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说到点子上》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0-12-15 00:14:50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说到点子上》读后感摘抄

  《说到点子上》是一本由[美] 乔尔·施瓦茨贝里 / Joel Schwartzberg著作,后浪丨九州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16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说到点子上》读后感(一):为什么讲话没人听?为什么顾客不买单?因为你没说道点子上

  你会沟通吗? 在以前我总是认为:所谓沟通,不就是说话?但如果一个人与你聊天,却让你觉得不知所云,你会是什么样的心情。 在《演员请就位》中,一位演员被人批评到:如坐针毡,如毛刺骨。我不知道你在演什么。 其实讲话不到位也是这效果:当别人讲了一大段话后,你不知道他在讲什么。是不是感觉很难受呢?当你站在讲台上讲了很多话,下台后,别人却表示听不懂。是不是很尴尬呢? 其实这主要是因为没有把话讲到点子上。 《说到点子上》一书就是教我们如何认识自己的观点。如何打造出深刻的观点。如何更好的表达出观点。话并不是说出来就行了,而是听众抓住你的观点,才算发言成功。 本书作者乔尔·施瓦茨贝里是一名资深公众演讲者,在1990年美国宴后演讲比赛中获得全国冠军。在1999年他位列美国大学公众演讲人物排名前十。也曾训练过来自宾夕法尼亚大学、西东大学、圣约瑟夫大学和纽约城市大学的演讲辩论队。 《说到点子上》这本书曾获2018年独立图书出版协会本杰明·富兰克林奖,入围2018年下一代独立图书奖,得到了多位媒体人,企业家,作家的推荐。 一、什么是观点 观点,代表个人的想法。它是一种主张,需要推销。 书中所讲:如果你的话语中没有自己的观点,那你所讲的话就是废话。 这话让我感同身受。 我记得有一次,和朋友聊天,她很激动的给我们讲着一个小男孩很热情的拉着她玩,并且小男孩告诉她,他在学校有很多女朋友。 说完,朋友停下了下来。我懵逼的看着她,问道然后呢?朋友尴尬的说到:我讲完了。而她讲了这些,我完全不知道她想表达的是什么,也尴尬的笑了两声。 讲话如果没有观点,就会让人不知所云。这样的情况在工作和生活中都可以体现出来。 如果你只一味地给顾客讲产品的功能功效,不表达自己的观点。那这和顾客自己看说明书有什么区别呢? 如果你给小孩读绘画,只读着书上的内容,而不延伸出自己的观点,不做引导。那读书的本身意义又是什么呢? 我们可以思考一下,在工作,或者生活中,真正受人喜爱的人,是那些说话有明确观点,还是那些讲话不知所云的人呢? 可见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是很重要的事。 但有些人在讲话中,总是不清楚自己观点是什么。有些人自己知道观点,却表达不清楚。有些人表达出观点,别人却表示你的观点没任何意义。 那么,对于这些问题我们该怎么办呢? 二、3个测试,找出深入的观点 在书中给了我们三个测试,轻松解决这些问题。 测试1“我认为”。 用“我认为”来测试出你的话语是否能成为观点。 如:地铁的发明。(这不是观点) 而:地铁的发明为交通带来便利。(这就成为了观点,因为我们可以将“我认为”带入话中。) 如:产后抑郁(这就不是观点,因为不能带入“我认为”)。 而:我们应该更加重视产后抑郁这种现象。(这是观点,可以带入“我认为”) …… 想知道自己的话是否有观点,就用“我认为”来测试吧! 那么如何判断自己的观点是否有价值呢? 测试2“所以呢” 用“所以呢”来检测自己的观点是否有价值。 一个大家都熟悉的观点对于听众来说并没有太大的意义。通过“所以呢”就可以看出观点是否有意义。 比如:我认为冰淇淋很美味。这是一个观点,但这个观点是很多人都知道,所以并没有实际的意义。 我们可以用“所以呢”来判断我们的观点是否有有价值。 如:微信有隐私功能。(通过了“我认为”的测试,但并没有什么实际价值) 改成:微信的隐私功能实质上保护了他们的用户。(这句话中就有自己的明确观点,并且可以通过“所以呢”测试) 如:大家很高兴参加这次会议。(没有意义的观点,不能通过“所以呢”测试) 改成:这次会议的学习能提高我们的写作技巧。(通过“所以呢”测试,拥有明确的价值体现。) “所以呢”比“我认为”更加高一个级别。“我认为”可以帮助我们检测话语中是否有观点。 而“所以呢”是帮我们检测我们的观点是否独特,是否有价值意义。 如书中所说:想象你的观点是一个2B铅笔的笔尖。思考着它是否最尖锐,最深刻。 其实想要知道这个问题,只需要通过第三个测试就知道了。 测试3“为什么”,让观点更具体。 很多时候我们喜欢用一些空洞的词语去表达我们的观点。就如:很好,厉害,特别大,漂亮……这些都是空洞的词语。 比如:我认为我们的营销策略很薄弱。(“薄弱”就是一个空洞的词语。) 这时用“为什么”就将可以将我们的观点更加具体的表现出来。 问:为什么营销策略薄弱呢? 答:因为我们营销过分关注产品利润,不足以满足客户的需求。 这时具体的观点就出来了:我认为我们的营销策略过分关注产品利润,不足以满足客户的需求。 用“为什么”测试,就可以帮助我们去掉那些空洞的词,让听众更加了解我们的意思。 以上3个测试同时使用,就可以让我们得观点更加具体并且有意义。 三、强化观点 一个好的观点,应该像一把锋利的刀,观点越尖锐,才会越深刻。 那么该如何让我们的观点更深刻呢?书中也给了我们两个方法。 1避免分叉结尾。 在我们演讲或者销售时,总是会有几个观点。这样就会将听众的注意力分散到其它地方去,也很难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使用微信能随时能发消息,能和别人语音通话。 这就是属于分叉结尾,说出了两个观点,而听众也被迫接受两个观点。当观点被分开后,效果也会减半。 就如同挖井一般,在同一个地方深挖,才会出水。但你到处都挖洞,就会没有太大成效。讲话也如此。观点深入一个就好。 这时,我们就可以思考,哪个观点对于这次的演讲更加有力度。我们就可以思考就用这个观点进行深入。 2加入价值主张。 我们活在世上,一直都在寻找着自己的价值。观点的存在也应该有它的价值所在。 思考一下:我们观点的最大作用是什么? 如:可以让我们节约空间。节约成本?或者可以让我们放松心情,让孩子头脑灵活。放松压力?拯救生命…… 给自己的观点加上属于它的独特价值。让它更加深入人心。 …… 总结:说话,演讲,销售都是需要方法的。只有把话说到点子上。才会让听众了解你想要表达的意思,才能更好的接受我们的观点。 《说到点子上》就是一本可以使我们讲话更加有效的工具书。书中为我们提供了三个测试,两个强化观点的手段,以及如何打败沟通时会遇到的五大敌人。是一本值得我们仔细阅读的书籍。

