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诗学》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0-12-12 00:03:27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诗学》读后感摘抄

  《诗学》是一本由[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5.00元,页数:10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诗学》精选点评:

  ●所以一定要读过作品之后再来读理论啊,跟当年上课读选段时的感受就大不相同了。

  ●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按照或然律或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p4 p9观众 看一次悲剧,他们的感情受一次锻炼;经过多次锻炼,即能养成一种新的习惯。每次看戏之后 ,他们的怜悯与恐惧之情恢复潜伏状态;等到他们在实际生活中看见别人遭受苦难而自身遭受苦难时,他们就能有很大的忍耐力,能控制自己的情感,使他们达到应有的适当强度。这就是悲剧的净化作用。这里是指悲剧引起的怜悯与恐惧之情,使它们经过锻炼,达到适当的程度,而不是把怜悯与恐惧之前加以净化或宣泄。 改变了以往我对悲剧的净化作用的认识,并不是净化,而是使得情感得到锻炼,表达适当。其实起哦还是个人理解为对个人控制的磨炼。哈哈,也许还会有点误读,但是也比以前强多了

  ●卡塔西斯,罗念生译为“陶冶”,陈中梅译为“疏泄”,从读者角度看,正是强调诗歌的社会功用

  ●现在所有的剧作理论都无法跳脱出这本《诗学》

  ●我认为对待文学要以一种开放性、包容性的态度,而对待各种理论既要了解其目的,又要找出它们存在的历史背景和前提,并且不断用一种创新的、批判的眼光看待这些理论。唯其如是,我们才能在动态中把握文学的整体和发展,从而防止思维僵化,保持文学的活力。

  ●虽然以现在的眼光看来,这本书的不少理论已经过时,但是我们仍旧不能否认其中的一些观点直至今日依旧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粗扫

  ●等着看第二遍做笔记,感受最深的是结构观

  ●如此朴实而精到!只有古代才会这样踏踏实实把事情谈清楚而不用任何浮词或晦涩的术语吧。

  ●第一次读没有感觉,第二次读完柏拉图后重读,才发现他的思想,才开始佩服他的分析.

  《诗学》读后感(一):《诗学》与艺术形式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第一章中提出:悲剧和史诗实际上都是摹仿;只有三点差别:摹仿所用媒介不同、对象不同、方式不同。

  我们可以下一个粗略的结论,一切艺术形式的都是对人的情感、自然界的摹仿,而三者的组合种差产生了艺术形式不同,从而产生了艺术效果的差异。正如亚里士多德在二十六章中所下的定论——悲剧在艺术效果方面胜过史诗。

  那么,是什么决定了艺术效果呢?

  我认为,答案还是要回到艺术形式的起源——摹仿上,即摹仿的相似性决定了艺术效果。音乐、戏剧、诗歌,本质上都是对人类情感和自然的摹仿,如果艺术家能够真实再现他的情感和自然,并把这种情感有效传达给了读者,那么,这个艺术形式就是成功的。从这个角度而言,所有的艺术形式没有绝对的高下之分,因为所谓“有效传达”是相对的,每个人的理解力、兴趣、意识形态是不同的,这样的一个种差与艺术形式的种差相结合,产生了一个我与某种艺术之间的种差的平方,而正是这一点,才产生了艺术无穷的魅力,因为,艺术形式的表达和接受确实是无穷的。

  《诗学》读后感(二):一本薄書

  加上註釋100多頁的美學經典,主要分析了史詩和悲劇。

  其中摹仿說等等許多對當時這兩種藝術形式的總結部份,開了美學的先河。倘若放在歷史中去看,這本自然是不折不扣的經典。可惜咱們讀書不是去做研究,而是真心從裏面學到點東西,這個意義上來說,這真是一本一般的書,還不如《美學三書》。

