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梁遇春散文》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0-12-18 02:27:24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梁遇春散文》读后感摘抄

  《梁遇春散文》是一本由梁遇春著、吴福辉编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5.00元,页数:28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梁遇春散文》精选点评:

  ●民国期间散文家有很多,也许他不算最睿智的一个。但他文风清澈,谈天说地的时候也带着年轻的痕迹,他是我顶喜欢的一个散文家。

  ●喜欢他散文的笔法,味道。

  ●少不更事时英国文学的启蒙。未饮尽的大半杯春醪,泪与笑的辛酸,世事无常风雨之劫,果然不是当时能切肤所体会。春温淡薄,幸有友携手重读,一树好花开,终不负。

  ●提到比较少的,很可惜早逝。查尔斯兰姆的崇拜者,很有英式风格。

  ●含着泪与笑的少年

  ●才华随猩红热去了……

  ●“将有一树好花开”

  ●如果写作是身体的一部分,文化遗老的董桥和年轻的梁遇春,我更愿意选择后者~~

  ●很高兴在年末,喜欢上了梁遇春。2009年的一大收获。

  ●不喜欢叙述的优柔寡断,不喜欢总是在爱情里自我纠葛的叙述,又是早逝的人,难免在人生的境界上是狭窄的~~春缪倒是极好

  《梁遇春散文》读后感(一):最好的青春一小半

  书架深处挖出一本梁遇春散文,看着乐。冷不丁的幽默,力求豁达的声口,以及青年阅世的浅——这一点也不能去怪他,谁能料到自己26岁就挂了呢。废名给他的一句评价叫“将有一树好花开”,很精当。他死得太早真是可惜,不然又是个钱钟书。

  他最大的郁闷是大学混完似乎什么也没学到,最大的挫折或者是失恋,为此写了很多凄惨短章跟故作开导口吻的信。其间那种青涩的伤心,像《西厢记》里的唱“将颤巍巍双头花蕊搓”,嫩芽似的,简直有点让人厌倦,却又是真疼。

  他一封信里说,自己虽然还算青年,然而最好的青春已经过了一大半。读到这种话,难免不起同样的惘然。想起席慕蓉说,那样热烈描绘盼望过的青春,它却始终没有来临。又想起韩寒说,青春就是青年人发春——话糙理不糙,仔细想想,也就是这意思。

  梁遇春说最重要的是过去,因为现在这么短暂,未来又遥不可及,所以回忆愈发不可轻易抛却。这都说得很对,但他毕竟是个失恋者,再有道理的话也只能看作是他自我安慰。

  他的集子叫做《春醪集》,来自《洛阳伽蓝记》那个酿酒高手的故事,所谓“不畏弯弓拔刀,唯畏白堕春醪”。刘白堕,名字好听得很。

  最好把剩下的小半瓶青春一仰脖猛灌下肚,趁着暖和劲,倒头睡了吧。

  《梁遇春散文》读后感(二):“吻火”的梁遇春

  在翻阅这本书之前,我有一个期待:因为早逝,梁遇春的文笔应是只属于青年人的,欣欣向荣。因此读的时候,每每联想到他的年纪。

  可实际上,我却读出了他的深沉和辛辣,他的深沉来自勤奋的阅历,以及对人生的认真思考。

  梁遇春对英国文化极为赞赏,他所看的书多是当时和稍早时期英国文人与学者的小册子,大名鼎鼎的如兰姆,吉本等等。还有很多当时健在的英国文人,他们的名声尚未定论,有的已经淹没在历史的尘埃里了。英国是盛产“小品文”的过度,他的文风也像极了英伦小品文,语言十分西化,虽然有点絮叨但不累赘。

  他散文的思想内涵貌似散乱和颓废的,一如其人,他津津乐道于“赖床”,认为那是他思想的最佳时辰。在他所有的文章中,我最喜欢那篇稍长的“谈流浪汉”,他对“流浪汉”式的不羁生活也充满了向往,流浪汉们他们没有一味地迎合社会,自由自在,随遇而安,相比gentlemen是有个性得多。我此时正好在看毛姆的《刀锋》,此文似乎是对主人公“拉里”那落拓不羁、漂泊一生的注解。

  他也是个恋旧的才子,朋友失恋向他倾诉时,在写给对方的信中,他觉得“当爱已成往事”的时候,只要珍视过去的感情,那过去的尚未过去。这样一个遇春,虽然只存在现世26年,却经历得很久。有如他悼念徐志摩的文题,“kissing the fire”,不妨用作此文的标题。

