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的哲学基础》是一本由[日] 夏目漱石著作,古吴轩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页数:1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文艺的哲学基础》读后感(一):给小白看的文学理论|信息量惊人的100多页
这本100多页的小书,带给我的信息量是惊人的。
-
夏目漱石,是为数不多被称为“国民作家”的日本文豪。
在明治,大正时期,“文艺”的内涵接近“文学”。
-
所以《文艺的哲学基础》其实是在谈论文学。
它是由夏目漱石的5篇演讲稿组成的,从人性,道德……等各个方面谈论了文学。
-
不过开篇几页并没有立刻开始探讨文学,而是通过哲学谈论人,人生,人性,人心。
记得之前看过的一些关于哲学入门的书籍,哲学并非只是理论,哲学可以包罗万象,哲学的内容十分宽广,那么对文学的探究,也离不开哲学了。
-
我是偏爱读虚构类书籍的,喜欢酣畅淋漓的阅读体验,虽然通常可以读懂作者想带给我的观点和想法,却从来没有从哲学或文学角度去思考过一本书的观点是如何树立的,一本书的写作是要为读者带来什么样的影响,而一本书又是何以成为经典的。
-
这本书其实是帮我解答了很多问题,也输入了许多新的观点。
-
夏目漱石讲人生,
“人生,无非是先知道地震,打雷,火灾和严亲的可怕之处,再明白砂糖和食盐的区别,然后领悟恋情的重担,人情的纠结,度过顺境和逆境,经历福禄和灾祸而已。”
-
他讲什么是文学的理想,
“文学的理想就是真实。”
-
他讲什么才是伟大,
“所谓‘流芳’,并不是指作家的名气或诗人的追捧,而是指作家伟大的人格浸入读者,观众和听众的心灵成为他们的血肉,传给他们的子子孙孙。只有达到这一标准,文艺工作者才有流传后世的价值。”
-
他讲人的多面和复杂,
“人类有模仿和独立两面:一面是团结的——模仿他人、被法则束缚,一面则是在自由独立道路上行走的。它们构成了人类的多样性。”
-
关于人生哲学,价值,真实,我们其实从各个地方都了解过不少,但他们和文学之间的联系,却是很少被思考甚至探讨的。
-
那么这本书,让我一个文学小白,对文学,对日本文学,对文学与哲学,对于人生,都产生了许多新的视角和启发。
《文艺的哲学基础》读后感(二):译后记 | 创作不易,文豪叹气
文/ 杜星宇
实话说,编辑老师找我写这篇小记时,我内心是非常惶恐的。原因无他:其一,虽有幸负责翻译此书,但我此前不仅没有深入研究过日本文学,而且夏目漱石的作品读得也很少。如此懵懂的新人莽撞地译先生文章已属失礼,加之文章行文艰深、内涵深远,途中做得磕磕绊绊,译完又劳校阅及编辑老师多番沟通方得定稿,不禁愧疚难耐,始终觉得冒范了一介文豪。其二,这篇译者小文虽不足一提,但既然是文,便需“写”作,本书所录篇目又不乏大师有关写作之见解,作为一个平时偶尔写些酸文臭字的人,我译时已觉一个又一个耳光在脸上狠狠地拍,此刻回忆也不觉后怕胆寒。
因此,也仅从我自己的角度和各位略微分享在翻译过程中对这本书以及漱石文学思想的理解和感受。
本书首篇题为《人生》,开篇便引经据典地讲述人生之千端万绪繁杂难解,看得人大叹先生学贯东西博古通今,却又隐隐不解这与书名《文艺的哲学基础》有何关系。且耐住性子,一旦读罢此篇、依序往后,答案便昭然若揭。第二篇演讲稿与书同名,仍是扑朔迷离地先讲了一通意识与存在云云的哲学观念,读者正感迷茫之时,又恰到好处地提出意识会影响人的选择,选择会孕育某种理想,理想则决定人怎么生存——这不正是“人生”?接下来详细解释理想分“真实、美学、善良、庄严”四类,在承接前篇表现人生多样化的同时阐述了理想与文艺分类的关系。而先生对优秀文艺的见解也终于水到渠成地被引出来了,他认为有理想、有人格、技巧成熟的文艺作品才是好作品。
