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的暑期日记》是一部由曾赠执导,陈晓轩 / 方嘉怡主演的一部剧情 / 短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明月的暑期日记》影评(一):稚嫩,一如初潮的少女
不如就叫《初潮》好了,初潮,初恋,初吻,初夜,初为人妇,女人一生中最美好的几个片段。
小女孩演技还是可以的,那一脚踹得不够力量啊,其实如果铺垫酝酿一下情绪再全力一踹,甚或之前还滑倒,在小吴叔叔有所察觉将要回头时再爬起一脚踹倒,然后是后怕,再然后发现人没有浮上来就吓呆了……
总觉得整体还是很稚嫩,火候不足。我想起那个小男孩花钱雇一个妓女假扮妈妈的微电影。很显然那个精彩到肉多了,人家是90分,这个就只有60分(勉强的话)。
《明月的暑期日记》影评(二):同样是留守儿童,怎么有的人总是在“抹黑”?
这两年各种留守儿童的所谓微电影、电影都冒了出来,不管有没有诚意,能不能成型,都打着公益的旗号,这算不算给伟大的党抹黑?顺便也给中国电影抹黑了?然后呢?然后也没有然后了。
在短片质量已经沦落到几乎只剩学生毕业作品的情况下,同样是留守儿童,怎么别人就能拍出如此有诚意的作品?
什么tmd是创作?
这tm就是创作
小演员的表演太棒了,让我想起了《细路祥》里面的那个跟着父母偷渡到香港的小女孩,他和细路祥在维港大叫“香港是我们的”的时候,她口中的“我们”是谁?她的家又在哪里?
飘在船上,摇摇晃晃的家,对于一个小女孩来说,或许只是日记本中那个想象世界的栖息之地。什么是成长?知道却不说出来,或者知道却装作知道,这算不算成长?现实虽然残酷,但每个人总得去一层层揭开,或者不愿揭开的,总是用一个个谎言来麻痹自己。
《明月的暑期日记》影评(三):少女心事,孤独成长
剧情短片《明月的暑期日记》叙述的是丧父的12岁少女明月,在暑假里由于怀疑和嫉妒,将妈妈的情人推入水中疑似死亡后,迎来了人生的初潮。但是这一切,在她云淡风轻的应试化暑假日记作业,灿烂童年式的描述中结束了。细节处理的深入人心。不矫情的文艺片,略晦涩深刻,表达的是一个少女成长的孤独和羞耻,同时也刻画出了人在面对体制时的自我分裂和粉饰太平。
导演兼编剧是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2011级硕士的湖南人曾赠。《明月的暑假日记》是曾赠从娱记转行电影的处女作,拍摄于湖南益阳,电影全程标准的益阳话。据说片子改编自身边真实的故事。
影片里取景的那段资江渡口实为三国时期关云长将军单刀赴会的历史遗址,古素谓之资江十景之“碧津晓渡”。很欣赏曾赠导演依托资江渡口实景和河畔民居小巷讲故事的才能,更惊叹于曾导将益阳人民一贯认为的土到“上荧幕听着会起鸡皮疙瘩”的益阳方言成功润色处理成台词化的功力。
短片以暑假作业日记带出了成人世界与青春季节的双重文本,有个性也有共性。少女心事、孤独成长,表现手法浑然一体,潮湿又静谧的江边空间营造得相当成功,内心世界的噩梦段落亦很出彩。短片以暑假作业日记带出了成人世界与青春季节的双重文本,有个性也有共性。
《明月的暑期日记》影评(四):少女与性
