨晚我耐着性子再慢慢地看了一遍《情人》。看到作者有条不紊的描述周遭的环境和女主的着装,附加上查资料获得的信息,我恍然大悟:作者在回忆。

  “情人”只是作者回忆的起点及线索,而非意图,作者并不想翔实地描写一个爱情故事,而是在回忆自己的青春。所以,“情人”的故事显得支离破碎,,有环境的细节描写,有女主家人情况的描写,有女主心理活动的描写,而关于男主的描写反倒很少。

  整本书用第一人称叙述,所以对环境及着装的描写都可以视为女主内心的侧面反应。叙述的语言给人感觉就是在回忆,顺着“情人”这条线索慢慢的回忆自己的过去,时而分叉出去回想年幼时的着装,时而分叉到周遭的环境,时而分叉到家人那里,时而又回到“情人”的主线上来。环境和着装的回忆是为了让自己更真实的变成那时的自己,以体会那时的感受。对家人的回忆是因为她爱她的家人,对情人的回忆也是因为爱,不过这爱有点悲伤有点绝望,而这绝望得窒息的爱经过时间的洗涤反而显得美丽无比、魅力无穷。

  让作者在意的仍然是对“情人”的回忆,毕竟那是青春的轶事那是美好的年华。花了大量的笔墨来描写与“情人无关”的人与物,无非是由于回忆是琐碎的,并没有固定的路径限制,东一片,西一片,随着自己的性子漫天飞舞的遨游在记忆的海洋。而且,不需直接回忆“情人”,只需回忆关于年轻的那些事便能把自己带回那个岁月,也便能感受“情人”带给自己的欢乐。

  我能从文字中看得出作者写这段文字时那种宁静又幸福的感觉,但我无法体会这种感觉。所以,对于《情人》,我没什么感触。书中的言语时不时地流露出作者对爱情,对亲情,对道德的看法,但我还是无法理解作者像表达的意思。对于我来说,《情人》仅仅是杜拉斯在七十高龄对青春的回忆罢了。我没到回忆的年龄,也不理解回忆青春的滋味。

  《情人 乌发碧眼》读后感(三):乌发碧眼

  ##杜拉斯的《乌发碧眼》中,那一对心怀焦虑与恐惧的轻年男女,寄居于滨海小镇阴暗角落的空房里面。分离,相守;一同沉默,一同哭泣;彼此凝视,相互倾诉;以此给予对方肉体与灵魂的慰籍与安抚,并于沉迷之中,品味生命的苦涩与甜美,情爱的荒芜与绚丽,欲念的冰冷与温暖,以及宿命的无常与在劫难逃。#

  #

  #杜拉斯对世情纷繁复杂阴暗丑恶的抽象展现,如此深沉而无望,让我的心不觉隐痛。#

  #很短的一段文字,却断续地读了很长时间,多次停顿下来便无法再链接上,于是只有重新开始。如此跳跃式阅读,让本就松散的故事情节,更为支离破碎。但是这正是我所喜欢的空灵、淡定、流离的感觉。那些断续的情节、松散的意象,看似虚无,实质真切,深深植入我的脑海,唤起了我潜意识中某段相似的记忆。如此,他人眼中怪异另类的杜拉斯,在我看来却是深邃而又平实,轻易就把我感动。真如有些人的评论,她的语言是有选择性的,对于那些被选择的读者来说,她的语言是当头的重棒,放肆地摧毁人性的伪善标准,瞬间就将你击中!#

  #

  ##理想主义者就是如此执着。他们往往有着完美主义倾向,为了追求梦想,宁愿背负孤苦,饱尝艰辛,也决不妥协退让,决不让世俗的浪潮轻易将自己吞没。

  #杜拉斯是偏执、自恋的,所以她在现实生活中,始终保持个性与独立,哪怕最终落入不好的结局;所以她把自己的思想,以近乎极致的方式,在自己的作品中展现出来。虽隐晦沉郁,但直指人心!她笔下那一个个陷入情劫的角色,就是她的影子,代她去完成在现实中她不可能实现的圆满,于虚无的时空里替她执着去寻求幻化的永恒。##