  《梁遇春散文》读后感(三):读《梁遇春散文》

  节选自http://hoopdyy.yculblog.com/post.901671.html

  有人哀叹,26岁便因病辞世的梁遇春本可以成为散文大家而未成。然而我相信英年早逝的人也有一种幸福,因为他们永远活在青春之中,活在激情与烈火之中。读了梁遇春的书,我深深感到他的生命犹如一团火焰——他抽烟,只因对于火种的依恋。夜阑静寂,捧着心爱的书籍坐在火炉旁边打发时间,最后干脆把书一扔,对着火焰发呆。这实在是因为在他看来,火焰的魅力还要胜过任何书籍一筹,她是如此从容,无拘无束,非但每一刻都在变换,甚至从来不曾演绎两幅相同的画面,实在是让人百读不厌的。而从他的文字中,我们似乎也可以读到作者生命的真实写照,如同一团奔袭的烈火,燃烧并灿烂在无边的暗夜之中。

  沿袭着自己对于火的爱恋,梁遇春写到了“救火夫”——大概就是消防员一类的职业——对比着自己的懦弱,推崇出救火夫们的崇高,自然此中是别有一些深意的。而另一篇《“失掉了悲哀”的悲哀》无疑更直接一些,甚至在某些方面写得有些许鲁迅先生的味道了。作为经历过“五四”的洗礼的先知者,这一类文字几乎是可以在所有同一辈作家中读到的,然而梁遇春却把这种“破毁铁屋子”的愿望藏得相当隐晦,尤其是在编写第二部散文集《泪与笑》的时候,他把大量相对袒露的直白一并删去。究其原因,我以为这样的文字并不属于他的写作风格,而归根到底,论及作者本人的生活方式和天然禀赋,梁遇春恐怕是一个怡然自得甚至有点“小资”的作者。

  说得直白一点,梁遇春的小品看了让人很开心,尤其适合失恋的朋友阅读。当然这样的阅读快感,首先来自作者悠然的生活方式。梁遇春喜欢睡懒觉,甚至专门写了《春“朝”一刻值千金》一文,讲述了睡懒觉的种种好处以及自己如何不懈努力保持着这样好习惯。他不喜欢上课,甚至说“一个文学士是坐硬板凳坐了三千多个钟头换来的,坐着睡那么久,也不是件容易事”,由此极为推崇在“床上、炉旁、烟雾中、酒瓶边”读书,更可以领略些真味道。显而易见,强迫这么一个人成为训练有素的革命者必然要付出十分的艰辛,而要化身为一个雅士则几乎是不需要任何锤炼的。

  梁遇春似乎很喜欢掉书袋,其实他自己就是一个书袋,北大英语系毕业,研读了中、英、俄等多国的名家著作,颇有些博采众家之长的意思。然而他最爱的其实是找一个现成的题目过来说些反话,而这样的反话却可以说得那样有意思,有条理,既是在更高的一个层面增强了阅读的乐趣,又因其逻辑俨然,也有了些让读者信服的力量。比如,他怀疑教师对于学生以及学问的权威,甚至认为他们反是科学或者艺术之进步最大的障碍;他人心目中的英雄多是成功人士,而他心中敬仰的却是流浪汉的生活方式;当别人爱高谈阔论“人生观”之时,他偏偏要写一则“人死观”……

  然而,愚以为梁氏标准与其他人最根本的不同在于他的“苦乐观”,或者说幸福的标准。这样的观点最赫然地展露在《泪与笑》一文中,作者说自己“生平不怕看见泪,对于几种笑却会惊心动魄”。因为他相信,“眼泪是肯定人生的表示”,伤心流泪就等于承认了人生有许多值得我们眷恋的东西,而经历过一番感情的宣泄,则精神上又好似吸到了一番清新空气;相反,笑则被他视为无可奈何的表达,对于悲哀唯一可能的回应,因而显得十足的没心没肺。更进一步,作者坚信只有那些终日愁眉不展的人才是真正可以会心一笑的人。当然,《泪与笑》只能算做作者这一观点的总纲,而在《寄给一个失恋人的信(一)》一文中,阐述则显得更为具体:多年不见的朋友(当然本文是假托所做的)书信告诉自己失恋的种种不堪,是因为相信作者不会因为“自己没有爱人,看到别人丢了爱人,就现出卑鄙的笑容”;失恋的朋友感慨“既有今日,何必当初”,而作者却说将来虚无缥缈,现在稍纵即逝,惟有过去值得我们“紧紧抱着它”——这大概也是我说梁先生的文章最适合在情场挣扎的朋友阅读的原因了。总而言之,这“梁氏标准”就是以公认的苦为乐,却又将大家都当作是幸福的东西视为一种悲哀。虽然梁遇春的文辞有时不免有些牵强,但也是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让读者信服的,更是有着一种耳目一新的快感的。