《明月的暑假日记》是近年来我觉得较为优秀的短片,在得知是北电学生的毕业作品后,这份敬意便又加深了一分。去评价这部电影的话,我更愿意去用“女孩与性”这个关键词作为影片主题去进行分析。 一个假期,两部日记,带领我们去探索这个假期明月的生活,因为一个小意外,明月写给自己的日记被误交了上去,我们才真真实实看到了这个女孩的生活与痛。回归主题,深入分析就会发现这部短片真正想表达的东西,是现在很多影片不敢触碰的领域,那就是一个女孩性意识的觉醒。 这部影片虽短,但是女主人公明月性意识的觉醒的一步步有完整的过程的,片中也做出了大量的细节与隐喻的展示铺垫,我一点点带领大家去发现这些细节。 第一处就是影片开头明月的粉色带着羽毛的日记本,然后假期结束,明月照镜子,拿起了旁边的口红,抹在了嘴上,这两处就暗示明月心中开始有了青春期女孩对性意识的觉醒。影片对红色有着大量的运用,导演不是随意设置的,红色也是细节之一,在口红作为第一处红以后,镜头紧接着就转到明月的家里,母亲在船上过夜,身穿大红裙子和内衣,结合明月母亲的职业,影片红色已经成为了性欲的代表色。 细节的处理仅仅是这部影片优秀的一部分,影片中有大量对比的处理也是极好的。首先看服装的对比,还是明月看着醉酒母亲躺在船上这场戏,明月与母亲的服装有这一个明显的对比,母亲的红裙子与明月的全身纯白色的衣服,在画面中有一个强烈的视觉冲击,当然在这里也有一个对人物内部状态的侧面暗示。两本日记的对比,明月做了两本日记,一本是真实的内心状况,一本是应付学校的作业,这个设置也是对现在的教育体系一个侧面的嘲讽,学生只是为了完成作业而完成作业。“美美”与“美美”,这两个美美,一个是明月母亲的昵称,一个是明月养的金鱼的名字,这里的对比,信息量很大,解读的角度也可以多种多样,我们既可以理解为明月缺少母亲的陪伴,所以把自己的宠物金鱼叫和母亲一样的名字,也可以解读成,是性欲欲望增长的一个暗示,金鱼在电影的隐喻中,就是被解读为性欲的,影片中的金鱼更是临产的,寓意不必明言。 影片中可以深入解读的一个核心点,那就是明明是否有恋父情结,我觉得是有的,心理学有一项分析结果是女孩在成长阶段都或多或少着有一些恋父情结,影片有这样一个情结,明月在衣柜里抱着父亲的照片,随后进入了明月的梦境,她身穿红裙,化着浓妆,走出衣柜,站在水中,父亲站在她不远处,金鱼从明月的下体流入水中,明月梦
《明月的暑期日记》影评(五):夏日的秘密
夏日的秘密 当夏日的温度越来越高时,心里的温度并不会随着增高。正如影片的色调,虽然是夏日,却用一种极冷的蓝色,犹如人的内心,使人忧郁、压抑。 影片开头是一个女孩背对着镜头朝着江边呐喊,宣泄了所有情绪。这个女孩叫杜明月,初中生。学校如期开学,班长齐作业,却意外齐上了一本带有羽毛封皮的日记本,那的确是明月的日记,却是两本中的一本。当明月得知日记交错了的时候,异常慌张,因为她真正要交的不是这本。 “你放学再过来拿吧”,老师的话使明月陷入了等待,也使影片的讲述开始。影片的时间线正是明月记日记的时间,从暑假的第一天开始。 明月的家是一个船屋,终日住在江上,仿佛那摇晃的内心,也终日漂浮,没有依靠。死因不明的爸爸,傍晚陪酒的妈妈,这一切都另明月不安。她无力去改变,因为小孩子说的话,从来都不重要。她痛恨她的妈妈和那个和爸爸的死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男人在一起,但她又买了一条因产卵没人要的红色金鱼,并叫她“美美”,说明她对妈妈又有可怜,同情之感。在这个世上,她只有妈妈,所以还是想与她亲近,来到了她工作的地方,她穿梭在人群里,在成年人的世界里,她是那样的无助不安。 