  另外,有些論述則略顯幼稚,且總結的顯牽強;至於後面討論語法、修辭等等,于今看來也老生常談。這可能與當時對客觀世界認識不夠清楚有關,因此而妄下結論,亂作總結。

  這本是第一本做讀書筆記的書,因此可以做點如何做讀書筆記的討論。經常摘抄比較贊的句子,這點比較可取。倘若給原書做提綱或者小標題,則感覺無甚必要,因為是取其思想,不是取其寫書之佈局。對於有些個人看法的地方要寫出來,這是十分必要的,但需要注意的是,弄清楚進去和出來的關係。讀書應該進得去出的來,於是總是處於雙重人格之中,一會兒挑刺兒,一會兒愚信,好不淡定。這點兒應該再做深入思考。

  《诗学》读后感(三):悲剧的力量

  诗学,二十六章,98页,来回看了两遍,很好的让心情平复下来,如果生活让你无处宣泄,起码可以在书本里找到乐园。这本书被奉为西方美学的源头,其实文字极简朴,几乎平铺直叙,主要讨论了悲剧和史诗。作为不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他抛弃了柏拉图的唯心主义观点,将诗歌从宝座上拉下,用规律分析悲剧,让戏剧贴近生活。“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意在严肃,而不是悲伤,也许正因如此,在古希腊,悲剧代表高贵,代表主人公在不可抗的命运面前不可逆转的选择。古希腊的悲剧是内敛的、骄傲的,一如他们的雕像,有闪光而超出普通的美;到了罗马时代,悲剧变身夸张,痛哭流涕、杀人流血,一如拉奥孔扭曲而夸张的形体。如果这是一出悲剧,也许缄默的力量更打动人心。“喜剧总是摹仿比我们今天的人坏的人,悲剧总是摹仿比我们今天的人好的人。”“然而,坏不是指一切恶而言,而是指丑而言,其中一种是滑稽。”“悲剧所摹仿的行动,不但要完整,而且要能引起恐惧与怜悯之情。”“怜悯是由一个人遭受不应遭受的厄运而引起的,恐惧是由这个这样遭受厄运的人与我们相似而引起的。”观看悲剧时,我们感同身受,因为怜悯,因为恐惧,而成功的悲剧就在于让你自省,因此及彼,对于命运的捉摸不定,对于自身的无可把控,我们颤栗而无能为力,台上的剧目是我们的预言,镜子的那一面是命运的呼唤。想起雅典学院中的亚里士多德,他伸出右手,手掌向下,而与他同行的柏拉图却伸出手指,向天指去,唯物与唯心,不过是举手覆手之间,千年前的文字,今日读它,亦如古人。

  《诗学》读后感(四):笔记

  读一本书能收获多少在于之前储备了多少,《诗学》读完有醍醐灌顶的感觉,好像梳理清了许多有些疑惑还抓不到的东西,读得时候莫名有种熟悉的感觉,总觉得有些观点一直存在于自己的脑海之中但是表达不出来,可能这就是所谓的理论基础吧。

  亚里士多德的很多观点在当时都具有开创性,也影响了后世几乎所有的美学著作,对于其师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批判地继承了其关于艺术与现实的观点,柏拉图曾提出艺术作品是理念世界摹本的摹本,否定文艺作品的真实性和认识作用,并且把人们对于艺术的情感当作人性中“卑劣的”“无理性”的部分。而亚里士多德正相反,他首先肯定现实世界是真实存在的,所以模仿现实世界的艺术作品也是有价值的,艺术能反映现实世界所具有的必然性和普遍性,同样也具有认识作用和指导作用。对于情感,他借助古希腊悲剧论证了情感是受人的理性指导并且是可以锻炼出来对人有益的,而这也正是悲剧的净化作用。

  悲剧的卡塔西斯作用在于:观众看一次悲剧,他们的感情受一次锻炼,经过多次锻炼,即能养成一种新的习惯。每次看完以后,他们的怜悯与恐惧之情恢复潜伏状态,等到他们在实际生活中看见别人遭受苦难或自身遭受苦难时,他们就能有很大的忍耐力,能控制自己的情感,使它们发生的恰如其分,或者能激发自己的情感,使它们达到应有的适当的强度。

  亚里士多德对于悲剧人物的看法也是超越那个时代的,对当时把英雄人物的悲剧归于命运的说法,亚里士多德有更深层次的思考,他指出悲剧中英雄人物遭受的苦难,一方面不完全由于自取,另一方面又有几分由于自取,由于他们看事不明,犯了错误,而不是由于命运。事之成败,取决于人的行为,英雄做事要自己担当,而不应归咎于命运,命运不过是一种外在的力量。

