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从零开始做内容》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20-12-14 00:00:4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从零开始做内容》经典读后感有感

  《从零开始做内容》是一本由吕白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9.80元,页数:3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从零开始做内容》读后感(一):短视频,写文章,都可以看看这本书!!!

  

疫情宅家,刷抖音,看着各路短视频平台风生水起,还有小红书,之前被下架的小红书,又一路杀了回来,过去这些APP都在杀我的时间,这次国庆,看了《从零开始做内容》,我才发现,原来我也是可以成为一个创作者,而不是永远做一个观众。

《从零开始做内容》共分七大章节。在第一章节里,介绍了爆款内容的底层逻辑,爆款一直在重复,做内容要不停地问WHY……道理很简单,但是仔细想想,非常有价值,用好了,绝对可以节省自己平时大半的时间。在后面的章节里,作者介绍了如何做出高赞微博?拍出爆款短视频?如何让自己的文章稳上10W+?还有小红书、APP,可以说,各大热门平台的方法都备好了。

这是一本有细节的书,不是用空泛的言论在瞎BB,每个部分下的内容,都精确到颗粒度的方法,比如短视频,爆款内容是有公式的:黄金3秒+3-5个爆点+白金结尾,用公式能把怎么做内容说得这么易懂,真的很厉害。

《从零开始做内容》真的不是一般理论性工具书,而是一本可操作性强的工具书。

  《从零开始做内容》读后感(二):《从零开始做内容》:一本我站着看完的书

  先分享一个度假新姿势。 国庆我没出去玩,在家里看这本书,我是站着看完的。 你问:为啥我不坐着读? 我想说:因为太兴奋了!!!因为太想哭了!!!因为太想找人聊一聊书里的内容了!!!因为这些因为,我根本没法好好坐着。 我到底在激动个啥—— 1、作者本身太燃了,95后,三线小镇青年,从咪蒙五万实习生,到知乎前内容总监,准上市公司VP,不仅文章写得好,各个内容平台都玩过,还都玩出成绩,抖音开号拍得第一条视频播放就过千万。 2、书里的方法太巧妙了,都是私货。开篇的5条底层逻辑,不仅适用内容创作,甚至吊打一众方法论书籍。过去我老做时间管理,现在希望自己学会把1份时间卖5次。 3、对我而言太有用,太有启发!每个平台的套路都写了。作为新媒体的从业者,看到这本书,像是偶然遇见一位老师傅,把真传都端到我面前了。写文章可以用爆款十大元素;写小红书要知道顺应平台算法;做短视频要把爆款内容公式用起来,我现在才明白,乱拳才打不死老师傅,老师傅都是雌雄同体的千年妖精。 假期结束,我难得的还挺开心的,确切的说是亢奋,做好自己的本职,还想搞个小红书做个复业,希望两年后,我可以说句,我只不过是个平平无奇的爆款榨汁机。

  《从零开始做内容》读后感(三):高效清单:一些可以身体力行实践的方法

  

我是一个典型的拖延症,做了开头,没了结尾,或者连开头都不敢去碰,朋友给我送的这本书,看名字像是内容领域的方法书,没想到给我送来治拖延的药,给自己列个药方,想拖延的时候拿出来看看。

1.凡事不要总想自己干,找伙伴一起搞,效果更好。比如可以尝试互动式写作,小伙伴提问,我来回答,然后把内容整理成为文稿,这样可以保证别人更容易明白你到底想说什么。

2.承认我就是个懒人,然后开始想有什么好办法。不需要10000小时理论,学会把1份时间卖5次,前提是,找到自己的飞轮。

3.看问题要看本质。拖延可能是因为我一开始就给自己安排了错误的工作,认真面对要解决的问题,问上5个为什么,找到的方法一定不是太费事的,既然不太费事,就也不会有拖延心理了。

4.寻找不变的东西。同样的拖延场景会出现不止一次,记录下对自己有效的解决办法,下次调动。

5.学会跨界。就像这个拖延症,能帮助我的书竟然不是在心理学里,而是一本说内容的工具书。面对你现在拖延不想解决的问题,试试跳出来,跨界找找解决灵感。

如果你也有点拖延的小毛病,推荐你看看,感觉作者挺照顾我们的,毕竟这5点全放在第一章,要是放在结尾,甚至放在中间,作为一名拖延症,我可能都读不到,为这一点,谢谢作者的贴心。

