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顿悟时刻》是一本由(加) 加博·塞普雷吉著著作,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顿悟时刻》读后感(一):觉知内在,吾性具足
人生之中总有一些时刻,是我们发现了之前不曾意识到的那个自己。
一个人如果能够带着距离感地看自己,带着觉知地去生活,可能对于生活之中所体验的就更加具有控制性了。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一个人只有知道自己这一生要做一件什么样的事情,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那么他在做选择的时候,才能够不迷失,不纠结,志向笃定,千事万事也只是一件事。
在这本书中,作者介绍了大概三种一个人想改变的时候。第一种是一个人面临着绝境,走投无路,这种境遇迫使他来反思自己,来改变旧有的模式。第二种是一个人总是过着日复一日没有波澜的生活,突然到了一个点,他会想要改变换一种方式来生活。第三种是一个人体验到了曾经没有体验过的,于是想要拥有更多这样的体验,改变就发生了。这可以说是人生的三种顿悟时刻吧。因为有了觉知所以才对自己的人生突然像是把住了人生的方向盘,脱离惯性的生活,成为自己命运的工匠。
那么一个人怎样才能做出正确的决定呢?要看内心深处的东西。作者认为,每个人在做决定的时候都是孤独的,他人可以给自己提供经验和建议,但是做决定的只能是自己,承担自己人生责任的也只能是自己。在某种程度上,就给了自己一个面对真实内在的机会,当一个人与自己内在产生链接的时候,他就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的大门。很多历史上发生的事情并不能够给某个人很多的时间去做决定,这个时候就要凭借着他的直觉。这种直觉是在平时的生活之中需要去训练的。如果一个人在自己的生活之中,总是被生活中所发生的事情所左右,心情非常的不平静,那么他很有可能是不能够发现内在真正的想法的。只有一个人内在是静的,那么他在看外在的时候,才能像镜子一样照出外在的真实样子。直觉非常的重要,因为它代表着我们内在那个高维的自己,它指引着我们最真实的感受。作者举了很多保持心灵内在静的方式,比如说读书、旅行、音乐等等,这些都是与内在自己相处的方式。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当一个人能够和自己相处的很好的时候,他内在那个高维的自己便会发挥他无限的潜能。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无法做成一件事情,就是因为我们的小我限制住了自己。而这个小我是由我们长期形成的习气、思维模式、观念构成的。如果不懂得去常常擦拭自己的内心,就会无意识的被这些东西控制,即使做出了改变,也无法真正的领悟和受益。所以一切都要向内在去寻求解决方法,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顿悟时刻》读后感(二):《顿悟时刻》:迷茫和顿悟,正是人生的真谛
顿悟,是什么?在佛家里,顿悟指的是通过正确的修行方法,迅速地领悟佛法的要领,从而指导正确的实践而获得成就。当然这不是唯一途径,顿悟更主要的是通过灵感来完成,就时间来说可能是瞬间。
那么,人生又是什么呢?人生应该是对生命的不断叩问,和终究明白生命意义的过程。每个人总会有无数的困惑,无数的不解,甚至无数的烦恼。可是,我们在面对这些困惑的时候,总会找到办法去解决。这,就是顿悟。
正如《顿悟时刻》中所说的:任何生命,无论多么漫长和复杂,实际上都是由一个特定时刻组成的——一个人永远了解自己的时刻。
每个人自出生起,生命其实就属于自己。而我们在人生的路程中,总会面临相似的岔路口:是在国内读书,还是去往国外;到底是要选择喜欢的专业,还是适合的专业。
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选择。这些选择可能是对的,也可能是错的。但是,不管是谁,当自己做出了决定,就要去接受这个决定所带来的后果,以及接下来的一连串行为。
我们似乎总能遇到这样的情况:在某个人生的重要关头,比如大学毕业后是选择在当地工作,还是回家乡工作。有一部分的人选择留在大城市,而另一部分的人选择回到老家。
但不管我们做出了什么选择,几年后我们总会后悔。在大城市的年轻人,每天要面临着一个多小时的通勤,上班996,工资增长的速度赶不上房价的速度。这时,他们的内心其实是想赶紧在大城市稳定的。可是,高昂的房价,忙碌的工作,让他们没钱买房子也没时间找另一半。这时,大城市的年轻人会羡慕着在老家的朋友:每天早九晚五,现在是二胎父母,有房有车,还可以承欢父母膝下,多好。