导演利用一场梦境来释放明月内心的痛苦、仇恨。她甚至逼真的将那个男人推下水去,而这个男人在明月眼中就是杀死爸爸的凶手,他总是穿着一件条纹短袖,从未有过正脸。因此这个人也许是住在关帝庙的小吴叔叔,也许只是杀了爸爸的明月认为的凶手。男人落入水中,烟花怦然响起。反射了明月内心的恐惧,害怕。 梦境中,明月躲进了衣柜,漂浮在了江水的中央。推开门,这一组全景镜头,明月以一个成熟女人的面容出现,穿着和妈妈一样性感的红裙,意味着成长。以一种极具仪式感的方式,迎来了明月的初潮。从一个女孩变成了实实在在的女人。 梦醒,最怕的事还是发生了,小吴叔叔成为了她的继父。也是第一次出现了明月和小吴叔叔同框的镜头,明月蹲在光中,小吴叔叔站在了阴影里,明月终究没有接受小吴叔叔。 老师窥视明月,体现了一个初中生心里有如此多的秘密想法,令人难以置信。却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只能撒谎说没有看日记。老师和明月之间总是隔着一堵墙,而这堵墙,阻隔了两人的内心。 影片的结尾,明月将另一本日记交给老师,翻开后,转换为普通话,内容也截然不同。少了羽毛搬柔软的内心,多了不真实的叙述。她想要一个温暖的家庭,有妈妈的疼爱。这是她想要的假期。 两本日记,两种语言。哪本为真,我们能说她交给老师的那本是假的吗?只不过,一本是她埋藏心底的秘密,一本是她幻想拥有的真正假期。 夏日的温度逐渐升高,我希望所有的孩子,心里也都可以温暖起来。
《明月的暑期日记》影评(六):《落在我们一生中的雪》--浅析《明月的暑期日记》
落在人们一生中的雪,不能被全部看见,每个人都在自己的一生中孤独的过冬。成长的痛苦只能一个人看见,一个人面对。这部影片讲述了单亲家庭的明月在成长中的困惑与纠结,面对那个穿着条纹衫的男人,她曾抗拒他会成为她继父的事实,但她在梦中醒来后,伴随着初潮的到来,她长大了也接受了这个事实。其实明月的成长就如同现实生活中人们成长的缩影,告诉人们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人的成长都不会是无忧无虑,都会遇到困难,但只要战胜困难都会迎来美好的明天。 一条孤独的鱼,一个孤独的人,两个孤独的灵魂相互陪伴。剧中的明月又何常不像那条鱼无处可去。原生家庭的残缺给她的成长带来了难以磨灭的痛,因此买下了那条鱼也就是给自己找到了陪伴。当梦境中的鱼流出,也意味着明月初潮的到来,她终究要面对现实面对成长的到来。那夜孤寂的海面上小船上的红灯亮起,不仅预示着梦中明月推男人入海的噩梦场景即将到来。也是她心中的红灯亮起,封锁住了内心世界躲进狭小的衣橱。可是没有谁能躲避成长,即使成长不尽人意。翌日清晨美美叫醒了她将她拉回现实世界,打开了柜门,也打开了女儿的心门,之后的她纵然百般无奈也要走出去面对。 讲 自己的故事用熟悉的语气,粉饰太平的时候便用疏离的语气。方言和普通话的巧妙切换体现自己那本日记和上交日记的不同。正是因为成长中的隐痛无处宣泄才会形成少年的愁,不是他人眼中的为赋新词强说愁。当诵读上交日记的声音响起,看见的确实明月哀伤痛苦的面孔。此时的声画对立颇具讽刺意味,心中的苦无法言说,这或许也是成长过程中的必修课吧。 雾霭沉沉的天空似乎永远看不见光,就如明月这个死气沉沉的假期。天空永远充斥这雾蓝和铅灰这两种颜色,周遭的一切也是冷黑色,压抑低迷的情绪始终不散。象牙白的体恤衫勾勒出明月这个年纪该有的纯真情态,可事实却不与愿同,她的童年有太多无法承受之重。