  《从零开始做内容》读后感(四):靠!挣钱原来这么简单。

  自古重文轻商,文人和商业沾上关系,就不讨人喜爱了。 过去我总抱着这样的想法,躲在自己的世界里,视为铁律。现在想来有点后怕,如果我一直那样下去,怕会活成一个大傻逼吧,不仅如此,还是一个没钱的大傻逼。 过去,我天天抱怨自己文秘的工作不好,挣不到钱,又天天念叨那些靠文字变现的人太可耻。 有位我还算敬佩的媒体老师看到我的状态,对我说,如果你真的想要靠文字赚到钱,就不要觉得别人这么做是可耻的。更何况,用文字挣到钱这件事,其实不可耻,你会这么觉得,大部分原因是因为自己做不到,给自己找的安慰…… 当下我是很生气的,气得不想和他说话,气得最爱的小龙虾也不香了。 可是看着自己面前的小龙虾,想着我想小龙虾自由都不是那么容易,我还天天抱怨,如果我真的想改变自己,是不是要接受多一点我不理解的事情。 当我开始这么想的时候,我发现我的世界变了。 我不再认为罗振宇老师是贩卖焦虑,我觉得他是在颠覆过去的出版印刷界,在更有效地传递知识这件事上给大家提供服务,所以他挣钱了。 我不再认为新媒体写作是煽动大众情绪,洞察人性确实是新媒体人的武器,而用这个武器,大部分的新媒体人还是拿来扩大企业影响力,创造商业价值的。 我不再认为文字和商业沾上关系就变了味道,就像商业化的苹果在乔布斯的手上,依旧有艺术品的美感,广告女神李欣频老师,依旧能写出如诗般的商业文案。 赚钱的事情很简单,能为他人提供服务,创造价值,你就能赚到钱。 而文字是千千万万种方式中的其中一种,是门槛最低,上线极高的一种,是这个时代下最好的一种,这本书就是分享这门艺术的教科书—— 爆款一直在重复,还有套路:十大爆款选题元素,金句创作模板,短视频爆款内容公式,上热门的三个方法,对于各个内容平台,都有方法可以学。 看完之后,相信你会不由感叹:靠!靠文字赚钱原来这么简单。

  《从零开始做内容》读后感(五):爆款内容的底层逻辑:爆款一直在重复!!!

1)热点:2020年,热点还是新媒体的掘金机。

跟着热点走依然是生产爆款的第一逻辑。

建议平时多看微博大号和高赞评论,当然在今天,多刷刷B站也是很有必要的。在热点出来的时候,快速整合,只要你写得够快,信息整合就能有阅读量。

2) 标题:好标题,杀时间。

大家的注意力越来越稀缺,在标题里埋下热词,自然会吸引人点开。

短内容同样需要对关键词、平台高频词做梳理和提炼。

3)平台:

现在其实最好的入局平台,对个人而言,是小红书;对团队而言,是短视频。

不能只盯着微信公众号看,但是内容的道理是想通的。

4)本质:

要想写出好内容,要先对好做定义。

在我看来,新媒体的好内容是,做好了用户需求和个人表达之间的交集,既保证数据量,又保证可读性。

对于做内容这件事,都2020年了,真的不能就文笔说事。

国庆期间看完《从零开始做内容》,不得不说,老师真的是做内容的老司机了,每个平台的套路都说得明明白白的。推荐给想拿内容当副业赚钱的职场人,和想靠内容提升职场竞争力的学生,非常有用!

  《从零开始做内容》读后感(六):不可告人的内容创作方法一览

  

内容乃内容江湖创作宝典,适用各大主流内容平台,只此一份,收好。

1、如果不懂爆款长什么样子,一辈子也做不出爆款内容。

2、爆款内容离不开6大要素:3大情感+5种情绪+2个元素

3、如果你长得没有吴彦祖那么帅,请保持有趣,而且最好在一开始就告诉别人。请重视标题和开头。

4、起个好标题可以说是做内容的基本功,好奇法最好用,这个世界有趣的人不多,但偏爱有趣的人很多。

5、马云爸爸上热搜,除了因为他飙高音,还因为他是金句小达人。阿里不属于马云,但马云永远属于阿里,1221式的金句模板,用好了就学走马爸爸的硬本领。

6、成熟的内容创作者的标志是,在脑子里存有正反两方的多方观点,且都能言之有物。

7、写热点选题是新媒体人的命题作文,选题来自高赞评论,找用户需求和自我表达的交集。

8、写内容要提炼出观点,得到观点的方法有三:1.不同问为什么,找到问题本质;2.找到不变的东西;3.从高赞评论里来。

9、把1份时间卖5次,做内容从来不限于写作这一步,大到做演讲,小到写书评,都是扩大自己时间价值的事情,比如我现在看完这本书,将书中方法用自己的话复述一遍。

10、世界不是一个孤岛,学会和人合作,互动式写作,是像白居易一样写出老者都能读懂的诗一样,深入浅出的好方法;提高书籍划线率,本质是和大众的思想浪潮共振。

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谢谢你看完我心中的吕白,诚意推荐你读读他的《从零开始做内容》,是配得上这个时代的好书。