可他们怎么知道,在老家的朋友们其实也是羡慕着他们呢?在老家的年轻人,毕业或回到家乡,可能做着一份月薪2-3000的工作。虽然稳定,可是却过着几十年如一日的无聊生活,从入职的那一刻,就知道了退休是什么样的。
不仅如此,稳定的工作,较低的收入,也让他们要为养孩子发愁。孩子的生活费、补习费越来越贵,四脚吞金兽的花钱速度远远超过我们的工资。再加上,有些在老家的女生,生了孩子后当全职太太。每天面对着柴米油盐和嗷嗷待哺的孩子,他们其实也在羡慕着大城市的年轻人有精彩的生活、高昂的工资和不断成长的自己。
由此看来,做决定是艰难的选择。我们总会带着悲伤、懊悔等情绪去回顾我们错过的和拒绝过得事情。甚至经常会说:“如果当初我……,就好了。”
其实,这种懊悔代表的并不是不甘,而是接受。那些未尽力或错过的可能性在不可挽回后,也为以后我们的人生提供了教训。或许,在我们有了孩子后,我们会不会告诉自己的孩子,当初我选择了这条路,可是我后悔了。因为我的选择,导致了我现在的情况。
我们这个人,我们这一生,其实是无数个曾经的片段和选择组成。如果我当初留在了大城市,我或许就是个女强人,而不是现在的全职太太;如果我选择了我喜欢的文学,我或许现在就是一个作家了,而不是整天面对程序的程序员。
但不管如何,每个人终究要为自己曾经的选择而负责。这,就是人生。这就是顿悟。迷茫的困境和事后的顿悟中交织而成的正是我们的人生
《顿悟时刻》读后感(三):人不是活一辈子,而是活那么几个瞬间,《顿悟时刻》的六个时刻
长久的迷茫,常态。
瞬间的顿悟,难遇。
时间是一个很主观的东西,尽管我们处于一个变化的状态中。从一个时刻到另一个时刻,从一个经历到另一个经历,从一个人生阶段到另一个人生阶段。
可是不同的时期,有时我们会觉得时间停滞不前,有时又觉得转瞬即逝。因为我们对时间的体验,是有一定品质的:有益或压抑,美好或艰难,成长或消逝,成熟或衰退,吉利或不吉利。
对于已经逝去的时间,我们会根据某个时间段内发生的个人经历重要程度来感知时间的长短,正如莎士比亚说的:“时间流逝的步伐因人而异。”
但其实,阿根廷作家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说:“任何生命,无论多么漫长和复杂,实际上都是由一个特定时刻组成的——一个人永远了解自己的时刻。”
这些时刻可能给人的生命带来重大变化,或正面或负面的影响。《顿悟时刻》这本书是拉瓦尔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多米尼加大学学院和圣博尼法斯大学前任校长加博·塞普雷吉所写,他在书中写了很多人的六种重要经历:做出决定的时刻、脱离现实的时刻、遇到人生楷模的时刻、沉浸在异国文化中的时刻、聆听震撼音乐的时刻以及践行道德行为的时刻。
做决定就是选择一种可能性放弃另一种可能性的行为,所以做决定很艰难,而且很孤独。但一个人为自己做出决定的时候,或许正是人生将要为之改变的时刻。
做决定时的心情是各有不同,可能是痛彻心扉,可能是欣喜若狂,也可能是心如止水。书中说到了做决策的孤独、做决策的艰难以及学会做决定。
德国著名现象学哲学家马克斯·舍勒说的话:“一个完整的人要成为受过全面教育的人,至少要有一次受到全面而真诚、自由而高尚的榜样的影响。”
榜样是凭借其品质、价值观和成就对另一个人产生深远影响的人。一个人的身份、社会角色和生活方式都会受到榜样的深刻影响,而且影响的方式多种多样。榜样可以让一个人的行为和思维突然改变或者逐渐改变,也可以帮助一个人明确道德观等。
但是,榜样不一定是有杰出能力和成就的人,他们的吸引力的来源有时只是在回想起来时才会被认识到。比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人,他们的生活方式、生活状态可能是自己想成为的,也可以作为与之看齐的榜样。
书中还说到一个时刻是聆听音乐的时刻。音乐所能带给人的精神作用,自古以来、不分国界,都有很多验证。
尽管我们终日为五斗米折腰,不懂音乐旋律,不会音乐创作,所幸我们可以聆听音乐。“在我们为生活的面包劳作时,莫扎特旋律的痛之喜悦仍应该伴我们左右。”
有句话说,人是一根有思想的芦苇。但是,人又如芦苇般脆弱。“人生就是长久的迷茫和瞬间的顿悟。”
苏联作家、诗人、翻译家鲍利斯·列奥尼多维奇·帕斯捷尔纳克说:“人不是活一辈子,不是活几年几月几天,而是活那么几个瞬间。”
《顿悟时刻》这本书就是选了作者认为具有力量感的几个时刻,或许可以用来对照自己走过的路,面对将来的顿悟时刻时更从容。
2020年09月28日星期一
《顿悟时刻》读后感(四):平庸的你,缺的可能只是醒神醒脑的一个顿悟时刻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开始变得平庸,觉得生活没有目标感,意义感,我们寄希望于钱财,友情,爱情,眼前却还是一片迷茫,看不到未来,甚至有种脚踩棉花的错觉。
一切明明都按着正常轨迹行走,那么究竟是哪里错了呢?
