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Mrs Dalloway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0-12-12 03:28:56 来源:文章吧 阅读:

Mrs Dalloway读后感1000字

  《Mrs Dalloway》是一本由Virginia Woolf著作,Penguin Classics出版的Paperback图书,本书定价:GBP 7.99,页数:2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Mrs Dalloway》精选点评:

  ●On a June morning in 1923, Clarissa Dalloway is preparing for a party and remembering her past. Elsewhere in London, Septimus Smith is suffe

  ●第一本Woolf. It is not a novel; it is a piece of art.

  ●那位小气刻薄但是聪颖尖锐的英国老太太在我作文上批,她嫁给理查德不是为了钱,而是感情上的安定。蓦然悟到我已经变得多么cynical。

  ●Did it matter if I love, fight, marry and die? penetrating language, fragile yet continuative stucture, flowing images. Virginia, Virginia, for there you are...

  ●读她永远可以治愈我,哪怕是看一小段,我的心就静下来了。

  ●后面又换读中文了,让我再鄙视自己一次。Her narrative way had influenced me more than I realized. And here, you see her fighting with herself, throughout the dialogues, the characters.

  ●看得太累了,看完吐了一口血。怎么可以在这么乏味的脑袋里面待这么久好残酷啊简直...类似steadycam长镜头切换主体视角,peter walsh是snape教授咩 septimus和clarissa呈现的一体两面 至于自由间接引语FIS真没必要大说特说 谁在讲故事的时候又不是如此呢?

  ●"Mrs. Dalloway said she would buy the flowers herself. " 我有位老师特喜看意识流的作品,这本就是由她推荐的。一页页翻下,只觉文笔和思绪犹如行云流水一般,既有力又流畅。不过个人而言始终对此流派有点排斥,谅我不能打满分。

  ●一提起伍尔芙,都会想到意识流。意识流并不新鲜,现代派作家都用得炉火纯青。伍尔芙的厉害或独特之处在哪儿?在于多个人物之间意识的转换,也就是奥尔巴赫点出来的multipersonal presentation of consciousness. 这个对作者和读者而言难度都很大,既诉诸于直觉,又考验技术。

  ●Beauty!!!

  《Mrs Dalloway》读后感(一):时时刻刻

  知道这本书也是有一条很长的逻辑链。从大学的时候知道并喜欢Philip Glass开始,到知道他为一部电影叫做《时时刻刻》做配乐,到一年前终于看了这部电影,再从这部电影里知道了这本书。

  算是读过的第一本“意识流”小说吧。小说描述了Clarrisa的一天,以各种各处的钟声标志现在的时刻,也许这也是《时时刻刻》这个电影名字的由来。让人想起《尤利西斯》似乎也是描述一天,以及想起在MFA曾经看过一个有趣的新媒体艺术—艺术家从各个电影里剪出各种钟的镜头,并把它们拼成了一个长达24小时的电影。伍尔夫的语言很生动,在不同人物的意识和小说主体的情节各种穿梭,有一种平行宇宙的感觉。这种穿梭做到如此的自然和浑然天成,也是让人啧啧称奇。

  eptimus自杀前的描写很喜欢”But he would wait till the very last moment. He did not want to die. Life was good. The sun hot. Only human beings—what did they want?”还有Clarissa听到Spetimus自杀的新闻后对死亡的想法”They, they would grow old. A thing there was that mattered; a thing, wreathes about with chatter, defaced, obscured in her own life, let drop every day in corruption, lies, chatter. This he had preserved. Death was defiance. Death was an attempt to communicate; people feeling the impossibility of reaching the centre which, mystically, evaded them; closeness drew apart; rapture faded, one was alone. There was an embrace of death.”

  这本书貌似是女性主义代表作之一?说实话不知道自己有没有完全读懂,个人觉得是借Clarrisa的人生表达对人生选择的思考。她曾经和Peter那么相爱,但又为什么要选择嫁给看起来很无聊的Richard呢?从她的心理活动中也可以看出她其实不开心,还是很怀念过往的浪漫,却又看起来很开心和满足的自己去买花,举办聚会,把自己的生活规划在丈夫和女儿身边。其实她in a sense是清醒的,从对Septimus之死的心理活动可以看出来,但是她也无能为力。

  小说的结尾算是个开放结局,Clarrisa想了那么多暂时没有选择自杀,但谁知道以后会发生什么呢?这时不免想到小说的作者最终还是撑不过选择自杀了,这大概也是为什么这些心理活动给人感觉特别真实的原因吧。

不过读这种原版书觉得词汇量非常捉急,以及深切体会到英语这门语言的变迁lol 感觉这是我看的带分号最多的书了

  《Mrs Dalloway》读后感(二):谁参加达洛卫夫人的派对?