  《说到点子上》读后感(二):还在为无法正确表达内心观点烦恼吗?《说到点子上》让你沟通无阻

  

我们有许多重要的话说时,一开口却总会在不知觉中变成“只分享了信息”的言语。不论你是公司高管,还是商量精英;不论你认为其中蕴含着多么丰富的经验,又或者隐藏了多少你想要表达的意思,但这些话都没有给对方留下深刻的印象。

为什么我们总是无法准确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呢?无法让对方明白自己的需求与目的呢?我们大多数人在发言时,总是情绪紧张、发言漫无边际,最终导致发文言失败。其实都是因为我们在发言时犯一一个致命的错误。

那就是发言没有观点。如何找到自己的观点?让话说到点子上,让你开口就能说到重点,使沟通更轻松。

乔尔.施瓦茨贝里,曾在所著的《说到点子上》一书中,教我们有得说,怎么说。乔尔.施瓦茨贝里,美国防止虐待动物协会战略市场营销部门的资深主管,2002年入先美国演讲与辩论协会名人堂。美国资深公众演讲者,美国宴后演讲比赛全国冠军。

乔尔.施瓦茨贝里所著的《说到点子上》曾获得2018年独立图书出版协会本杰明.富兰克林奖,得到了多位媒体人、企业家、作家的推荐。他在书中就将你如何找到自己的观点?如何提炼深刻、有力的观点?更用自己多年锤炼出的实用方法步骤,让你通过三步测试和两个强化手段,简单明确,能让你实现把自己的观点真正传递到对方心中。

一、突出主次,识别出自己的关键点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向领导汇报工作,写工作总结,会议演讲,总感觉要不就是不知道说什么、写什么;要不就是要写得太多,要说得太多,反而不知道从何做起。

