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安妮日记》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0-12-13 03:17:00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安妮日记》读后感精选

  《安妮日记》是一本由(德)安妮·弗兰克著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简裝本图书,本书定价:16.00元,页数:31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安妮日记》精选点评:

  ●纯洁的少女。

  ●扔着我妈都看过

  ●记得小时候看完很唏嘘,真希望你能活着

  ●個人認為,安妮挺賤挺騷……戀父還討厭她媽……

  ●安妮在日记里说她想死后还继续活着。她做到了。翻译得似乎不好。

  ●读一读就要停一停的书……

  ●很不错的书

  ●3、4年以前的事,月月的书

  ●经历过新疆75事件后,再看这本书,更觉得那一切美好祥和,多么容易被几个暴徒毁灭!

  ●小学时,老师要求写日记。看完这本书后,我完全没有勇气动笔了,因为总觉得自己写出来的东西叫“垃圾”

  《安妮日记》读后感(一):安妮说:我死后还想继续活下去--

  她还那么年轻,可却不得不每天面对死亡.她是个勇敢又有活力的姑娘.她用她那双大眼睛把战争和世界都看透了.

  她让我想起一句歌词:I am a big big girl In the big big world.她是她日记的主人,可她只是她日记的主人.面对战争和世界她显得是那么渺小和无力.

  可怜的安妮,在解放前两个月去世了.

  《安妮日记》读后感(二):秘密花园

  日记是很多女孩心里的秘密花园。是我们成长路上可以信赖的朋友,对它,我们可以无所不谈。安妮给自己的日记本取名叫基蒂,用写的方式跟她交流,这不禁让我想起亦舒的《心扉的信》,里面那个小女孩,就是用给自己写信的方式来发泄自己的情绪,害怕、不安,以及开心的事情。

  安妮是一个很可爱的小姑娘,看着她从一个乐观积极爱笑的女孩子变得喜欢对基蒂抱怨生活中的不满了,当然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是会有摩擦的,可是在那样的环境下,看不到阳光,看不到希望,所有人的丑陋都暴露无遗,人们不再顾及自己的形象问题。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看到她对自己的不幸和愤懑的描写,以及生活环境的艰苦,我没有觉得太大的忧伤,因为她总能够看到生活中的美,对自然的热爱,对自由的渴望,生活总是有苦有乐,不管在怎样的环境下,即使是小小的贮藏室,也还是有属于它的小小幽默的。

  看完最后一篇日记,我宁愿相信,安妮最后获得了永恒的自由,去到了一个没有伤害没有战争没有恐惧的自由国度,过自己想要的生活,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

  安妮在日记中说,出去后想写一本书,名叫《密室》,可是她没有等到自由的那一天。不禁想起周国平的一句话:未完成是人生的常态。

  《安妮日记》读后感(三):盛开的安妮

  深夜看完这本书,对于后记所表述安妮的命运有一些无法释怀。

  在倒数第二篇日记里已经能感受到安妮对于即将到来的解放的渴望,这份等待已久的喜悦充盈着她,也充斥着整个后屋。

  三年的时间里,从日记里也能看到安妮内心的变化,她越发的坚强,也越来越能发现生活里的美好。成年人的伪装始终撼动不了她内心的坚持。

  为了躲避纳粹的迫害,在天真烂漫的13岁,无奈生活于密室之中,这无疑是对年轻生命的扼杀,可安妮仍在这样的环境里"开出了花朵。 几年的时间里,安妮生活在琐碎、压抑和恐惧之中。在她的日记里能够感受到美好,她也会有抱怨,更多的是对自我的剖析和对自我的坚持。

  阅读学习,对未知事物的探索让有限的空间变得广阔。

  最后一篇日记里,她对内在的自己也会有疑惑,然后却得不到父母的理解,生命最终也没有给她机会去验证这一切。 她和彼得之间的感情是她生命里一段美好的体验,他们相处融洽,彼此坦诚的交流聆听彼此,在压迫的环境下滋生出温暖。同时安妮也避免让自己陷入进去,她清楚的知道外面的世界会更加精彩。

  以前看过的电影里有这样一个说法,有的人靠经验和技术写作,而有的人靠的是天赋。安妮便有着出色的天赋。即使我有着自由,可若让我将自己每日有限的活动做一个记录,只怕几天之后我便不知如何下笔。我们都缺少对生活细致的体验,也难以去捕捉那些细微的感受并将其自然的表达出来。

  日记是安妮生命的延续

  《安妮日记》读后感(四):遗失的才华

  不太喜欢读日记、书信形式的书,会觉得是在窥人隐私。况且《安妮日记》名头太大,向来不喜欢张扬的东西。如果不是CC的推荐,可能也就与安妮无缘了。

  阅读的时间是零零碎碎的,因为自己心情的原因,也因为日记的内容不像小说故事那样结构紧密。计算了下,居然读了有两个多月!