  《从零开始做内容》读后感(七):文笔好,或许是最不重要的事

  

“年轻的时候,总有人夸我漂亮,我不免自喜。现在看来,活得漂亮才是更重要的。”

假期回家聚餐,一位我很佩服的姐姐,这么对我说,彼时的她举着酒杯,恰如其分的笑容合着酒店的光,熠熠生辉q。

她活得确实漂亮,名校毕业,留学落京,北漂10年,做旅行节目的电台主持人。去年义无反顾回贵阳,做旅行品类的短视频,很多人觉得,她一定是因为过不下去了,才回来。

但我知道,像她自己在短视频里说的,“过自己理想的生活,和城市没有关系。你待得舒服的地方,都能带你驶向远方。”

过去的经历没有白费,她依旧在做旅行,只是现在的时间更自由,讲述也可以更自由。

我一直想做一名创作工作者,一直盯着文笔,假期读了这本书,结合姐姐的故事,我似乎明白了,文笔,或许是最不重要的一件事。

文字是作者认知的自然流淌,你想拿文字创作什么样的生活,比文笔重要。

而要想明白这一点,就不妨多问问自己到底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如果想成为像姐姐这样的短视频拍摄者,那么自己擅长的内容是什么?就拿旅游来说,可以像房琪一样有才,也可以像牛肉夫妇一样有料,文笔是在确定了方向后,锦上添花的东西。

结合作者提到的把1份时间卖5次,不停问为什么……这些观念都太有冲击力了,我想这个时代很快,而这本书,我愿意花时间慢慢读。

  《从零开始做内容》读后感(八):做内容的人都是变态

  

做内容的人都是变态吧

最近《脱口秀大会》结束了,我突然有种强烈的寂寞感,作为有趣内容的忠实爱好者,我越发觉得做内容的人,都是变态吧。

程璐和思文离婚,不疗伤,要把伤口切开讲段子

李雪琴,北大毕业,短视频网红,要讲爸妈离婚,还要和王建国超CP

罗永浩,为了还债,不仅要做直播,还要接各种各样的综艺,小心地发表看法,凡事加上句,不知当讲不当讲

看节目的时候,我看得很开心,但也越发认同一句话,喜剧的内核都是悲剧吧,对现实世界有足够清楚的认知,才能把这些苦痛当成笑话,这一点,作为普通人的我,光是看看,就觉得很变态。

这本书的作者吕白,在我眼里,和他们一样都是内容从业者,变态一分也不少。

从业6年,从公众号大号副主编到腾讯微视操盘手,再到知乎内容总监,title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有含金量,这是世俗认可里的变态。

但我更佩服的,是他做了这么多年的内容,做了公众号、微信、微博、小红书、短视频之后,总结出来内容的底层逻辑,这里面的认知高度,我觉得变态得厉害,这其实解释了为什么他可以有那么多的title。

再回到内容本身,我觉得有点变态得可爱的是他们对世界的认知,因为要吸引眼球,因为要说出大家心里想说的话,他们要不断尝试用新的视角看世界,而他们看到的世界,我觉得是特别有意思的,这可以反映在选题上——

中秋节,我不谈团圆,我想带你看看不回家的人。

七夕节,我不谈狗粮,我想带你看看民政局里离婚的人。

我欣喜世界有这样一群变态的人,在给我们展现不一样的世界。

突然觉得我的口味也挺重的,爱看变态们录的节目,还爱看变态们写的书……

严!正!声!明!我不一点都不变态哈哈。

好了,推荐你这本重口味的书——《从零开始做内容》,偶尔试试变态的角度,看世界,给生活加点笑料。

  《从零开始做内容》读后感(九):答案不要找,直接本质,然后等答案自己浮现

  

我是刚刚找工作上岸的应届生,现在是一名新媒体编辑,坐标上海。

现在还记得自己找工作的慌乱,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面试了12次,进了1次终面,然后还挂了,我变得很没有信心。

当生存都成了问题的时候,不要说什么吃鸡,打农药,连撸一发的欲望都没有。

我就这样丧了很久。

其实,现在想想,那个时候的心态崩,很大程度上因为自己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行动,以为要找工作,我疯狂地投简历就可以了,但其实这个超级低效。