  从以上一段梁先生的“苦乐观”之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人生必定是曾经有过诸多不快乐与不幸福的经历的。“五四”时代的社会大背景也许是其中之一,而1930年6、7月间他又接连发表了几则晦涩难懂的文字,似乎是在叙述与一位女子的离别之苦——我猜想这应当没有假托一个名目、表达某种认识的意思。但从他的文字中流露出的参悟到人生无趣真相却执著迈步的积极态度之中,我们便也可以理解《天真与经验》中所述,真正的天真是被经验锻炼之后所得的真趣。

  笔者妄加揣测,从《春醪集》到《泪与笑》,也许正是梁先生从“天真”走向“经验”的努力。然而以我浅薄的认识看来,这样的“转型”似乎并不能堪称成功。也许,梁遇春的才气恰恰表现在轻快的一得之感,婉转的文风犹如夏日里一条蜿蜒的清泉,却并未怀着“匠心”去营造一个所谓的理论体系。而在他“后期”的文字里这般掠动的感受却一直在消退,更多的时候似乎只是把曾经的那份心境复述一番,恐怕这便是作者创作中所遇到的“瓶颈”吧。

  因此,我固执地认为“梁遇春当成散文大家而未成”的说法并不确凿——他未必可以突破瓶颈,这是其一,而我则以为更多的读者也不希望他搭建起一个理论的框架,将自己限制在其中。由此笔者更为肯定地说,在如火般的青春之中随波散去或许是梁先生作为作者最大的快慰了。

  《梁遇春散文》读后感(四):遇春悲秋

  初识遇春是在北京潘家园周末的地摊上,他静静地躺着,身上堆满了灰尘。我小心翼翼地俯下身去,极为恭敬地收到囊中。

  在群星璀璨的现代文学天空,他用自己的才情燃烧的光芒并不够亮,且旋即告灭。故现在知道他的人少之又少。不过,知道他的人都爱极了他那些掉书袋却可忍受,多情但不缠绵的文字。

  遇春生于福建闽侯,似在福州长大,长居“三坊十巷”(福建文人聚居地,梁章钜、严复、冰心、卢隐皆曾居于此),至1922年随叔父进京参加北京大学预科考试。国文作文试题为《五四运动的意义》,另附《水经注》一段,加新式标点,兼注译几个词句。几天后红楼发榜,遇春赫然在列。

  他的老师有到现在仍大名鼎鼎的鲁迅,因政治湮没的叶公超和温源宁,同学有废名,诗人石民和冯至。鲁迅,废名和石民都不苟言笑,遇春与石民书,曾极歆羡此等“不随和”。因此,老师中他与叶公超和温源宁的私交较好(遇春殁后,温源宁特撰文纪念,收入名著《不够知己——一知半解及其他》;叶公超则为其遗著《泪与笑》作跋);与石民、废名交好,并称骆驼三子(废名曾办刊物《骆驼草》,所刊文字多出自三人之手。又注,现代文学上雅趣作家颇多,如诗人朱湘,自创诗刊,上面只刊登自己的诗歌、诗评及译作)。

  遇春初到北平,京都风貌,无不备感惊奇。沙尘暴,下雪,冬日迟起,都有洋洋洒洒的文字。他的《“春朝”一刻值千金》现在读来仍满口余香(友S曾从我手中抢过遇春,将这篇文字认认真真抄了下来),潇洒的颓废,任情率性的慵懒,都给人很深的印象。原来,慵懒可以这么优雅和美好!虚度春光,喜欢赖床者读之,必感宽慰;起早贪黑,勤勤恳恳者读者,定会暗生歆羡。

  现代文学史上常提的是他在《春醪集》中的自序,为现代小品文定性,云云。那篇文字大多忘记了,只记得刘白堕善酿春醪,饮后可醉月余的典故。遇春的文字,记忆最深刻的是《“春朝”一刻值千金》《“还我头来”及其他》《泪与笑》《她走了》《苦笑》《坟》《论无情的多情和多情的无情》《寄给一个失恋人的信》这几篇,几乎字字珠玑。