  十四岁的你在做些什么?在想些什么?——一个叫安妮的犹太小女孩在一间封闭的密室里躲避战争,顺便成长……

  他们有八个成员,当然,如果算上安妮最好的朋友——日记精灵kitty的话,应该有是九个。

  他们的生活确实是暗无天日的:机械的就餐时间,做操时间,如厕时间,读书休闲时间,睡觉时间……不能弄出任何大的响动,不能吃喜欢吃的东西,玩爱玩的游戏,见喜欢的人……我们可以想象:这比监狱里的生活可能更惨。没有自由,没有足够的食物,不能享受哪怕是一会的阳光,随时有性命之忧……

  以现在的你,是否可以如此的生活25个月之久?安妮以及她的亲人同伴们却那样走过。

  于是反思:繁重的工作,贫瘠的物质条件,腐败的ZF官员,遥远的亲人家乡等等这些负面的东西,真的有能力破坏自己的生活?

  安妮说:只要我还活着,能看到这阳光,这无云的天空,我就不可能不幸福!

  也因此,安妮的“隐居”生涯并不枯燥。

  她学习速记,外语,历史等等感兴趣的东西,甚至自己做研究——探索王室家谱和世系表。

  她思考着我们那个年纪是思考的问题,甚至得出了异常精彩的答案。

  她恋爱,也对爱形成了自己独到的认识理解。虽然从某种意义来讲,安妮的恋情有些无可奈何——可以恋爱的对象就只有彼得一人。。。但是不得不说的是:她的恋爱进行的异常灿烂~

  (由这里,怀着对安妮的歉意,某人猜测:是否爱情只是激素作用下的隶属于性活动的一种行为方式?如果在青春期开始后阻断激素的产生与作用,那么生活在一起的男生女生将视而不见?。。。有点反人类了ORZ。。。)

  安妮的才华令人惊艳,而且是似曾相识的惊艳。因为这样的才华每个人都会有。只是最后因才华而扬名立万的人却是少数,因为才华这个东东很难抓住——你没意识到时,她无处不在,你可以轻易说出震惊自己的话,做出震惊自己的事。而当你要抓住她时,她却不知道躲到什么地方去了……

  安妮成人后是否能有很高的成就,无从得知了。

  只是,哪个灵光四溢的美丽小姑娘,就那样轻易的被战争随意的抹去了……

  《安妮日记》读后感(五):13岁少女带给我的内心触动

  赶在五一节假日之间读完了《安妮日记》,这本书是一位德籍犹太人安妮•弗兰克的日记。这本日记从1942年6月12日一直记录到1944年8月1日,共计174篇。1942年6月12日,这一天是她13岁生日,收到了一个日记本作为生日礼物,她特别开心,给日记本起名为基蒂,并建立了一种无比信任的友谊,从此开始写日记。

  1933年,希特勒上台之后,开始疯狂地迫害犹太人,安妮一家移居荷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不久,德国法西斯占领了荷兰,在这里避难的犹太人同样遭到残酷的迫害。为了逃避屠杀,安妮一家做好了逃跑的准备,由于安妮的姐姐玛格特收到了召集令,所以逃难日被提前了。在朋友的帮助下,安妮一家躲进父亲公司大楼里一处隐蔽的密室,一躲就是25个月,直到1944年8月有人告密,隐匿的8个人被捕并被关进了集中营。到战争结束,只有安妮的父亲一人生还,他将安妮的日记进行整理出版,而这本《安妮日记》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消灭犹太人的最佳见证,也展示出了这些人惊人的毅力和勇气。

  1942年,安妮只有13岁,然而德国迫害犹太人的步伐并不会因为你是小孩而停止,无论是小孩,老人,妇女,甚至是病人,无一例外都被抓进了集中营,最后都难逃一死。安妮一家是幸运的,他们提前躲了起来,在一座大楼的隐蔽处,至今我都看不懂他们躲避之处的格局,是在一个仓库的背后,黑黑的小屋子,几乎没有人知道这个地方的存在,这里总共住了8个人,安妮一家4人,凡达尔恩一家3人,还有一个牙医杜萨尔先生。

  “我无法告诉你“永远”不能出门的感觉有多么郁闷,而且一想到被人发现了就会有被枪杀的危险,我就会吓的半死。白天我们小声的说话,轻轻地走路,否则就会被楼下仓库里的人听到的”。几乎每天都是这样的生活,白天小声的说话,晚上尽早的上床,无论白天还是晚上,窗帘都是不允许拉开的,听到一点儿风吹草动,就把这些人吓得脸色苍白,呼吸仓促,耳朵里不时听到外面更多的犹太人的哭喊声,一变同情他们的遭遇,一边又为自己现在能处在这个地方依然活着而庆幸。

  在这两年多的密室生活中,安妮记录了对家庭成员的感受,与密室伙伴的相处,对爱情和战争的看法,对大自然的向往和渴望。读这本书,你会看到一个成长中的安妮,一个闪着自强光芒的安妮。

  关于家庭:

