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米》是一部由安敏·纳耶费执导,阿里·苏莱曼 / 安娜·乌特伯格 / Motaz Malhees主演的一部剧情 / 冒险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200米》影评(一):远吗
200米的距离,远吗?好远的,远到目光可及,却路途茫恾。因为不是官方渠道的话,还需要经历一场惊心动魄的近2天的旅程方能到达200米外那有妻儿家。所以远吗。男主应该不后悔当初放弃以籍,留在巴地,因为民族信仰,所以如今200米的距离成了他必须支付的代价。家与国,忠与孝,生活小人物的艰难平衡与抉择。老百姓没有太多大道理,他们仅仅只能用那有限可怜力量做到自己能做的。无奈无助与悲哀,但只要有一点快乐,他们就很满足。
《200米》影评(二):世界语言大同
这是我本次观影第五个电影,第二个巴勒斯坦电影,有了上一个《天地之间》的铺垫,我多少对巴勒斯坦有了些认知。这些国际影展的电影其实已经是组委会事先筛选过的了,其实组委的人都比我这种大众评审不知道高级哪去了,这五个电影能被选中是因为,不管我们活在哪个国家民族,信仰哪个宗教,人世间的悲欢离合都是共通的。
如果想让世界通过电影了解自己的民族的艰辛,不是玩命告诉别人,自己有多热血,自己有多艰难,自己受到多少压迫。作为一个导演,就是真实的描述现实,告诉观众,你的同胞依然努力的为家庭为亲情努力奋斗着,这是世界上成熟的人的共同认知。
《200米》也是这样的故事,相比前面四个电影冲突更激烈,对于巴以的隔阂描述的比《天地之间》更直白,不过因为男主角偷渡去看车祸的儿子紧迫的心情,反而觉得那些巴勒斯坦人受的压迫并没有被过渡放大。
看了这个电影我差不多了解巴勒斯坦人目前状态了,以色列人住约旦河西岸,犹太人本来就有钱,加上天生做生意的天赋,科技工业发达,以色列政治也稳定,社会经济比其他阿拉伯地区好太多了。东岸的巴勒斯坦人想讨生活自然得跑西岸。这种局面太正常了,参照以前东西德,大陆跑香港,现在南北朝鲜。在物质的差异下,什么意识形态信仰差异,国仇家恨算什么,让家人活好才是最重要的事。
《200米》影评(三):哀而不伤的黑色幽默 文/王珉
哀而不伤的黑色幽默 文/王珉
#金鸡影展# “谢知乎电影、金鸡影展邀请”,作为金鸡国际影展的大众评委,很高兴参加这个活动,期待能欣赏开幕式《一秒钟》和后续的影展。巴勒斯坦电影《200米》又是一部公路电影,男人和一群人在路上看荒山野岭颠簸,路上抽烟,打电话。女人一路用单反拍,我能问你几个旅行问题吗?女人说是德国女记者。男人拒绝采访。影片中,各种“混不吝”的人物互相纠缠,碰撞出一个升华的主题:宽容与爱。整部影片基调哀而不伤,就如同男人说的话:愿主给每个人力量。
男人受够了同车人浪费时间上前理论,因为他的儿子生病要赶去医院探望。情感的反转展现得淋漓尽致,充满了戏剧的张力。
故事中,女电影人敢于冲着司机大骂,拯救躲避检查站在车后盖快窒息的男人们,展示了人物敏感、暴躁、无助的一面。女电影人跪下来哭了,原来一切都好,第一辆车已经被扣,电话里肢体语言恐惧,因为她拍的东西司机砸她的相机,她恐吓他警察来了。这是一个凄惨的故事,有人因为要翻越边界电网,被摔断两根肋骨,导演用黑色荒诞的手法把它的主题诠释为爱和宽容,这才是本片的主要目的。
片末,爸爸开车来到儿子病床前,亲儿子说宝贝。清晨巴勒斯坦城市从早到晚延时摄影,仿佛渗透城市的人情世故。妻子和三个孩子,在远处灯光对照通电话给惊喜,学会宽容,其实可以避免很多麻烦。电影相信这一点,也希望世人相信这一点。一墙之隔的巴以一家人,直线距离有200米,却只能通过偷渡相聚。结束有许多观众在鼓掌,为了《200米》巴以冲突哀而不伤的黑色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