  ##《乌发碧眼》就是一部极具象征意义的作品。#

  #喜欢在入睡前拿出来阅读,如此,文中的一些场景,就会在梦中依稀浮现。恍惚中,我仿佛看到窗外那幽蓝深邃的大海;看到了昏暗房间的角落里紧缩着身体的那一对男女;看到他们时而沉默无语,静守凝视;时而无辜泪流,大声哭泣;时而相依而眠,却没有任何肌肤相亲的情欲;时而潜心交谈,却好象是意识与潜意识的对话,像是一个人在自言自语。然后,我就发现,那个神色隐忍而又不羁的沉郁男子,他的面容是如此切近熟悉;而那个有着深海般蓝色瞳仁乌发如瀑的女子,就是我自己…

  ##那一刻,以杜拉斯的方式,我完成了灵魂的再一次蜕变,于梦想与现实的混沌中,蓦然顿悟,轻易置身长久以来渴望而不可及的超然境界;那一刻,我宁愿永远沉睡梦中,不再醒来……愿我们,殊途同归,同登彼岸!

  《情人 乌发碧眼》读后感(四):十五年的《情人》

  

这本发黄的书,买于2004年,那时我高中,身边有爱好文学的人推荐了许多小说,其中尤其推崇这本。于是在一次逛书店时发现了它,我还记得当时那种惊喜的感觉。可一翻开,发现印刷是有问题的,无奈只剩一本,于是也买了,可见当时我多么受身边人评价的影响。可是,无论当时多喜爱,买回来就一放十五年。

这几天又有人提起,终于拿出来阅读。读完发现原来我一直误会杜拉斯了,她的文字还真是难懂,完全是十几岁那时的我所无法消化的。我真的佩服那时我身边那些读杜拉斯王小波的同龄人,好想知道他们现在怎样了……《情人》的名气一直大于文本,以至于我们最熟悉的只是它的经典开头:多少人曾爱慕你年轻时的容颜,可是谁愿承受岁月无情的变迁……我甚至可以把它变成水木年华的《一生有你》唱出来。那个年代,真的还是属于文学的,只是我的认知无法消化。

现在我三十多岁了,比书本里的那个“他”年龄还大,也经历过一段比我小许多的女孩的情感,不知以她的视角,会如何看待?在我看来,终究还是无法跟他们这段相差十二岁的未成年女孩恋情相提并论,他们都是如此超越生死。只有一点相似,就是一样地对年轻肉体的疯狂迷恋,想竭尽全力去汲取青春的芬芳。永生难忘吗?遗憾还没老到杜拉斯那样。

其中文中关于她和他的描写,篇幅并不多,情色部分更是少之又少,让人欲罢不能的是仅有的几段甚至轻描淡写地带过,都给我留下了无限的遐想与羡慕,何以两具陌生的肉体能彼此疯狂消化欲望?以至于年老了,记忆还是如此深刻,给人震撼与沧桑感。我也将一直深陷这种欲望折磨的痛苦之中,没有回应。

文本值得一读再读,因为段与段之间是割裂破碎的,杜拉斯熟悉地在“我”和“她”的人称中互相切换,她留白的内容是那么多,以至于无法一次消化。阅读过程我甚至怀疑这是不是缩略版,才会给我支离破碎感,可实际,少女那种深陷母亲、哥哥和学校折磨的生活,本身就是支离破碎的。太多的先入为主的想象,真不如亲自阅读。我想,大多数人应该是失望的,我也一样,我已经深受直白露骨文字的影响,难以消化真正的爱情了。

我还失望于我的阅读能力,它下降得如此厉害,我那曾经丰沛的情感和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正随着庸碌的生活一点点消失。它们早晚会像我曾经乌黑浓密的头发那样,逐渐掉光,变成油腻的秃头中年男子。

但我仍然怀念那个十五年前,懂得买下这本《情人》的少年。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情人 乌发碧眼》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