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草在歌唱》是一本由[英国] 多丽丝·莱辛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5.00元,页数:23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野草在歌唱》精选点评:
●莱辛的处女作。
●爱不起来也恨不起来。自觉受过教育有过职业,麻木困顿中又通过歧视链定位自己,像野草自诩非洲菊。她啊,不止在草原上的铁皮屋,也在每一个灰扑扑的小房子里。
●生活让人渐渐放弃自我认同,一天天刻薄起来。多么矫情或恶毒,都不过是为了找回自己亲手扔掉的底气而已。安慰感终究是需要硬实力做后障的,谁也没法给。书中内心描写真实细腻,黑人形象的塑造不失偏颇,尤为可贵。
●面面俱到的视角,细腻的心理描写,象征和戏剧冲突,情绪渲染。很不错。
●压抑的悲剧
●对于玛丽的心理过程描绘,不能再细腻更多了。
●处女作就这么牛逼.难怪日后会拿诺贝尔.
●2007.12.23
●残酷,压力,女人。
●尖锐的悲剧~莱辛真是把握心理的高手
《野草在歌唱》读后感(一):无处逃离
这本书越看到后来就越吸引人,主人公仿佛就生活在我们中间,慢慢凋零枯萎。大多数人都是这样悄无声息的消失了吧,虽然也有过挣扎,后来也都无所谓了,生活的圈子越走越狭窄,越来越封闭,后来就连屋前的那些植物也向她杀过来了。生活就是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将我们引向绝望,而我们无处逃离。
《野草在歌唱》读后感(二):我的歌唱,你,听见了吗?
和后来的《金色笔记》,和《又来了,爱情》相比,莱辛的这本小册子薄得可怜。
偶然在图书馆发现,它却深深地烙在我的心里-----忘不了,那双在黑夜中闪烁着仇恨的眼睛。穿不过俗世的女主角,将自己抛向何方?倒不如终老在平静中,如果,这就是爱。
《野草在歌唱》读后感(三):展示50年代的南非和白人的世界
读完这本书,读者可以了解到远渡南非的白人为了自己的梦想,辛苦工作,在底层苦苦挣扎的查理,以及跃居于上层享受南非奴隶制度的成功农场主。在这背后,是黑人奴隶对白人的反抗,以及黑人和白人之间的阶层对立和融合。
此书介绍了南非的风土人情,书中女主角对命运的不甘到最后妥协,向社会妥协婚姻、向社会妥协爱情,以至于最后被喜欢的人杀害。
个人认为,当做南非风土人情的小说来看还是可以接受的。
《野草在歌唱》读后感(四):读完了《野草在歌唱》
其实最近就没怎么读书。北宋政治看了一半,书不错,就是没什么功夫读。野草在歌唱也差不多,放在包里很久了,今天晚上没什么事情,也不想干事,就一个小时翻完了。
书的主题其实放在现在看起来没什么新意,前半部分也挺没意思的。不过越往后越好,适合从平静到冲突的故事发展。尤其是最后的几段讲玛丽的感觉的段落很挑战,很有视觉性,不由得佩服莱辛一下,处女作写出这样的地方还是很棒的。当然,也许那样的场景也只有亲身的体会才能写出来吧。
《野草在歌唱》读后感(五):野草的哭泣
这本书是老姐的,近来在书柜里翻找出来这本译林2000版本的重看。怀着一缕沉重感将它看完。为书中主人公的悲惨遭遇而莫名神伤,贫富差距与种族歧视,阶级敌视与我们现在所处的社会何其相似。书本用一个小小农场将南部非洲的一些丑陋的社会现象鞭策的淋漓尽致,玛丽与迪克还有摩西最后的悲惨命运有其自身原因,但更多是他们身处的那个社会导致的,迪克也算是一个勤劳的庄稼人,但刚愎自用与固执害了他自己也害了玛丽。书中的卫道士托尼与查理让人嗤之以鼻,托尼虽然了解自由的空泛含义,但真的触及他那个阶层利益的时候他用一副自以为维持社会道德的嘴脸来维护社会秩序,导致玛丽与摩西的毁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