这本书里吕白老师提到的例子,我是那时在他的知识星球就看到了:

之前我录节目,化妆师跟我聊,说你是作家。怎么才能让我孩子作文写好,你有什么建议嘛。我就问她,是想让孩子写好作文还是想让孩子拿高分,她问,这个有什么不一样吗?我说当然不一样,写好,需要3-5年的积累,需要熟读大量的名著,还需要有一些天赋,而拿高分就太简单了,背一下高分作文的模板就行了。她听完恍然大悟。

我那时因为这个例子受了很大的触动,我开始怀疑,是不是在找工作这件事情上,我也和这位妈妈一样,做了假动作,所以治标不治本。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停下了自己疯狂投简历的行为,我从微信读书上拉出来面试的书看看,原来简历要定制化的,了解公司的核心能力,开始匹配自己的经历去做包装,在对方最需要的一两项能力上,放上亮眼的工作结果就可以了,根本不需要海投。

这个认知,和吕白老师提到的例子,一模一样。

很庆幸,我靠着这个重新写了份简历,按下ENTER键的时候,我第一次不慌张了,就像可以提前猜到爆款一样,我提前也知道,我一定可以得到这份工作,后面的故事就是梦想照进现实。

现在坐在自己的工位上,因为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所以是真的可以在996上看见光,而我始终感谢吕白老师带给我的光,未来,我也会按照书里介绍的方法论,不断打磨自己。

如果你也在寻找自己生命里的光,相信这本书里有你想要的答案,不限内容从业者。

  《从零开始做内容》读后感(十):天下功夫,趋近大同

  和其它豆友们有点不同,我是一名科研工作者,会看这本书,纯粹是因为凑单买的,但看完,有点佩服作者,理由有三点:

  1、他愿意毫无保留地分享自己的经验。

  作者吕白,最早写公众号文章,给燕京啤酒写的广告软文,全网阅读量达300多万,之后从零开始,做小红书,做短视频,均带团队做过多个成功案例。

  这样的吕白,没有说自己的成功,不可复制。

  他把不同内容平台自己熟知的方法集结成了这本书,首章介绍适用于所有内容平台的底层逻辑,之后详细介绍了微博、小红书、微信公众号、短视频、APP等不同形式的内容应该怎么创作?可以说,作者毫无保留地分享了,自己在媒体传播上的实战经验。

  写完这本书的他,自嘲自己要被同行暗杀了,因为说得都是大实话,这无疑抬高了后续创作难度,但相信这会促进新的竞争机制,会让未来的内容越来越有趣。

  能够做到毫无保留地分享经验,是对自己能力的极度自信,且保持热诚,愿意和他人分享,在学术界也是如此,平时参加的研讨会,多和同行聊科研进展,不害怕透露自己的成果和方法,我认为这可以帮助学界同仁取得更多的成果。

  2、他能不停问为什么,快速解决问题。

  做内容的本质,也是借助这一内容载体帮助企业或是个人扩大影响力,或是实现商业价值交换。

  在这个基础上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你要知道写一篇文章,拍一条短视频的目的是什么?

  当你明确知道你的目的是创作爆款内容,你要做的就不是看很多书,而是要学会去找爆款,拆解爆款。

  对应到学术界,做综述就融合了找爆款和拆解爆款的过程。通过综述了解最新的研究进展,也了解整个研究的发展脉络,对于有疑问的地方,不停问为什么,找到最本质的问题,搭建实验解决,这可以大大明确实验的目的和意义。

  3、他懂得变通,善跨界。

  对于科研上遇到的难题,可能在互联网界就能得到解决。

  就像我过去很容易花很多时间自己钻研课题,进展很缓慢。

  在这本书里看到作者说,他利用互动式写作,两周时间就写完一本书了。

  具体怎么做的呢?

  就是让助理就选题方向的问题向自己提问,而自己会在短时间内自我要求,一定要回答出来,这样得到的答案,能让助理听明白,读者自然就能看懂。同时在一问一答之间,相比自己写作,被调动起来的思考细胞更多,所以效率提高了很多。

  放到我遇到的问题上,以后不需要自己憋着钻研课题,相反可以找同门来做研讨会,互相提问,共同提效。

  综上,我觉得这本书,如果只定义为内容从业者的教科书,有点局限他了,作为提升个人思考力,拆解问题,提升工作效率,其中同样有答案,推荐给需要的你。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从零开始做内容》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