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温尼科特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0-12-16 01:41:5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温尼科特读后感100字

  《温尼科特》是一本由14.00元著作,218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2012-3,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温尼科特》精选点评:

  ●不太像传记,像是把理论梳理了一遍,这些理论的梳理也丝毫不跟他的个人生活做联系。不过对理论梳理得还行。温最感动我的一个是他对于所谓经典理论和领军人物的那种拿来主义、独立的态度,另一个是他对人性的那种信任。

  ●之前看哪一本的时候觉得温尼科特虽然说的是“good enough”,但是对母亲的要求还是太高了。看完介绍发现,其实还是满nice的理论,对于儿童确实很有温度。

  ●深受启发,同时也觉得心理治疗真是不容易,人活着也不容易

  ●文中有很多温尼克特进行幼儿治疗的例子,应该是从英文翻译过来的,翻译水平一般。这不像一本普通传记的写法,更多的是评论式的语言。阅读感一般。但是会留存。看到2016年又出了一本新的温尼克特传,可惜还没kindle版本。

  ●150327阅读完毕。又是一个我很喜欢的心理学老头。与其说是一本传记,不如说是对温尼科特的理论做了一个简单的概述和整理。就像书中提到的,温尼科特是一个特别温暖的男性,能够想象坐在他的面前的时候,会感受到他的那种力量与温暖,让你信赖,愿意在他的陪同下去做一些探索。从这一点来说,他和罗杰斯给人的感觉还蛮相似的。事实上,我认为温尼科特的治疗观和罗杰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其中对于镜映和抱持的描述,感觉十分到位。看完之后会有了更形象的了解。如果说这本书有什么美中不足的,大概在于翻译的文笔不算特别流畅,但已经不影响阅读体验啦。最后,谢谢这个白羊座的温暖老头。

  ●开拓者。二倍速。

  ●原初母爱贯注

  ●没有什么作者自己的看法和理解,也看得出作者自身没有多少精神分析体验,只是简单的罗列材料

  ●“接受、忍受、尊重矛盾的能力能使人从不止一个角度看待生命,请大家接受矛盾,并且不要去解决它。虽然,逃入冷静理性的分析,或许有可能解决矛盾,但付出的代价却是失去矛盾本身的价值。接受和容许矛盾,对每个人来说都弥足珍贵,因为我们不只生活在目前的世界,也需要跟过去与未来的文化连结,获得持续的充实。”温尼科特是活出了自己生命的一位大师,他不是一位系统的理论家,但他发展了一系列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具有影响力的观点。书的脉络很清晰,文笔简单没有过度的抒情,赞!

  ●“温尼科特是那种我再也不会遇到的人”。

  《温尼科特》读后感(一):伟大的一位

  现在很多精神动力学流派都间接的使用了温尼科特的观点,我本人就十分欣赏他对咨询师的要求“抱持性环境”和“good enough mother "(^_^)

  希望有更多的原著被引进,让我们进一步了解大师的观点。

  《温尼科特》读后感(二):心理学家的家庭教育一瞥

  知道了温尼科特有个经常抑郁的妈妈,对理解他的理论好像更有感觉了一些。用他自己写的诗《那棵树》来说:下面的妈妈总在哭泣,哭泣,于是我知道了她/有一次,躺在她的腿上去,就像躺在死去的树上一样/我学会了使她微笑,抑制她的眼泪,免去她的罪过,治愈她内部的死亡/我的生活就是为了激活她的生活。

  温尼科特从母亲身上没有获得的滋养和抱持,也许通过他生活中的其他女性得到了补偿。两个姐姐,一位保姆,一位女教师,和一个经常住在他家的姑姑。温尼科特也觉得自己是一个有多个“母亲”的独生子。

  父亲大多数时候都把他扔给了妈妈们,但父亲却间接影响了温尼科特的独立性,父亲给温尼科特的是一个允许。有一次温尼科特问父亲关于宗教的问题,父亲说:“听我说,孩子,你去读《圣经》,体会《圣经》上说了什么,然后自己决定你要什么。信仰是自由的,你不必相信我的想法…”

  《温尼科特》读后感(三):独立的精神分析实践者

  温尼科特是克莱因的学生,和拉康、荣格一个时代的人,名气似乎没有他们大,也没有建立一个理论体系。作为一个儿科医生,温尼科特将精神分析的领域延伸到了儿童。堪称儿童精神分析大师。