  亚里士多德着阐述了悲剧艺术的六个成分,其中最重要的是情节,这是悲剧的基础和灵魂。其次是性格,是剧中人物品质的决定因素。再次则是思想,这里的思想主要是指人物的说话语气能力,属修辞学范围。居于第四位的是言词,即所谓的语言表达。然后是歌曲,在剧中有衔接和烘托气氛的作用,最后是形象,这是很吸引人但也是最缺乏艺术性的部分。

  关键在于情节和布局,也是后面章节一直在讲述的重点,这部分由于语言和年代问题略显晦涩,而且总觉得在关键地方戛然而止后面有遗漏的部分,好在诗之于历史的关系后人在亚里士多德基础之上进行了完善,才让这部分的文艺理论有了一个更完整的体系。

  《诗学》读后感(五):《诗学》读后感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的开篇便指出诗的艺术实际上是摹仿,这是关于诗的艺术的首要原理(在译者的注释中指出作者所说的摹仿,指的是诗的创作过程。而从其随之所举的酒神颂的例子,可看出作者所认为的摹仿,在很大程度上与作品中的戏剧性相关。关于这点,在其后文关于荷马的评价中有更明晰的体现)。在这里,他说明一个人之所以能被称为“诗人”,并不在于他使用某种格律进行写作,而在于他是摹仿者。格律不是诗的主要因素,摹仿才是起决定性作用的。摹仿是人的天性,人对于摹仿的作品总是感到快感,看事物本身却不一定。因为我们一面在看,一面在求知,在进行判断。这种由辨识所带来的快感要求作品与观者的经验符合,但又不完全一致(关于这点效果,在其后对于悲剧创作的指导说明部分,有更为具体深入的阐释)。这里,作者举了图像为例。即是否可由此认为,绘画艺术也是摹仿?那么摹仿就是艺术这个科的性质,而在其下各属之间不具区别功能?于是当摹仿与人天性具有的节奏感和音调感结合,诗便诞生了。

  在“摹仿”这个共同的基础上,诗下分多个种,各种之间的差别产生自三方面:摹仿所用的媒介、所取的对象、所采的方式。诗依其固有性质分为两种,一种摹仿高尚的行动,一种摹仿下劣的行动。进行前一种摹仿的诗人是比较严肃的,进行后一种的则是比较轻浮的(作者认为人的品格从行动中体现,看来此观点不但适用于作品中的人物,也适用于进行创作的诗人)。由于摹仿对象的不同,形成了两种诗,每种诗在各自的发展中发现了适当的格律。在这里,作者对荷马进行了推崇和辩护。因为所作的严肃的诗,荷马被认为是一名“真正的诗人”,而他作品中不严肃的,则被作者称为“滑稽诗”,而不是讽刺诗,并因为其“戏剧化”的特点而被看作是开了喜剧的先河。同样,其严肃的作品则开了悲剧的先河。在作者看来,戏剧性地摹仿是荷马作品的特色,这使他有别于以往的诗人。由此,悲剧和喜剧出现,诗人们因为各自的品格或从史诗转向悲剧,或从讽刺诗转向喜剧,并发展形成了各自的模式。此刻,作者还进一步指出,转向后的两种体裁比转向前的更高。

  戏剧化是悲剧和喜剧区别于其它诗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对话,并因此发现并采用了适合谈话腔调的短长格。作者认为悲剧发展自酒神颂的临时口占。当酒神颂里歌唱式的问答变成对话,格律相应变为短长格,悲剧就具有了自身的性质。同样出自严肃的人之手,悲剧与颂神诗、史诗之类的差别主要就在于摹仿所用的媒介和所采的方式方面。

