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的写作课》是一本由汪曾祺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页数:2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汪曾祺的写作课》读后感(一):汪曾祺老师给你上的一堂生动有趣的写作课
现在新媒体行业的兴起,各大写作平台的出现,使得很多曾经将写作作为梦想的人,和那些一直以写作为追求的人,再次燃烧了激情,渴望在文学的天地中一显身手。但是,任何一件事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总是需要付出很多的汗水和心血才能获得。而在你努力的时候,寻找到正确的方法也会令你少走很多弯路。 汪曾祺,师从沈从文,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他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汪老在小说、散文、戏剧等领域成就颇为突出。汪老文章总给人一种行云流水的感觉。平实语言中又不乏幽默俏皮,普通小事也会在汪老笔下妙趣横生。读其文章,你能读出一份真性情。 《汪曾祺的写作课》一书,有文学大师汪曾祺老师毕生阅读心得与创作经验。在这一堂写作课中,汪老给我们一些建议,也谈了自己关于创作的感想。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文学创作的源头就是生活。汪老以沈从文先生的《边城》为例。这一部中篇小说中的人物、故事都是想象出来的,但却真实到有人认为真有那么一回事,甚至想要去寻找故事发生的茶桐去看看。只有“有丰富的生活经验,积累了众多的印象,并加上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才能,才有可能想象得真实。” “开卷有益”是汪老给文学爱好者或有志成为作家的朋友的建议。大家也好无名氏也罢,国内国外亦无所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于批判中接受于接受中批判。博览群书,开卷就有益。这是又一种积累。 一部小说中最重要的是什么?汪老答曰:“思想”。有了生活的积累,并不是小说诞生的开始。促使小说诞生的是作者对这段生活的思索。它到底有怎样的生活意义?汪老以自己的短篇小说《虐猫》的结尾为例。这篇反映文化大革命对人性的破坏的小说最后的结尾是汪老几年思索之后才落笔的。现在太多人匆忙中的作品往往缺少的就是一种思想。思索,再思索,思索之后再动手是汪老给我们的又一个建议。 文学首先是语言的艺术。汪老认为语言和思想是同时存在的,不可剥离的。对于语言的使用,好比是揉面。面只有揉到了,才会劲道有嚼头,让人食之有味。锤炼自己的语言,是每一个文学创作者的必修之课。 《汪曾祺的写作课》中共有汪老35篇关于阅读与写作的文章,篇篇都是干货。是热爱文学、学习写作的人值得一读的书。
《汪曾祺的写作课》读后感(二):也谈《汪曾祺的写作课》
严格来说,这本书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写作课书籍。传统的《××堂写作课》大多谈的都是技巧,诸如遣词造句的固定格式啊,又或者文本结构的多少个固定模式之类的,这样的书在我的书柜里面被分类为工具书。在需要的时候可以很快通过目录查找到相关的内容,进行使用。这样的书,对于写作的初学者也是很有用的。
但这样一本《汪曾祺的写作课》可能并不是给初学者看的,因为这本书的编者并非按照课时或者传统的编书方法进行总结,而是上升到了理论研究的层面进行写作的剖析。在“开卷有益”这一部分,细细的品读了沈从文的《边城》,除了分析语言艺术的特点之外,还把人物灵感来源以及创作的写法借鉴都一一展示开来。可见写作并非光凭灵感,而要下很多扎扎实实的功夫来积累。表面平实的文本之下,饱含了太多不为人知的努力。