虽然大家都知道在“观点明确”、“不要跑题”、“突出重点”等,但如何做,怎么做,却没有深入地探究下去。这就如营养师经常在节目中告诉大家,要吃的健康,然后就开始付费咨询了一样。

没有观点的话,有时候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想要表达什么,更不用说别人了。所以我们经常在各种场合会看到,说话的激情四射,观众却萎靡不振,玩手机的玩手机,睡觉的睡觉。

马丁.路德.金说,我相信没有武器的真理与无条件的爱,将会在现实中拥有最终话语权。所以我们说话、交谈时,明确观点。选准中心,把握要领,把话说到事情的关键点,说到别人的心坎上。

二、了解你的听众,才能打造你的观点

加里.马歇尔说:“我相信电视是唯一可以真正打动社会最底层的媒介。”为什么他会这么自信地说呢?因为他电视作为一种媒介,它向大众传达的是他们想知道的,想获得的需求。

无论是说话,还是交流,需求关系总是贯穿在整个逻辑关系中。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培训时,总会先做一些培训需求调研,了解自己所培训对象的需求。

所以在我们说话时,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听你说话的人的需求,当你明白了对方想从自己这里获得什么时,你就有了自己的交流观点,有了自己的主次之分。

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在说话时,让自己去扮演一个激励者的角色,而不是指责者的角色,当对方感觉到共鸣、启发时,你就抓住了你的观点。

三、三测试两强化,让你轻松说到点子上

有时候,我们说尽了产品的好处,却还没有打动买家;想要改进措施,却被上司一句“所以呢?”噎了回来。

造成这些未尽人意的结果,其实都是因为我们没有把话说到点子上,所以只会浪费时间、浪费口舌。

乔尔.施瓦茨贝里所提出的三步测试和两个强化手段,就能简单明确地让你摆脱这种困局。即:

第一步:“我认为测试”。

第二步:“所以呢”测试。

第三步:“为什么”测试。

强化手段一:避免分叉结尾

强化手段二:加入价值主张。

当你学会这些方法时,相信你从此就能自信地发言,有效地把自己的观点快速传递到对方的心中,从而引起对方的共鸣。最后用爱因斯坦的话来做个结尾:如果你不能把它简单地解释出来,那说明你还没有很好地理解它。

  《说到点子上》读后感(三):要么不开口,要么一开口就说到点子上

  

“一个观点都没有,你说的一切都是屁话。”——摘自《说到点子上》

有人说,宁可把嘴巴闭起来,使人怀疑你是浅薄,也不要一开口就让人证实你的浅薄。所以,我们要么不说,要么一开口就能说道点子上。也许你会说:“哪有那么容易做到。”不要急,美国作家乔尔施瓦茨《说到点子上》一书,可以使一位繁忙的专业人员讲话更有效、更加有说服力;也可以使每一位普通的读者更能精准地表达,推销自己的观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些人讲起话来滔滔不绝,口若悬河,时不时还逗得大家捧腹大笑,可是听完之后,什么收获都没有,其主要原因是没有自己的观点,没有观点,又怎能发挥其影响力。那么,怎样确定你是否提出了真正的观点?——三步测试法加两个强化手段就能告诉你。

三步测试法

第一步:“我认为.......”看看你的观点是否放在“我认为”后形成一个完整的句子。

例如:我认为保持良好的心态对我们的身体是很有益处的。

第二步:“所以呢”

有些观点虽然通过了“我认为”测试,但可能太过浅显,而不能使你的发言显得十分有意义,你可以通过两个问题来判断你的观点是否太浅显或者根本是个常识,即:“其对立观点有据可依吗?”“我能用一分钟以上的时间为这一观点辩护吗?”

第三步:“为什么”

“为什么”测试可以有效地确保你避免使用无意义的形容词。

例如:

A、采用这项协议对我们公司非常好。

B、采用这项协议可以提高我们公司的业务运行效率。

A句中的非常好,就是一个空 词,几乎无法显示其好的程度、原因、具体好在哪里。

B句就是一个好的表达,它具体地告诉了你采用这项协议,可以提高业务运行效率。

两个强化手段

“避免分叉结尾”有些演讲经常会使用“分叉结尾”将两个以上的观点,合并成一个观点,这么做只会稀释每个观点的影响,也不知道哪个观点主要。

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曾经说过:“一件艺术品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在于它最后的工作是否恰当。”日常讲话也是如此,尤其是演讲,结尾的点睛之笔能整体提升演讲的档次。

所以,应该去除冗余,打造豹尾,找到最有力的观点就可以了。

<一>加入价值观

很多情况下,你可以通过加入最高价值主张你的观点。

这会激起人们的兴趣,让你的观点锦上添花。

当你有了强有力的观点,最好能够采用这些强烈表现观点的短语:

我建议........