  虽然大学未毕业就已和表妹成婚,但遇春长期以“失恋者”自居。在给石民的信中,他如是自况:“每觉具有失恋者之苦衷,前生注定,该当挨苦,才华尚浅,福薄如斯”。婚后不久育有一子,发妻旋即去世(据东木夫先生考证,为投海自尽),心境益发悲凉。不久后,石民牵线,遇春与细君相识,俩人志趣相投,旋即结婚。遇春此时心境稍好,给石民信特附上恋中诗作《幽会之后》(让我默默地在黑暗里,/多饮些清凉的朝露。/等会要在粒粒的露儿上,/我们看到我俩痴痴的双影;/恒河沙数的露珠里,/映出恒河沙数挨肩的你我。)

  虽然琴瑟和谐,但遇春的婚姻生活似不幸福。如是这般,怀旧大概也就在所难免。其实他与表妹的婚姻由父母一手包办,并无多少爱情成分。对于表妹的死,遇春常常自责,但似乎并未因此而产生痛失佳人之感。在《她走了》《苦笑》《坟》这三篇文字中,虽然有表妹的影子,但更像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想象中的佳人。大概,失恋才是他永恒的心境吧!?

  遇春生于1906年,时令或是立春,故取名为“遇春”。春光无限好,惜稍纵即逝。遇春的心,更多时候具有秋天的色彩。哀婉、简练、凄凉而又有风致。与朋友在火边谈论妓女,谓妓女的心灵最纯洁;盛赞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波德莱尔,与温源宁谈弥尔顿,俨然一个学识渊博的长者;虽然老师力邀,但始终不愿上大学讲堂,作“贩卖知识的伙计”,像是入定的老僧,觉人间一切无味了。在《骆驼草》和《语丝》上,他常用的笔名是秋心和驭聪。文笔固好,终究多了些暮气。

  要说遇春的文字尽是伤春悲秋,也不确然。在《救火夫》中,他盛赞革命者;在《“还我头来”及其他》中,他呼吁青年人独立思考,不要把自己的头拱手送人,向要“一统江湖”的梁启超和胡适宣战。可惜,这样的文字并不多见,一时心境乎!?

  他在现代文坛上引起注意,除了这些哀婉而不缠绵的文字外,还有众多译作和书评。他英文极好,在北大英文系考试中名列第五(第一为著名翻译家张友松)。上学期间即译注大量英文名著,对兰姆尤为推崇。遇春的很多文字里面都能看到兰姆的痕迹。故,遇春虽为写现代小品文最早的作家之一,成就终不若上承晚明,自成一派的林语堂诸公。

  遇春在同学眼中是一个活泼而又谦虚的小伙子。其实,他话不多,还有口吃。老师叶公超(虽然为废名的老师,但叶公超要比废名小两岁,叶公21岁即获剑桥大学硕士学位,其天才可见一斑)曾说,废名常常不来上课,像一个超然物外的名士;遇春从不逃课,永远是那么用功和勤恳。因读书广博的缘故,遇春的文字里面有很多别人(评论文章几乎偏偏如此),鲜有自己。不过,这并不妨碍我们喜欢他。

  关于遇春的生平,材料稀缺。近读他给石民的信,一个为人谦恭士子私底下的自信、幽默、风趣、愁闷都历历可见。值得一提的是,这位温源宁笔下“谦虚到让人觉察不到他谦虚”的士子,除具备儒家的恭宽信敏惠外,还有特别可爱的一面。

  “元旦日弟大请客,你听到不无垂涎乎?”

  “前两天,大祸临头,只好赶紧写信告之情海中之沉石,我的牙齿痛起来了。你痛过没有?俗语说‘牙痛方知牙痛人’,倘使你尚未患牙病,那么,就没有资格看这封信。”

  “我很喜欢自已这张相片。脸上没有一线笔画分明的轮廓,这指出我意志力的薄弱,而那种渺茫地欲泣的神情,是很能道我心曲的。寄语朱森,若使他想得到这相片,他得先寄一张来。”

  “作猷兄丁忧回川,他的妻女弟弟托我招呼,他的太太整天叹气,我每天办公之后就回家,听这无法劝慰的叹声,一面还老是提防着太太生儿子,此外心头还搁着无数的烦恼,就是所谓‘她走了’和‘苦笑’的悲哀,你看你还忍心骂我吗?还是替我催钱吧!”(卖萌没下限啊,一笑)

  1932年6月25日,遇春患急性猩红热,猝然去世,时年26岁!他常常说,一个人若在年轻的时候死去,留给别人的便永远是年轻的印象。此其幸乎?不幸乎?