  在书中,作者不止一次地将悲剧与史诗作比较,并指出前者更好,因为更能引发快感。一来悲剧比史诗短。在作者看来,体积与美有着必然联系。悲剧的时限一方面是由于比赛时间决定的,另一方面取决于它所摹仿的对象——一个行动,而史诗可以叙述多个行动。这样,悲剧在情节上就比史诗更为集中。二来悲剧比史诗使用了更多的媒介,更具形象感。不过作者指出,即使不做演出只看文本,悲剧在印象方面也是优于史诗的。这大概是因为悲剧所采用的对话形式,比叙述性的史诗更直接、生动,戏剧化的效果。另外,作者提到,一名好的史诗诗人应该尽量少地用自己的身份说话,因为这样便不是摹仿了(这里他又提到荷马)。同时,他认为诗人化身为所摹仿的人物说话,也不是摹仿。那么,如何判断人物不是在“代言”呢?我想,一是可以通过动作来代替语言,二是让人物的所作所为都显得合情合理,这就涉及到悲剧创作的核心内容了。

  作者在关于悲剧创作的阐释中,反复提及两个词:合理、整一。合理指的是逻辑方面,主要关系到悲剧创作最重要环节——布局。作者以随意涂抹的色块和素描为例,说明合理的组织对美的重要。对于悲剧来说,情节安排要有条不紊,事件相继出现,“突转”一定是有因果联系的,“发现”也以从情节本身产生的合乎可然律的最佳。人物的言行都是在当时当景下自然而然发生的,让他说话让他行动的是布局而不是诗人。要让观众觉得事情就该是这样的,一切都是可信的,即使这件事情是不可能的。合理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真实性方面的要求。比如人物的言行方式要符合其身份和地位,一个精神正常的人物不可出现强烈的性格反差。另外还涉及到表演时的细节,比如进退场方位。整一是说一部悲剧作品表现的是整一的行动,其各部分都是不可或缺的,否则便不是整体中的有机部分。这就要求在大纲拟定后,所进行的穿插都要是有关联的。这样一来使得情节集中,同时也与时间因素有关。达到了合理与整一,就好比按照一份完美的图纸制造了一部机器,只要开始,它自会协调地运转下去(在西方的理念里,这种条理性好像一直就存在着。把一切都纳入一个框架再看,世界本身也就是一个系统)。

  最后来谈谈悲剧的艺术效果——怜悯和恐惧。这在我看来,意为悲剧应该能引发观众思考,从而达到教化人心的目的。人们发生情感的天然倾向是想同的,通过对人面对不同情况会产生的情感反应的分析,作者确定了悲剧的最佳套数。选那种比一般人好一点儿的人去遭受厄运,因为犯错而突然由顺境陷入逆境。不幸的后果会令观众反思,造成此后果的行动,以及行动中附带表现出的性格。好一点儿的因为一时之错倒了如此大霉,那自己呢?这会让观众警醒,进而自省。自省的行为,为那个时代的哲学家所推崇。再说杀人的情节,作者说最好的是动手之际“发现”彼此是亲属从而罢手。杀人会引起人们的厌恶之情,但那种紧张后的放松,大难不死的侥幸,却能引发思考。结局的安排也是这样。作者反对悲剧中出现善恶各报的双重结局和那种化干戈为玉帛的结尾。我想这是因为在他的观念里,悲剧并不是用来布道的,而是要启发观众对自我进行思考和审视。

  柏拉图认为诗源自灵感。亚里士多德认为通过技巧也能成诗。柏拉图将诗人驱逐出理想国,因为他们会使人丧失理性。亚里士多德认为怜悯与恐惧之情受理性指导,与一般人相差太多的人不会引起人们的恐惧,与一般人相似的则会令人们反思自身。相比于老师那些极富政治性目的的论述,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则像是一本创作指导教科书,从原理到种类到成分,分析、比较、说明运用,甚至连艺术批评那一环都想到了。他把诗从高高在上的殿堂拉了下来,并指出了通向其的道路。

  在阐释与论证的过程中,亚里士多德力求严密、周全,总是尽力照顾到各种情况,并十分注重例证。不过大概因为手稿失落、抄本流转以及当时人们的认识面等缘故,含糊、疏漏甚至前后矛盾的情况在书中还是存在的。至于后人由此作而发展出的“三一律”,在读完此书后,我觉得那应该算是“误读”的产物了。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诗学》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