  温尼科特虽然属于精神分析学派的,但已经大大不同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甚至也不同于安娜▪弗洛伊德的自我心理学和克莱因的客体关系理论。温尼科特的精神分析里多了很多温情,他得来访者大多是儿童。当儿童来的时候,他会给他们倒水,嘘寒问暖的。若是弗洛伊德则会非常冷酷,不会有太多感情的,根本不会给来访者倒水。就人格魅力和亲和力上,温尼科特直追罗杰斯。温尼科特具有创建的文章《反移情的恨》,对分析师的中立提出了挑战。他认为在某个阶段,我认为这就是治疗后期的时候,分析师要对来访者表达真实的恨意,把来访者推开。推开来访者的原因是来访者足够对立成长的时候,可以接受爱恨两种矛盾的感情了,能够整合母亲的好与坏、进而可以整合自己的好与坏,最后可以整合世界的好与坏。温尼科特对自体的分析是开创性的,之至科胡特创立自体心理学为止。

  温尼科特治疗的基本的理念源于母亲如何照顾婴儿。作为一名儿科医生,温尼科特有大量的临床经验,他观察过几千对母婴,对母婴关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弗洛伊德的治疗理念在于挖掘来访者的潜意识,通过口误、笔误、催眠、释梦、自由联想,把潜意识意识化,使来访者认识到自己的冲突来源,这一来源主要得力于分析阻抗,使得潜意识内容得以呈现。温尼科特提出治疗的关键在于在足够安全和退行的环境下,满足来访者婴儿般的无所不能,以此来治愈来访者。

  温尼科特喜欢应用游戏来和儿童沟通和治疗。我注意到荣格的沙盘疗法也是喜欢用游戏来治疗的。但是荣格和温尼科特的游戏不同。虽然荣格和温尼科特都认为游戏具有创造性,能够满足婴儿的活力,释放攻击性。但是荣格的沙盘疗法赋予了沙盘无穷的象征意义。而温尼科特的游戏则是灵活很多。咨询师和来访者你一笔、我一笔的互相交流绘画意向和情感。温尼科特提出尽量的不解释,以免解释的假性自体扰乱了来访者的真性自体。治疗是要在足够耐心的情况下,在促进性情况下让来访者利用咨询师自行恢复。在这个恢复过程中,咨询师要抵御来访者的攻击。

  《温尼科特》读后感(四):用游戏靠近心灵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作者:读影识光(来自豆瓣)来源:精神分析读书笔记30-温尼科特(三)

6反社会行为

温尼科特认为反社会行为的出现是因为曾经有过相对满足的体验,但是之后又经历了丧失,于是孩子用恶意来唤醒环境,提出抗议要求改变。反社会行为(比如偷窃、撒谎、破坏)是对于被剥夺体验的一种报复,是对于抚养者的提醒,就像是工人的罢工一样,“克扣引发了反击”。(费尔贝恩和科胡特也认为攻击性是关系出现裂痕导致的“继发行为”,如果关系是良好的那么攻击与恶意是没有必要出现的。)搞破坏本质上是一种呼救,意在提醒环境重新重视自己,但是这种搞破坏通常会引来大人的反感与打压,孩子需求的是关注与爱,等到可能却是打击,这就容易构成一种恶性循环。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面对挫败是会尝试修复的,有时候“退行式的依赖”会是一种明显的补救方式,他们会呈现出低于当下年龄的姿态索求关爱,可能表现出幼稚、粘人、抱怨等,但这时却是父母修复自己早年抚养挫败的机会。欠下的爱迟早要还的。温尼科特观察到,父母若是可以接纳孩子的反社会行为,做到满足孩子的退行需求,再度给予他们缺失的关爱,那么反社会行为就会消失,一条新的成长之路可以重新搭建起来。

温尼科特认为攻击性是一个中性的心理词汇,它并不是天然负面的,温尼科特用火的例子来比喻攻击性,有谁能说火是坏的吗?火既拥有破坏性力量,同时也是建设性力量。被涵容过的攻击性将被整合进人格中,于是它成为了积极的能量可以运用到工作与游戏中,而未被涵容的攻击性才会成为毁灭力量。