可她注视那条鱼时,暖黄色的阳光总是会温温柔柔的洒满整个房间,为整个屋子镀上金边。仿若她此时心中也充满阳光。被告知妈妈还是要和男人结婚时,明月凝神望向远方,她半陷光明半陷黑暗,白和黑相互交织着,就如同她看不清方向的成长之路。 陷入噩梦中的明月在不断挣扎,摇镜头和晃镜头大量使用,使明月内心的纠结与痛苦得以显现,逃离还是面对,这始终是一个问题。当孩子看这个世界时,总是会沾染童稚的色彩,因此大量主观镜头的使用来展出明月内心深处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和恐惧,就如她追踪着男人的身影时总在以她的视角看向男子的背影。而在孩子的眼中她始终抗拒这个穿着条纹衫的男子,因此至始至终也未将一个清晰的镜头用来展现男人的面容。 对于成长,每个人都是在跌跌撞撞摸爬滚打中不断前进,不可逆的生命的进程,但可逆的是心境。就这样慢慢学会和解与释然,同心中的自己一起成长,抵御生命里的暴风雪,战胜自己。每个人都在漫长的一生中孤独的过冬,但你也学会了加衣生火为自己取暖然后不断的长大,写下自己的人生日记。
《明月的暑期日记》影评(七):理想与现实的碰撞(非原创)
这是一部25分钟的儿童题材电影,影片以小明月的暑期日记本为时间顺序,讲述了明月在对爸爸死因的怀疑中,排斥甚至痛恨妈妈寻找新欢,并在一个从孩童过渡向青春期少女的夜晚,以做梦的形式爆发了内心的不满,实现了为爸爸的复仇。但是最终她还是逃不过现实的残酷,一个单亲孩子担心的最坏事情还是发生了,妈妈和她认定害死爸爸的人结婚了。其实故事并不新颖甚或有些老套,但是影片以一个女性的视角分析了单亲孩子对父母再婚问题内心的恐惧、排斥甚至痛恨,而他们却又无能为力的现象。同时又反映出人性中对自我隐私的保护以及因不满现实而为自己臆想出理想生活状态的本能。这一点影片是通过杜明月一个假期有两个版本的日记,一本记录着血迹斑斑的现实生活,一本记录着梦幻国度里构想的生活揭露出来的。
为了使故事更有说服力地传达出导演的思想,大多数导演都将故事的影像表现的更逼真。如何将故事表现的更逼真?不少导演都首先从制作本质上出发采用手持摄影。手持摄影是新闻摄影的主要持机方法,在电视剧和电影中采用,主要是为了表现纪实风格,或者为了表现一种不安的现状,除了特殊需要一般不会轻易使用,因为它很容易使画面不稳定。但是对于想表达生活真实性的导演来说,他们也许很喜欢这种画面轻微动荡、不稳定的效果。
影片《明月的暑期日记》中导演开头第一个奠定全片压抑的情感低调的镜头是采用的固定镜头表现的,在接下来的教室收日记本以及杜明月找老师要回日记本的故事讲述上导演也是采用固定机位、画面稳定的镜头来表现的。七月三号早晨明月背起书包去领通知然后正式开始暑期生活,镜头自然的转换成了手持摄影,似乎正暗示了为什么明月不想放暑假,晃动的镜头是动荡生活的开始,一切都充满了不确定性。一直到影片结尾,她蹲在水边晃动的镜头似乎暗含着她的未来遥不可测。
她想要的生活是妈妈做好了她爱吃的饭,鼓励她拿什么奖都不重要,只要她快乐的成长就行。现实生活中是当她要出门的时候,一身性感血色红裙,过完夜生活的妈妈,衣衫不整的躺在小船里飘飘荡荡的归来,几个近景镜头表现出此时明月紧张、痛苦又无可奈何的情绪。