  1923年6月的一天清晨,

“达洛卫夫人说她要自己去买花。”

  干错利落的一个开头段落,响当当地宣告着:达洛卫夫人要开始新的生活。

  自然会问,达洛卫夫人的派对几点开始呢?

  看了小说,我们知道,傍晚六点左右准备就绪。大本钟会提醒。

  这就是传统小说中都会有的外部时间,或者钟表时间,它提示外部世界的秩序、历史和权威。小说中大本钟每次敲响都在为小说的意识书写进程锚定一个坐标点。

  而小说还有另外一种时间,即心理时间。人物的精神世界并不受制于时间刻度的束缚,在过去和现在之间来回穿梭。但这并不意味着解脱出时间,相反,是与时间无法相处的不安,从小说人物对外在时间的敏感反应可以看出这一点。

“ The sound of Big Ben flooded Clarissa’s drawing room, where she sat, ever so annoyed, at her writing-table; worried; annoyed.”“the sound of the bell flooded the room with its melancholy wave; which receded, and gathered itself together to fall once more, when she heard, distractingly, something fumbling, something scratching at the door.”

  说说人物关系。 小说的人物关系像一张巨大的蛛网,也有人说是拼贴画式的。人物的关联不再是地域性的、血缘性的、故事性的,而是看似随意的,弹跳的,不确定的,比如Clarissa在Peter Walsh的回忆里真实,Peter Walsh在Clarissa的意识里丰厚。传统上的叙事者功能还在,但被大大削弱,推动叙事的是意识停留之处的所见、所想,进而及其缓慢的展开人物的精神世界。这和传统的小说写法明显不同。

  《达洛卫夫人》(1923)出版不久,有评论家这样抱怨:“就人物刻画而言,伍尔芙告诉了我们一万件与达洛卫夫人有关的事,却没有让我们看见达洛卫夫人。在这部小说里,达洛卫夫人这个形象缺乏连贯性,我看不出她在建构人物。”不仅人物刻画的方式变了,传统小说中人物与社会的互动,人物与人物之间的故事似乎都消失了。表面上看,故事情节还在,但是人物关系根本上来说是疏离的,达洛卫夫人对丈夫从未敞开心灵,对孩子也极少表现出母爱,小说的终点站“派对”更是人物内心孤独的反射——喧嚣的孤独,抑郁的亢奋。

  注意到小说的时间书写和人物关系之后,似乎不难理解希利斯.米勒这样评述达洛卫夫人的派对:达洛卫夫人的派对是她过去记忆的集结,是历史的集结,是“万灵节”,她过去里所有已死的事物复生了。

  《Mrs Dalloway》读后感(三):Mrs.Dalloway->The hours-> Michael Cunningham-> The Pulitzer Prize-> Virginia Woolf

  I choose not the suffocating anesthetic of the suburbs but the violent jolt of the Capital. That is my choice. The meanest patient, yes, even the very lowest is allowed some say in the matter of her own prescription. Thereby she defines her humanity. If it is a choice between Richmond and death, I choose death.To look life in the face. Always to look life in the face and to know it for what it is. At last to know it. To love it for what it is, and then, to put it away.-------------------------------- The hours (film)

  Mrs. Dalloway said she would buy the flowers herself.For Lucy had her work cut out for her. The doors would be taken off their hinges; Rumpelmayer’s men were coming. And then, thought Clarissa Dalloway, what a morning — fresh as if issued to children on a beach.---------------------------< Mrs. Dalloway >

  We live our lives, do whatever we do, and then we sleep. It's as simple and ordinary as that. A few jump out windows, or drown themselves, or take pills; more die by accident; and most of us are slowly devoured by some disease, or, if we're very fortunate, by time itself. There's just this for consolation: an hour here or there when our lives seem, against all odds & expectations, to burst open & give us everything we've ever imagined, though everyone but children (and perhaps even they) know these hours will inevitably be followed by others, far darker and more difficult. Still, we cherish the city, the morning, we hope, more than anything for more. -------------------- The hours (novel)

  I don't think two people could have been happier than we have been.-----------------------quote from Virginia Woolf's suicide note to Leonard Woolf.