不,我们没有错,迷茫是人生的常态,只是我们不知道如何突破迷茫,找到人生的高光时刻。
而改变我们的时刻叫“顿悟时刻”,正如《顿悟时刻》这本书中所说,每一次的顿悟都好像在黑暗中遇到了一扇明亮的窗户,看到了一个更为明亮的世界,是一次深刻的自我觉察,而在每一次觉察过后,我们会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顿悟是一种神奇的体验,原本矛盾纠结的内心一瞬间得到释放,获得醍醐灌顶的体验。
就像牛顿被苹果砸中,忽然意识到万有引力的存在;佛祖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呆着,忽然明白了大道。
顿悟的时刻有很多,但是影响我们个人成长的却不多。
《顿悟时刻》这本书中就介绍了六个具有特殊意义的顿悟时刻。
为自己的人生做决定时,我们学会取舍,成为自己人生的主宰;摆脱惯性的生活时,我们鼓起勇气改变,创造不一样的人生;树立并追随人生的榜样时,我们获得向前的动力,照亮前行的道路;独在异国他乡时,我们用另一种思维看世界,眼光变得更加长远;受到音乐触动时,我们的灵魂在音乐中得到乐趣和满足;目睹道德行为时,我们受到鼓舞,坚定不移地行善事,让生命更有价值。
这六个顿悟时刻,或许不是每个人都有那个幸运经历,但是每一次顿悟都是一次巨大的人生蜕变。
人生的顿悟时刻并不只有上面六个,我们可能会一次次地做决定,多次脱离原有的惯性生活,追随多个榜样,去法国、德国等世界各国感受不一样的文化冲击,听很多震撼人心的歌曲,受到无数次道德的感化力量。
但是,不管这样的顿悟有多少次,我们都在解决一个问题——自己究竟是谁。
博尔赫斯曾说,任何命运,无论如何漫长复杂,实际上只反映于一个瞬间:人们大彻大悟自己究竟是谁的瞬间。我们的一生都在思考一连串的问题:我是谁,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为此我要付出什么样的努力。
我们会迷茫,是因为我们没有目标感和方向感,我们不知道该如何回答这些问题,但在一次又一次的实践与思考中,我们总能从迷茫中获得豁然开朗的曙光。
而这顿悟的结果,是你努力的高度,也是你能到达的生命高度。
心理学上说,生命的根本需求是渴望被看见。我们寄希望于名利,不过就是希望被别人看见,可是我们不曾想过,看见自己的为什么一定要是别人?不能是自己么?
每一次顿悟,我们都在直面内心的渴望,看清自己最想要的是什么,从而坚定地向前,找到自我掌控的力量感和目标感。
只有这样的我们,才不会被平淡的生活打败,不会屈从于无聊,而是能主动在平凡之中创造出生命的意义,迸发出生命的激情,爱上自己也爱上生活。
卡里·纪伯伦说他曾七次鄙视自己的灵魂,在自我觉察的顿悟时刻,他意识到自己灵魂的浅薄,虚伪,畏缩不前等等,而正是这样的认知,促成了他的改变,获得开启人生幸福成就的钥匙。
《顿悟时刻》不是一本故事书,它用充满哲理的语言带我们回味人生中具有力量感的六个特殊时刻。
或许曾经的我们并没有顿悟到一定的高度,亦或是曾经忽略了内心的迷茫,放任自己随波逐流,但是读完这本书,我们会获得一个重新审视自我,重新顿悟的好机会。
原来我们缺的不是精彩的生活,而是爱上平庸生活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