对于一部小制作来说,美美带明月逛夜市和夜生活场所这两处镜头的拍摄无疑会有些难度。但是夜市上快速切换着遭乱的场面里美美让明月吃这吃那和明月不快乐的近景镜头,很好地表现出明月内心对妈妈复杂、矛盾的感情纠葛。明月痛恨妈妈和那个与爸爸的死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男人一起,但她又买了一条因产卵没人要的红色金鱼,并叫它美美,说明她对妈妈又存有可怜、同情的心理。噪杂的世界里,跟她在一起的只有妈妈一个人,她还是选择为自己找借口消除了对美美的一些怨恨,出现了全片唯几秒钟的快乐。在夜生活的场景里,导演采用跟镜头以及明月的主观快摇镜头表现出小孩子在成人世界里的无助,甚至她穿梭在人群里,都显得那么无足轻重。
影片似乎没用多台机位拍摄,也许是条件的限制,本片导演在有限的条件里将场面调度处理的很好。明月的家被设置在了水中央,这无疑给许多镜头增添了画面感。家里发生的戏占了很大的比重,滴水的清晨透过窗棂,外面水中送水货的船缓缓的从景深处向前移动,然后明月从镜头前探入身体,不但产生了一个特别有层次感的纵深镜头,还很好的展现出这就是她们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事。再就是对于需要正反打的人物对话来说,单机位拍摄很容易使画面单调。在美美梳妆准备出门前与明月的一段对话场景中,导演借用了一面镜子以及美美化妆的特写动作转换镜头,很好的避免了机位不足、画面单调的弊端。另一处借用镜子的镜头就是那个男人出场的时候,镜头对准镜子,镜子里不仅折射出涂抹口红的明月,最主要的是折射出镜头后面的窗外那个男人的出现,加上镜头瞬间两次焦距的虚实变换,让角色完美的出场了。
关于表现儿童题材的电影优秀的有很多,像《天堂的颜色》、《何处是我朋友的家》、《小鞋子》等,无论是在电影还是现实中孩子这个特殊群体,他们通常在现实的家庭生活中没有发言权,没有选择权,太多的事情都是被动的,但是在他们的内心世界里,他们有自己的期望和想法。影片《明月的暑期日记》中大都是杜明月的内心独白,真实的台词没有几句,几乎接近失语。用她内心的独白说:“小孩子的话,从来都不重要”, 这句话戳中了孩子的世界与大人的世界之间的隔膜。许多时候孩子对大人们的那些牵扯着他们的世界是否和平快乐的事情也有着自己的看法,但是曾几何时大人们关心过一个孩子的心声。同样孩子也无能为力,《明月的暑期日记》里明月也没有离开家庭的能力,没有阻碍妈妈的能力,更没有抓出杀死爸爸凶手的能力。梦境也越来越多地成为处理人物心理问题的法宝,《盗梦空间》利用梦境盗取商业机密,《催眠大师》利用梦境进行心理治疗,而《明月的暑期日记》利用梦境来释放明月内心的痛苦、仇恨,实现思想上行动的实施。影片中梦境开始的部分没有虚幻特效的修饰,她像现实一样逼真的杀死了那个男人;梦境的后半部分采用了似真似幻的艺术表达,镜头从明月穿着白色单纯的衣服转换到穿着美美那件性感的红色裙子,一条意象的红色金鱼从明月的裙底游向水中,导演实现了一个女孩走向青春期的转换。
影片最后,是明月脸上充满痛苦表情的特写镜头,画外音是明月交给老师看的第二本日记的内容,这时声画搭配产生的效果仿佛是一点点撕开了一个孩子掩盖着的那颗痛苦的心。她描述的是她想要的家庭,一个有妈妈疼爱、温暖、正常的家庭,是一个她想要的生活,她想要的假期而已。我们能说她交给老师看的这本日记不是真的吗?只不过一本是她埋藏内心的真实生活,一本是她幻想拥有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