在“写作技巧”这一部分,编者选用了理论性更强的内容,《谈风格》这一篇中聊了很多关于个人创作风格形成的理论,也教授了如何形成自己独特的个人风格。但在最后却劝人不必执着于风格。
本书看似不成体系或者散乱的结构很容易让人误解,而真正开始阅读之后就会发现这本书的独特之处——由浅入深的文学创作理论研究。不会很晦涩,但的的确确可以用到实处。
书,都有其阅读方法。很多人执著于《××堂写作课》的机械式的阅读,即一天几章,规定了课时,甚至有的会给你规定每篇的时间;这样的填鸭式阅读很容易给人一种“受正规教育”的错觉。而我们手上这本的《汪曾祺的写作课》可能并不适合每天来定时定量进行阅读学习。与其说这是一本写作课的书,还不如说这是一本谈经验与技法的个人理论集成书。是教写作,但是并不是完全按照固定的模式来进行授课,而是把一些相互关联的内容揉碎之后融入到文章里,在读完一篇文之后再进行写作,就能知其所以然了。
所以,阅读这本书千万不要执着于篇章,而是应该结合自己的作品进行反思;阅读时长并不关键,急于求成的人还是不建议阅读这本书,而且写作本就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如果要完全融会贯通这本小册子的内容,恐怕还需要更多的积累。(里面大量文学的引用也需要自己查询阅读。)
很多人觉得自己热爱文案,也乐于进行文学创作。不过他们可能并没有深入了解什么是文学,如何进行文学创作。即便有一些作品也是出于一些灵光乍现的激情。文学爱好者如果有幸遇见这本书,并细细研究,应该有机会成为更加专业的作家。所以这个层面上看,《汪曾祺的写作课》是难得一见的文学理论入门书,更是文学技巧的提高书。单纯夸赞似乎的确有一些牵强,但是非结构化的内容设计也是见仁见智。
《汪曾祺的写作课》读后感(三):博物博事博心 ——从《汪曾祺的写作课》看阅读与写作
他是学者型作家。 和他的老师沈从文先生一样。 这就有点意思,我了解沈从文先生,除了他白纸黑字的豆腐块文章,就是学者型作家格非老师访谈中提及的。此书又提到沈先生及其作品,条分缕析声情并茂的解析,又开了我的眼界。沈先生多次往返京湘之间,在中国最艰难的时期辗转了大半个中国,那个时期的两地迁徙,与如今的高铁飞机轮渡远不能比,常常是有性命之忧的苦旅。因此,他对于世事有着深刻的认知。这些深厚的实践经验,为他的写作他的内心表达积累了丰富的素材。汪老的《受戒》与沈先生的《边城》如出一辙,在文中将社会风俗精细地点染出来,把自然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色彩调和到一个极度原生的状态,实在是妙。 月是黑时明。现代的物质生活比之半个世纪之前,可谓是日新月异天壤之别,但幸福指数,似乎并没有随着物质的丰盈而颗粒饱满幸福满仓。那个年代里,有着种种不安、动荡与生存之悠,但他们昂扬顽韧的精气神,和对大自然的亲近,着实让人羡慕,特别是像汪老这样的,顺天应命又不放弃自己内心的那份纯真。 文明多了,规约就多了。现代学堂把生龙活虎的学生束缚在尺寸之地做定时定量的教育,音、体、绘等科目都有相应地偏废,这就造成体格和心胸相对地缺少呼吸,一个个神色仓皇地积极于成绩与排名。这样的环境,对于爱好文学的人,是不利的,因为它缺少自然的经历与生活。所以,在课下给自己开小灶的,对于阅读一定要审慎,就像汪老说的,要有自己的风格和思路,不能逮着大部头就啃。要知道,老师敲黑板的名著如过江之鲫数不胜数。随便地拿来读,往往会不堪重负疲于吞咽。而真正能读出热血贲张的,常常是自己有同感的,突然之间被共振的。 写作是伴随着阅读的,在我的理解,不一定是写即成章,在阅读时突然撞到了自己的回忆,那一点点感悟和想法,落笔成旁白,就是将成文章的微微一步。