我推荐........

我提议........

有时,当你絮絮叨叨,迷失在‘太空’中时,你可以立即使用以下过渡句来表达你的观点。

“我的观点是这样的........”

“重点是........”

“要记住这样一点.......”.

如果有人想将你的注意力从你的观点转移到辩驳他的观点上,你可以用以下的过渡句,坚持你的立场,确保不跑题。

“我听明白你说的是什么了。但我的观点是......”

“我知道你说的那种流行观点,是事实是........”

“这实际上是一个灰色地带,但我认为......”

“是的,你说的可能是对的,但我认为.....”

“那不是真的,事实上......”

我把这个问题留给更加专业的人士来回答,但我的观点是——通过这样的过渡语句,来坚持自己的观点,并把观点转移到听众头脑中。

<二>打败“五大敌人”

第一大敌人:“和”字

每多一个“和”字,你就给了听众其他可供思考的选择。从而削弱了观点的力量,我们尽量舍弃那些多余的“和”字及其他修饰词。

第二大敌人:废话词汇

“嗯”“啊”“所以”这些词属于废话类词汇。

当你觉察到快要说出这类词汇的时刻,马上停顿。用好停顿可以由你创造时间以思考接下来说什么。

第三大敌人:道歉的话

道歉的话就像挂在你脖子上的霓虹灯广告,上面写着“我搞砸了”格外显眼,严重损害观点的可信度。

第四大敌人:语速快

语速快是表达观点的致命伤,我们要把听众想象成一群听力困难,非常愚笨的人,这样,我们不得不放慢速度,提高声音音量并使用简单的语言,让听众容易接受我们的观点。

第五大敌人:国土安全部

人们在发言时,会有一种紧张不安的情绪,这都是从你大脑里那个“国土安全部”里蹦出来的,那么,该如何克服焦虑感呢?

1、识别你的观点,一定要清楚你的观点是什么。

2、要知道此时的重心是传达你的观点就可以了。

3、大声练习,训练你嘴里说的和脑子里想的协调一致。共同构思和传达你的观点。

打败这五大敌人,你将会更容易让人们接受你的观点,更加有效地把话说到点子上。

通过三步测试法和两个强化手段,你可以提炼出你最强有力的观点。将你头脑中的观点转移到听众的头脑里。

如果你想讲话直奔主题一击必胜的话,《说到点子上》该书定能助你达成心愿。

  《说到点子上》读后感(四):国际演讲大师亲授沟通秘诀,言简意赅击中谈话要点

  

从小到大,我们都会被告知要好好说话,捡重点来说,千万别跑题。日常沟通中,我们自以为传递了观点,表达了思想;但事实上,我们却常常将观点、主题、标题、想法,甚至标语等概念弄混淆。

我们来看几个句子,辨别一下这些句子属性是什么。

1、想一想孩子写的关于美国革命的历史论文。如果你询问他的观点,他可能会说这是一篇关于美国革命的论文。

2、他也许会说这篇论文讲了乔治.华盛顿和美国的建国历史。

3、他甚至可能会说这篇论文论证了毅力在美国历史上的作用。

答案是:第一句话属于话题;第二句属于标题;第三句属于主题。以上这些都不属于观点。所以倘若我们想要清晰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那就必须清晰自己的观点,并让听众能够抓住自己的观点。

国际资深公众演讲师乔尔.施瓦茨贝里认为,观点是独一无二的,它是一种主张,我们可以提出观点,为之辩护,并解释和证明自己的观点。想要检验自己是否清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乔尔. 施瓦茨贝里撰写的这本《说到点子上》一书便值得我们仔细拜读。

说到点子上8.9[美] 乔尔·施瓦茨贝里 Joel Schwartzberg / 2020 / 后浪丨九州出版社

在《说到点子上》书中,作者乔尔为我们提供了三步测试,以判断自己是否提供了真正的观点;两种强化手段,以加强观点的内容;还有打败五大“敌人”内容,用以规避观点的偏差。