  安妮渴望被父母理解,渴望被爱,但似乎她的父母更喜欢她的姐姐玛格特,和母亲相处的尤为艰难,并在日常的吵架中逐渐的疏远。“我真的像他们所说的那样粗鲁、自大、倔犟、得理不饶人、愚昧、懒惰吗?或者是其他缺点吗?奥,绝对不是。我和别人一样有自己的缺点,这我清楚,但他们把我的缺点严重夸大了。”有一天晚上妈妈问安妮今晚能不能让我陪你念祈祷词呢?安妮拒绝了,妈妈一脸痛苦的说道“我不会勉强你,爱是不会勉强的”,说着留着泪走了。安妮意识到自己伤害了妈妈的心,但她并不觉得自己做错了,“是她把我从她身旁赶开的,她那些毫不留情的话和恶意的玩笑我从没觉得有趣,只会让我对她所有爱的举动都变得无动于衷了。”与妈妈的疏离使得安妮更加的依赖爸爸,她觉得爸爸可以是一个知心的朋友,可以理解她,但在关于爱情方面,她和爸爸有了较大的分歧,导致她给爸爸写了那样一封信“我已经到了可以独立的年纪,在这件事情上不需要妈妈或其他人的任何帮助。这一切不是一夜之间发生的。这是一段举步维艰的历程,我也不知淌了多少眼泪才变成这种独立的样子的。你可以嘲笑我不信任我,已经伤害不到我了。我清楚我是一个独立的个人,我也认为自己应该对你们不负什么责任了。”这封信深深的伤害了爸爸的心,而爸爸的大度宽容也让安妮懊悔自责到了极点,她觉得把如此伤人的言语带给她最敬爱的爸爸,而且还是特意的,真的太过分了。妈妈的指责,爸爸的宠爱,让安妮将所有的情感转移到爸爸的身上,虽然随着安妮的长大,她意识到自己曾经的叛逆,对妈妈太野蛮了,但并没有主动试图去修补这一关系,后来时局的动乱,爸爸的繁忙,促使安妮将自己的感情寄托在了同在密室中的男孩彼得的身上。

  关于爱情:

  密室的生活过于无聊寂寞,安妮时常感到孤独,迫切的希望找一个人谈谈,交流思想,不知不觉中选定了彼得。彼得是一个害羞的男孩子,比安妮稍大一点儿,经常不自信,不够坚强。处于青春成长期的少女,对于爱情萌芽之初的欣喜,矛盾,期盼,多疑敏感在安妮的日记中都被细致的描述。“奥,我再也不可以这样接触彼得了,也许他根本不喜欢我,不需要我无价值的付出。我应该独立,不要依靠朋友,不要挂念彼得。也许我很快就会再次失去希望,失去安慰,失去一切可以寄托心灵的东西。”“可是只一小会儿,希望和期待重新回来了,虽然我脸上还流淌着眼泪。”“我快疯了,不管白天还是夜晚,我总能感觉到他,却够不着他,还不能表现出来这种愿望,明明失望透顶,却还要假装开心的样子。”“我靠一次接一次的邂逅度日,我时时刻刻希望发现他等不及地看见我。每当留意到他做了些羞怯地尝试,我就欣喜若狂。” 安妮将自己与彼得的感情进行了细腻的描写,每一点变化,内心的感受都有如实质般的跳跃在日记本上,语言之准确细腻总是让我忘记她只是一个14岁的小女孩,然而这段美好的爱情最终抵不过纳粹的铁掌,不免让人惋惜痛心,正是因为现实反差之大,才更让人憎恨德国法西斯的种种恶行。

  关于密室生活:

  安妮是一个乐观坚强的女孩,密室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并没有将她打败,反而让她学会更加坚强的面对。“我很低落,但还没有绝望;我认为我们的避难是一场充满危机的冒险,浪漫而有趣。”“我年轻,我隐藏着巨大的潜能;我年轻,坚强,正经历着一次杀机四伏的冒险旅程;我正在旅途中,是不可以整天怨天尤人的。我已经获得了许多,无数的欢乐和力量。每天我都觉得我的心灵在成长,自由自在,大自然如此神奇,我周围的人这么好,这样的旅程有的很有意思!那么我为什么要绝望呢?”安妮将密室逃难的生活比作一场充满危机的冒险,浪漫而有趣。每当读到这段话,我的内心都会受到很大的感染,一个14岁小姑娘在危难面前所具有的魄力让我折服, 也让我充满了力量,仿佛世间再也没有可以阻止我前进的东西了,我可以自由的呼吸,可以拥抱大自然,不用躲在黑暗的小屋里,那么又有什么值得绝望的。安妮的坚强,独立,乐观无一不在感染着我,即使在最糟糕最恐惧的情况下,安妮也没有放弃希望,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她想当一名记者,一位作家,而这些理想也成为她内心的一种支持,让她继续在黑暗的地方散发出迷人的光彩。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安妮日记》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