它也是伴随生活的,人是一个需要被理解的生命体,所以人时刻地用多种形式表达着自己。写作,是一种特别的形式,它与大众的生活环境息息相关,是一个时代意识形态的局部历史。 写作要协调,人物语言要有人物的样子,这是写作的基本要求。它貌似简单,似乎人人可为,可是一般的写作者,常常会无意识地拔高语言,造成人不像人的怪状。初中时学文言文,我用文言文的简约写了一篇生活化的作文。老师朱笔点评的那一句——锐意进取虽好,但不真切自然——至今令我记忆犹新。 说来脸烫,通读完汪老的这本书,发现好多字还得翻字典,好多词网络上也难搜到。而海了去的地方性的语言和习俗,更是一个奇特的存在,充满了新奇与原生态。
《汪曾祺的写作课》读后感(四):好的作品仍然在生长
有些作家,终究是要有几岁年纪才懂的。
比如,汪曾祺先生。新进入手了他的一本以“写作课”为名的杂文集子,还特别附录了那篇著名的小说《受戒》,虽然和家中其他书目有些重复,依然感受到了编辑的用心。
封面全书大体分为三个部分。
先是【开卷有益】。
主要收录汪先生对他人作品的读后感(书评人太需要仔细拜读了)。先是三篇写给沈从文作品的书评,从大多数人都熟悉的《边城》开始,写得极美极深刻,字里行间是深入浅出的分析,让我这样小白读者体会到这篇小说写作的精妙之处、困难之处。或许未必到过湘西,但船上翠翠少女形象的灵动之美,在每个读者的心中却都是异常鲜活的。看了汪先生的两篇关于《边城》的评论,你才会得到这种美从何而来。更妙的是,无一字写崇敬,满篇满纸却都洋溢着汪先生对老师沈从文先生的生徒之爱。
再是一篇写给阿城《棋王》的读后感,篇幅不长,仍然分析得极精准。难能可贵的是,彼时的汪先生在文坛已是何种身份,却仍能写下一句“这样的小说我写不出来”。
再来是【写作技巧】。
于现今有志于写作的人而言,仍很有用。比如与林斤澜对谈时,得出的那句“苦心经营的随便”,就很精辟了。你品,你细品。
亦有“小说的开头和结尾要写好”,这种朴实的经验谈,除了有益、有用,还能再评价什么?
然后是【创作随谈】。
算是对前两部分内容的更进一步。以自己的作品举例、分析,笑言自己讲话是“空空洞洞,乱七八糟”,修养是“古今中外,乱七八糟”。但其实功夫下得深不见底,是写作前大量的阅读积累,写作时着意的推敲修改,才成。就像汪先生自己举例的《幽冥钟》中的景物描写,此前我只看到“夏天,一地浓荫。冬天,满阶黄叶。”这段话的句子是对仗工整的美,摘抄下来当作“金句”留存。而现在才懂这里还有平仄的音韵美,如是才营造出荒凉古旧的意境。真的受教了。
全书不厚,只两百多页,因着很多篇目是再读的缘故,一个周末便已经看完。生出了上述的一堆感触,更有了对汪先生自己文字的更多体会。
早几年读,只觉得先生文字优美,故事有趣。特别“谈吃”的那些散文,生动、真实,不装13,即使放在今时今日看也毫不过时。
比如,那段关于菜市场的句子,“到了一个新地方,有人爱逛百货公司,有人爱逛书店,我宁可去逛逛菜市。看看生鸡活鸭、新鲜水灵的瓜菜、彤红的辣椒,热热闹闹,挨挨挤挤,让人感到一种生之乐趣。”曾经只觉得这话满是快乐,出门旅行的时候,也会因这句话而搜索当地著名菜市场的攻略,确实会收获一大堆的快乐。不只于吃到新奇美味的食物,还因为在那会很有融入当地普通市井生活的亲近,回到酒店时都会有心生得意的小得瑟。
而现在开始觉出他的深刻,仍然以这段话为例。
那是懂得生活真相之后的勇敢、乐观!请你想象这样一个场景,某个下班后的傍晚,有点累有点烦,心情灰灰的。也许只是为了买杯咖啡,随意走进某个卖场,握着热热的纸杯漫无目的地乱走,无意间走入超市......往往走出时,你手里八成会有个袋子,整个人也好了一点,如果活色生香的食物还是会吸引你,那么你总会被治愈。
所以,好的作家,就是这样,即使他已经不能再写,作品仍然是在生长着的。
也感谢编辑用心的编撰出了这本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