再看随后的《文艺与英雄事迹》《文艺与道德》《模仿与独立》三篇,自标题便可窥见是对前述观点的详细延伸。“英雄事迹”体现了先生对善良、美感、壮志的理想追求,“道德”是连结人格与作品的不可或缺之纽带,从“模仿”到“独立”,则是磨练文艺创作技术时一个必然的过程。上述各文之中,漱石先生引用历史典故,结合人生经历,又穿插当时社会见闻,将自己对文学、人生、社会的看法逻辑严密而不失诙谐地娓娓道来。乍读之下虽颇感晦涩,细细品味却受益良多。
大师终生潜心文学写作与研究,读此书,更能体会他殚精竭虑的辛苦。书中所选篇目亦有提及,先生仿佛颇感彼时日本文坛不济,又担忧日本艺术总在模仿西洋、迟迟未能走出自己的道路,虽文中语气幽默随和,却也不难让人想象到他辗转反侧时的忧虑、冥思苦想时的叹息。所幸,先生的辛劳并未白费,虽时过百年,他的教诲依然流传于世。较之当年,当今时代更显繁杂浮躁,正因如此,先生在书中讲的“不管谁说了什么,都要坚信自己的理想更加崇高,不惊慌,不动摇”更值得深思学习——不仅文艺,人生亦然。
写到此处,除再次叹服于文豪深邃思想之外,不禁也对选择本书篇目及安排篇目顺序的编辑老师大感佩服——如此起承转结,想必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中精髓。虽鄙人译力有限,难免见笑于大方之家,仍愿诸位不吝购买这本小书,与夏目大师展开一场超越时空的精妙对话。
《文艺的哲学基础》读后感(三):越过山丘,却发现无人等候
倘若时空可以穿越,TED演讲一定不能漏掉夏目漱石,这是读完这本小书后的第一个想法。
文字无法完美还原百年前大学课堂上的情景,但这个戴着圆眼镜打扮一丝不苟的男人,仍然能穿越迷宫般的抽象概念,重新站到读者面前。
若说不读《我是猫》无法理解他的毒舌,不读《草枕》不能领会其耽美,那么《文艺的哲学基础》这本文论和演讲集,所做的无非是解开了漱石文学作品上的层层轻纱,具有文学史和精神史的双重回溯意义。
书的编排很有意思,《人生》与《文艺的哲学基础》的阅读难度远大于后三篇,对读者而言是个不小的挑战,但若将较易阅读的后三篇居前,则容易造成彼此割裂,很难站在融会贯通的高度看待漱石的文学思想。
《文艺》一篇之所以重要,在于漱石经由物我的割裂与合一、客体与自我投射、意识的连续和时空的命名等一系列概念性梳理(在《人生》中已有初步阐释)后,抛出了美、真实、善良与庄严四种文学理想,四种理想此消彼长,互不冲突又彼此独立。从这一论点出发,阅读后三篇的体验将变得无比丝滑。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四种理想”和后面的“F+f”文论一样,也仅是夏目钥匙中的一把。
为让阐释尽可能细致,漱石拿出了和汉洋兼备的强大知识储备,各种例证与典故信手拈来,论证文艺作品中作为手段的技巧之所以重要时,以《亨利四世》和《鲁滨孙漂流记》中的两段英文做对比案例,一优一劣洋洋洒洒谈了数千字。深怕这样仍不足够,还不忘带货自己的另一本《文学论》,要读者再细细领会。
值得玩味的一点是,漱石对莫泊桑的《项链》颇有微词,直斥其作品“和侦探一样卑劣”,究其原因不外乎莫泊桑先生没心没肺,没有从道义和同理心出发给女主人公一个理想结局,从根本上断绝了读者对应该被同情的善行报以同情的可能。这种一味追求“真”而损害“善”的行为,是与漱石文学论点相违背的。
基于对过于偏袒真实理想的不认可,漱石表达了不愿意和侦探为伍的想法,认为后者是在更为卑劣的层面上追求真实。作为无道德无美感的冷冰冰的机器人,为了探求那个最后的真相而抛弃了人之为人的根本。
漱石对侦探的厌恶,有几分是针对这个职业本身,有几分是基于个人文学旨趣,答案不言而喻。由此也可以判断那篇一向被视为推理痕迹很重的《心》,并不能作为推理小说来看待。抽丝剥茧的心理描写,反复盘旋的情节推进,以及出人意料的悲剧结局,从根本上讲并非为了解谜服务,而是为了映射大动荡时代的莫测人心与阶级现实。