  《Mrs Dalloway》读后感(四):从Mrs.Dalloway到To the Lighthouse

  Mrs.Dalloway和To the Lighthouse都是意识流小说。但何为意识流小说?在小说里使用意识流技巧并不能因此定义小说的意识流性质。伍尔夫研究学者瞿世镜先生总结道:意识流小说家除了意识流技巧外,还同时使用了多角度的叙述、特殊的象征意象和语言表达手段,而且还吸收了戏剧、音乐、诗歌中的某些因素,构成了一种特殊的、综合性的艺术形式,这才成其为意识流小说。在Mrs.Dalloway和To the Lighthouse中读者可见上述艺术手法的应用,我主要想从“时间的压缩与延展”和“回忆性意识流和前展性意识流”两方面来讨论这两部小说。

  时间的压缩与延展:

  从时间跨度上看,Mrs.Dalloway的故事压缩在一天内,而To the Lighthouse却延展至十年。两本小说的篇幅差不多,那么这样的时间安排会不会影响人物的塑造?一天太短,十年又似乎太久,伍尔夫是怎样达到时间与叙述的平衡?

  对于时间,伊丽莎白鲍温有个很形象的比喻:小说家在书写时可以像一把扇子似的把时间打开或折拢。伍尔夫用以达到平衡的就是这样一把折扇。Mrs.Dalloway的时间跨度虽然只有一天,但人物的意识却往过去回溯,无形中就延长了时间。如果把Mrs.Dalloway一分为二,上半部分主要以回忆性的意识流为主,穿插少量关于现在和未来的意识。回忆性的意识流的主要意义是补全故事背景。当人物逐个出场,他们各自的历史逐渐呈现出来。过去的交代对于时间跨度短的Mrs.Dalloway尤其重要。因为如果不交代过去,而未来又将在当天子时停止,夹在中间的现在就会显得过于紧迫。但在To the Lighthouse的第一部分却少有对过去的追忆,意识流多是关于当下的。因为To the Lighthouse的时间跨度有十年,用十年来承载一个故事是绰绰有余的。To the Lighthouse第一部的时间跨度是一天,第二部是十年,第三部也是一天,但伍尔夫对头尾两部的着墨是远大于中间的。如果说头尾两部是时间扇子的打开,中间这部就是时间扇子的折拢。这样安排或许更能显出物是人非之感,十年只在一瞬间。

  意识流小说突出的一个特点是主观性。世界上很少有不带偏见的人,因此我就有疑惑:当读者通过B、C、D等人的视角来看A时,看到的是否是最真实的A?从这两部小说里可以感觉到“真实”也是伍尔夫想追求的,而意识又恰恰是主观的。也许读者可以无限接近B、C、D等人的主观意识真实,但却同时背离了A的现实真实。因为意识的主观性难免夹有偏见,而偏见有时是集体性的。这时如果依照B、C、D等人的意识去认识A, 显然会形成错误的认识。但讨论这个问题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作者何必费笔墨刻画一个不真实的形象呢?就算真的有类似的刻画,对于被偏见化的A在他退场前也一定会有个客观的交代。

  主观性可以说是与时间冲突的一个元素。Mrs.Dalloway的时间跨度虽然由于回忆而延长了,但所有意识的起点都是当天。读者不知道在十年后,或者只是在第二天,人物会不会就改变了当时对于人和事的看法?一天在十年里就只是一瞬,缺少时间的打磨,这一瞬间的意识就避免不了主观性。那么如何在主观真实中寻求客观真实?多角度的叙述是一种方法。因为上文提到的集体偏见毕竟是少有的,通过不同人物对中心人物的印象,读者可以理解中心人物的不同侧面。另一种是对偏见的纠正。在To the Lighthouse中,Mrs.Ramsay对Tansley一开始是有偏见的,因为他给James泼冷水,打破他去灯塔的美梦,这时Mrs.Ramsay觉得他无比讨厌。而当Tansley陪Mrs.Ramsay进城,向Mrs.Ramsay叙述身世后,读者和Mrs.Ramsay对他都有所改观。这一对偏见的纠正也是发生在一天之内。

  回忆性意识流和前展性意识流:

  人的意识可能向前流动,也可能向后流动,但不管哪一种,起点都是现在。如果把现在作为分界线,向后流动的姑且称为回忆性意识流,向前流动的姑且称为前展性意识流,还有一种关于现在的姑且称为即时性意识流。时间跨度的选择会影响小说里这三种意识流的比重。上文已提到因为Mrs.Dalloway的未来时间停止与当日子时,而现在时间又局限在一天内,所以为了平衡时间与叙述,书的上半部分应用了大量的回忆性意识流。而时间跨度同样只有一天,在To the Lighthouse的第一部中大量应用的却是即时性意识流。因为在这部小说中伍尔夫的重点在于未来。在第二部中伍尔夫(也可以说是时间)给出了部分人物的结局,括号里几句话就宣告了人物的退场,像审判一样。这也许就是岁月流逝的无情。第三部里读者通过Lily的视角对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有了了解,这里面三种意识流的应用是并重的。写过去让读者了解Mrs.Ramsay;写现在让读者了解Lily;写未来让读者了解Mr.Ramsay。可见时间跨度与这三种意识流的应用比重不无关系。

  废话:

  在同性关系描写上两部小说有相似的地方。To the Lighthouse里的Mrs.Ramsay和Lily就像是Mrs.Dalloway里的Mrs.Dalloway和Sally。伍尔夫描写得克制,说是朦朦胧胧也好,遮遮掩掩也好。伍尔夫写同性,偏偏要给Mrs.Dalloway和Mrs.Ramsay安排爱她们的丈夫,而夫妻间可以说是相敬如宾,没有什么激情,夫妻描写这样看来也是克制的,一定程度上反应了伍尔夫自己的生活。

  结论:

  没有

  完。

  《Mrs Dalloway》读后感(五):Here's to Never Growing Up

  看完Virginia Woolf的Mrs Dalloway已经有一段时间;书是从头到尾没有分章节,而且又是几乎纯意识流,读起来颇为吃力,于是读完之后困惑之下又多读了两遍。但是知道听了Avril Lavigne的新歌Here’s to never growing up之后,才突然心有所感,才想起来再回来写一点东西。用如此浅显易懂的一首歌来解读现代主义大师包罗甚广的力作,似乎是有些不敬;但随手写来的一篇笔记却没有那么多的禁忌;而且这书包容太广,在每个读者眼里都会有不同的解读,须怪不得我偷懒捡个浅显的来写。

  读到第三遍时,一幕奇异的景象突然充斥我的意识:满大街上的人都变成了两眼无神,肤色铁青,一个个歪着头拖着腿,把僵硬的手从四面八方伸向街心的女孩子;那女孩子却不是生化危机里的Alice, 而是本书的女主角Clarissa ,那个永远是十八岁的Clarissa。但是再定睛细看时,却又不是Clarissa;那张脸就好像地铁车站里人群中的脸一样,幻化成每一个人的面孔——我们每一个人,原来都困在这行尸的世界里不得脱身!

  女主角的身份,从第一页开始就明显是有蹊跷的。一方面她是大家眼中的Mrs Dalloway,优雅,漂亮,充满魅力,完美的女主人;她自己在镜子里看到的也同样是Mrs Dalloway,因为这个是通过婚姻取得的身份,是她拿出来给人看的身份。但是她却有个隐秘的真是身份,那就是Clarissa。也就是说,Mrs Dalloway和Clarissa是相互分裂开的两个身份。之所以费神制造出两个身份来,是因为社会是很有同化作用的;既要保持自己的身份不被同化掉,又要存活在社会之中,就只好造出一个‘壳’来保护自己。须知人类是很有主导他人生活的欲望的,就连Peter这样的知己,也不时地想要以个人名义‘吸收’Clarissa。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女主角一直在纠结的当初结婚选了Richard没选Peter的问题,应该说她完全选对了:Richard会接受她制造出来的Mrs Dalloway的身份并且相安无事;而Peter因为太熟的缘故,却不会买空壳的帐。而对她自己来说,固然是把Peter当知己来喜爱,真正能让她心里小鹿乱撞的却是Sally,让她觉得就算只是住在一个屋檐下也好幸福的也是Sally,让她三十年后还会听见有人进来就赶快藏起来的还是Sally给她的裙子。这种情况下拒绝Peter大概真是轻松自如的一件事,连牺牲都谈不上。只是Peter从此受了心灵创伤,三十年也没有康复⋯⋯