  废名有挽联:此人只好彩笔成梦,为君应是昙华招魂。冯至有小诗《给亡友梁遇春》,末两句云:“你像是一个灿烂的春/沉在夜里,宁静而黑暗。”石民或有哀思之作。

  遇春的文字并不算好,然那种极端否定人生,或热烈拥抱生活的热情,颇能感染。得意时读他,如棒喝;悲观时读他,又多许多慰藉和清凉。在一个愁闷的午后,遇春或许可以让我们见到很多色彩斑斓的时光。

  白夜

  甲午年八月初三 西村

  《梁遇春散文》读后感(五):静饮一杯春醪

  初识梁遇春,是在初中阅读的一篇文章——《kissing the fire》,年少的自己,不懂得为何要去、怎么去“吻着这团生龙活虎般的烈火”,让生活“遍地开满了春花”。一篇不起眼的文章,一个并不响亮的名字,仿佛前世的缘分,却印在了脑海中。

  再读梁遇春,不知不觉,自己已走过三四个年头,朦胧的梦想渐渐地趋于现实,到了高三,又是一篇阅读,上一年的高考题——《泪与笑》,此时的心境已非当初,渐渐长大,现实的打击,心绪的凄凉,那年秋天,连绵的雨,浇灭了一切生活中的欢乐,又进入高三,不知自己该如何去做,生活的“fire”渐渐无影踪。看到《泪与笑》,仿佛他在一层一层的读着我的心,仿佛寻到了一个难得的知音,当你和作者心意相同,拥有相同的体会心境时,你才能真正明了那字里行间的幽微奥妙。

  就这样,遇春真正走进了我的视线,走进了我的心。开始了解他的生平,开始看他的其他作品,开始用他的文章支撑自己,坚强的走下去……

  生于1906,无奈天妒英才,1932年夏,因犯猩红热,在北京盎然长逝,年仅27岁。一颗缓缓上升的流星,在他将要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时,猝然之间,在空中划出一道魅力的弧线,坠落了。只留下为数不多的散文和一些翻译作品,可论散文,废名曾称他“酝酿了一个好气势”,任情率真,虽带一种青年学子半诙谐半伤感的笔调,质地远不如其终生心仪的英国散文大师兰姆那么瓷实,但瓷实需要时间,需要经历,而上天却早早的唤他回了那个幻想中的世界,郁达夫则更称其为中国的爱利亚,他的文章中并没有什么激烈的批评,而是顺着漫谈个性化的生活感受的笔路,极其真实的面人们剖析了其内心的丰富情感;论翻译,他采用“直译加注释”的方法,在原著者和不甚了解英国历史、英国文学史和其他西方文化的读者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让读者从这些译注中吸收知识,更好地了解原作。虽无具体的翻译理论,但十分好的实践了他的同乡严复关于翻译“信、达、雅”的标准。

  他评价自己的好友徐志摩“kissing the fire”,然而他自己又何尝不是呢,他很聪明,像志摩一样,离开的很早。志摩最终逃离了这苦难的世间,遇春也毋须为那些救火夫们慷慨悲歌,毋须遭受那群“智识贩卖所的伙计”的诋毁,剩下只是我们,我们这群可怜虫,挣扎在苦难的边缘……

  遇春的文章就像一杯春醪,不像烈酒,不应一股脑儿的痛饮,只寻求一时的刺激,你在他这里找不到这样的感觉。你需要在心境适合的时候,缓缓的倒出一杯,静静的品尝,静静的让它流入你的心灵深处……

  遇春是一个纯粹的理想主义者,对未来,对人生充满了无穷美妙的幼想与设想,然而现实总是那么残酷,文章中,他无数次暴露灵魂深处的胆怯、懦弱、优柔寡断,无数次挣扎在爱情的悬崖上。总是那么自然,他就袒露了心中的一切,浇灌在那字里行间,可剖露自己,需要多大的勇气,很多时候,我们不敢,我们没有如许的勇气,我们怕自己经不住这样的揭露,经不住这样的剖析,有时,甚至从来,我们不敢面对自己,即是在照镜子,我们也不敢正视自己的眼神,怕透过这双瞳孔,会隐约看到潜藏在心灵最深处的黑暗。因此,他那每一个字,就像一刀刀割在心上,一篇,自己或许可以承受,可这么多年下来,30多篇玲珑剔透的散文,他哪里还寻得到一处下刀的地方!渐渐发现,自己也是如此,身上太多的棱角,许多人长大了,经事多了,风霜的消磨,棱角渐渐消失了,圆滑了,可自己不愿这样,总是保持着分明的棱角,碰的满身伤痛,淌下滴滴的鲜血 ,留下的只是伤痕累累的碎心!