由此也不难明白漱石在《文艺与英雄事迹》中对自然派畏惧、排斥描写英雄事迹的不满,《英雄》及其后的《文艺与道德》《模仿与独立》三篇演讲稿,可以视为“与青年书”,是漱石作为一个汉学积淀深厚,又经历了欧风美雨洗礼后形成独立人生观、文学观的知识分子对日本年轻一代的期盼。
东方哲学对性格的浸润、佛教的生死观念、参禅悟道的神秘启示,是考察漱石精神史时必须关注的底色,其青年及成年期追求的理想道德范式,则更多来自欧美诸国上升期高扬的自由平等精神。
人尽皆知的一点是,漱石对彻底否定日本历史,不加甄别就全盘西化的路径报以深深怀疑,极度压缩的空间与疯狂加速的时间,给人带来不可控的被裹挟之感,并进一步发展为精神上的苦闷彷徨。梳理漱石的文论脉络,就能更深地懂得其对文学的分类是建立在作家本人对东西洋文化与哲学的细微考察之上。积极/消极文学,俳谐/生死文学,自然派/浪漫派,余裕小说/非余裕小说等等术语,无一不是漱石超脱艺术家小群体之后所具备的国际视野、持批判态度观照日本大转折时代人心变异与社会脱缰的严谨逻辑思维之展现。
漱石特别指出,他并非反自然主义,在生死文学与俳谐文学之间也未执其一端而舍另一端,他在强烈要求后辈铃木三重吉不要沉溺于“花魁忧郁”式文学的同时,自己却也交出了《草枕》这样典型的浪漫作品。漱石文学观的矛盾与自我超越,是时代赋予的刻痕,亦是他这种持有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作家必须背负的十字架。
漱石穷其一生追索的“人类文学”,建立在强悍且独立的人格之上,这也是其在文论中反复强调真实、美、善、庄严四种理想独立发展且不可偏废的原因之一,而这在他所处的时代的确是一件稀缺品。
从懵懵懂懂的社会观察者到大声疾呼的批判者,再到放下以一己之力矫正社会的执念,转而在低徊趣味中品茗听曲驻足赏月,化身持重内敛且不失柔情的人心抚慰者,夏目漱石多变的文学轨迹与驳杂的精神光谱,如同日本随着近现代文明一同向上攀登的道路,漱石选择的是人少的那一条。在技术进步的表象之下,坚持文化背景与人文思考的重要性,于社会转型的期待中竭力维持他所谓的“自我本位”,而这一纠结的自我本位却一次次被动摇与打击。直到去世,漱石都未能走出这场深刻的精神危机。
由文论出发,经过作品再回到文论,夏目漱石用一生的探索兑现了知行合一,虽然结局远远谈不上完美。漱石不是这条孤独翻越之路上唯一的行者,但可欣慰的是,他最终成了被铭记最久的那一个。
《文艺的哲学基础》读后感(四):编辑手记 | 夏目漱石,理想照进文字里
《文艺的哲学基础》是从同事那里转接过来的项目,接手时,译者已经完成了翻译工作。某种意义上,算是赶鸭子上架。因为那时候既不了解夏目漱石的文学思想,也不了解其他各种文艺理论的流派与观点,很难立即建立起坐标系给这本书一个准确的定位。
默默地,甚至有点心虚地,在心里打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在自我解答这个疑问之前,先说一件小事。书上架之后,照常联系合作过的微博博主做推广活动。其中一个博主在听完图书介绍后,委婉地拒绝了我,因为这本书“不够大众”“没有人看”。好吧,坐在电脑前玻璃心碎了一地。后来,朋友在我的动态下留言,说“文艺”和“哲学”这两个词让她脑壳疼,我简直要“昏古气”了。
这是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吧。欸,多可惜。
能有这一绝佳机会在各位面前阐述拙见,能让你们从我粗浅的讲话里得到一些参考,从而对文学产生兴趣,于我而言实在是莫大的荣光相较于夏目漱石洋洋洒洒400多页的《文学论》,这是本小书,里面收录了他以文艺、文学为主题的5篇文章,主要是演讲讲稿。演讲稿的好处是不会晦涩难懂,哪怕内容艰深,也是用深入浅出的方式讲述,所以你能看到夏目漱石为了说明自己的观点举了许多有趣好玩的、甚至是稀奇古怪的例子。比如,为了说明文艺作品中“真实、美、善、庄严”四种理想彼此可以独立时,他说,有一个人犯了事被捕了,发现回答警察的问题于己无益,于是装作了一个哑巴。可是第二天,他饿的是在受不了了,只好大声嚷嚷起来,要饭吃。他紧接着分析,虽然这个故事里没有美、善、庄严,但是我们依然能感受到真实带来的趣味。