  eter跟Clarissa碰头的一场戏,充分体现了‘壳’的概念:两个人不仅言语上互不相让,手中也各持兵刃,全无老友重逢的感觉。那其实是因为他们潜意识里感知到对面站的并不是熟悉的老友,而是个陌生人;如弗洛伊德所说,陌生感会产生威胁感,那么自然是手握兵刃会觉得安全些。说起兵刃来,Peter的小刀是尖锐之物,经常玩弄除了缺乏安全感之外,固然是增强他本来不足的男子气概的道具;Clarissa的剪刀却更有趣地既能分开又是锐器,似乎也是有所暗示。反正这一幕的结尾是Peter放下一切伪装,像个小女孩一样哭了,Clarissa立刻感到她所熟识的那个Peter回来了,刚也变身为Clarissa上前去说了两句好话,女儿来了,气氛结束了。Mrs Dalloway介绍说,这是‘我的伊丽莎白’——‘我的’两个字宣告Mrs Dalloway回来了,Clarissa的片刻结束了。正是因此,这两个字让Peter郁闷了一天。

  每个人内心都藏着自己的真身,但是每个人都造了一个空壳来放在社会里完成被同化。但是这样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他们就被囚禁在了自己亲手做出来的变异世界中,而这个变异的空壳世界同时也会存在于他们的心里,吞食着他们的孤独,越长越大。天上飞机拉线的时候大家各有各的奇异想法;但是总会是实体世界中的声音把他们拉回来。除了大本钟定点会响之外,另一个书中出现的重要声音就是街上的爆炸。这一声爆炸在故事里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因为本来就在现实里不是常驻的Septimus和虽然没那么多同样喜欢在意识世界里没事逛逛的Clarissa,这两个素不相识的人,因为这声爆炸,在这一时刻,也是唯一的时刻,他们两个的意识处在了同一个空间里。97版电影在这一幕还戏剧性地安排了两人隔着商店橱窗对视十几秒之久。Septimus是Clarissa的分身,这一点已经是公认的了;而同样可以认为,就在爆炸的那一刻,这个分身产生了。Septimus的自杀绝不是像福尔摩斯医生分析的那样,是懦弱的体现——这可是因为战场上表现出色而获得过多提升,并得过次帝国十字勋章的老兵。在Clarissa和Peter这些正常人眼里,在保持人格自由和被社会吸收之间是有中间地带的,而且他们也做了个没有灵魂的空壳放在那里,作为替身来完成被吸收的使命;但是对于Septimus这样一个精神疾病患者来说,他既没有能力去做那个空壳,他脑子也里已经没有了这个中间地带——要么自由,要么被吸收。所以当听见吸收的脚步近了的时候,他选择了脱离肉体而真正以灵体的形式存在;尽管在那之前他就已经是在实体世界中呆得不多了,以至于他的妻子Rezia抓住他胳膊得时候感觉抓到的是一把冢中枯骨。所以Clarissa在派对上听说一个年轻人的自杀的时候,很有认同感地支持了他对于人格自由的捍卫。

  但是同样是在这个孤独、陌生而毫无归属感的行尸或说是空壳组成的世界里,Clarissa还有‘家’可以去回,那就是Bourton。Bourton就是她和Sally和Peter三个人的世界。写到这里,陶潜前辈的《归去来兮辞》又突然在我耳边回响了。当结尾处她重新变身为Clarissa去找Peter和Sally的时候,Peter也很配合地感受到了她的存在:‘这是Clarissa,因为她曾经在那儿(也一直都在那儿)。’

  从Avril的第一张专辑Let Go我就在听,那时候她还是个17岁的小姑娘。不是别的,正是声音里的那种‘人格的自由’让我激动不已——那与歌词无关,是藏在她声音里的东西。后来听了几年,Sylvia有一次说她不喜欢这种歌手,唱来唱去听起来也没有长大过;大概这样说的人也不少吧,所以28岁的Avril就出了这样一首Here’s to never growing up,通译好像是《拒绝长大》,直译是《致永不长大》吧,挑衅一般地做出了回应。在我心里引起共鸣的,正是这种对社会同化根本无视,视保持人格自由如反掌的牛叉态度。与其说她像Clarissa,不如说更像是做出了激烈防御反应的Septimus,甚至是生化危机里免疫同化的无敌的Alice。

  但是Clarissa也是无比倔强的,以她自己的方式。在Mrs Dalloway的外壳之下,她永远都是Bourton的Clarissa。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Mrs Dalloway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