  有一天,躺在床上随意的翻着他的文集,看到了那篇《“失掉了悲哀”的悲哀》,当时的自己,真如文中所说,面对生活,只留下“渺茫的微笑”,心已经被吃掉了一般。他写到,“我是个对于喜剧同悲剧全失了感觉性的人,这并不是因为我麻木不仁了,不,我懂得人们一切的快乐同悲哀,但是我自己却失掉了快乐,也失掉了悲哀,因为我是个失掉了价值观念的人。人们一定要对于人生有个肯定以后,才能够有悲欢哀乐。不觉得活着有什么好处的人,死对于他当然不是件哀伤的事;若使他对于死也没有什么爱慕,那么死也不是什么赏心的乐事……”面对半年来猝然而至的一件件事,无力去承受,“把自己心里各种爱好和厌恶的情感,一个一个用理智去怀疑,将无数的价值观念,一条一条打破,这就等于把自己的心一口一口地咬烂嚼化,等到最后对于这个当刽子手的理智也起怀疑,那就是他整个心吃完了的时候,剩下来的只是一个玲珑的空洞……”渐渐失掉了从前的信仰,寻不得一个理由,去认真的活下去,对什么都失去了兴趣,前方的一切都变得朦胧,感受到别人的喜,别人的悲,自己却喜不起来,也哀不起来,空洞而无一物,仿佛另一个世界的人,那里只有我一个人,无论那里是一片光明,还是无尽的黑暗,我不知道,我也不关心……曾想过一醉解千愁,想把自己灌醉,可现在,真的怕了,怕自己醉了,怕自己醉了就再也醒不来,怕自己醉了再也不敢醒来,怕,真的怕了……可突然看到这样的文字,想到许多年以前,曾经有一个天才的作家,也拥有同自己一般的心境,发现所在的世界里,还有一个梁遇春,静静的陪在我身边,便不再感到内心的孤独,他帮着我寻找点滴的光明,重寻一个自我……

  他至始到终都是在描写自己,说自己如何胆怯、怕死、懦弱等,这些恰暴露了那个时代人们的通病——心原的荒芜。而他的懦弱并没有淹没他的方刚血性,他敢于批评当时的学术泰斗,敢于批评那群大学中“智识贩卖所”的伙计,深刻揭露那些拒绝新思想新事物的人,说他们“有时还是不自知有什么卑下的动机,只是觉得对于新的东西有一种说不出的厌恶,也是因为这是不自觉的。惟其是不自觉的,所以是更可怕的”。他敢于反思,反思那个时代的荒诞,反思“君子”背后的虚伪荒唐,反思这个被“猫狗平分了”的世界……也正是这样的反思,让人们永远记住了这个易害羞脸红, 迟起睡懒觉,日日载着一幅眼镜而又才华卓越的“少年教授”。

  他虽然星殒几十年,但那些锦绣文章便是他的复活,他的永恒所在,他27载生命浓缩的精魂。

  现代化的潮流,让我们的心渐渐浮躁,周国平先生说:“我们也只有在上厕所的时候,才有功夫和上帝说说话了。”那些浸透了他深切的情感、摇曳多姿的文章,仿佛一张大海绵,浸满了他细腻的感觉,幽微的情感,轻轻一抖就能抖出他那颗多愁善感的心。可还有几人,还记得曾经的这位薄命的才子?灌满了功利的心,又如何能与遇春那颗经历无数挣扎依然顽强而善感的心共鸣?

  冬日的阳光如此和煦,为何不沉下自己浮躁的心,洗净杯子,倒入一杯“春醪”,润洗自己沾满浮尘的心,静静的沉醉其中,去迎接不远处的春天。遇春曾说“最怕的却是春天”,说“无时无地都有哭声回响着的世界里年年偏有这么一个春天”,世界充满着悲哀,却有如此一个不合音符,“满天澄蓝,泼地草绿”的季节。可我们毕竟需要这么一个季节,在经历了如许悲哀后,释放自己的灵魂,让我们的知道,自己,还活在这个世上,认真的活着,不管前方多么的渺茫,前途多么的坎坷,我们将义无反顾的、坚强的走下去。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梁遇春散文》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