完全可以想象台下的听众开怀大笑,然后又在一片笑声里若有所思。听讲座最吸引人的就是演讲者的妙语连珠,夏目漱石显然是其中的翘楚,听众众多,他就说各位“挤得像竹皮包裹的寿司”,提到熟人在音乐会上表演,他便吐槽说即使自己是个门外汉也能听出对方唱得真够难听的。读着这些现场感十足的文字,仿佛穿越回了一百多年前,坐在挤挤挨挨的礼堂里,蓄着小胡子、穿着高领的夏目漱石就在面前侃侃而谈。
书里不仅能看到夏目漱石的毒舌和风趣,也能看到他的学识和专业。夏目漱石精通汉学,后来又留学英国,饱读西方的文学作品。仅《人生》一篇,便提到了屈原、伯夷叔齐、竹林七贤,乃至南宋末年的无学和尚等典故,日本的《平家物语》,以及狄更斯、霍桑、柯勒律治、莎士比亚等人的作品或笔下人物。旁征博引,但又十分水到渠成,并不会让人感觉生硬或炫技。而在另一篇里,夏目漱石从莎翁的《亨利四世》和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里摘取片段逐字点评分析,展示创作中技巧的重要性,其严谨与细致,完全就是一堂扎扎实实地英语文学赏析课。
但夏目漱石也不是没有信口开河的时候,这不,就给质检的老师揪住小辫子啦。他曾援引莫泊桑的小说《项链》阐释观点,提到女主人公贫穷落寞之后的某一天提着篮子去街上买豆腐,遇到了曾借给她项链的阔太太。质检老师认真查证了豆腐传入日本和西方的时间、莫泊桑生活的年代之后,指出这根本不可能发生。我当时都懵了,还能……这样?直到重新翻了莫泊桑的小说,才发现人家根本没提到豆腐,完全就是漱石为了让现场的听众有代入感而进行的自我发挥。考虑之后,仍然在书里保留了原文,但为了不产生误导,也用注释做了说明。
夏目漱石曾任教的第一高等学校你们也该上大学,变得更加独立,成为真正的新一代人。这种“新”不是把旧事物重新搬出来的“新”,后者是万万不可的。不久之前读完了《日本的世界观》,正好也是讲稿集成的一册书。书里提到,19世纪中期之后,随着与世界的接触,日本逐渐意识到中国的孱弱以及自身与西方国家的差距,日本人倾向于不与亚洲的“恶邻”为伍,并通过学习模仿西方的先进模式重振国家威望。但在经历了自我否定,日本又掀起了重新肯定日本文化的反潮流运动,称为“新日本主义”。当时,内藤湖南认为,日本的任务不是把西方文化引进中国,也不是保护中国的古董并卖给西方。日本的任务是振兴具有独特趣味的日本文化,并使其光照四海。
我联想到夏目漱石,因为本书里收录的五篇文章依次是1896年、1907年、1910年、1911年和1913年,恰好与上述的社会背景相互映照。而我后知后觉地体会到了夏目漱石在演讲中不厌其烦地对台下的青年学生们一再强调要树立人生理想,要文艺创作中融入“真实、美学、善良、庄严”的理想并使之对社会意识产生影响,要拜托对西洋甚至中国的惧怕和模仿,有自主自愿的思想……背后的良苦用心。
头像被印在钞票上,还备受周氏兄弟的推崇,夏目漱石当然不仅仅是小说作家这么简单。他对小说有着深入的研究,并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理论,而他的小说写作也在不断实践着他的观点。这本小书,不过是挂一漏万,掀开了夏目漱石文学理想的冰山一角。鲁迅弃医从文,想要用笔唤醒铁屋子里沉睡的人。夏目漱石同样将理想照进文字,不仅是文学理想,还有社会担当。
夏目漱石在书房这是一本薄薄的演讲录,一点也不高深(千万别被书名吓到)。希望大家读完就像听了一场妙趣横生的现场讲座,如果能再得到一些启发或引起一些兴趣,我想夏目漱石会很高兴,而我也会觉得荣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