攻击性对于个体心理发展还有一个提供分离动力的意义,与外界的对立加强了自我边界,对抗性让“我”与“非我”的区别凸显出来,这有利于心理分化。

7退行与修复

儿童会用退行的方式寻求成长中缺失的关爱,退行作为回到创伤的一种方式,目的在于自我修复。退行到创伤期就像是把一件封存起来的未完成作品拿出来继续开始,退行的出现常常是因为个体意识到有人在接纳他,种子一旦遇到水土总是急于发芽的。客体关系学派的治疗理念比较重视退行,通常认为退行是治愈的关键。巴林特就曾说良性的退行是自我修复的欲望,它其实是“想要回到曾经跌倒的地方重新开始”。

温尼科特曾写到:“个体能够通过冻结失败情境来预防特定的情境失败,这种做法是正常而健康的。与之伴随的是一个无意识假设(它能够成为有意识的希望),即将来会出现经验重建的机会:在充分适应的环境下,个体处于退行状态,而失败的情境将被解冻,且被再次体验。”

对于创伤的“冻结”可以类比于弗洛伊德说的强迫重复,对于温尼科特来说,冻结的创伤是为了等待未来的再度发育,对于弗洛伊德来说,强迫重复是一道等待破解的诅咒。

8涂鸦游戏

在与儿童沟通的过程中,温尼科特发展出一套涂鸦游戏,首先由温尼科特画一条简单的线条图案,然后由儿童在此基础上修改成一幅图案,之后再由温尼科特修改儿童的线条图案,以此往复,在绘画的演进以及交谈过程中进行对于儿童的理解与解析。这种修改与交替的绘画方式可以保留儿童的自主性,又给分析师留有定向干预的发挥空间。

涂鸦游戏既有潜意识交流的作用,又带有治愈效果,因为受到潜意识抑制的冲突转移到绘画中是潜意识意识化的过程,对于潜意识的理解与审视是治愈的主线。涂鸦游戏的精髓并非简单的游戏,涂鸦作为语言的替代只是起到交流的中介作用,治愈的关键归根结底还是落在分析师对于儿童潜意识的理解上。温尼科特写到:“这种游戏只是一种和孩子互动的方式。游戏和面谈中发生什么,取决于儿童在其中的感受,包括游戏材料本身的展现。要使用这些共同的经验,一个人必须在骨子里熟知儿童的情绪发展理论、孩子与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涂鸦与梦境》)

9不交流

温尼科特在晚年认为自体的核心处有一个孤岛,这个部分是孤独的,是他人永远达不到的。虽然有孤独的特性,但这会让个体可以保留自己的独特感,而且可以让个体回避世界抱守一份宁静。这个心灵的角落是抵挡世界的,目的和特性就是拒绝交流,若能做到在闹市隐居大概就需要靠着这个内心的孤岛。

“我认为,健康的人具有一个人格核心,这一人格核心相当于分裂人格中的真自体那部分;我认为,这一人格核心从来就不与知觉性客体的世界发生沟通,并且个体的人知道,其人格核心一定水远不能与外在现实沟通,或者不能被该进行外在现实所影响。这是我的主要观点,它也是理智世界的中心,也是我文章的核心,尽管健康的人是沟通的,并且是享受沟通的,另一个同样真实的事实是:每个个体都是一个孤立的,长久非沟通的,永远是未知的,实际上未被发现的人。”(《成熟过程与促进性环境》)

(温尼科特认为“主动的不交流”属于健康的,精神分析主要作用于交流的部分,所以不交流状态需要识别。)

后记:温尼科特是柔软而温和的,有人称他为精神分析诗人,说他的写作带有田园风格,我觉得这个描述是非常贴切的。温尼科特拥有利用游戏与儿童顺畅沟通的天赋,他的沟通不同于克莱因式的中立,温尼科特是将他的解析与治愈渗透到游戏之中的。

他确是诗人,因为为来访搭建游戏空间的过程其实也是营造诗意的过程,让来访回到一个可以游戏可以做梦的地方,然后再把那么尘封的创痛慢慢抚慰,这就是温尼科特说的抱持。如何治愈呢?让个体靠近游戏,靠近诗意。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温尼科特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