位列美国大学公众演讲人物排行榜前十的乔尔.施瓦茨贝里,从2006年开始就对企业、集体及个人传授有效的沟通技巧。乔尔总结了自己多年演讲比赛和辩论的经验,锤炼出加强沟通、传递观点的方法步骤,创作出了这本《说到点子上》。《说到点子上》书籍不仅入围了2018年下一代独立图书奖,还获得了众多企业家、作家的推荐。跟随《说到点子上》书中的步骤,我们不仅可以轻松自信地发言,还能真正地将自己的观点传递出去,再也不会出现词不达意、胡乱跑题的局面了。

三个测试

作者乔尔认为,自己若想要提出一个真正的观点,首先需要进行三步的测试:“我认为”测试;“所有呢”测试;“为什么”测试。

在自己的观点前面加上“我认为”三个字,看是否能成为一句完整的话,如果可以,再继续;如果不行,那就不足以称之为观点。

“我认为”测试之后,再进行“所以呢”测试,这里作者乔尔将其称之为“废话测试”,检测自己的观点是否浅显,是否值得辩护。如若观点仅为常识范畴,那只能说明这一观点众所皆知,不值得为其辩说一二。

最后再运用“为什么”测试,思考是否能用有力的内容来支撑观点,而不只是空泛的形容词。

我们拿IT创新来举例子,“我认为IT创新”并不是一个完整的句子;“我认为IT创新会提高我们的效率”这样完整的句子便可以是一个观点。

接下来,我们来分析一下“提高效率”这个观点是否太浅显抑或属于一般常识,如果值得辩护,那便进行接下来的“为什么”思考。

最后,我们再使用“为什么”测试,以确保自己不去使用那些无意义的形容词,“效率高”可以具体为“每天每小时生产了多少产品、促进了多少交流、或是满足了多少需求”,而不仅仅只是复述“效率高”三个字。

两个强化

除了明确自己的观点是什么,还要避免自己在沟通发言过程中偏离轨道。《说到点子上》一书中提到,演讲者在表达过程中,经常会使用“分叉结尾”,将两个及以上的观点合并成一个观点。看似为观点增加了几个佐证,实则这样一来,观点被稀释,受众接受观点的效果也被削弱。就上述提到的“提高效率”观点来说,“改善碳足迹”的说法就会削弱前者的效果,让受众多了种选择,甚至会将思想转移到碳足迹上,进而忽略了原本效率低的观点;当然,如果是特定会议,比如是涉及环境主题的探讨,那选择“碳足迹”这个观点就会更切合主题。

除留心“分叉结尾”的影响外,作者乔尔认为我们还可以加入最高价值主张来升华自己的观点。清楚自己观点的最大作用是什么,比如“提高效率可以提高生产率”就不如“提高效率可以挽救公司或工厂的发展”这样的表达好。

五大敌人

常言道,言多必失。因此我们总希望可以言简意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用简洁的言语阐明清楚自己的观点。正如上述提到的“分叉结尾”,我们也要避免沟通时出现“分叉过程”,尤其是阐述过程中出现的多余词汇,我们更是要规避。“和”一字看似给听众提供的多重选择,但事实上却更多地削弱了自己观点的分量。

另外,作者乔尔提到,废话词汇也是观点表达的重要敌人,“嗯、啊、所以”等词汇除了缓解演讲者自己的紧张外,不仅不能强化观点的传递,还会给听众带来不好的体验。若是非要找个方法缓解焦虑,那就选择停顿,用暂停来缓解焦虑的同时,也为自己表达创造时间以思考内容,而不是毫无意义的语气废话。

《说到点子上》一书还提到,演讲中所有道歉的话语、演讲者语速过快、甚至是面对大众的焦虑,这些都是影响观点传递的要素。我们必须清楚,听众永远会比自己花更多的时间来理解或接受观点。自己在表述观点之前,尚且需要大量时间反复熟悉观点;想要听众在短时间内接受自己所阐述的观点,就必须站在听众的角度考虑,减慢语速并作适当的停顿,清晰明了地将自己的观点顺利传递到听众的大脑里。

此刻,当我们再回到文章的开头,或许我们已经可以轻松地判断出句子属性是什么,甚至可以就本文内容总结出属于自己的观点。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虽然我们不能在短时间内一击即中受众;但只要我们有了努力的方向,清楚自己从哪里改善,水滴石穿,我们迟早能学会直奔主题、一击必胜的沟通方式。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说到点子上》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